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中藥炮制學(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 張振凌主編
- 2506字
- 2024-09-09 16:08:40
第二節 中藥炮制生熟理論
中藥炮制的生熟理論是總結中藥生熟飲片性能變化,功效異同,并用于指導炮制生產和臨床應用的理論。生即生品,是指僅經過凈選或切制的中藥飲片。除毒劇藥物以外,還常與藥材名相同,如酸棗仁、甘草、生天南星、厚樸等;熟即熟品,是指將生品通過加熱、加輔料、制霜、水飛等方法進一步炮制過的中藥飲片,常在藥材名前冠以炮制方法或以腳注的形式說明,如炒酸棗仁、炙甘草、制天南星、厚樸姜制等。
一、生熟理論的提出和形成
中藥生熟概念的提出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在“序例”中就有“藥,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生,真偽陳新,并各有法”的陳述。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玉函經》卷一“證治總例”中也明確指出:“凡草木有根莖枝葉、皮毛花實,諸石有軟硬消走,諸蟲有毛羽甲角、頭尾骨足之屬。有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總結出中藥有生用、熟用之分。
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指出“生熟有定,一如后法”。元代張元素在《珍珠囊》中認為中藥“大凡生升熟降”。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引述李東垣的《用藥法象》的論述,初步總結了“生瀉熟補”的認識。明代傅仁宇在其眼科專著《審視瑤函》中,對中藥的生熟異治論述頗詳。中藥生品飲片經加熱、加入輔料等炮制成熟藥飲片后,不但改變中藥性能,增強中藥療效,擴大用藥范圍,降低中藥毒性,消除或減輕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而且擴大了中醫臨床用藥范圍,增加了臨床用藥品種,逐步形成了中藥炮制的生熟理論。
中藥生熟異治或者生熟異效,是指僅經過凈制或者切制的生品飲片和進一步加熱、加輔料炮制后的熟品飲片治療功效不同。如甘草生品長于瀉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癰疽瘡毒,食物中毒及中藥中毒。蜜炙甘草以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力勝;常用于脾胃虛弱,心氣不足,脘腹疼痛,筋脈攣急,脈結代。
二、生熟理論的主要內容
1.生瀉熟補 一些中藥生品寒涼清瀉,通過炮制加熱、加輔料成為熟品以后,能變寒為溫,藥性偏于甘溫,作用偏于補益。如地黃鮮用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功效,用于熱邪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衄等;產地加工干燥成為生地黃后,性味甘、寒,為清熱涼血之品,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用于熱病煩躁、發斑消渴、骨蒸勞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生地黃蒸制成熟地黃后,藥性由寒轉溫,味由苦轉甜,功能由清轉補,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作用,用于肝腎陰虛,目昏耳鳴,腰膝酸軟,消渴,遺精,崩漏,須發早白。又如何首烏生用能通便解瘡毒,黑豆汁蒸燉炮制,則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若肝腎兩虛患者用生首烏,非但不能補,反而會導致瀉下,絕非疾病所宜。
2.生峻熟緩 某些中藥生品飲片藥性峻烈,制成熟品飲片后作用可緩和。如大黃生品苦寒沉降,氣味重濁,走而不守,直達下焦,瀉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積導滯、瀉火解毒的功效;大黃酒炙后可明顯緩和泄瀉作用;大黃經長時間蒸燉炮制成為熟大黃后瀉下作用、腹痛之副作用消失,并增強活血祛瘀之功。如峻瀉寒積的巴豆,制霜后峻烈之性大減,可用于小兒痰食壅滯,疳積。如麻黃生者發汗作用峻猛,蜜炙后發汗作用緩和。
3.生毒熟減 有些中藥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或緩和。毒指對人體的傷害或刺激,歷代醫藥學家在醫藥著作中記載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中藥。若大量長期服用容易出現中毒癥狀。生品毒性較大,臨床使用不安全,多外用,若內服必須經加熱等熟制減毒后再用。如蒼耳子、苦杏仁,斑蝥、紅娘子、青娘子、馬錢子、烏頭、肉豆蔻等,經炮制成熟品后均可減低毒性。
4.生行熟止 有些中藥生品行氣散結,活血化瘀作用強,炮制成熟品飲片偏于收斂,止血、止瀉。生行指能行、能散、能下,熟止指辛散、瀉下作用降低,甚至產生收斂止瀉的效果。如生麻黃能發散,即發汗解表,蜜炙麻黃通過加熱,使具發汗作用的辛散成分(揮發油)散失,發散作用顯著降低,而止咳平喘作用則增強。如木香生品行氣,煨制后行氣作用大減,而止瀉作用大增,長于實腸止瀉。如大黃生品瀉下,減少其在腸中的停留時間,炒炭后其瀉下作用幾無,而具有止血、止瀉作用。有些中藥生品性滑,具活血化瘀作用,加熱炮制成為炭藥,性變收澀,具有收斂止血作用,如蒲黃等。
5.生升熟降 中藥升降浮沉與其生熟有一定的關系,并且受輔料的影響更明顯。砂仁為行氣開胃、化濕醒脾之品,主要作用于中焦,經咸寒的鹽炙后,以下行溫腎為主,治小便頻數。萊菔子辛甘平(偏溫),作用趨勢主升浮,但因是種子類中藥,質重沉,故應沉降,綜合來看,能升能降。張錫純認為萊菔子“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則升多于降,炒用則降多于升”,這種認識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萊菔子生品以升為主,長于涌吐風痰,炒后以降為主,善于降氣化痰、消食除脹,這與“生升熟降”的觀點相吻合。
6.生降熟升 輔料對中藥升降浮沉的影響古今認識基本一致,通常是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等。如生黃柏苦寒沉降走下,為清下焦濕熱之品,經辛熱升散的酒制后則苦寒之性大減,借酒升騰之力,引藥上行,善于清上焦頭面之熱。黃芩、大黃酒炒亦有類似作用。這與“生降熟升”的觀點一致。李時珍在討論人參的功效時說:“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人參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明代《醫學入門》云:“凡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欲其上騰也。病在咽下臍上,須用酒浸洗。病在下者生用。欲升降皆行者,半生半熟。”其論述了輔料與中藥升降浮沉的關系以及中藥炮制生熟與升降的關系。
中藥究竟是“生降熟升”還是“生升熟降”,不具有普通規律性,故不應偏執一面,生升熟降理論與中藥氣味的厚薄有關。一般來說,氣厚味薄者,如砂仁、萊菔子是生升熟降;而味厚氣薄者,如大黃、黃連、黃芩是生降熟升??偟脑瓌t應以炮制前后藥性的變化為主要依據,并結合其他方面,具體中藥具體分析。
除此之外,有的中藥生品藥性寒涼,加熱、加輔料炮制后藥性改變為溫熱,即“生涼熟溫”,如地黃、何首烏等。
需要指出的是,同中藥的其他傳統理論一樣,“生熟理論”主要是概括了中藥炮制的多數常態,有些“變態”則難以概括其中,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之類,因此“知常達變”也是學習領悟中藥炮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