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中后期 沙門樂僔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此時的敦煌,是月氏人和烏孫人的地盤。秦朝滅亡后,西漢王朝采取對內無為而治、對外和親匈奴的政治策略。匈奴趁機利用烏孫,趕走了月氏,間接控制了敦煌乃至整個河西走廊地區。
匈奴對敦煌的統治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在漢武帝的銳意進取下,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出征河西走廊,絲綢之路自此開辟,敦煌由此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
西漢王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設置了四個郡,敦煌郡位于最西端。之后又在河西走廊一帶設涼州。敦煌由此成為后世中原王朝向西經略西域的橋頭堡。敦煌郡一度成為中原或西北政權控制西域的行政中心。
東漢、三國、西晉之后,中國北方在十六國時期陷入戰亂之中。這一時期,敦煌雖然先后被前涼、前秦、后涼、西涼、北涼等割據政權統治,但總體上遠比其他地區更為穩定。

我是樂僔,一名云游四方的僧人,穿行于林間鄉野,苦苦尋求著佛法的真諦。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一天,我正向西而行,突然看到夕陽下的三危山金光萬丈,好似千佛現出真容。
那佛光籠罩著我,仿佛是佛陀的召喚。于是,我決定不再云游,而是在這佛光普照之地開始禪修。

三危山西麓有一條宕泉河,河西畔鳴沙山的崖壁沙礫很軟,非常適合開鑿洞窟。于是,我在這里鑿起了洞窟。
洞窟鑿好后,我每天都在窟里坐禪修行,參悟佛法,期望能夠離佛陀所示的真諦更進一步。


后來,我又去云游了。許多年后又來了一位與我相仿的僧人,法號法良。
在我的洞窟旁,他也開鑿了一個洞窟。

此后,人們在宕泉河畔的這塊崖壁上,陸續開鑿出了越來越多的洞窟,并且持續千年,從未中斷。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寄托心中的理想。
這里也有了一個特別的名字——莫高窟。它是“沙漠高處”的石窟,也是功德“莫高于此”的佛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