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1章 終于回來

永樂九年三月,禮部尚書呂震上奏:

“恭惟大明之制,祖宗之法,嫡長子繼承,乃天下之大經,倫常之至理。

今上皇帝之位,當以正統繼之,不可有絲毫之差。

朱允炆,雖然稱帝,然其位不正,乃以藩王禮節下葬,明其非正統也。

夫‘以孫繼祖’之議,實乃悖禮亂法之舉。

禮者,天地之序,人倫之本,不可紊也。

祖宗之法,嫡長子為尊,孫輩繼之,非禮也,非序也。

朱允炆既非嫡長,又無子嗣,其位本不當得,何來繼祖之說?

上乃太祖高皇帝之嫡子,懿文太子之弟,其繼位,乃父死子繼之正統,天經地義,無可非議。

建文之變,實為篡位,其治天下,非以正,而以亂。

今上皇帝,撥亂反正,復我大明之正統,實乃順天應人,合禮合法。

是以,臣震以為,當以藩王之禮葬朱允炆,以明其位不正,非為正統。

上繼位,乃父死子繼,合乎禮法,當為天下所共認。

如此,方能正綱常,定人倫,使天下歸心,國家永固。

臣震不才,敢陳愚見,伏乞圣明裁斷。

謹奏。”

作為禮部尚書的呂震多次上書,要求以藩王的禮節下葬朱允炆,同時否定“以孫繼祖”的合法性。

與之相對的則是楊士奇,他也上書,直言以孫繼祖符合立嫡立長的說法,朱允炆違背了太祖皇帝的遺志。

“臣士奇頓首再拜,上言皇帝陛下:

竊惟國之大事,莫過于繼統承祧,以定天下之本。

昔我太祖高皇帝,立國之初,定下嫡長子繼承之制,以固國本。

然則,世事變遷,或有非常之變,非常之舉,亦不可不察。

允炆雖非嫡長,然太祖皇帝遺詔命之繼位,此乃天命所歸,非人力所能違。

即位之初,本欲勵精圖治,然不幸為奸臣方孝孺等所蠱惑,以致政令乖張,人心離散。

此非允炆之過,實乃奸臣誤國之罪也。

陛下之舉,實為清君側,替天行道。

上起兵靖難,乃為國家大義,為天下蒼生計。

允炆被奸人蒙蔽,逃至海外,此非其本意。

國不可一日無君,陛下繼位,乃順天應人,非為私欲,乃為天下計,為大明江山社稷計。

以孫繼祖,雖非祖制所定,然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亦無可厚非。

陛下繼統,實乃天命所歸,人心所向。

臣不才,敢獻愚忠,伏乞陛下圣鑒。

謹奏。”

總之就一句話,都是方孝孺這些奸臣的錯,是他們蒙蔽了朱允炆,朱棣騎兵靖難也沒有錯,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江山社稷。

千錯萬錯都是方孝孺他們的錯!

諸如此類的奏疏是一封接著一封,朝堂陷入了分裂之中,大致分成了呂震和楊士奇為首的兩派。

一派主張將朱允炆以藩王的禮節下葬,認為他是篡位者。

一派主張將朱允炆以天子的禮節下葬,認為他是被奸臣蒙蔽的。

從三月一直吵到四月,整個朝局都沒有結果。

此時,李景隆上書,認為可以將朱允炆的棺木停在宮中,在明孝陵和明東陵之間修建一個小的陵寢,讓朱允炆以天子禮節下葬,但是陵墓的規格是藩王的。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明東陵是朱標的陵墓。

在兩者之間修一個小的陵墓,讓朱允炆和他們安葬在一起,也是不錯的選擇。

反正朱棣計劃在北平修建陵寢,以后他們這一系的皇帝都葬在北方,這南京留給他父親和大哥,似乎也不錯。

不過最打動朱棣的還是李景隆的一句話。

陵墓什么時候建好,什么時候下葬。

拖!

