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八萬對三千
- 大明:1392
- 鐵血明朝
- 2247字
- 2024-09-16 00:06:40
朱雄英對老爺子這副表情,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腦袋快速轉了轉,開始組織言語。
“不著急,慢慢想。”
朱元璋低頭彈了彈衣袖,緩聲道:“大孫,你就想著,如果是你坐在龍椅上,你要怎么做?”
朱雄英想了片刻,沉著臉回道:“對這種突然出現的族群,若是任其自生自滅,只怕他們會生活的很好!劫掠朝鮮,劫掠邊民,養虎終為患。而且,他們從北方跑到遼東地區,經歷苦寒,性子必然剛毅兇殘,這點從朝鮮的傷亡就能看出。
孫兒想請祖父出兵,南聯朝鮮,北聯遼東諸部,一舉殲滅!免出后患!”
這伙劫掠朝鮮,被朝鮮趕出鴨綠江后,進入鐵嶺衛地區的土匪不是別人,正是在百十年前,從遙遠的通古斯逃難而來的野蠻人。
“你為什么對這些通古斯人,那么敏感?”
朱元璋抬頭看了看,心中有些狐疑。
敏感?自己何止是敏感!
北方不僅有這個威脅呢,不久后還會有豬尾巴的崛起,這些對他來說都是心腹大患。
總之,北方必須安定!
朱雄英恭敬作揖,道:
“因為周邊不服王化的異族已經夠多了,元廷自洪武三年開始,屢次扣關不愿離開,還不是因為中原這個花花世界!
他們正是因為舍不得離開中原,才放棄遷徙千里養精蓄銳,幾十年后,再度南侵的上策!而那些野蠻人,如果有一天他們在遼東做大......
孫兒認為,以皇爺爺的戰略目光,不可能不知道遼東對于中原,乃至對于整個大明的重要,隋唐四代皇帝,皆征伐高句麗!
甚至隋不惜亡國,也要以舉國之力將其覆滅,而李世民消滅突厥后,十數年如一日的對高句麗發動戰爭。
直到李治時期,才徹底解決了高句麗在遼東做大的問題。”
朱雄英話音剛落,只聽乾清宮中猛然爆發出一陣笑聲,老朱雖然上了年紀,但笑起來的聲音,還是異常洪亮。
“哈哈!好!好!”
“咱大孫戰略眼光還是有的,既然你有這個想法,那爺爺就成全你!調你十七叔的朵顏三衛,集八萬之眾,摧枯拉朽,定叫那三千余蠻夷野人,無所遁形,滅其族群!”
朱元璋心中大悅,他確實沒將這幾千人放在心上,既然大孫擔心對方在遼東做大,那就趁其根基未穩,順手滅了便是。
對于他來說,這真的簡單到不能再簡單!
甚至,比他在朝中殺貪官污吏還要簡單無數倍。
這話對于久經戰陣的洪武大帝來說,自然沒當回事,可落在朱雄英耳中卻是實打實的震驚。
“八萬?對三千?皇爺爺,你不是逗我吧。”
朱雄英打了個嗝,滿臉的不可置信。
天底下哪有這么打仗的?
人家就三千能戰之士啊,你一出手,就調朵顏三衛八萬精兵?
朵顏三衛的實力有多強?
那是大明九大賽王中,兵力,配備,戰斗力,數一數二的真正的藩鎮之兵。
寧王朱權的封地在喜峰口外,也就是說,他的封國是在長城外的草原上,既不是朱棣那樣的北方重鎮,要被朝廷卡脖子,財政大權都在朝廷手中;也不是內地藩王那樣,王府衛兵都不過萬人。
寧王那是真正的實力派。
“有什么問題嗎?爺爺現在還富裕!再說了,你十七叔的朵顏三衛,半數是納哈出降卒,蒙古人本就驍勇善戰,尤擅騎射,讓他們去,正該!”
朱元璋輕笑一聲,八萬對三千,這確實有些勞師動眾了,但誰讓是自己大孫提出這個想法呢。
消滅一切可能威脅大明的外部力量,這也是老朱畢生的夙愿。
“沒,沒問題,孫兒只是有些口渴。對了,寶鈔的事情,我已經讓人去做了,現在最大問題,就是怎么從民間將寶鈔收回來!民間寶鈔,單單朝廷發行的,就已有兩萬萬三千貫,若是算上私自印刷的,怕是要有三萬萬之數!”
朱雄英話音剛落,就見朱元璋不耐煩地揮了揮手。
“這事,是你要考慮的!你那些舅舅,舅舅的舅舅,大小姨媽,還有朝中的文官們,都在為你選妃的事奔走,你舅父已經去花家了,想讓咱因為花云的事情,同意讓花云的孫女入宮做你的正妃。
留給你的時間不多了!”
聞言,朱雄英瞪大眼睛道:“他們?他們想干什么?”
“想繼續作威作福唄,如果花云孫女真要參加選妃,那肯定是要入宮的!至于你的正妃是誰,等解決寶鈔的事情,你自己決定!”
“如果解決不了,那就不好說咯,回去吧,爺爺這里沒給你留飯。”
姜還是老的辣,老朱壓根就沒給他訴苦的機會,直接下了逐客令,朱雄英哪里還好繼續逗留,唉聲嘆氣的轉身離開。
這時,跟在朱元璋身邊的老太監,輕聲道:“陛下,這樣逼迫太孫,會不會適得其反……”
“咱的孫子,咱最清楚,懶的厲害!趁咱還活著,先磨磨他性子,讓他明白這個天下,可不是做了皇帝就能呼風喚雨的。
不過他今早對戶部趙勉和郁新的做法,倒是不錯,還有點當君王的樣子。”
朱元璋嘴角微微揚起,總算是看見了一些希望。
老太監也止不住拍馬屁道:“太孫殿下生下來就是繼承皇位的,是天庭的星宿下凡,為了做君王而生的。”
朱元璋看都沒看他一眼,對于老太監的馬屁,老朱心里并不接受,隨口問道:“東宮那邊,最近怎么樣?”
老太監道:“太子妃最近倒是安分,沒有過多的舉動。不過若是說起來,自從陛下冊封太孫后,太子妃便終日閉門不出。”
“也不知道,在屋子里搗鼓什么。”
朱元璋冷哼一聲,拂了拂衣袖,“隨她搗鼓去吧,不用理會!只要呂氏懂得收斂就好。”
......
離開乾清宮,朱雄英搖頭晃腦百無聊賴。
國家強盛,真是太他娘的爽了!
一想到八萬大軍追著三千人,漫山遍野的追殺,他都恨不得自己能親身披掛上陣。
只可惜恐怕這輩子,都很少有機會去北方了。
“不對,不對!削藩肯定是要削藩的,而且削藩之后,也不能繼續留在應天,燕云丟失四百余年,都城還是遷去燕云的好。”
“不然一旦削藩,朝廷就不能保障北疆的軍事體系;而不削藩,就不能保證中央朝廷的穩定。”
“這他媽的是死循環啊!”
朱雄英正思索間,一道身影從前方匆匆迎了上來。
朱允炆躬身作揖道:“弟弟給兄長見禮!”
“過來給皇爺爺請安?”
“是啊,弟弟每日都來給皇祖父請安,只是祖父多有繁忙,見面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