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傳:那一抹大湖名城的風景
- 李云勝
- 4448字
- 2024-09-18 17:23:47
發生在合肥的“著名”戰爭
近期公布的4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合肥榮列其中。其實,歷史上的合肥不僅是水陸交通樞紐,還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敵我雙方在這里爆發了許多慘烈的戰爭。
都說兩淮皆戰場也,合肥是江淮之間的戰略重鎮,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眉目:北渡淮河可直達徐州,南渡長江可直趨南京,對西為大別山區的門戶,對東為南北大動脈隴海鐵路的翼側,亦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后方和要地之一。合肥論壇上的軍事發燒友總結說,穩定合肥地區,對穩定華東地區,屏障中原地區,保障南北之間的交通暢通,具有重要意義。
不光是歷史小說上對合肥地區的那場著名的逍遙津之戰描繪得活靈活現,其他幾場戰爭也屢屢出現在說書藝人的口中。有一種說法為“南北分疆,兩淮皆戰場也”,意思就是不論是跨長江而北進中原,還是踞中原而奪江南,合肥均是兵家爭奪的要地。
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漢代合肥縣城“在今縣(城)北”,位于今天的四里河附近,面積很小,為合肥侯鑒鐔所筑,史稱“漢城”。到了東漢末年,戰亂年年不息,導致舊城廢棄。公元200年,揚州刺史劉馥單騎赴任,在“漢城”基礎上重建合肥城。
這里的合肥城在劉馥死后發揮了重大的防御作用,使合肥地區長期處于曹操的勢力范圍。

昔日古戰場如今已是康莊大道 莊道龍攝
三國時期,曹魏“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指吳國、蜀國)輒破之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魏將張遼、李典駐軍合肥,于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大敗孫權于逍遙津,使孫吳終不能與曹魏在中原爭勝。
合肥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魏晉以后發生的戰爭多以北向南,即北方勢力的南侵。南北朝時隋欲滅陳,以大將韓擒虎為廬州總管,“潛為經略”,時機成熟后,由采石渡江南下,一舉攻占南京,滅了陳國。
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唐宋時期的幾場戰斗吧:
889年,黃巢起義軍部將孫儒,乘唐朝廬州刺史楊行密率兵圍攻宣州,廬州兵力空虛之際,奔襲廬州,守將蔡儔舉城投降。
893年,楊行密率兵圍攻廬州,歷四月而破城。
1139年,金兵南渡淮河圍攻廬州,抗金名將岳飛遣部將牛皋、徐慶領兵救廬,僅率前鋒數十騎沖入敵陣,擊潰金軍數千人馬,解了廬州之圍。此后,金朝又兩次南侵,均攻占廬州。
1238年,蒙古大將蔡罕率數十萬軍隊圍攻廬州,企圖以此為依托,在巢湖造艦,渡江南進。守臣淮西通判杜杲率軍民拼死抵抗,守城成功。
元順帝時,元朝左丞左君弼據守廬州。朱元璋以大將徐達兩次進攻廬州。
1642年,張獻忠率農民起義軍由六安進軍廬州,以兵將裝扮成百姓混入城內,里應外合,一舉破城。這一次的戰斗對合肥的破壞很大,以至于合肥老百姓口中的張獻忠就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形象。
合肥人口中另一個殺人魔王應該是太平軍,當年他們攻克合肥后,將城里的古建筑幾乎全部毀掉,至今想起來都是廬州人家心中的痛。
太平軍是在攻占安徽省會安慶以后將目標轉移至臨時省會廬州的。當時的廬州城“可挹江南之財,制淮上任俠(指捻軍)之命”,被曾國藩列為“不傍江各城我所必爭”的蘇州、廬州、寧國三城之一。
