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眼科獨特學說

五輪八廓學說及玄府學說是中醫眼科學闡述眼與臟腑之間特殊關系的獨特理論,在中醫眼科形成與發展進程中,歷代眼科醫籍對五輪八廓玄府之論多有研究,成為中醫眼科學基本理論的獨特學說,是中醫眼科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節 五輪學說

中醫眼科學家遵循五行學說將眼由外至內分為胞瞼、兩眥、白睛、黑睛與瞳神五個部分,分別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與水輪五輪(圖3-1-1),內應于脾、心、肺、肝與腎五臟。五輪學說即是借五輪與五臟的關系來說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的一種基本理論。

圖3-1-1 五輪示意圖

一、五輪學說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一)五輪學說的起源

五輪學說起源于《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其說為五輪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該學說在我國現存醫籍中,以《太平圣惠方·眼論》記載為最早。此后,《醫學綱目》《審視瑤函》《銀海指南》《眼科臨證錄》《中醫眼科學》等書,均做了相同或相似的論述,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加以說明。

從五輪學說的命名來說,五輪的“輪”,取眼球圓而運轉或圓轉層護之意。《審視瑤函》明確指出:“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名之曰輪,其象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銀海指南》亦指出:“目有五輪,稟于五行,原于五臟,輪取圓轉層護,猶之周廬環衛,以奠皇居也。”再從五輪與《黃帝內經》的五體(氣、血、筋、骨、肉)學說來看,彼此之間只有氣、血、肉三者相同,而五輪中的“風”和“水”分別屬于六氣與五行,這有兩種可能,首先要從學說本身的發展找原因。中醫學的任何一種學說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而且它的發展與社會生產的發展、哲學思想的發展、臨床實踐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五輪學說以“風、水”代替“筋、骨”,這是學說本身不斷發展、不斷改進的結果。黑睛屬肝,肝主筋,筋之精為黑眼,從生理上看,黑睛確是名副其實的筋輪,黑睛的主要組織是角膜,占角膜全厚90%的角膜基質層,是由多達100~200層纖維薄板平行排列膠黏而成。但從病理上看,該區域的病變歷來具有發展快、變證多、反應強烈的特點,與“風者善行而數變”的特征相似。同時肝在六氣中主風,所以改稱風輪,進一步強調了黑睛在病理上的重要性。瞳神屬腎,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這與整個中醫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的,但如把瞳神命名為骨輪,卻與瞳神內在的組織形態不符。《銀海指南》說:“若夫靈明默遠,鑒萬物,察秋毫,則有瞳神在焉。”華元化曰:“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向前,猶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目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氣、真精,皆滋目之源液也。”瞳神內的“三神”“三真”,確是“燭照鑒視”的物質基礎。而“三神”中的神膏、神水,“三真”中的真血、真精,都屬陰液的范圍,瞳神內多水,水為金所生,所以又有“金井”之稱。同時腎在五行主水,所以改稱水輪。五輪學說也有可能與印度醫學有關,因《龍樹菩薩眼論》中載有五輪的論述,即“人有雙眸,如天之有兩耀,乃一身之至寶,聚五臟之精華,其五輪者應行。”印度醫學的理論核心是地火風水四原質學說。在古醫書中,偽托圣賢所著的不少,相傳龍樹為印度古代哲學家和著名佛教領袖,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偽托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同時古代醫學在創立和改進五輪時,是否吸收了印度醫學中的某些術語,如以風、水取代筋、骨二字,也難以完全排除。

(二)五輪學說的形成

據陳明舉考證,五輪學說最早見于南宋以前,晚唐時期的劉皓《眼論準的歌》把眼劃分為五個部位,并將各部與五臟聯系起來。其歌詞是“眼中赤翳血輪心,黑睛屬腎水輪深,白睛屬肺氣輪應,肝應風輪位亦沉;總管肉輪脾臟應,兩瞼脾應病亦浸。”劉皓的生平事跡無可查考。劉皓《眼論準的歌》曾載入鄭樵所著《通志》二十略等文略中,該書的問世,不僅奠定了中醫眼科七十二癥學說,而且促使中醫眼科真正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日本丹波元胤考證,現存《秘傳眼科龍木論·龍木總論》中的“審的歌”,即是劉皓《眼論準的歌》,“龍木總論”實際上是以“審的歌”為主體參合其他資料而成的。

北宋初期問世的《太平圣惠方》,首先引用劉皓所創的五輪學說,且在配位上做了一些改進,如腎瞳仁改配水輪,該書首次借助于五臟、五行、五方、五色、五味、十干等來說明五輪與肌體內在生理病理關系。例如,在《眼論》中說:“眼有五輪,風輪、血輪、氣輪、水輪、肉輪,五輪應于五臟,隨令之主也。肝者在臟為肝,其色青,其味酸,屬東方甲乙木也,主于春,肝氣通于目,左目屬甲為陽,右目屬乙為陰,肝生風,眼者風輪也。雖有其名,形狀難曉,與水輪相輔也。”由此可見,《太平圣惠方》對五輪學說的內容做了多方面的補充,但在配位上除水輪定于瞳仁外,其他都混而不清,甚至把原本對的改錯了。如原來把氣輪定位于白睛,而這里卻把肉輪定位在白睛,把氣輪定位于隱而不見的肉輪之下,這種定位上的分歧直到明代才基本得到統一。

