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力35講:像辯手一樣思考
- 龐穎
- 4606字
- 2024-09-09 15:41:56
序言 思辨力是一種人的底層能力
我是一個辯論教練,也是一個管理咨詢顧問。多數聽說過我的朋友都是因為《奇葩說》這個辯論節目,我參加過兩季。其實在《奇葩說》之外,我打過十幾年的辯論賽,曾經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哈佛耶魯辯論聯隊拿過許多國際冠軍。我也做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辯論教練,系統地教過大學生、中學生如何辯論。做教練那幾年,我帶著隊伍幾乎拿遍了所有國際大賽的冠軍,這種成績在之前和之后都非常少見。
2018年,我從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畢業加入了波士頓咨詢公司。從最開始參加的MBA入學考試,到求職時的案例面試,再到真正的日常工作,辯論的訓練讓我走得相對輕松。同時很多同事和同學都表示,他們常常會在我分析問題和發表觀點時看出辯論的影子,所以也時常問我能不能把對辯論的理解和在辯論中學到的思維總結出來,系統地講一講對每一個即使不參加辯論的人也有用的東西。
確實,辯論對我個人來說,幫助更大的部分其實是在辯論之外。有人可能認為,辯論就是口舌之爭或僅僅是口語表達能力的體現。但在我看來,學習辯論對人至關重要的改變和提升其實是內在的思辨力。
什么是思辨力?
思辨力包括邏輯分析、思維框架、思考與表達時的清晰度和條理性,以及深度理解事物的能力。什么是深度理解事物的能力?例如在錯綜復雜的事物中,能分清什么是核心,什么是雜音;在看似無關的事物中,能找到共有的聯系、一致的底層價值,以及相通的邏輯思路;知道該如何把一個龐大的問題切成眾多小問題來分析和解決……
所以引申來講,思辨力與人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是非常相通的。它是人的底層能力,自然會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都發揮巨大的作用,所以無論是國內的公務員考試,還是美國大學商學院、法學院的入學考試,它們的題目都與辯論在邏輯上有極大的重合。
先拿我的日常工作來舉例,作為一個管理咨詢顧問,我的工作內容就是給各行各業的決策者出謀劃策。很多時候我作為乙方,面對的甲方是年資和行業經驗都比我更豐富的企業董事、政府高官等。所以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利用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真正地創造價值,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讓他們信服我真的在創造價值。而這份工作的內核其實和辯論并無二致:它們都需要縝密的邏輯分析、詳實的數據佐證、真正有價值的洞見、愿景和價值觀上的共鳴,以及清晰的思路和表達。甚至有時開會時現場情緒上的連接也非常重要。
什么是現場情緒上的連接?《奇葩說》曾經做過一個數據分析,他們發現開場的人是否能把氣氛烘托起來,對整場辯論內容的走向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僅“有道理”重要,別人愿不愿意聽你的道理、你如何把你的道理更好地組織和表達出來,也同樣重要。這就是為什么辯論既需要理論和數據,也需要好的例子和故事。所以,辯論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辯論時抽到的立場不見得是自己的天然立場,但很多時候,我們摒棄原有的立場、偏見和情緒而站在對立面思考是會有收獲的。你可能會因此發現對方觀點的合理性,而這是此前從未想到的;又或是發現你與對方的身份不同導致了觀點不同;或者成長經歷的不同造成了底層價值觀的不同。
最后,或許我的內心立場并沒有改變,但對方在我眼中不再是一個非蠢即惡的人,我們的分歧是可以在理性層面上被討論的。在動不動就“站隊”“網暴”的網絡環境中,能夠擁有這樣一種理性的心態本身已經是一種收獲了。
以“代孕能否被合法化”為例
再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在“代孕能否被合法化”這個辯題中,我既可以幫正方也可以幫反方辯護,但這并不是因為我這個人沒有原則,而是因為“代孕合法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可以有許多看待它的角度和方式,同時這個問題也能被切分為許多不同的環節。是要完全地討論原則,還是考慮具體的操作問題?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就拿三種代孕來舉例討論。第一種,《老友記》里面的Phoebe自愿為親戚代孕,沒有人逼她,甚至沒有人勸她,這是一種純自愿的非商業行為。第二種,合法的商業代孕,即一個人可以通過幫他人孕育胎兒賺錢。第三種,比如在印度的“代孕村”,不但代孕的價格被壓得很低,當地女性甚至會被丈夫和家人逼著去代孕,他們會說“你有能夠躺著為家里賺錢的機會,為什么不去呢?”
