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惡寒
方一 麻黃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麻黃10g,桂枝6g,杏仁10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宜飯后服。服后蓋被子,使微微汗出。
治法: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證象: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
忌宜:非風寒外束、肺失宣降者不宜。
評介:本方為《傷寒論》發汗解表第一方,是治療風寒表實證感冒經典方。常用于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用時多有加味,加減化裁后還可治療多種病證,如哮喘、肺炎、緩慢性心律失常等。
方二 附子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制附子10g(先煎),黨參15g,白術12g,白芍10g,茯苓12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溫經通陽,益氣化濕,祛寒。
證象:惡寒肢冷,陽虛寒濕內盛,骨節疼痛,苔白滑,脈沉無力。
忌宜:本方孕婦不宜。
評介:本方為《傷寒論》中溫經助陽、祛寒化濕之經典方。對治療身體關節疼痛,手足不溫,背部惡寒之風濕性關節炎,及陽虛濕盛之慢性腎炎,也有良效。
方三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12g,黨參10g,生地黃15g,桂枝10g,麥冬10g,阿膠10g,麻仁10g,大棗5枚,生姜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服。
治法:助陽益氣,生血復脈。
證象:心陽虛,氣血少,心悸氣短,咳嗽,便秘,舌燥苔少,脈虛數。
忌宜:瘀血凝結、痰食阻滯、水氣凌心等所致的心悸氣短及結代脈,非本方所宜;陰虛內熱者忌用。
評介:本方為《傷寒論》中具有滋補性的經典方劑,為治療心陽虛,氣血少,心動悸,脈結代的常用方之一。因其能復脈定悸,故又叫“復脈湯”。經加減還可用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不齊等。
方四 當歸四逆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當歸12g,桂枝10g,芍藥10g,細辛3g,炙甘草3g,通草3g,大棗8枚。(一說方中通草應以雞血藤15g代替為好)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治法: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證象:寒凝血脈,手足厥冷,身冷惡寒,肢體煩痛,筋脈攣急,舌淡苔白,脈沉細,甚或欲絕。
評介:本方為《傷寒論》中經典名方。主治惡寒手足逆冷,寒入經絡而兼血虛的腰腿冷疼,臨床常用,效果顯著。凡具有上述證象的患者可以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