成書于北宋后期的《龍木總論》與南宋劉昉編著的《幼幼新書》仍宗劉皓《眼論準的歌》,成書于南宋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卻宗《太平圣惠方》,而且照抄原文,未做任何改易。至南宋后期,楊士瀛對五輪學說在定位上的改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在《仁齋直指方》一書中說:“眼者五臟六腑之精華,如日月麗天,著明而不可掩者也。其首尾赤屬心,其滿眼白睛屬肺,其烏睛圓大屬肝,其上下肉輪屬脾,而中間黑瞳一點如漆者,腎實主之,是屬五臟,各有證應,然論其所主,則瞳子之關系重焉。”自此,五輪的配屬已定,流傳至今未變。首先宗《仁齋直指方》的是元代危亦林編著的《世醫得效方》,本書在“眼科總論”中按《仁齋直指方》的定位列出五輪之圖,并在病因證治上做了補充。例如,該書說:“風輪病,因喜怒不常,作勞用心,晝凝視遠物,夜勤讀細書,眼力既勞,風輪內損,其候眥頭尤澀,睛內偏疼,視物不明,胞眩緊急,宜祛風藥。”《世醫得效方》對五輪在病因和證治上的補充很有意義,使五輪這一理論逐步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但它又是在《仁齋直指方》等書的基礎上歸納增減而成的,其學術上的繼承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元代,醫家對五輪尚未統一認識,如《銀海精微》并列的兩種五輪學說,一是《仁齋直指方》的五輪配屬,一是在“五輪圖”內仍沿用劉皓《眼論準的歌》中的“五輪歌”。由于《秘傳眼科龍木論》是《龍木總論》與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兩書的合訂本,收錄的五輪學說自然是劉皓《眼論準的歌》與《太平圣惠方》兩種。

(三)五輪學說的發展

明代以后,采用五輪學說的越來越多,有的宗《仁齋直指方》的五輪配屬法;有的在《仁齋直指方》的基礎上做了某些改進和補充,如把肉輪的上下眼瞼和血輪的內外兩眥分開,分別屬于脾胃和心與小腸(心與心胞);有的把《仁齋直指方》與《太平圣惠方》的五輪內容合而為一;也有少數醫家仍宗《太平圣惠方》或另做配屬的。宗《太平圣惠方》的有明初朱img的《普濟方》,而《眼科百問》卻將血輪配經絡,《醫學心悟》將肉輪配眼眶、血輪配紅絲、氣輪配白色、風輪配黑色、水輪配瞳仁。在整個明清及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以《仁齋直指方》為基礎而加以補充的逐漸上升為主流,并為廣大醫家所公認。

明代徐春甫編著的《古今醫統》,對五輪病癥又在《世醫得效方》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和補充。例如,該書說:“血輪病因心經火熱驚恐所生,宜瀉心涼肝,所病大小眥赤爛,多先浮翳,血灌瞳人,大眥先赤,小眥后赤,左眼先病傳右眼,皆屬心。”本書所論證的五輪病癥,最大的特點是:在論治上主張各輪所配的本臟與鄰臟兼治,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

明代李梴編著的《醫學入門》,又在《古今醫統》的基礎上,將每輪分列2~4個證型論治,并提出各個證型的具體治法。例如,在論述肉輪時說:“肉之精曰肉輪,又上胞瞼,內銳眥,系足太陽經脈。風證,輕者胞弦緊急,重者上下瞼似朱涂而生瘡,久則生翳,乃風熱也。或眼皮有如膠凝,腫似桃李,時出熱淚,乃風毒也。宜點花草膏(即二百花草膏)。”使五輪學說與眼科臨床的辨證論治緊密地聯系起來。

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以《仁齋直指方》和《太平圣惠方》為基礎,吸取明以前其他醫家論述五輪學說的某些內容,從理論上做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寫成“五輪”專論。例如,“氣輪者,目之白睛是也。內應乎肺,西方庚辛甲酉之金,肺主氣,故曰氣輪,肺為華蓋,部位至高,主氣之升降,小有怫郁,諸病生焉。血隨氣行,氣若怫郁,則火勝而血滯,火勝而血滯則病變不測。火克金,金在木外,故氣輪先赤,金克木而后及于風輪也。金色宜白,故白澤者順也”。將五臟、五行、五方、五色、天干、地支、生理、病理等結合起來論述,從而成為最有權威的學術觀點,凡尊重五輪學說者多推崇此書。

明末清初傅仁宇的《審視瑤函》,最推崇五輪學說。他在《證治準繩》所論五輪的基礎上,撰寫了“五輪所屬論”與“五輪不可忽論”兩篇專論,對五輪與五臟相應的標本學說在理論上又做了系統的總結,如在“五輪不可忽論”中說:“夫目之有輪,各應乎臟,臟有所病,必現于輪,勢必然也。肝有病則發于風輪,肺有病則發于氣輪,心有病則發于血輪,腎有病則發于水輪,脾有病則發于肉輪,此五輪之易知者。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土黃,此五色之易知者。輪也色也,已灼然而現證,醫猶不知為目病之驗。又況亢則乘,勝則侮,并病合病,自病傳病,生克制化,變通之妙,豈能知之乎?”此書對輪與臟標本關系所作的論述,以后諸書無出其右。

