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接著奏樂,接著舞
- 三國:西涼武人,請王赴死
- 仲夏夜的貓頭鷹
- 2343字
- 2024-09-27 08:00:00
傍晚,賈詡受到邀請,前去相國府赴宴。
“先謝過董公,這前方戰報,愚正在研究,疏忽不得。”
“可是董公有令,不去者,后果自負……”
賈詡沒辦法,掏出一些五銖錢,打賞他走人。
哎……
局勢演變如此,惜哉!
賈詡頗為難做人。
他乃涼州士人,又是董卓提拔的太尉掾和平津都尉,在外界眼里,定是與董卓一伙兒的。而董卓眼下這般做法,已完全得罪了關東士族。
將來董卓一旦倒臺,他必然會被清算。
不如這般離去……
可韓起又托付他躲藏在雒陽,及時掌握董卓的動向。
“牧遠,老師之家眷,望你好好護著。”
感慨一句后,他認真研究起戰報。
朝堂之上的戰報,只報喜不報憂,譬如黑山賊之動向,完全沒有描述清楚。只提到公孫瓚繼續南下,韓馥依舊在四處平叛。
“報!”
“進來,新的戰報。”
賈詡快步上前,接過后展開一看。
袁術撤軍了?
奇怪……
他好端端的,為何撤軍?
賈詡立即整理一下,標注信息,一并書信給后方的韓起。
同一片天下。
雒陽城內,荀爽招來了兩位族內人,荀彧和荀攸。
“阿彧,阿攸……自家人,請直言,如今,如何是好?”荀爽年事已高,對朝堂上董卓的自封相國一事,頗為反感。
荀彧直言:
“叔父,要不……走吧。”
“辭官?”
荀爽倒沒什么放不下,他來雒陽也沒幾天。
荀攸則疑惑:
“倒是那袁太傅一家老小,好似全數都搬離了雒陽。”
這才明白,人家袁氏何等人精,早就開溜。
“正是,侄兒連夜帶你走!”荀彧毫不猶豫。
荀攸則說道:“侄兒留下已作周旋。”
下面的仆人送來一卷卷書簡,報告:
“老爺,有人送信。”
“誰?”
三人接來一看,竟是《山河評》!
山河居士?
這期《山河評》所點評人物,正是董卓。
荀彧和荀攸舉著燭光,仔細瀏覽一番,其中內容從段颎推薦董卓入官,到羌人叛亂進犯三輔之地,最后皇甫嵩與董卓之嫌隙,張溫與董卓之矛盾等等一系列事件,說得一清二楚。
荀攸感慨:
“嚯,此山河居士當真神通廣大……”
荀彧則擔憂:
“恐怕,他知道這些,書信與我等,亦希望我等有所作為。”
荀攸笑笑:“祖叔父由你送回潁川,雒陽之事就放心吧。”
二人合計一番,連夜行動。
另一邊的相國府上。
董卓大擺宴席,王允、伍瓊、周毖、李儒等人帶著其他大臣參加。
董氏宗親也紛紛在列。
酒宴才剛開始,就紛紛有人出來上壽敬酒。一通彩虹屁,吹得董卓心花怒放。
董卓朗聲道:
“敬舉諸位。”
一飲而盡,亮出杯底,表示已經喝完。
在被敬酒時,一飲而盡被視為對敬酒人的尊重。如不一飲而盡或者不讓倒滿酒,則就是一種不尊敬的表示。
前漢時曾發生過一件“灌夫罵座”故事,起因就是被敬酒的外戚田蚡不肯飲盡。
諸荀敬酒罷,歌舞藝伎登臺表演。
期間,李儒收到密保,立即接著敬酒的機會,稟報董卓:
“董公,盧植跑了!”
“哼!速速把他拿下,法辦。”
“諾!”
群臣當即變了臉色。
董卓放聲大笑,安撫眾人:
“無事。接著奏樂,接著舞!”
