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商人是游牧民族
- 我真沒想當太孫
- 非有常非無常
- 3128字
- 2024-10-29 20:30:33
朱瞻壑聲如古鐘悠揚,穿越千年時空,回響在每個人的心田:“司馬遷于《史記》之中,首推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撰成《五帝本紀》。”
“夏、商、周三代之始祖,無不與五帝有所關聯,此等脈絡,構成了我等漢人歷史敘事的基石。”
朱瞻壑的話語,既是對過往史家匠心獨運的頌揚,又似一柄利劍,猛然間劃破歷史的迷霧,直指那未被溫柔以待的真相。
“然而,北方廣袤大地上,四散而落的龍骨遺跡,宛如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疤,時刻提醒著我們。”
“夏商周三代并非什么理想國,而是充滿了獻祭者的殘酷暴行,以及那被選為祭品之人哀嚎。”
“追溯至石器時代,人類依附群體而生,從不足百人的村落起始,逐步壯大至千人部落,乃至萬人規模之早期國家。”
“這些國家,宛如一顆顆古樸的棋子,散布于廣袤的大地之上,以一城為一國,向四周播撒著文明的光芒,影響所及,無遠弗屆。”
“沒錯,就和現在西洋上諸國的曼荼羅體系一般。”
說到這里,朱瞻壑稍微暫停了一下,列舉了西洋各國的風土人情,還有文化政治,說明曼荼羅體系是什么。
這和“華夷天下體系”存在不小的區別。
朱瞻壑作出了這樣的總結:“事實上,除了華夏之外,世界上大部分的土地上,那里人類還處在周朝之前的落后時代,少部分達到了商朝的歷史階段。”
這話招致了兩種反應。
一種是認同,外國不就是一群蠻夷,自然是落后的。
一種是反對,外國確實是蠻夷,但是過去不是落后的,反而是理想社會。
不過,無論是認可的,還是反對的,都沒有直接出言反對。
想要否定朱瞻壑的話語,需要與之對等的依據,也就是夏商周的文物和典籍,最好也是甲骨文。
這需要準備。
至于僅僅靠引經據典,辯倒朱瞻壑,之前不少文人都試過了,但是全部失敗了。
邏輯。
朱瞻壑的邏輯能力對這群文臣造成了碾壓,只有楊士奇、夏原吉、胡儼、宋禮等人可以勉強跟上他的邏輯能力。
朱瞻壑緩緩言道:“文明的燭火在時光的長河中不斷搖曳,社會之樹漸生枝椏,貧者于塵埃中掙扎,孤苦無依;而上層貴族居住于宮殿,使用著精美絕倫的器物,死后墓葬里亦是堆滿了豪華隨葬品,更有甚者,以人殉葬,彰顯其權勢之尊。”
“然而,在石器時代,即便上層貴族手握權勢,卻未能對貧民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底層民眾的反抗如同暗流涌動,時有所聞;加之氣候變遷,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多數古國在輝煌了兩三百年后,終難逃解體的命運,重歸部落共同體的原始狀態。”
“其興也勃焉,如日出東方,光芒萬丈。”
“其亡也忽焉,似夕陽西下,余暉漸隱。”
“古代歷史的輪回便如此這般,難以形成一個穩定的大一統朝代。”
“直至夏朝的到來,華夏第一王朝的歷史序幕緩緩拉開。”
“這個時代,華夷之辨的初步輪廓開始顯現,夏朝被認定為文明的象征,而夏朝之外,則被視為野蠻之地。”
“但不可否認的是,夏朝的科技尚處于萌芽階段。”
“他們建造的城墻,不過兩米之高,即便是國王的宮殿,墻壁亦不過人的腰際。”
“這是一個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時代。”
“然而,正是這樣的落后,使得不少君主更加傾向于國家之富強,而非個人之私欲。這個王朝帶著原始公有制的殘余。”
說到這里,朱瞻壑不得不再次停下來,對公有制進行說明。
并對“公有制”進行了符合儒家學說的概括————天下為公。
同時還對生產力進行了說明。
生產力就是“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
并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生產力不斷進步的歷史。
之后,朱瞻壑繼續說起了古代的歷史:“夏朝擁有了集中灌溉技術和青銅冶煉技術。”
“集中灌溉讓糧食大豐收,土地可以承載更多的人口,不需要種田的人口從土地勞作中解放,可以從事農業之外的生產。”
“于是,發展出了手工業,其中就有青銅冶煉技術。”
“青銅技術不僅可以制造兵器,也可以制造禮器,逐漸發展出了文明,但是他們過于依賴田地,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或者說,他們的擴張無法對抗四處游動的商人。”
“商人,乃是一族頻繁遷徙的部族。”
“或畜牧于廣袤草原,或農耕于肥沃之地,或捕獵于深山老林,或行商于川流水道。”
“每逢季節變換,或是資源匱乏之時,商人便乘著水牛,載著家當,踏上漫漫遷徙之路,不斷尋找那適宜生存之地。”
“商人在遷徙中逐漸壯大,與夏朝周圍的一些族群形成了緊密的同盟關系。”
“他們聯手夏朝內部的鑄銅族群,攻占了繁華一時的夏朝。”
說到這里,他頓了一下,而后給出了一個沖擊性的結論:“商人是游牧民族!”