在清代以前運用五輪學說的眾多眼科專著中,《異授眼科》一書別具一格,書中介紹了“按五輪治療捷法”的經驗,即根據五輪的配臟配位,結合時令和證候,分別主以瀉肝湯、瀉心湯、瀉肺湯、瀉腎湯、瀉脾湯。根據五輪學說,創立五瀉之方,對治療臨床多見的眼科火證很有臨床意義,確為初學眼科的人提供了一條入門的捷徑。又《眼科闡微》載有“辨五輪病源用藥論”和“辨五輪生克論”,闡述了用五輪學說指導具體用藥的規律。該書說:“夫兩眼角紅絲穿入白珠如線者,乃心火克肺金也,當用柴胡、黃連、菊花以瀉心火,肺金自得其平。白珠紅赤貫入黑睛,乃肺金克肝木也,當用桑白皮、枳殼、黃芩以瀉肺火,肝木自得其平。黑珠凸出脹痛,兩胞紅腫難開,乃肝木克脾土也,當用赤芍、膽草、生地、麥冬以瀉肝火,脾土自得其平。兩胞腫,黑珠下陷難開,是脾土克腎水也,當用梔子、石膏以瀉脾土,腎水自得其平。”

二、五輪的解剖部位及臟腑分屬

(一)肉輪

胞瞼,包括眼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瞼板和瞼結膜。眼瞼分上、下兩部分,司眼之開合,有保護眼珠的作用。上下眼瞼的游離緣,稱瞼弦,生有排列整齊的睫毛。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脾與胃相表里,所以胞瞼與脾胃關系密切。

(二)血輪

內外兩眥,包括內外眥部的皮膚、結膜、血管及內眥的淚阜、半月皺襞和淚道的起端。上下瞼弦鼻側聯合處交角鈍圓,稱內眥或大眥;顳側聯合處交角銳小,稱外眥、銳眥或小眥。近內眥的上下瞼弦各有一小孔,稱淚竅,是排泄淚液的通道開口。外眥外上方有淚腺,是淚液分泌之所。兩眥在臟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兩眥與心和小腸關系密切。

(三)氣輪

白睛,包括球結膜、球筋膜和前部鞏膜,為眼球外壁的中后部分。其表層無色,薄而透明,稱白睛表層,或白睛外膜;里層色白,質地堅韌,具有保護眼珠內部組織的作用,稱白睛里層。白睛在臟屬肺,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白睛與肺和大腸關系密切。

(四)風輪

黑睛,即角膜。位于眼珠前部的中央,質地透明而堅韌,是光線進入眼內的第一道窗口,并有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后方與虹膜相鄰,二者之間有充滿房水的前房,通過透明的角膜與前房而能透見后方黑褐色的虹膜,故稱之為黑睛。黑睛在臟屬肝,肝與膽相表里,所以黑睛與肝膽關系密切。

(五)水輪

瞳神,除狹義的瞳孔外還包括葡萄膜、視網膜、視神經、房水、晶狀體及玻璃體等。故水輪是眼珠結構的核心,為眼能明視萬物的主要部分。瞳神在臟屬腎,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瞳神與腎和膀胱關系密切。但由于瞳神包括多種不同的組織,且結構復雜,故除與腎和膀胱關系密切外,尚與其他臟腑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五輪在解剖上互為彼鄰,不能截然分割,如血輪為肉輪與氣輪交匯形成,氣輪與風輪相互移行。此外,眼外肌相當于約束,為肉輪所屬;黃仁位居黑睛之后,合之而構成黑睛,生理上可將黃仁劃歸風輪;而瞳神乃由黃仁圍成,故瞳神的功能直接與黃仁有關,因此黃仁與風輪、水輪皆有關系。

三、五輪學說的臨床應用

五輪學說揭示了眼局部與全身整體的聯系。應用五輪與五臟的相屬關系,通過觀察各輪的外顯癥狀,去推斷相應臟腑內蘊病變的方法,這就是中醫眼科獨特的五輪辨證。《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指出:“臟有所病,必現于標……大約輪標也,臟本也,輪之有證,由臟不平所致。”在臨床上,五輪辨證實際上是一種從眼局部進行臟腑辨證的方法,五輪本身在辨證中主要起確定病位的作用,臨證時須與八綱、病因、氣血、津液等辨證結合起來應用。例如,瞼弦紅赤濕爛者,病位在肉輪,內應于脾,而紅赤濕爛系濕熱為患,因而證屬脾胃濕熱。若病變發生在多輪,則應考慮多個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如胞瞼與白睛同時紅腫,當屬脾肺實熱。又若數輪先后發病,則可從相應的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來認識病變的發生與發展變化,如先發白睛紅赤,繼而出現黑睛星翳,常屬肺金乘肝木之證。

鑒于五輪學說對臨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因而眼科醫家應用較為普遍,尤其是自宋以降,《審視瑤函》還專門立論,強調五輪不可忽視,認為輪臟標本相應,既不知輪,則不知臟,是為標本不明。然而應該認識到五輪辨證有其明顯的局限性,五輪學說理論受五行學說影響,過分強調“輪臟相應”的關系,往往忽略了眼各部位之間、眼與臟腑經絡之間復雜的整體關系。臨床上,某一輪的病變,并不一定均為相應的臟腑病變所致,如白睛發黃,病位雖在氣輪,卻并非肺之為病,實為脾胃濕熱交蒸肝膽,膽汁外溢所致。又如瞳神為水輪,不僅只因于腎,還常與其他臟腑失調有關。因此,臨證時既要查五輪,亦應注意從整體出發,四診合參,將局部辨證與全身辨證結合起來,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以指導治療。

