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伴我行:新時代安全教育教程
- 周曉芳 鄧海躍 李觀文主編
- 1861字
- 2024-09-26 13:57:09
四 如何應對恐怖襲擊
防恐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防恐工作不僅僅是國家安全部門的事,也是所有公民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識別恐怖嫌疑人?發現可疑人員如何正確處置?遇到恐怖襲擊時如何正確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形成社會防恐體系,提高防恐水平。
(一)如何識別恐怖襲擊嫌疑人
實施恐怖襲擊的嫌疑人臉上不會貼有標記,但是會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舉止行為可以引起我們的警惕,例如:
(1)神情恐慌、言行異常者。
(2)著裝、攜帶物品與其身份明顯不符,或與季節不協調者。
(3)冒稱熟人、假獻殷勤者。
(4)在檢查過程中,催促檢查或態度蠻橫、不愿接受檢查者。
(5)頻繁進出大型活動場所。
(6)反復在警戒區附近出現。
(7)疑似公安部門通報的嫌疑人員。
(二)發現疑似恐怖分子的處置方法
(1)保持鎮靜,判別自身面臨的危險程度,快速撤離危險區域或就地隱蔽。
(2)迅速報警。直接撥打“110”電話報警,反映可疑情況。
(3)牢記特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記住嫌疑人及與其交往人員的體貌特征。
(三)遭遇恐怖襲擊的處理方法
遇到恐怖襲擊應快速撤離現場并及時撥打“110”電話報警,除此之外,不同情況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1.遇到刀斧砍殺恐怖襲擊
(1)快速跑開。看到有人手持刀斧砍殺時,不要停留觀看,應丟棄攜帶物品,迅速跑開,遠離手持刀斧的人。
(2)迅速躲避。當遭遇刀斧攻擊無法跑開時,利用身邊的建筑物、樹木、車體、圍欄、柜臺等物體進行阻擋,躲避砍殺,與砍人者拉開距離。
(3)奮力反抗(自衛)。在無法跑開或躲避時,要聯合他人,利用隨身攜帶的物品(手提包、衣服、雨傘等)和隨手能夠拿到的物品(木棍、拖把、椅子、磚塊、石頭和滅火器等)進行奮力反抗(自衛)。
(4)自救互救。到達安全區后,及時檢查自己和同伴是否受傷,如發現有人受傷,及時實施自救互救措施。
(5)事后協助。積極向警察提供現場情況信息,協助警察調查。
2.遇到駕駛機動車沖撞碾軋恐怖襲擊
(1)迅速躲避。看到有車輛沖撞碾軋過來,要迅速向兩側跑開,躲避車輛。
(2)尋找堅固物體藏身,并向周圍呼喊示警。
(3)自救互救。到達安全區后,及時報警,并檢查自己和同伴是否受傷,如有人受傷,及時采取自救互救措施。
(4)事后協助。積極向警察提供現場情況信息,協助警察調查。
3.遭遇爆炸襲擊
(1)如何識別可疑爆炸物?
①無人認領、來歷不明,有異常聲響、異常氣味(臭雞蛋、氨水味等)的物品。
②寄送地址不詳、標有特殊文字圖案及有裸露電線或怪味的可疑包裹。
③公安機關通報的其他物品。
(2)發現可疑爆炸物怎么辦?
①不要觸動可疑物品。
②迅速撥打“110”報警,由警方專業人員處置。
③迅速撤離。疏散時,有序安靜撤離,不要相互擁擠,以免發生踩踏,造成傷亡。
④協助調查。目擊者應盡量識記發現可疑物的時間,可疑物的大小、位置、外觀、有無人動過等情況,如有可能,可進行照相或錄像,為警方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3)爆炸發生時怎么辦?
①立即臥倒或選擇適宜的物體躲避,確認安全后迅速撤離。
②密閉場所發生爆炸,按照安全疏散標識或在工作人員指引下,采用低姿勢方式有序撤離,避免踩踏。
③無法撤離時,為防止煙霧中毒和窒息,盡可能利用濕毛巾(衣物)捂住口鼻。若身上衣服著火,應脫掉衣物,或就地打滾,或用厚重衣物壓滅,然后迅速撥打“110”報警,等待救援。
4.被恐怖分子劫持
(1)沉著冷靜。不要反抗,要相信政府的援救力量。
(2)服從命令。不對視,不對話,以免發生語言和行為沖突。
(3)隱藏求救。盡可能保留和隱藏自己的通信工具,及時把手機調為靜音,適時用短信等方式向警方求救。短信主要內容包括自己所在位置、人質人數、恐怖分子人數等。
(4)牢記情況。注意觀察恐怖分子人數和首領,便于事后提供證言。
(5)配合解救。在警察發起突襲的瞬間,盡可能趴在地上,在警察掩護下離開現場。
5.遭遇縱火
(1)進入陌生場所,識記安全出口、逃生通道、消防器械等。
(2)火情發生后沉著冷靜,不盲目呼喊,不留戀財物,迅速撤離并撥打“110”(或“119”)電話報警。
(3)在公共汽車、地鐵、列車等交通工具上遇到縱火恐怖襲擊時,迅速利用車載的消防設備進行滅火,視情況從車門或車窗有序逃離。
(4)客船上遇到縱火恐怖襲擊時,迅速向客船前后部及頂部逃離,盡可能找到船上的救生繩、救生梯、救生衣等,向水中或者救援船上逃離。
(5)室內遇到縱火時,迅速找到安全出口逃離現場,若出口被封,應選擇背火通風處或弱火區躲避等待救援;遇室外縱火,往上風口躲避。
(6)撤離時不要亂跑、不要乘坐電梯、不要輕易跳樓,盡可能用濕衣物捂住口鼻及身體,不要深呼吸,低身逃離。若自身著火,應脫掉衣物,或就地打滾,或借用水、滅火器等進行滅火。

相關鏈接:
公民防范恐怖襲擊校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