所以,當我們在反對代孕被合法化時,我們具體反對的是哪一種?如果反對第一種Phoebe式的自愿代孕,那很有可能我們認為代孕這個行為本身有些本質性或原則性的問題。比如在倫理上,我們覺得一個人不能夠孕育他人的基因;或者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擁有兩個生理意義上的母親;又或當一件事對身體有危害時,我們不能讓他人作為替代去承擔風險,哪怕她是自愿的。
如果我們支持第一種自愿代孕,卻不支持第二種商業化的代孕,那很有可能問題出在了商業化上。我們可以出賣時間和勞力,但有一條底線,當這個東西對身體甚至生命影響過大時,我們認為它不能被交易。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貧富權力的天平過于傾斜,一旦把這樣的東西放到交易市場上去,窮人或者弱勢群體就會喪失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掌控權,甚至會經歷不同形式的威逼利誘。這是為什么我們反對任何商業化的代孕。
還有一種可能,我們支持前兩種代孕,但反對第三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認為商業化代孕在原則性上沒有問題,只不過印度在現階段還沒有達到相應的社會發展水平,比如其醫療條件、對孕母的法律保障都遠遠不夠。
這時我們要問:一個社會要發展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夠好了”、才被認為可以支持商業化代孕?是看整體的富裕程度,還是貧富差距的情況?還是取決于其法治建設和醫療水平?甚至是一些軟性的條件,比如一個社會有多么尊重個人的自由和選擇,一個家庭有多大的權力可以把決定強加在個人頭上這樣的文化問題?唯有如此,我們才知道哪些指標需要監測、哪一個方向上的改變需要推動,我們也才可以判斷一個社會在什么時候可以支持商業代孕的合法化了。
你看,這么復雜的問題,你在理論上支不支持?你在現實中支不支持?如果一個人自愿代孕,你支不支持?還是你認為在一個性別權力結構不平等的社會里,在一個貧富權力差距甚至無法被消滅的世界上,真正的自愿、有效的自愿根本不可能?這都是可能的觀點,但如今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很難看到這樣心平氣和地、理智地討論和分析問題的環境,它反而更像站隊,站A被B罵,站B被A罵,不站被所有人都罵,說你“裝死”。這很遺憾,所以我們的確需要一片思維的凈土,用以思辨。
如何做到思辨?
在對以上案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提取和遷移出哪些對日常思考、學習和工作也有用的思辨力?
第一,保持思想上的開放,不急于下結論。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把大問題切成小問題去分析,這種愿意聆聽和思考的態度本身就很有用。
第二,很多常見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型和邏輯思路可以應用在許多場景中。比如剛才有關代孕的討論中,就涉及“理想狀態是怎樣的”和“現實狀態是怎樣的”的區分。對于前者,探討的是它的原則;對于后者,探討的是實際操作中的損益比。這有些類似于在物理中討論摩擦力的問題:當忽略摩擦力時,我們考量的是什么;當加上摩擦力后,物體的表現又是怎樣的。總之,這種切題思路可以幫助快速地鎖定自己與對方的共識和分歧在何處。
第三,如何論證、表達,用什么例子和數據也非常重要。如果今天我作為支持代孕被合法化的一方,我分享某個同事代孕成功的照片,照片里有她們一家人、醫生、孕母,氣氛非常溫馨和諧,孕母本人也發自內心地在笑,放上這樣的材料會不會更好地佐證我的論點?又或者世界上有這么多關于代孕的例子,我們怎么挑選才能最有效地展示它們之間相通的邏輯、彼此的差異和分歧,以幫助最快速有效地分析這個問題?這也是一種可遷移的技巧。
總之,開放理性的思考,縝密的邏輯,恰當的論證和表達,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思辨力。
本書結構