就硬拖。

朱棣甚至覺得可以一直停靈到他駕崩,再將朱允炆下葬,“以孫繼祖”的討論可以往后推,先將自己的“父死子繼”確定下來,至于如何處理朱瞻壑的質問,朱棣自然也有辦法。

不久之后,入夏。

五月,倭寇劫掠浙東盤石衛。

這時,日本國王源義持即位,以“日本國世子源義持”的名義,遣使向明朝報告父喪;朱棣派中官周全前往吊唁,并冊封義持為“日本國王”。

但對明朝的稱臣引起管領斯波義將等人的強烈不滿。

不久,源義持捕獲海盜獻于京師。

朱棣派宮中宦官王進帶著敕書去日本給予嘉獎,王進回國時,收買了一些貨物,斯波義將帶兵試圖阻止王進回國。

王進偷偷地登船從另一條大路逃回來。

隨后,源義持斷絕了同明朝的貿易。

其給明朝解釋則是“本國開辟以來,百事皆聽諸神”、“靈神托人謂曰:我國自古不向外國稱臣”,并且聲稱要改變足利義滿的外交政策,“今后無受外國使命,因垂戒子孫,固守勿墜”。

像是挑釁一般,倭人的船隊入侵了浙東。

但是,這群倭人很不幸,他們遇到了回航的鄭和船隊。

……

轟!

一朵朵水花濺起,在這個戰船還是以對撞和接舷戰為主的年代,日本的戰船向著大明的戰船重裝而來,想要進行跳幫,卻在距離樓船五十米的距離被火炮的開花彈命中,整艘戰船被打得支離破碎。

三艘戰船,就徹底摧毀了倭寇的海盜軍團。

朱瞻壑身處中間的大寶船,站在最前方的甲板上,舉著望遠鏡,看著海面上飄蕩的碎木,以及選擇投降的倭寇,忍不住搖了搖頭。

“倭亂要解決,還是需要去往日本本土。”

他這樣呢喃。

孟磐聽到這話,心里一動,道:“世子是要攻打日本嗎?那地方窮山惡水,小國寡民,恕我直言,即使打了下來,倭亂也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加嚴重。”

朱瞻壑點了點頭,同意了孟磐的說法。

朱元璋、朱棣對于倭寇的對策沒有太大的錯誤。

倭寇本質上日本動亂的政治局勢造成的結果,若是派兵攻打日本國本土,先不提會不會和大元一樣全軍覆沒,即使打了下來,也只會讓原本就混亂的日本變得更加混亂。

到時怕是有更多的倭人活不下去,直接出海當海盜。

至于屠殺,只要將人全部殺了,就可以解決問題……

即使在工業時代,想要殺死一個國家的所有人,用這種辦法征服一個國家,也是在癡人說夢。

“所以才要扶持一個聽話的幕府,施行鎖國令。”朱瞻壑心中已經有了想法,大明的海外戰略,對于具備完整政府的國家,應該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將戰爭的規模控制在較小的規模,主要是占據港口,打開這個國家的市場。

就先在日本國試一試吧。

心中已經有了主意,朱瞻壑看向了大明的海岸線。

倭寇只是小插曲。

時隔一年半,大明的船隊終于在永樂九年的六月回到了大明,向著南京城而去。

大寶船中間的船樓中,停放著朱允炆的棺木,而在東水關碼頭,一門門將軍炮已經按照朱棣的命令布置在了各處。

碼頭前列則是站滿了官員,重兵把守的河堤旁,到處都是人頭,南京城的百姓都忍不住走出,想要迎接朱允炆的靈柩。

他們倒不是多么懷念朱允炆。

建文朝的四年都在打仗,南京城的百姓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大明的失敗,以及為了籌措軍費而不斷加在自己頭上的賦稅。

所以在朱棣進城的時候,整個南京城都在歡呼“燕王”的名號。

不是多么喜歡朱棣,只是受夠了朱允炆這個廢物。

只是朱允炆畢竟是皇帝,而且遠遁海外,大明船隊萬里追殺,最后自縊而死,實在過于有傳奇性,那首《小明王跡躔歌》更是流行于南京城。

所有人都很好奇,小明王和大明皇相遇,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盐源县| 晋中市| 武鸣县| 南汇区| 富川| 达州市| 定襄县| 西充县| 怀安县| 淮安市| 东方市| 民乐县| 孙吴县| 余干县| 资源县| 华阴市| 博野县| 行唐县| 霍城县| 阿图什市| 奉新县| 乐陵市| 黎川县| 河曲县| 浦江县| 信丰县| 虎林市| 临猗县| 邹平县| 浮山县| 错那县| 沾化县| 高雄县| 丹棱县| 南陵县| 象山县| 玉门市| 西林县| 博客| 长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