“商朝是游牧民族入關之后,在夏朝的遺址上建立的朝代。”
此話一出,站在朱瞻壑身后的太子朱高熾忍不住拉了拉朱高煦的袖子,語氣變得復雜:“老二,這真是你的兒子?這樣重塑華夏的氣量,怕是老爹和爺爺都比不上。”
朱高煦整個人都是發懵的:“你說啥?”
“唉。”朱高熾放下手:“你繼續聽吧,今日之后,永樂一朝,曠絕古今。”
朱高煦完全沒懂。
但是,城墻上的朱棣已經完全聽懂了。
“快點,朕要親自前去,好好聽瞻壑的話!”
朱棣急不可耐地站起身,同時對著紀綱吩咐道:“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從現在開始盡可能地收集龍骨,尋找北方大量龍骨出產的地區,帶人看守好!”
這位大明皇帝急不可耐地走下城墻。
姚廣孝瞇起眼望向遠處的朱瞻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儒家所推崇的圣王竟然真的存在,可惜……他不認可儒家的思想,當真諷刺。”
而后,他抬起手,陰影之中,出現了護衛。
“讓所有人搬走火炮,違者當場格殺。”
隨后,姚廣孝看向了紀綱:“你現在去詔獄把解縉帶出來,告訴他,遠比編纂《永樂大典》還要重要百倍的事情出現了,他會明白的。”
紀綱有些為難:“國公,陛下……”
姚廣孝側過頭,一個眼神就讓紀綱閉嘴,立刻下去。
現在朱棣、太子、漢王、漢世子以及南京城的重要官員全部聚在東水關碼頭,要是出現意外,怕是會立刻天下大亂。
姚廣孝不允許出現意外。
而在東水關碼頭上,朱瞻壑的雄辯聲還在回蕩:“游牧民族建立的商朝是和農耕文明建立的夏朝不一樣的王朝。”
“商人熱衷于征伐和殺戮,不斷擴張著統治勢力。”
“人祭現象在商朝成為了國家信仰。”
“他們用羌人敬獻諸神和先祖,祈求天界的福佑,從而獲得君臨大地和統治列族的權柄。”
“在他們的認知中,神明給予庇佑和災厄的標準只有一條,祭品是否合諸神的心意,至于個人的德行,那完全無關緊要。”
“只要可以取悅諸神,他們什么都干得出來。”
“于甲骨文的斑駁痕跡中,我們得以窺見三種規模宏大的人祭儀式,它們如同幽靈般纏繞在華夏文明的黎明之前。”
“其一,名曰‘人奠基’,是將活生生的靈魂,以血肉之軀筑入地基,希望通過巫術的力量,讓犧牲者的怨念轉化為守護建筑的幽靈,確保建筑物的穩固與安寧。”
“其二,狹義的‘人祭’,則是將人類視為獻給神祇或祖先的食物與仆從,他們在這神圣而殘酷的交易中,成為了連接生死兩界的媒介。”
“至于其三,‘人殉’,則是將逝者的忠誠與尊嚴,一同帶入永恒的沉寂。”
“在那個時代,人們深信尊貴之人死后化身為神,因此在通往神界的旅途中,必須攜帶仆從與糧草,以示對死后世界的尊重與供養。”
“這些殘酷的人祭習俗,在上古各部落間或隱或現,而商朝,則將之推向了極致。”
“從王族至貴族,乃至平民百姓,皆被這股獻祭的狂熱所裹挾。”
“祭祀之時,需以人命獻祭;建造宮殿,需用人骨奠基;商王偶感風寒,亦要殺人問卜;王后鐘愛孩童,便要讓無數孩童在死后化作陪葬的陰魂。”
“在這片土地上,人性的光輝被厚重的黑暗所吞噬。”
“敲骨吸髓的慘狀、蒸煮人頭的暴行、人吃人牲的恐怖……這一切的一切,皆在名為‘獻祭’的名義下上演。”
“無論男女老幼,一旦被選中,便難逃被肢解、剝皮乃至烹煮的命運。”
“這,便是殷商,一個每一寸土地都滲透著陰鬼怨氣的時代。”
聽到這話,李景隆、楊士奇等無數建文朝留下的臣子,此時都麻了。
“人祭”和“人殉”還是有區別的……
但是,朱瞻壑就是要將兩者等同,其心思昭然若揭。
朱高熾瞥了身后的朱允炆靈柩一眼,心道:“你的身后名竟然毀在一群天女手中,淪落到與桀、紂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