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該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宋!
- 景陽岡金漸層,喜歡虎打武松
- 賀道玄
- 2102字
- 2024-09-07 00:47:27
故事講完,山寅趴在竹塌之上呼呼大睡,很是愜意。
已經又過了些許時日,蘇軾聽聞大宋亡了依舊不可置信。
蘇軾點著一盞油燈,翻來覆去,徹夜難眠,索性穿衣來到院內,來回踱步,心中煩亂。
先是聽聞弟弟兒子被官家逮捕下獄的消息,本就憂心忡忡,擔心家人安危,明白家人不過是受到自己牽連。
頂多吃些皮肉之苦,性命應當無虞,畢竟官家手里的籌碼就只有自己的血脈至親,定然不會讓其出事。
后又聽聞大宋完了,蘇軾聽過水滸傳,宋徽宗自然知曉是端王趙佶,后面究竟發生何事?竟然被金人俘虜,丟了大宋萬里疆域?
還被人做成油燈,簡直丟了大宋臉面!
兄弟鬩墻,外御其侮!自己跟趙官家再怎么不對付,都是宋人自己的內事,官家雖然心胸狹隘,但是對付異族絕不心慈手軟。
宋夏之戰大捷,官家在百官中周旋,出力不少,實打實的主戰派,是宋朝歷代君王中少有的武帝,頗有太祖遺風。
二十多歲的年紀,官家就有如此功績,蘇軾作為官家的老師,拋去私人恩怨不談,單論公事,堪稱明君。
旁舍之內,蘇過屋內燈火通明。
“過兒,寢否?出來一敘!”
此刻,蘇過抱著《金瓶梅》,在油燈之下,狠狠的批判貴族階級的腐朽生活,正到精彩之處,嘴中發出嗤笑。
父親的呼喚之聲傳來,蘇過一激靈,趕忙將書本藏到枕頭底下,整理衣冠后出去,神色坦然。
蘇軾晚上睡不著,就喜歡尋找好友夜游,現在張懷民不在,陪同的重擔就落在自己的頭上,蘇過苦不堪言。
推開房門,佯裝打了個哈欠,伸個懶腰,竹塌之上的山寅耳朵支棱起來,棗鼻輕嗅,聞到二人氣息還在,放心的睡去。
看著兒子疲懶的模樣,蘇軾自然免不了一陣訓斥:“年紀輕輕,你是怎么睡得著的?”
“為父年過六旬,依舊日夜操勞,編撰書籍,為大宋安危嘔心瀝血,不敢懈怠!”
“叔父兄弟都還在獄中受苦,你倒是會享受!貪吃貪睡不干活,不可教也!”
看著一身短打衫袍的父親,蘇過不由撇撇嘴,父親還好意思念叨自己年過六旬,體魄健壯得像鏢局的押鏢師傅,容貌細看不過二十剛過的樣子。
加上一路風吹日曬,熬打筋骨,體質異于常人。
家人的安危蘇過當然是牽腸掛肚,不過俗話說得好。
出來混要講背景,要講勢力,自己可不是谷陽縣街面上的小癟三。
家父蘇軾,文壇領袖,人有沖天之志,腹有錦繡文章,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懟天懟地懟空氣,喜提御史臺獄,班房四月游(烏臺詩案:蘇軾吃了四個月牢飯)。
雖然官聲不顯,六十旬的年紀,自從踏入仕途以來,朝廷委任三十余次,遭受十七次罷黜,不是被貶或流放,就是在被貶或流放的路上。
縱然如此,士林也好,政敵也罷,紛紛稱贊父親私德無缺,昔日同門師兄王安石(皆出自歐陽修門下),二人雖為死敵,晚年依舊和解!
君子同而不和,可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家兄山寅,內藏乾坤,可窺人命數,有起死回生,返老還童之神通,拳有萬斤之力,腿有日行百里之能,一聲怒喝地動山搖,百獸惶惶。
作為蘇家舔字一號,臂抱兩條大腿,二人一虎中唯一的小卡拉米,這點自知之明還是要有的。
蘇過朝著父親拱拱手說道:“想必父親是為了兄長叔父之事憂慮,父親能文,寅兄能武,此刻心中已有腹稿,兒子愚鈍,不敢賣弄,聽從父親安排便是!”
“此事不急”
蘇過:???
“你等年紀輕輕,凡事仰仗父兄照拂,一遇挫折便松散懈怠,日后怎成大器?”
“家父擔憂乃大宋江山有累卵之危,屆時百姓有刀兵之禍,日思夜想,終不得其法,故而難以入眠”
父子二人靜默沉聲,思考對策。
“朝廷有十幾萬廂軍,八十多萬禁軍,加起來百萬之數,金國縱使兇悍,帶甲之數不過十萬有余,如何是我大宋一合之敵,父親是否多慮了?”
“另外小說話本,多有夸大牽扯之嫌疑,畢竟不是史實,如何能夠當真?”
“金遼兩國,地處貧瘠,農業薄弱,我大宋庫有金銀,倉有米糧,說句大不敬的話,皇帝寶座就是放只豬上去,也不至于丟了江山”
蘇軾用看白癡的眼神看著兒子,蘇過也意識到自己有些異想天開了。
宋朝百萬大軍真有可能打不贏遼金兩國。
得益于宋朝商業繁茂,稍微有點本事的民眾進城就可謀生,隨便到城中酒樓鋪面打雜,就可養活自身。
加上太祖時期,為了防止廂君做大,朝廷屢次擴充中央禁軍,導致兵員質量參差不齊。
市井的潑皮無賴,沒有好去處,紛紛投靠軍營,軍中將衛也不是啥好鳥,吃空餉,派遣士卒從事商販貿易工作者不在少數。
軍營之中終日嬉戲打鬧,打仗厲不厲害蘇過也不知道,反正琴棋書畫,賣藝雜耍看起來挺擅長。
宋軍羸弱,在皇帝與士大夫之間,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宋仁宗時期,西北邊防有戰事,朝廷派遣中央禁軍-萬勝軍前去平叛,本以為精銳出動,寸草不生。
結果唯一一次勝利,還是名將狄青親自出馬,讓邊軍裝扮成中央禁軍,使得黨項人放下戒備輕敵,才打贏了。
朝廷禁軍贏了比輸了還難受。
加上宋太祖是兵變上位,五代時期的將領都喜歡和上位長官進行物理意義上的切磋交流,宋朝歷代皇帝對士卒的戒備心極重,不敢隨意裁撤。
軍隊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差,宋朝三冗問題越來越嚴重。
眼見兒子沒有絲毫頭緒,蘇軾讓兒子附耳過來一陣密謀。
蘇過由震驚轉為呆愣,呆愣轉為麻木,麻木轉為驚嚇。
“父親,你這是造反,抓到要掉腦袋的!”
蘇軾連忙捂住兒子的口鼻,示意其小聲一些。
“拉上官家就不算造反!這也是為父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山寅拿出來的書籍還是有可取之處!只需消化打磨,必然有挽救大宋危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