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外中風
方一 牽正散
出處:南宋楊倓《楊氏家藏方》。
組成:白附子、僵蠶、全蝎(去毒)各等分。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3g,溫酒為引送服;也可作湯劑,各按常規劑量,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祛風解痙,活絡化痰。
證象:營衛不固,風邪入侵,風痹面癱,邪阻經絡的外中風,顏面一側口眼歪斜,單側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說話漏風,飲水淌漏,咀嚼不便,患側麻木,脈沉弦。
忌宜:氣虛或肝風內動者不宜。
評介:本方為古代傳統經典方劑,主要用于營衛不固,風邪乘虛入中,顏面等部位受風邪刺激所致的外中風又稱真中風。傳統上中醫將中風分為外中風和內中風,內中風又稱類中風,是由肝風內盛、肝陽暴動、臟腑功能失調所致。本方一方多用,也用于神經系統病證面神經癱瘓。
方二 大秦艽湯
出處:金代劉完素《河間六書》。
組成:秦艽15g,獨活12g,羌活10g,防風10g,白術12g,茯苓15g,白芷10g,細辛5g,熟地黃12g,生地黃12g,當歸10g,川芎8g,白芍15g,石膏15g,黃芩1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宜飯后服。
治法:調血理氣,祛風通絡。
證象:衛外不固,風中經絡,手足麻木,肌膚不仁,或突發口眼歪斜,語音不利,甚則半身不遂,苔薄白,脈弦細。
評介:本方為經典古方,臨床常用,療效明顯。既可用于風中經絡,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外中風;又可用于感冒,惡寒發熱,拘急身痛,內有郁熱者。
方三 黃芪秦艽湯
出處:劉耀三《臟腑證治新編》。
組成:黃芪30g,秦艽20g,當歸15g,川芎10g,白芍20g,漢防己20g,木瓜15g,全蝎6g,蜈蚣2條,大棗1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益氣和榮,祛風通絡。肌膚不仁,肢體拘急,手足酸重,甚則半身不遂,苔白膩,脈弦緊。
評介:本方是成都中醫學院名老中醫劉耀三著作中的經驗方,為治療外中風方劑,表現為風痹偏癱、肌膚麻木、半身不遂等癥,臨床遇有上述證象患者可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