我試圖以內容有趣并引發思考為第一要義,同時總結和分析一些可遷移的思辨技巧和方法,以及在每一講的末尾提出幾個相似的問題,讓讀者可以在其他場景中舉一反三——如果你研究過如何提升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會發現“舉一反三”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本書分為三章。第一章“破”,也就是反駁。很多人喜歡辯論,甚至發現自己的辯論天賦都是從喜歡懟人開始的,而這一章就是教你如何用邏輯和思辨力給別人挑錯。比如有人說女性到了中年收入會下降,不結婚就會過得很慘。我們可以說,錯,這是因果倒置。不是因為女性到了中年收入下降,所以需要家庭的支持,而是因為大部分女性結了婚,收入才開始下降的。這一章的內容能幫助我們識別許多邏輯謬誤:為什么相關不等于因果?什么是循環論證、虛假兩難、以偏概全、偷換概念?常見的數據錯誤有哪些?等等。這些問題會被放在有趣的辯題中分析和討論。
第二章“立”。為什么破完之后還要立?會拆臺,不代表自己能搭;會挑別人的錯,不代表自己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所以經過第一章點對點的邏輯拆解后,第二章的重點就是搭建論證的整體結構,學會如何更宏觀和整體地分析問題。
比如政策性辯論常用的一個分析框架叫“需根解損”,即需求性、根屬性、解決力、損益比。假設要討論“是否對垃圾食品收稅”,那我們不僅要從需求性和根屬性這兩方面講垃圾食品對健康造成的傷害、給醫療系統造成的負擔,還要講解決力:你這個稅能收得上來嗎?比如夜市賣炸雞的,連個流水都沒有,你怎么收這個稅?我們還要講損益比:你怎么定義垃圾食品?一碗陽春面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這算不算垃圾食品?富人往往吃營養均衡的、昂貴的食物,但窮人往往依賴高卡路里且便宜的食物,為體力勞動提供能量。要是征了垃圾食品稅,會不會對窮人的生活成本影響非常大?這是不是弊大于利的?
再比如,管理咨詢中有一個詞叫MECE,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就是說,對于一個重大的議題,我們可以把它拆成不同方面、角度或論點去分析,并且這些點彼此不重疊,加在一起對這個問題不遺漏。這個邏輯思路放到辯論里也特別有用。比如“劉備和曹操誰更適合做領袖”“林黛玉和花木蘭誰更適合做女友”,這類辯題的討論很容易淪為一方說一個優點,另一方說一個缺點,一方再說一個優點,另一方再說一個缺點。可如此列舉下去,算誰贏呢?所以一定要從整體思路入手,給這個比較框定一個比較標準。我們可以論證領袖一定要做到以下三個部分:第一,組建團隊;第二,運營團隊;第三,帶領團隊。再來論證因為曹操從頭至尾在這三個方面都更加優秀,所以更適合做領袖。
第三章“回到現場”。世界上的分歧看似有千千萬,但底層的邏輯和價值觀的分歧其實就那么幾種。在這一章,我與我的對方辯友詹青云會以經典辯題為核心,展示如何捍衛某一方,同時如何攻擊另一方,從而帶出那些最底層的思辨方法。我們試圖重現許多經典辯題的辯論現場,比如殺一救百是不是正義之舉、比如什么是正義、經典的電車難題等這類可以經常在現實中得到應用的問題。
還有很多相似的例子:
? 應不應該譴責災難中的自私行為?
? 給寵物或流浪貓狗絕育,人道嗎?
? 生育是社會責任還是個人選擇?
? 對弱勢群體的優待是不是一種歧視?
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本身是否可辯?
辯論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東西。為什么哲學家要辯論?為什么競選者要辯論?為什么制定政策前要辯論?為什么結構性地分析問題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專業的工作?為什么辯論訓練是常見的培養人才的項目?為什么議論文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如果你特別喜歡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如果你想要自己的思考和表達都更有條理,如果你想把常見的邏輯框架和經典的思辨問題納入自己的知識庫,如果你對提升自己的底層能力——思辨力——有興趣,這本書應該會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