第11章 出荊入揚
- 家父杜預,干晉自立
- 凰后不孤獨
- 2012字
- 2024-09-22 20:33:15
順著那人指的方向,確實看到了有一堆質量不如晉軍的甲胄。
而且還都老舊了。
見狀,管定心中才稍稍放心。
示意將士們入城把控要地。
首先要掌控就是城門和城墻,緊接著就是拔出敵方旗幟。
樹立晉字旗。
在掌握住這兩個關鍵的地方后,管定才命人往城里推進。
另外三個方向,也上演著類似的情況,因為孫述這個武昌督不見了蹤影,索性全都降了。
孫述本想暫避鋒芒,卻不想,這一避卻是直接把武昌給避丟了。
時至黃昏,晉軍已占全城。
在沒有完全占據武昌期間,孫述突然跑出來還帶著一群人投降了。
被張廞給抓了獻給了管定。
這個張廞就是那個首先開城門向管定請降那伙人的頭頭。
管定看張廞先是率眾歸降,又是擒獲孫述,對其很是看重,便在戰后諸將匯聚一處議事時,在王濬面前提了一句。
王濬對張廞興趣不大,王濬現在是一門心思只想繼續東進趕緊入揚州。
這里距揚州已經不遠了。
這次匯聚一處,商議的事也是王濬在和王戎協商派多少人給王濬。
最終決定,王戎分兵六千千人給唐彬為先鋒,王戎能力不如杜預,可不敢分兩萬給王濬,他還得留著兵力繼續南征呢。
全給王濬,他咋辦?
王濬沒異議。
因為王濬也知道王戎能力不行,萬一王戎這邊因為兵少再出了什么事可就虧大了。
王濬這次沒急著出發,而是在武昌休整兩日,才繼續行進。
這次入揚州,就要一鼓作氣,直取建業。
在這兩天里,孫述因為積極幫禁軍統計戶口和規勸那些不愿歸降的吳軍,算是幫了大忙,王濬和王戎商量后決定把孫述送回京師,交由司馬炎決斷是殺還是留。
孫述得以免死。
…
還未出發時,忽有一隊人馬從北方匆匆趕來,為首的是汝南太守馮紞。
馮紞能力平平,在軍事方面上,甚至是遠不如王戎,馮紞的到來,也是事先司馬炎就安排好了。
讓馮紞領汝南太守,帶汝南軍沿岸接應王濬,遇到王濬,馮紞便登船隨王濬一同行進。
馮紞雖然能力平平,但很受司馬炎的重用。
司馬炎這么做的用意已經不言而喻了。
雖然有層層節制管控做保障,但司馬炎依舊擔心王濬會擁兵自重。
因為此時此刻,王濬可以管控調度的兵力是六路大軍之最。
是最多的一路。
自然要派個親信分分權。
馮紞的到來對王濬來說并沒什么不妥,王濬此時腦子里沒有其他的想法,一心只想攻克建業。
滅吳國,立不世之功,名留青史。
…
很快,王濬樓船繼續出征。
路過尋陽,見到了占據了尋陽的陳慎。
王濬見尋陽已經攻克,還拔出了南岸營寨,未作停留,便打算繼續行軍。
這時,陳慎親自策馬來到岸邊,對戰船內的王濬喊話:“王將軍,已入揚州,當速遣人與王公聯絡,再一同舉兵挺進建業。”
陳慎口中的王公是指時任安東將軍的王渾。
聽完陳慎的話,王濬只回了一句:“戰事吃緊,先攻為主。”
陳慎能是王渾的參軍,自然也不是蠢人,立馬就明白王濬這句話的含義了。
陳慎還想再勸勸,但王濬不聽。
站在王濬旁邊全程聽完二人對話的唐彬從中敏銳的覺察到有一絲異樣。
王濬不顧陳慎勸阻,執意按自己的想法繼續行軍,陳慎又說:“王將軍軍中可有糧食,不妨先休整一晚,也讓將士們養養精神。”
陳慎確實是好意。
王濬看了看周圍將士們的臉色,思索半天才說:“好吧,那便依陳將軍所言,停軍于此,休整一夜。”
入夜。
唐彬病倒了。
王濬被人連夜叫去,只見唐彬躺在床榻上,看著像是病的很重。
王濬忙問:“唐將軍身體如何?病重否?需要回京嗎?”
“不用。”唐彬搖搖頭:“就是水土不服,天氣轉暖,我軍多為北方人,不通江南氣候,染病正常,怕是無法繼續行進了。”
看唐彬的樣子,王濬也不好執意讓唐彬隨軍。
便點點頭:“身體不適,自然要先治。”
“我麾下先鋒軍,便交由王將軍你掌管,不可因我一人之病,而耽誤了滅吳大事。”
翌日,唐彬病情加重,王濬只得留唐彬養病,自己帶著唐彬的麾下軍士繼續出發。
好在有馮紞為伴。
管定在繼續幫王濬拔出了岸上幾個吳軍的營寨據點后,見王濬仍沒有聯絡王渾的想法,便直接帶兵渡河登上北岸,去往橫江王渾軍駐扎的方向了。
而留給王濬的只有一封書信,向他陳述情況。
書信中,管定也在言里言外勸說王濬按規矩行事,先通知王渾,與其會師。
王濬不理。
自從出荊入揚后,王濬對于立不世之功的念頭越發加重,已經完全把司馬炎詔書拋之腦后了。
自然不會把管定這個牙門將的勸說放在心上。
···
在王濬過尋陽時,臨近建業的橫江,王渾也面臨著大敵。
原來是孫皓坐不住,與晉軍只有一江之隔,使得孫皓是吃不下喝不下,也睡不好。
連帶著后宮都不怎么去了。
便派丞相張悌督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和副軍師諸葛靚,率三萬兵抵擋晉軍。
作為丞相的張悌,此戰幾乎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出兵的。
在南岸時,丹陽太守沈瑩就曾對張悌勸言道:“晉在蜀地訓練水軍已久,舉國上下齊心,定會率全益州之兵順江而下。上流的城鎮,自陛下后便未曾增兵且缺乏戒備,名將皆死,幼少上任,恐怕沿江各城,都將無法抵御啊。”
沈瑩所言不無道理,但張悌不聽。
見狀,沈瑩只得再勸:“而且晉國水軍,也必定會到達此地,我們應集中眾人之力,待敵渡江再與之一戰。現在主動渡江迎戰,恐怕不能取得勝利,如果兵敗,損兵折將大勢將去啊。”
沈瑩苦苦相勸。
張悌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張悌也有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