四、五輪學說的現代研究

在清代以前的醫學文獻中,論及五輪學說者可按是否尊重的態度分為尊重派、反對派、中間派三類,前面所引錄的醫家和醫著以及尚未引錄而贊成五輪學說的醫家和醫著,都屬于尊重派,提出公開反對的只有張景岳、陳修園,以及編著《眼科錦囊》的日人等極少醫家。如張景岳說:“眼目一證,雖然有五輪八廓及七十二證之辨,余嘗細察之,似皆非切當之論,徒資惑亂,不足憑也。以愚論之,則凡病目者,非火有余則陰不足耳。但辨以虛實二字,可盡之矣。”屬于中間派的有李東垣、朱丹溪、成無己以及倪維德等,倪維德根據病因將眼病分為18類論述,并附以施治經驗,為我國眼科在病因學上創立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其理論核心是病因學說。

五輪學說在現代出版的眼科專著中受到多數學者的尊重,如上海陸南山在《眼科臨證錄·五輪學說簡介》中指出“中醫眼科辨證的理論依據以五輪學說為主”“該學說也可稱之為眼部的藏象學說”。四川陳達夫在《眼科六經法要》中提出“目病,須分五輪,審八廓,辨六經。五輪者何?劃分眼部之代名詞也”“診斷眼科病,仍須用四診,與內科相同,但望診尤為重要,歷代眼科醫家,于望診中補充了許多理論和方法,其中五輪八廓是最重要的環節”。山東張皆春在《張皆春眼科證治》中說:“輪為眼位,內聯五臟,稟于五行,臟為輪之根源,輪為臟之外候,察輪之征,乃知臟腑之病,故外察五輪,明析臟腑,尊其綱紀,診斷有規可循,治療有據可考,可見五輪學說在眼科臨床中之重要。”

河北龐贊襄《中醫眼科臨床實踐》一書,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評價了五輪學說,如“風輪:指黑睛(包括角膜和虹膜),角膜呈環面而透明,有透光和屈光作用,虹膜呈棕黃色或棕黑色,古稱為黃仁(又名睛簾),由于虹膜的展縮作用,使進入眼內的光線適當,視物得以清晰。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所以叫風輪,它有透光、集光和調節光線的作用,肝與膽相表里,故風輪疾病多與肝膽病變有關。如角膜炎癥,用瀉肝之劑,多能奏效。”南京陸綿綿《中西醫結合治療眼病》一書也有專節評價五輪辨證。該書說:“五輪是視覺器官一些部位的名稱。古人于臨床實踐中逐步發現了視器除了與五臟六腑有密切的聯系外,它的某些部位往往與某些臟腑之間,有著更為具體的聯系。五輪的病變,部分反映了其所屬的臟腑的病變。”同時采用中西醫結合的形式,從生理、病理及輪外證候三個方面做了詳細評價。在西醫眼科專著中,上海第一醫學院眼耳鼻喉醫院眼科教研組編著的《眼科學》也詳細評價了五輪學說,該書指出“中醫輪臟相關的學說,用以指導診治眼科疾病,確有一定的臨床實用價值。特別強調了眼的局部病變和全身整體的關系。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五輪辨證就是從五輪出現的證候來推斷五臟的病變所在,從而得出正確的治療措施”。

在現代高等中醫教育中,五輪學說被列為中醫眼科的一個重要內容加以講授。同時用西醫生理解剖名詞,充填于五輪之中,使其具有新的含義和內容。以水輪為例,從主觀癥狀到客觀體征,從肉眼所見到眼底檢查所見,都進行了歸納和整理,所列的辨證要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瞳仁形色改變,凡瞳仁變形或瞳仁稍大,頭昏目脹,兼有虹視,來勢緩慢,反復發作,或瞳神縮小,干缺不圓,時輕時重,微紅隱痛均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之證。瞳仁色白,視力暫減,多為腎精虛弱,目失濡養所致。二是視覺改變,凡眼前黑花茫茫,云霧如蕩,旌旗異彩者,病初起多屬肝膽濕熱,日久者多屬脾腎兩虛;目光暗淡,視物漸昏而眼無外候,是肝精血耗損或肝腎不足;外觀端好而暴盲者多屬氣逆血閉或氣血俱傷;青盲者,多肝腎不足或氣血兩虛;夜盲者,多腎陰不足或肝腎陰虛;能近怯遠,多屬氣虛,反之則多屬血虛。三是眼底改變,血管痙攣、充血及血流壅滯等均屬氣血瘀滯范疇。每因肝氣郁結,氣血失和,或血瘀阻滯,或肝經郁熱,實火上燔,或肝陽上亢,或陰虛火旺,或心脾兩虛,失眠驚悸等誘發。視盤、視網膜水腫,多屬氣血瘀滯,血熱壅盛,氣機不利,或脾失健運,或腎氣不足,氣化失職,水濕停滯而致的水氣上凌,或濕熱熏蒸,化火上炎所致。玻璃體塵狀或團狀混濁及視網膜、脈絡膜上黃白色團狀滲出物,多屬肺氣不宣,或脾運不暢,或腎水上泛等引起的痰濕蘊聚,或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所致。網膜下滲出物彌漫性者,多屬脾腎陽虛,升降失司,濁氣上泛;若滲出物邊界清楚,表面閃光者,多屬正氣虧損,瘀滯久郁不化,正虛邪留。早期,血斑顏色鮮紅,呈火焰狀,位于淺表者,證情較輕,多屬火熱實邪,迫血妄行,但也有陰虛火旺所致;若血斑顏色暗紅,呈片狀、團狀,位于深層者,證情較重,多屬瘀熱在里。反復出血,新舊血斑混雜或玻璃體積血者,多屬肺脾不足,統攝失職;或肝陽上亢,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或過用寒涼,寒凝血滯;或氣血兩傷,血不內循等所致。日久血斑顏色暗舊,或反復出血,已成機化者,為氣機失利,血凝不行,氣滯血瘀,郁而成結。凡出血性眼病所致的增殖性改變,多屬氣血凝滯,久郁成結。凡炎性滲出所致的增殖性改變,多屬痰濕蘊聚,日久不解。凡氣滯血瘀,痰濁停聚,或肝風內動,風痰上壅;或肝膽火熾,肝火上炎,火灼脈絡致血不循經;或憤怒暴悖,肝氣上逆,氣血郁閉等,均可導致絡脈瘀阻(血管栓塞)。眼底病變,日久不愈,耗氣傷血,或肝腎不足,陰陽兩虛,目失濡養,精明失用,均可導致內眼組織的退行性變。通過眼底檢查,可以看清水輪內在的組織形態和病理變化,再配合視力或其他特殊檢查,這些直觀所見和客觀指標,克服了過去把水輪病變專責之于腎的局限性,填補了過去認識水輪病變的某些空白。

