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營銷與運營(微課版)
- 余芳 戴冬秀 羅蓓蓓主編
- 2209字
- 2024-09-13 16:54:54
1.2.1 全媒體的發展階段
在我國,全媒體一詞首先出現在家電行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全媒體一詞相繼出現在房地產行業、廣告行業、傳媒行業、互聯網行業等。
隨著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基于行業的大勢所趨,全媒體從一個家電行業的小眾詞匯逐漸發展成為新聞與傳播學界的熱門關鍵詞,其內涵與外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媒體主要經歷以下發展階段。
1.雛形階段
家電行業是國內最早涉及全媒體應用的行業。全媒體最初特指家電行業的彩色電視機接收終端媒體形式的多樣化,這一概念更多的是基于市場發展趨勢和概念營銷的需要,與當前全媒體的媒體融合發展概念相去甚遠。
房地產行業和廣告行業最早打造了全媒體應用的雛形。專注于房地產行業的新銳媒體聯盟可以充分運用媒體平臺的內容信息和渠道資源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傳播,更能深耕于當時蓬勃發展的房地產市場,服務各個媒體層面的受眾,促進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廣告行業對全媒體一詞還沒有形成行業共識,僅是個別使用。
這一階段媒體整合的程度相對較低,只是相同內容的宣傳稿在不同媒體渠道的投放,全媒體的內涵更多指向詞匯的表面意義——全部媒體或所有媒體形式。
2.數字化轉型階段
2005年,無論是報業內部還是整個媒體行業的競爭都十分激烈,報業被迫進入轉型整合時代,使其不得不開啟全媒體的實踐探索。報業開始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信息數字化和傳播網絡化,在信息的傳播渠道上實現了內容呈現的多屏化和終端的多元化。這一時期的報業集團轉型,很大程度上強調在生產上內容集約,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種類;在分發上信息分散傳播,利用信息的多形態和多渠道終端,提升受眾的覆蓋率。
與此同時,廣電媒體開啟“臺網融合”之路。200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就提出了“舉全臺之力辦網,占領新媒體制高點”,開通中國廣播網銀河臺。中國之聲等270個重點欄目實現在線點播。同時,中國廣播網還對廣播節目進行圖文補充,填補音頻媒體缺失的信息,便于網上傳播。2006年,央視網開通手機電視服務,探索傳播新模式。
盡管這一時期互聯網開始進入廣電媒體的生產與傳播渠道,但更多遵循“網為臺服務,臺為網鋪路”的原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博客、SNS的出現與普及,互聯網在公眾生活中占據的比重逐步增大,廣電媒體也同時將“網”變為“臺”的合作者,強調內容的分離、生產的合作和網絡品牌的創建。
2010年被稱為中國“三網融合”的元年。“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叭W融合”有利于打破市場壟斷,豐富內容和降低成本?!叭W融合”的推廣為互聯網的全面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互聯網媒體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開始迅猛發展。
3.“互聯網+”階段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8年3月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標志著媒體融合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傳媒業進入“互聯網+”時代。
這一時期,互聯網不再只作為一種數字化的工具和渠道存在,而是一種改變社會資源配置、重構傳播邏輯的社會基礎設施,全媒體的發展歷程也由此迎來了三大趨勢。
(1)互聯網深度嵌合:傳統媒體重心轉向,主動擁抱互聯網;傳媒集團開展多元合作,改變傳統的媒體產業格局;互聯網企業開始進軍和深耕媒體產業。
(2)平臺型媒體漸成規模:解決了傳播上的信息聚合、渠道覆蓋問題,實現了商業上的贏利增收。
(3)用戶驅動發展:這一時期的媒體轉型徹底突破了對信息生產端或傳播端的單一創新,不再局限于信息技術的淺層接入和渠道的表層多樣,而是追求深度融合,媒體成為互聯網的一環。資金的支持、用戶的參與本質上改變了信息的生產邏輯。
4.智能媒體階段
媒體平臺技術、數字化傳輸技術、高新視頻技術等傳播科技的井噴式發展驅動了媒體的結構性變革,我國全媒體轉型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從技術融合走向產業融合。
2019年為我國5G商用元年。這一通信技術的普及給新聞信息產業的傳受主體都帶來了便利、流暢的傳播體驗。5G的出現支撐了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落地,讓沉浸式新聞成為現實。同時,它進一步加速了短視頻這一媒體形態在互聯網上的擴散,提升其在用戶日常生活獲取信息中的比重。5G的出現還促進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無人機、可穿戴設備、傳感器等進入新聞采集、接收的渠道中,擴展傳播介質和傳播空間,呈現了萬物互聯的傳播景象。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各類媒體平臺都大力深化技術在傳播形式上的應用。2018年,新華社推出了全球首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合成新聞主播,實現了AI與新聞產業的深度融合。2019年,多家媒體采用5G、AI、VR等新技術手段對兩會進行創新報道。機器人寫作也成了報業集團提升采編效率的選擇。
在這一階段,除了進行生產結構轉型的傳統媒體,互聯網自媒體、縣級融媒體、國企自媒體等都紛紛進入媒體領域,媒體的定義被泛化。
總的來說,我國的全媒體發展呈現出了以專業技術為支撐、以服務功能為核心、以傳受互動為聯結的形態。真正實現組織架構的優化和新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技術賦能和功能泛化的同時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履行媒體社會職能,主動適應新的技術環境、媒體環境和社會環境,將使各媒體組織真正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