酒宴過后,董卓召集了李儒、田儀等人開會。
“文和先生又沒來?”
田儀回應道:
“董公在上,文和先生研究戰報后,又病倒了……”
“哼!他如此羸弱,不堪重用。”
董卓吐出酒氣,大笑,“想咱家年愈五十,還能夜御雙飛。人生幾何?”
李儒見狀,又是吹了一通彩虹屁。
他是最晚進幕僚的,自然得多獻言獻策,眼下賈詡告病,正是他迎合董卓的好時機。
“董公。”
李儒直言,“眼下得多小心后宮,何太后始終是個威脅。”
他的意思是提醒董卓,別步了何進后塵,在內宮被殺。
董卓冷哼一聲:
“哼!我相,貴無上也!”
“那皇宮之內,皆是咱家的人在,怕她一婦人作甚!”
說罷,董卓命人駕車直接進了北宮,尋到一公主的內殿,快活起來。
***
***
河東郡,安邑。
韓起又回到自己的家。
“夫君!”
鄒荑見著韓起歸來,興奮撲上去,兩人相擁在一起。
小別勝新婚,沒分開多久,鄒荑就格外想念韓起。
此際正是六月夏季,她上著輕薄秀肩衣袖,頸帶披肩,下配綠裙,裙長曳地,裊裊婷婷,襯出了十七八歲小美婦的婀娜身段。
韓起一見便開心逗她:“想郎君否?”
“當然想!”
“哪里想?”
“討厭……”鄒荑粉臉一紅,身體十分誠實。
韓起哄著她,進入內屋,囑咐道:
“過些日子,可能有些許危險,起得回一趟雒陽,甚至,要去關外,進河內?”
“夫君!”
鄒荑一臉不舍,“夫君,荑兒陪你一起去。”
韓起撫摸她的臉頰,哄著:
“乖,聽話。在……”
“不聽!”
鄒荑眼含淚水,死死摟住韓起,“夫君去哪,荑兒就去哪。求夫君不要丟下荑兒不管……”
韓起知道她平時百依百順,有時性子起來,又倔得很。
只好安撫道:
“乖……聽話。那得帶你去一處安全之地。”
可天下間戰亂四起,哪里才是安全之所?
本朝光武帝對治下將領,本就有扣留家眷之先例。如今董卓大權在握,要是對他采取這般行動,不得不防。
美人入懷,香嗅濃馥,兩人纏纏綿綿,又是一夜無話。
次日。
張遼來找韓起匯報本地情況。
府外突然圍了一群白波府的民眾,主要多為四十以上的老者。
韓起奇道:
“眾鄉親所為何事?”
“使君!且多留些時日啊!”
許多老者眼巴巴看著韓起,聲色哽咽:
“使君,您至河東數月來,勸農耕種,賑濟窮困,折服豪強,民賴以安。我等說不出什么感激的話語!”
說著,嘩啦啦一群人就跪下了。
韓起忙扶起來,勸道:
“起來說話。”
一些老者拉著他的手,哆嗦道:
“對啊,使君賑贍孤老、懲處殲猾,實為鄉人之幸。我等從未見過使君如此青天大老爺!使君你可千萬走不得啊……”
韓起聽著不對勁,問著:
“文遠,你起得哄?”
張遼急了,連連搖頭否認:
“府君,你懂的。遼嘴笨,說不出什么好聽的,都是鄉親們自愿來送行。”
韓起反復回想自己下達的命令:
每戶白波府出一男丁入伍即可。
他奇道:“文遠。他們是多出來,沒選上的?”
張遼臉色難看,點點頭:“是!”
韓起站起來問道:
“鄉親們,你們可知道,要隨我同行,便是去上戰場,殺敵的!”
“知道。”
一些老者老淚縱橫:
“老生無以為報,只得一條老命,報答使君的大恩大德!”
一群人又是紛紛跪下。
韓起哪受得了這些,拉起來,安撫道:
“走,廉頗老矣,尚且能飯!”
為兵者,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