五輪學說的現代研究報道較多,姚芳蔚認為五輪學說既然是在五行學說的指導下,同時又根據五臟與眼的關系發展起來的,就不能離開五行與藏象等觀點,臨床運用也必須與陰陽、五行、藏象等中醫基本理論緊密結合。這不僅說明了眼與內臟的聯系,說明了眼的生理病理現象,而且也為辨證論治提供了參考和依據。肖國士曾對五輪學說的命名和淵源做過一些研究。從五輪學說源出《黃帝內經》,不排除中印醫結合,楊士瀛定位傳經至今,王肯堂博取眾長等,均直接間接地探討了爭論中的某些問題。姚芳蔚認為“本學說產生于一千年前的古代社會里,缺點問題很多,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實踐,加以整理、充實、提高”。概括起來,其缺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過分強調單一的輪臟關系,忽視了眼與臟腑間的整體關系;②完全強調內在因素而忽視了外界因素;③對水輪論述不詳、概念不清,對目系又未提及。侯清巖按五輪辨證,對上瞼下垂用補中益氣法,胬肉攀睛用清熱祛風法,流淚用補益肝腎法,流行性結膜炎用疏風瀉肺清熱法,結膜溢血用清熱散血法,角膜炎用瀉肺清火、疏風退翳法,角膜潰瘍用瀉肝清熱法,埃迪綜合征用滋補肝腎、固攝腎氣法,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用滋陰補腎、疏肝利水法,皆取得較好療效。應用五輪學說,結合現代臨床,對常見的病種和治法,進行臨床研究和療效觀察,是很必要的。虞存五用萬能電表代替經絡測定儀測試眼病的輪屬、臟腑經絡的失衡狀態,共測258例,陽性率為98%。眼病愈后,經絡恢復平衡者占89%,與581例正常人相比,有顯著性差異。從而得出五輪與臟腑經絡存在內在聯系的結論。張敬先認為五輪學說應該突破自身的局限,接納新概念,特提出眼輪-臟腑辨證彈性框架,橫列以五輪為綱,統屬各解剖層次,并作彈性延伸,以接納房角、睫狀體等;縱列以五臟為綱,分列其證候,并向下彈性延伸,以接納經絡、氣血等,按實踐調查結果充填框架空白,統計分析,進而使眼與臟腑的內在聯系規范化、客觀化。

此外,馬一民對五輪學說的定位,從現代解剖生理做了對比和探討,他對照郭秉寬、齊強以及1973年上海中醫學院編的《五官科學》、1975年廣東省中醫院編的《中醫眼科》、1977年北京中醫學院編的《五官科講義》五種解剖定位法加以歸納,擇善而從,取長補短,提出了自己的定位意見。詳見五輪學說近代定位表(表3-1-1)。

表3-1-1 五輪學說近代定位

上述研究和設想,對深入認識和不斷完善五輪學說很有啟迪,只有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第二節 八廓學說

八廓學說是將外眼化分為八個部位或方位(亦稱廓位),分屬于臟腑,在病理情況下,借驗廓位脈絡變化來測定眼與機體內在的某些生理病理關系,從而指導臨床辨證的理論。名之曰“廓”,取其匡廓衛御之意。正如《證治準繩》所說:“八廓應乎八卦,脈絡經緯于腦,貫通臟腑,達血氣往來,以滋于目。廓如城郭,然各有行路往來,而匡廓衛御之意也。”由于歷代醫家對八廓的名稱、定位、所屬臟腑及臨床意義,見解各異,眾說紛紜,故在眼科臨床上應用較少。

一、八廓學說的簡要沿革

八廓的“廓”從文字上考,其義主要有三。一是空闊之意,《說文》:“廓,空也。”二是擴大之意,《爾雅·釋詁》:“廓,大也。”三是名詞,《管子·度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廓。”經初步查閱,《黃帝內經》中用“郭”(廓)字的地方有七處。《素問·湯液醪醴論》有“津液充郭”;《靈樞·脹論》有“夫胸腹,臟腑之郭也”“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靈樞·五癃津液別》有“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素問·天元紀大論》有“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素問·五常政大論》有“太虛寥廓,五運回薄”;《靈樞·歲露論》有“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素問·八正神明論》有“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在古代,郭與廓兩字可以通用。“廓”既可作為眼外部的方位標志,又可作為眼內部的聯絡圖網。所以《銀海指南》說:“廓取恢廓之意。廓其輸將精液之道路,猶之徑途九軌以通往來也?”《證治準繩》亦說:“廓為城廓,然各有行路往來,而匡廓衛御之意也。”

