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罷尚書免侍郎
- 大明正德:朕乃有道昏君
- 墨落皇朝
- 2050字
- 2024-09-17 00:06:00
戶部尚書韓文的生意經,朱厚照無暇顧及,如今韃靼小王子的刀已經快捅臉上了,接了正德小皇帝的棒,他沒道理連武宗也保不住的。
按正德小皇帝的記憶,再參照一下宣府發到京師的戰報,朱厚照也大概清楚了大明跟韃靼的戰斗方式。
游騎作戰,彼此間互相勾引下套,這次宣府大敗,就是都督僉事張俊,在游騎追逐戰中落入了韃靼人的圈套,致使前軍大敗。
如今的大明雖說拿不出錢糧,也沒有什么良將,但九邊的兵還是不錯的。
宣府總兵、都督僉事張俊,以及副總兵白玉手中兵馬不過萬五,還要分兵防御萬全兩衛。
而前來寇邊的韃靼騎兵,主力就有兩萬余,扎營時綿延二十余里,弄不好就是三五萬人的軍馬。
若以人數來看,大明九邊老卒的戰力,差不多是韃靼的兩倍還有余。
“韓部堂,怎么不說話?難道我大明,連四千人的賞錢也湊不起來嗎?”
見尚書韓文總是一副便秘的熊樣,朱厚照不由的挾怒發問。
若大明財政真是困難到了這種程度,便要如大伴李榮所說,命人去江南取一些稅賦了。
“陛下,四千人的犒賞,不難!
難的是接下來宣府的戰事,以前線軍報,韃靼軍人數是宣府守軍的兩倍有余。
若朝廷遣同等兵力去往宣府,僅是戰前賞銀,只怕也要三十萬數。
援兵到了宣府,還要撫慰宣府的兵卒,沒有百萬兩紋銀,這仗打不起來。”
韓文韓質庵是個老西兒,心中賬目清楚,十萬、二十萬、三十萬戶部拿的出來。
但超過百萬數,年頭之際讓戶部一下就拿出來,還是有些難度的。
“只派四千人應援便好,咱們已經敗了,人家也搶完了,如今先機在韃靼一方,咱們追,只怕又要中伏。
知會宣大一線,從接到軍報的一刻開始,各處關隘,不許進也不許出。
九邊沿線,除了遼東之外,也不許再有榷場邊貿,此令之后,不遵諭令的九邊商旅按流匪對待,殺之有功!”
韃靼正在崛起,而且差不多已經到了巔峰,蒙元故地,盡為韃靼小王子達延汗所用。
韃靼是族名,小王子是韃靼王號,而達延汗才是如今韃靼人的首領稱呼,也是個有雄略的人物。
小冰河時期,不僅對大明的影響很大,對蒙古草原的影響更大,更低的氣溫、更大的風雪,加上弘治帝喪期,才是韃靼人寇邊的綜合原因。
如今大明在兵卒質量上占了優勢,經濟實力也有絕對的優勢,即便現在拿不出調派大軍的錢糧。
但這種劣勢,秋后便會大有改觀,如今大明只能采用守勢,也是不爭的事實,強打,只會是另一場土木堡的開端。
新君能有此見解,讓馬文升很是欣慰,如此看來,這位十五歲的新君,在軍略之上可為大明之統帥。
馬文升看好小皇帝,可他剛剛的禁令卻惹了韓文的不快,他是老西兒,代表著晉商的利益。
九邊禁令一出,也不知多少家晉商要因此而歇業。
“陛下,邊貿乃是穩定韃靼的必要交易,若大明停了邊貿,只怕來年韃靼還要來叩關。”
聽到戶部尚書韓文的兵略,朱厚照瞥了他一眼冷哼道:
“此次韃靼軍入寇,持續了大半年之久,兵部為何不報與內閣得知?
若朕早知此戰,便會在宣府留下一個薄弱地點設伏于此,聚殲韃靼主力于大明境內。
而且此戰持續如此之久,為何不收攝大明臣民據寨以防?
大明歷年耗錢無數,在九邊建造了無數軍寨,難道是擺設嗎?
此戰大敗,皆由兵部隱瞞宣府軍報所致,劉老先生,不知內閣對兵部諸官是個什么處置章程?”
不等韓文說及晉商,朱厚照便將矛頭指向了兵部尚書劉大夏。
如他所說,韃靼人南下,可不是天生殘暴好戰,而是為生活所迫,小冰河帶來的低溫,凍死了草原上的牛羊,以后幾十年時間,韃靼人南下也將是常態。
有了對生存物資的需求,韃靼人能攻擊的目標也就相對固定了。
有了大致的目標,將該守的守住,剩下的便是圈套了。
明軍騎卒戰力倍于韃靼,再加步軍協作,雖說盡滅韃靼主力有難度,但戰果肯定不會太小。
勝仗打成了敗仗,對朱厚照而言,追責也是要擺在第一位的。
隱瞞軍報致使前線大敗,這樣的罪責若不處置,那接下來就真的是土木堡再現了。
“陛下,韃靼用兵之際,正是大行皇帝大喪之時,大喪期間諸事暫停也是成例。”
小皇帝要問罪,作為兵部尚書的劉大夏就不好辯駁了,見首輔劉健劉晦庵不欲開口,次輔李東陽只能強出頭為鄉黨辯解了。
“西涯先生意思,我大明君父殯天,韃靼人來打我們,我們只能一邊哭一邊挨打嗎?
狗日的!
哪有這樣的道理?
若此語是哪個圣人所說,那朕就廢了他的圣人尊號!
若朕早知此事,定要全殲來犯的韃靼人,以為皇考之人殉!”
見小皇帝雙眼瞪出了血絲,李東陽也不敢造次,便不再開口辯駁什么。
而可以勸解的內閣首輔劉健,卻是一副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的模樣,這不禁讓被問責的劉大夏,以及想要幫扶的次輔李東陽心急如焚。
“陛下,此時還是要以宣府戰事為重的!”
劉健要落井下石,跟劉大夏同為弘治三君子的馬文升,雖說也憤于劉東山的隱瞞軍情、貽誤戰機,但還是想給他文臣的體面。
“宣府都給人家打爛了,還重個屁啊?
朕意,革去兵部尚書劉大夏、兵部侍郎熊繡職司交由法司羈押,一月之內議定兩人罪責。
若法司推諉拖延,便將兩人下北鎮撫司詔獄問詢!”
見小皇帝真動了雷霆之怒,首輔劉健囁嚅了片刻,終是沒有開口為劉大夏、熊繡二人求情。
“陛下,此乃戰時,即便要查辦,也要等戰后再議呀!”
劉健置氣不開口,李東陽這時候就不能不開口了,若劉大夏倒了,那湖廣南官,便是倒了擎天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