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四百年:精裝珍藏版(2024版)
- 許倬云
- 1072字
- 2024-09-09 15:40:59
臺灣的宿命:本土的、中國的、世界的
臺灣進入中國歷史文獻的時間段晚,并不表示大陸沿海的老百姓不知道臺灣,只是說,臺灣當時的資源和人口,并不足以吸引大陸人和臺灣進行經常性的貿易。實際上,在1603年利瑪竇繪制的地圖上,已經有臺灣島嶼的形象,但并沒有給它取名,它只是作為一個島嶼被放在大琉球的南方——大琉球就是今天的琉球。這個地圖上的記錄充分說明,大陸沿海居民很清楚有這個島嶼,甚至也有人在那里進出。當時臺灣不是不為大陸人所知,而是中國的官方記錄中,并沒有特別關注這個海島。

1640年荷蘭占領臺灣島時繪制的地圖。此時的臺灣島并非不為大陸人所知,而是在中國的官方記錄中,并沒有特別關注這個海島。
陳第到臺灣約一百年之后的康熙時代出了本《裨海紀游》。該書作者郁永河筆下的臺灣,和《東番記》所記載的臺灣相差不遠。郁永河從臺南登岸,從臺北出海,回到福建。這一段道路的艱苦,聚落的分散,道路上的種種障礙,包括河川、沙丘、湖泊和繁密的樹林、竹叢……凡此種種,都說明了,即使臺灣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跟大陸的關系也更緊密了,但臺灣能夠提供的貿易商機仍然不大。臺灣除了南部有較多的聚落,北部和中部都只有幾個州縣據點。同時,臺灣在大洋航道上的國際商貿地位也始終存在,漢人移民開發臺灣,其生產的物資,不少就是以外銷為主的。
(1)鎖國:指日本江戶時代幕府禁止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政策。從16世紀中期開始,葡、西、荷、英等國的傳教士和商人至日本傳教與貿易。為鞏固統治,幕府頒布法令,限制外商活動并禁止國人信仰天主教。1633年前后,幕府多次頒布《鎖國令》,嚴禁與外國通商,僅允許與中國和荷蘭進行有限的貿易。日本“鎖國”兩百余年,直至19世紀中期《安政條約》訂立時方廢止。
(2)胡宗憲(約1512—1565),明代徽州績溪(今屬安徽)人,明代政治軍事人物。任上八年,全力抗倭。后被言官彈劾為嚴嵩一黨,下獄而死。
(3)顏思齊(1589—1625),字振泉,一字樞泉,福建漳州海澄縣(今廈門海滄青礁村)人。17世紀東亞海上知名的海盜。曾將臺灣作為基地,是臺灣島最早的一批開拓者之一,可能是大倭寇海商中國船長李旦的副手。
(4)大員:舊地名。今臺灣省臺南市西安平區一帶。大員本為當地平埔族番社名,大陸沿海居民來島上,常在此登陸。至明末崇禎年間始以之代稱臺灣。
(5)郁永河(1645—?),字滄浪,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中國清代地理學家。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至十月為采集硫黃礦,從福建去臺灣,以日記形式寫成《采硫日記》(又稱《裨海紀游》)。此書記述了臺灣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地質(火山、地震和礦產)以及臺灣海峽的水文、氣象等情況,是研究臺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