“八廓”一詞,最早見于南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該書說:“故方論有五輪八廓、內外障等,各各不同,尤當分其所因及臟腑陰陽,不可混濫。”宋·嚴用和《濟生方》亦說:“方論載有五輪八廓,內障外障,青盲雀盲,倒睫拳毛,胬肉攀睛,風沿爛眼,能近視不能遠視,能遠視不能近視等證,茲不及備敘。”上兩書雖提到八廓之名,但未論述到具體內容。約成書于南宋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首次記載了八廓學說的內容。其歌詞是“關泉廓:小腸之腑屬關泉,受病先從心經傳,兩眥多生熱淚癢,但調經脈自然痊。養化廓:三焦有病肝中藏,冒暑沖風必犯光,涼膈邪猶留中宮,連投熱藥病難當。抱陽廓:內抱真陽是命門,眼前花亂色難分,不能補腎調肝膽,赤脈交加熱有根。傳道廓:傳道為土本經根,肺家壅滯熱風侵,太陽若順應須愈,病濕之時翳犯睛。水谷廓:食氣傷脾在胃中,更加積熱兩相沖,胞沿漸腫侵睛赤,不解中宮熱不通。津液廓:膀胱為水腎為元,冷熱相刑本截居,青赤翳來輪廓內,非憑妙手不能除。清凈廓:視物依稀似霧中,似霧隱乎障睛瞳,更加冷淚頻頻下,此是肝家虛冷攻。會陰廓:腎中之病有因由,酒色氣多有帶憂,莫道睛疼無大咎,那堪障翳裹睛休”。以上歌詞中所論述的八廓著眼點還是臟腑,并對每一廓的病因和病證做了初步的描述。由于書中沒有定位圖和定位詞,無法確定當時定位的情況。因也無八卦之名,故定位很可能是以臟腑為標志并與五輪重疊在一起的。

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對八廓學說做了多方面的改進,首次繪有八廓圖,并將八廓配在眼的相應部位上,同時對每一廓的病因病證做了補充,從而使定位辨病趨于明確和具體。其次是首次在每一廓上配上天、水、山、雷、風、火、地、澤八卦的副名,使八廓與八卦緊密連在一起。該書說:“天廓(傳送)病,因云中射雁,月下看書,多食腥膻,侵冒寒暑,致天廓有病內動,視物生煙,睛疼難開,不能辨認。地廓(水谷)病,因濕漬頭上,冷灌睛眸,致氣有病,眼弦緊急,瘀血生瘡。火廓(胞陽)病,因心神恐怖,赤脈侵眥,血灌瞳仁,熱淚如傾,其癥瞼頭紅腫,睛內偏疼,熱淚難開。水廓(會陰)病,因大勞,努力爭斗,擊棒開弓,驟騎強力,致令生病,常多暗昏,睛弦淚多。風廓(養化——肝)病,因枕邊窗穴有風,不能遮閉,坐臥當之,腦中邪風,攻于風廓,以致黑睛多癢,兩瞼常爛,或昏多淚。雷廓(關泉——小腸)病,因失枕睡臥,酒后行房,血脈溢滿,精宣閉滯,風虛內聚上攻,故令眥頭赤腫,瞼內生瘡,倒睫拳毛,遮睛胬肉。山廓(清凈——膽)病,因撞刺磕損,致令肉生兩瞼,翳閉雙睛,若不早治,永沉昏暗,瘀血侵睛。澤廓(津液——膀胱)病,因春不宣解,冬聚陽毒,多吃脂肥,過餐熱物,致令腦脂凝聚,血淚攻潮,有如霧籠,復見飛蜂繚繞,黑花常滿,難于瞻視。”在八廓與臟腑的配屬上仍采用與五輪重疊法,由于對每一廓的病因病證做了大量的補充,從而豐富了八廓學說的內容。

元代托名孫思邈編著的《銀海精微》,對八廓學說采取兩說并存的立場,把有名無位和五輪重疊配位法均收錄書中,同時又加入八卦正名,從而更加密切了八廓與八卦的關系。該書說:“至若八廓,元位有名,大腸之腑為天廓,脾胃之腑為地廓,命門之腑為火廓,腎之腑為水廓,肝之腑為風廓,小腸之腑為雷廓,膽之腑為山廓,膀胱之腑為澤廓,斯為眼目之根本。”在“八廓之圖”下,又把八廓的三種名稱融為一體,其與臟腑、八卦的配屬是:“天廓配屬大腸,傳送,肺、金、乾卦;火廓配屬心、抱陽、命門,離卦;地廓配屬脾胃,水谷,坤卦;水廓配屬腎,會陰,坎卦;山廓配屬膽,清凈,艮卦;風廓配屬肝,養化,巽卦;雷廓配屬心、小腸關泉,震卦;澤廓配屬膀胱,津液,兌卦。”在論述八廓病癥上,除養化廓外,其余與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的八廓歌基本相同。