1853年年底,太平軍萬余人包圍了廬州,安徽巡撫江忠源準備固守待援。太平軍以一部分兵力向廬州各城門進攻,以主要兵力在廬州外圍與來援清軍作戰。
17日,清軍壽春鎮總兵玉山和原安徽按察使張印塘率步騎數萬人由店埠向廬州城北太平軍營地撲來,企圖由拱辰門解圍。太平軍詐敗棄營,玉山軍沖進太平軍營中,正在搶奪財物,太平軍忽從四面襲來,玉山軍措手不及,被殺得人仰馬翻,玉山本人也被擊斃。殘兵由張印塘收攏帶到店埠駐扎。
19日,清軍總兵音德布、同知劉長佑、千總江忠信率部由六安方向來援,剛進至大西門一帶,遭遇太平軍攻擊。音德布揮軍殺來,太平軍又詐敗退走,引清軍至社稷壇下,轉而反攻,斬了石安邦、林世弼兩個軍官,音德布軍即不敢再戰,一氣退到60里外的官亭。
清軍各路援軍屢戰屢敗,再也不敢進兵。
太平軍在與援廬清軍激戰的同時,毫不放松對廬州城的圍攻,在廬州7個城門外遍筑木城土壘,作為攻城的依托并在護城河上扎木筏搭浮橋,吹號角,向城上放槍放炮,嚇得清軍“人人皆驚,面上失色”,躲在城垛后不敢動彈,大批鄉勇逃跑。十二月二十八日,太平軍用地雷炸毀大西門城墻10余丈,被阻,未能入城。后又炸毀水西門城墻8丈余。江忠源雖擋住太平軍的進攻,但面臨“軍餉告竭,借貸無窮,余藥無多,諸物不備,援兵雖集,未能直抵城下”的絕境。不久,太平軍擊潰了最大一支援軍舒興阿部后,集中全力攻城。首先用地雷炸塌城墻數十丈,接著一陣吶喊,順城墻缺口一擁而上。突破口以外的太平軍,也利用守城鄉勇縋城逃跑的繩子奮勇登城,很快四周城墻都為太平軍占領。拂曉,胡以晃率大隊沖入城內,江忠源等大小官員敗退到城西北的金斗圩一帶。胡以晃率百余騎緊追不舍,斬清軍參將馬良勛、同知鄒漢勛、副將松安、都司戴文瀾、合肥知縣張文斌等。清廬州知府胡元煒投降;江忠源自溺而死。素稱“鐵打的廬州”終被太平軍攻克。
一月十七日中午,護天侯胡以晃正式由大東門外駐地進駐城內,并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
太平軍入城后進行了殘暴的屠城,民諺里“二郎廟,無人把香燒”說的就是那個故事。
當時,有20多名老百姓逃進二郎廟躲到神龕里面。太平軍把廟里搜了個遍,一個人影也未見,正準備撤走,卻突然看見二郎神塑像的眼睛眨了眨。這使搜廟的太平軍起了疑心,二次回頭再搜,果然在神龕里面發現了那些無辜的老百姓。這些人統統被殺。這件事在廬州城里引起了公憤,但太平軍不久就兵敗撤離了合肥。大伙兒把怒氣撒到了二郎廟的頭上,譴責二郎神禍害百姓,從此,再也沒有人去二郎廟燒香了。
這里還要說說國民革命軍第26軍合肥保衛戰。
合肥居于江淮之間,民風剽悍,素有“淮上健兒”之稱,為歷代兵家所重。而每當遇敵入侵時,必作英勇抵抗。
1938年5月14日是個讓合肥人蒙羞的日子,日軍占領了廬州城。但在此之前,駐守合肥的國民革命軍第26集團軍配合合肥地方武裝,作了殊死抵抗。
當時,國民黨桂系軍隊與日軍在津浦路南段展開膠著的拉鋸戰,日軍第六師團坂井支隊于4月23日從蕪湖出發,一路連克和縣、含山、巢縣等重鎮。
國民政府軍隊為“確保淮南要地,阻止日軍北進”,以第26集團軍第10軍第41師、第48師于4月25日、26日奉命由河南商城、湖北英山向合肥集結。48師第142旅布防于合肥城、店埠一線,48師144旅布防于梁園、八斗嶺一帶,41師布防于合肥東北元疃、靠山集、曹家店一帶。合肥警備司令部司令宋世科所屬保安第5、第7兩團和巢湖水警總隊炮兵團1營于5月5日也奉命歸徐源泉指揮。徐源泉第26集團軍指揮部設于合肥城三育女學(今南門小學)內。
日軍攻占巢縣、夏閣之后,5月10日以成松古賀所部步兵約500人,由巢湖分乘橡皮舟和民船偷渡至炯煬河;另一部步兵約1000人,騎兵五六十人沿淮南鐵路向合肥方向推進。為阻擊日軍,48師142旅284團兩個營由店埠開赴橋頭集設防。5月11日拂曉,日軍由龍泉山至白馬山一線向橋頭集發起攻擊。日軍先以炮火猛轟284團陣地,之后展開肉搏戰。284團3營營長蔣子祥,排長邱少華、丁家斌在激戰中陣亡,排長吳濟民、劉兆民等重傷,其余官兵傷亡、失蹤甚多。午后3時許,布置在東山口的284團第1營趕到支援,因地形不利,傷亡慘重,終不能阻敵西犯。當日夜,日軍以一部分兵力牽制284團,其主力與炯煬河之成松古賀部合為一股,繼續向合肥推進。