明清時代的醫家論述八廓學說的較多,不同觀點、不同流派的爭鳴,推動了八廓學說的發展,使八廓與八卦的關系融為一體。在這些不同學派中,仍宗有名無位說的有《張氏醫通》《類證治裁》《眼科百問》等;宗《世醫得效方》與五輪重疊配位法的有《醫學入門》《目經大成》《醫宗金鑒》《秘傳眼科纂要》等。首先倡導八方配位法的是《證治準繩》,而《審視瑤函》《眼科入門》《銀海指南》等書又做了相應的補充和發揮。其次也出現了公開的反對派和提出質疑的懷疑派,或既不反對也不采用的中間派。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對八廓學說采取“存而辨之”的觀點,書中載有八廓病癥,其內容為“開泉廓屬小腸經病,主瘀肉侵睛;水谷廓屬脾經病,主頭額常痛,眵淚,多黑花;會陰廓屬腎經病,主昏暗,淚生睛痛;抱陽廓屬命門病,主瞼肉赤腫,睛痛多瘀血;清凈廓屬膽經病,主兩眥癢痛淚出;傳送廓屬大腸病,主昏矇多淚;津液廓屬(膽經)膀胱病,主血絲侵睛,胬肉生瞼;養化廓屬肝經,主赤筋,拳毛倒睫。”同時提出八廓學說為后世龍木禪師所創。明代李梴《醫學入門》,寫有“八廓寄位”一節,其內容為“乾為天廓,位兩白睛中間,屬肺與大腸。坎為水廓,位瞳子,屬腎。艮為山廓,位神光,屬膽。震為雷廓,位白睛上截向小眥,屬小腸。巽為風廓,位烏珠瞳人,外屬肝。離為火廓,位大小眥,屬心與命門。坤為地廓,位上下瞼,屬脾胃。兌為澤廓,位白睛下截向大眥,屬膀胱。”本書所載的八廓定位,雖未繪圖,但用詞確切,與《世醫得效方》《銀海精微》相同,同時提出“八廓不必深泥”的觀點。

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對八廓學說首次提出八方定位法,并從經絡學說的角度結合八卦、八方、臟腑做了系統的論述。本書首先把八廓作為眼目外部定位劃區的標志,并對八廓的意義、每一廓的命名做了解釋。如說“八廓應乎八卦,脈絡經緯于腦,貫通臟腑,以達氣血往來,以滋于目,廓為城廓,然各有行路往來,而匡廓衛御之意也。乾居西北,絡通大腸之腑,臟屬肺,肺與大腸相為陰陽,上運清純,下輸糟粕,為傳送之官,故曰傳送廓。坎正北方,絡通膀胱之腑,臟屬于腎,腎與膀胱相為陰陽,主水之化源以輸津液,故曰津液廓。艮位東北,絡通上焦之腑,臟配命門,命門與上焦相為陰陽,會合諸陰,分輸百脈,故曰會陰廓。震正東方,絡通膽之腑,臟屬于肝,肝膽相為陰陽,皆主清凈,不受濁穢,故曰清凈廓。巽位東南,絡通中焦之腑,臟屬于肝,肝與中焦相為陰陽,肝絡通血以滋養,中焦分氣以化生,故曰養化廓。離正南方,絡通小腸之腑,臟屬于心,心與小腸相為臟腑,為陽受盛之胞,故曰胞陽廓。坤位西南,絡通胃之腑,臟屬于脾,脾胃相為臟腑,主納水谷以養生,故曰水谷廓。兌正西方,絡通下焦之腑,臟配腎絡,腎與下焦相為臟腑,關主陰精化生之源,故曰關泉廓。”認為八廓與八卦相應,是通過縱橫交錯的脈絡與機體聯系,而使眼目得到血氣的滋養。并把三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別配命門、肝、腎絡而為會陰、胞陽、關泉之廓。對肝腎所配兩廓,該書仍用經絡學說解釋說“臟腑相配,《內經》已有定法,而三焦分配肝腎者,此目之精法也。蓋目專竅于肝而主于腎,故有三絡之分別焉”。對兩眼八廓的統一,該書運用陰陽順逆的理論,使之左右兩眼內外方位相同,所謂“左目屬陽,陽道順行,故廓之經絡法象亦以順行;右目屬陰,陰道逆行,故廓之經絡法象亦以逆行。察乎二目兩眥之分,則昭然可見陰陽順逆之道矣”。這種八方標記的特點是:離與坎相對,震與兌相對,左眼按時鐘順行,右眼按時鐘逆行,使左右兩眼內外的卦名不變。這與1909年制定的柱軸方向標記法——國際通用方式相同,即驗光架上標示出0°~180°的不同經線,正中為90°,0°起于每眼的鼻側,180°終于每眼的顳側。

明末清初傅仁宇《審視瑤函》,除把《證治準繩·八廓》改寫為“八廓所屬論”外,還寫了“勿以八廓為無用論”的專論加以強調。該書說:“夫八廓之經絡乃驗病之要領,業斯道者豈可忽哉!蓋驗廓之病與輪不同,輪以通部形色為證,而廓惟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或粗細連斷或亂直赤紫,起于何部,侵犯何部,以辨何臟何腑之受病,淺深輕重,血氣虛實,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傳病,經絡之生克順逆而調治耳?”同時對有名無位說做了批駁,如說:“人有謂此八廓如三焦之有名無實,以為無用者,此謬之甚者也。愚觀《內經》,黃帝少俞,論士勇怯。言:勇士剛急,三焦肉橫;怯士柔緩,三焦肉縱。夫肉則有狀,此《難經》之頗誤也。今八廓有位有形,故如三焦之比,八廓絲絡,比之三焦更為有據,三焦雖然有據。三焦在內而不見,尚有膈上膈下之分。八廓則明見于外,病發則有絲絡之可驗,安得謂之無用哉!”