合肥城防工事曾由國民革命軍第21集團軍耗資約20萬元經營半年之久,頗為牢靠,且有完整堅固的城墻可依托。第26集團軍防衛合肥城的部署為:142旅283團和284團占領城東及東北陣地,143旅287團占領城東南陣地,288團為師預備隊。
13日下午3時許,由長臨河、六家畈西進之日軍逼近合肥城東。五里廟王大郢東南方黃家村各有日軍五六百人。287團先集中炮火猛射,繼以步兵沖鋒,日軍被擊退。奉命馳赴合肥的199師573旅(旅長方既平)于午前到達合肥,在南門外大溪崗一帶布防。為防止敵迂回城西南方向切斷安合公路,573旅以1個團兵力占領287團右側王大郢以西陣地。下午5時30分,合巢公路兩側有日軍1000余人,向284團猛攻,同時以一部向西運動。晚7時30分,敵以猛烈炮火向287團防守之朱家崗、王大郢陣地集中射擊、反復沖鋒,企圖一舉突破。雙方激戰、肉搏5次,日軍未能突破陣地。
14日晨,199師574旅(旅長劉爰山)在西門外七里崗一帶布防。4時50分,日軍向守軍陣地炮擊至7時左右,共發彈千余發。朱家崗、王大郢等陣地被摧毀,287團團長趙我華陣亡,營以下官兵傷亡甚眾。千余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48師與199師結合部朱家崗、葛小店猛撲,突破了守軍第一道防線。為扭轉戰局,144旅旅長韓浚在師預備隊288團守住第二道防線后,率該旅其余部隊向敵反沖擊,經奮力廝殺,終將第一道防線失守陣地奪回。
日軍集中炮火并在6架飛機的掩護下繼續進攻。283團、284團各抽一部兵力由陣地左翼、574旅由陣地右翼分別向敵反擊,企圖挫敗敵攻勢。但因敵機轟炸,步騎猛沖,守城部隊傷亡慘重,早上8時許丟棄陣地向西撤退。日軍銜尾緊追。守軍撤退時組織不力,潰不成軍,一部分日軍乘機由德勝門沖入城內。
由于守軍主力全部置于城外陣地,城內兵力空虛,城內又有漢奸內應,宋世科部下亦有一部叛變,城內失去控制。9時左右,城內26集團軍司令徐源泉指揮部被日軍炸毀。徐源泉命令48師師長徐繼武、144旅旅長韓浚轉至城西南地區督戰,自退北門力圖收容散兵反攻,但因城外各部腹背受敵,軍心動搖,指揮聯絡失靈,難以組織有力行動。午后1時許,守軍向城西、城北方向全線潰退,合肥失陷。
守衛合肥的國民革命軍遭受重大傷亡,僅后來加入戰斗的199師就損失1301人。
盡管合肥經歷了從古至今的大小戰爭,但最后一戰卻是兵不血刃和平解放的。
曾任安徽省政府參事的郭崇毅先生回憶說,合肥解放的第二天他就隨部隊由官亭進入合肥。當時,合肥街頭歡迎解放軍進城的鞭炮此起彼伏,天空中飄滿了硝煙,前來迎接的軍管會戰友告訴了他合肥解放的經過。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后,中國人民解放軍沿平漢、津浦鐵路大舉南下,由譚啟龍率領的華野先遣縱隊奉命改變南下計劃,乘勝追擊駐守合肥的國民黨劉汝明部。1月19日,華野先遣縱隊率第一、四支隊進駐合肥東鄉梁園鎮。隨即用電話命令國民黨合肥縣長“在解放軍到達合肥前,負責保護全城市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秩序,不準任何破壞,聽候我方接管”。
次日,縱隊命四支隊一大隊先后向合肥進發,偵察合肥的敵情。一大隊隊長李錫風、政委齊平接到命令后,于21日凌晨3時許抵達肥東磨店集。7時許,大隊到達合肥東門外飛機場邊沿。約半個時辰,一伙從合肥城出來的敵人強占了飛機場附近的一高地,向一大隊猛烈射擊。一大隊戰士奮勇還擊。據俘虜供稱,合肥城原有劉汝明部兩個團,見解放軍到來,立即向巢縣方向撤退。大隊偵察班襲擊的正是逃敵的團部,與大隊交火的是敵后衛營部隊。

為紀念合肥解放而建造的中國結
此時,合肥城內的國民黨合肥縣縣長龔兆慶等人早就與我黨有聯系,因此,他們均按解放軍命令執行任務,保護倉庫物資,造具清冊,等候移交。對此,新華社專門發表電訊:“這個榜樣,足資各地國民黨政府人員效法。”
1月21日下午3時許,一大隊戰士排著整齊的隊伍從威武門進入合肥城。2月1日,合肥市政府正式宣布成立,當時還是直屬江淮行署,直到10月皖北行署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