二、八廓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八廓的名稱

八廓的名稱繁多,一廓常有數種名稱,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命名法。

1.用自然界八種物質現象命名以《世醫得效方》為代表,將八廓分別命名為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風廓、火廓、地廓、澤廓。

2.用八卦命名以《銀海精微》為代表,將八廓分別命名為乾廓、坎廓、艮廓、震廓、巽廓、離廓、坤廓、兌廓。

3.用相應的臟腑功能命名以《秘傳眼科龍木論》為代表,分別稱為傳導廓、會陰廓、抱陽廓、關泉廓、津液廓、養化廓、水谷廓、清凈廓等;《目經大成》則命名為行健廓、宣化廓、鎮靖廓、虛靈廓、資生廓、育德廓、定光廓、成能廓。

4.用自然界八種物質現象結合八卦命名以《醫宗金鑒》為代表,八廓名稱為乾天廓、坎水廓、艮山廓、震雷廓、巽風廓、離火廓、坤地廓、兌澤廓。

(二)八廓的定位

關于八廓在眼部的定位,歷代醫家的見解有分歧,可概括為以下幾種情況。

1.八廓有名無位 如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張氏醫通》《眼科百問》等醫著只記載了廓名,沒有提出具體的定位。

2.八廓與五輪重復定位 如《世醫得效方》《銀海精微》《眼科捷徑》等醫著描述的八廓定位與五輪重復。

3.八廓以八方配位 如《證治準繩》《審視瑤函》《中醫眼科六經法要》等醫著按眼部的八個方位進行八廓定位。《中醫眼科六經法要》明確將八廓定位為白睛上四方四隅八個方位。

(三)八廓的臟腑歸屬

八廓與臟腑相應,但何廓屬何臟何腑,各醫家未達成共識,有的八廓屬臟或屬腑,有的一廓屬臟又屬腑,有的將八廓歸屬六腑、包絡和命門。

三、八廓學說的臨床應用

由于八廓的定位和所屬臟腑等歷代爭議較大,醫家意見不統一,因而其臨床應用不甚廣泛。但一些醫著的記載亦反映了八廓學說的臨床應用情況。例如,《世醫得效方》記述了八廓主病,謂:“天廓……其候視物生煙,眥疼難開,不能辨認。”“地廓……其候眼弦緊急,瘀血生瘡。”“水廓……其候常多昏暗,清弦淚多。”“風廓……其候黑睛多癢,兩眥常爛,或昏多淚。”“雷廓……其候眥頭赤腫,瞼內生瘡,倒睫拳毛,遮睛胬肉。”《審視瑤函》提出了臨床驗廓方法,認為“八廓之經絡乃驗病之綱領……蓋驗廓之病與輪不同,輪以通部形色為證,而廓惟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例如,在論述“黃膜上沖”時就應用了八廓學說,指出“于風輪下際,坎位之間,神膏內,初起而色黃者……此經絡寒極,三焦關格,火土諸邪之盛實也”。《中醫眼科六經法要》對八廓學說應用較多,對白睛發生赤脈,主以八廓進行辨證。例如,在“少陰目病舉要篇”中說:“突然目赤,坎離兩廓血絲較多,不畏光,無眵,而頭痛如錐,就是少陰表虛傷風……若目不全赤,坎離兩廓僅血絲一二縷,則屬于虛,治不同法。”

總之,八廓辨證是一種局部辨證方法,由于歷史原因,沒有自成體系,因而臨床應用實例較少,所以八廓學說的臨床應用,有待于加以研究充實提高。

四、八廓學說的現代研究

在現代眼科專著中評價八廓學說的有《眼科全書》第一冊、《中醫眼科學》、《張皆春眼科證治》、《中醫眼科六經法要》等。《眼科全書》第一冊為畢華德等著名眼科教授所編著,書中說:“據郭秉寬研究,可能是表面組織以氣風肉血水五輪標志,內部深層組織以八廓為符號,認為五輪八廓學說乃內外統一學說的具體表現。又陳任研究認為八廓是指八種生理機能與八種眼部相適應的學說,配合八卦在宋代始出現,八廓于眼部寄位見之于李梴之《醫學入門》,這樣八廓始成為完整的學說。”中醫高等院校第二版教材《中醫眼科學》把八廓學說列為附篇內容,旨在留待進一步探討研究。在《八廓概要》中收載的八廓定位和八廓圖,本承《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即八廓分屬于六腑命門與包絡,是八廓與五輪重疊法的翻版。《張皆春眼科證治》一書寫有“八廓概要”一節,認為“八廓是按八卦定位的,以輪上血絡的變化,來說明臟腑經絡的病變,此血絡上系于腦,下貫臟腑,輸布精氣,滋養于目,所以觀察輪上血脈絲絡的粗細、連斷、亂直及起止部位,便可測知病變的深淺、輕重、虛實、盛衰,自病傳病,生克順逆”。很顯然,該書的八廓定位和論述,是本承《證治準繩》與《審視瑤函》兩書,書中所繪的八廓圖及識圖法,均遵《審視瑤函》。現代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十分重視八廓理論。他在充分研究古代文獻和結合臨床進行認真觀察之后,于所著《中醫眼科六經法要·開卷明義篇》中指出:“八廓,是說某種眼病發生的表現,并非每個病員都有廓病,更不是一般正常的人也分八廓。”并說明八廓有定位,位于白睛上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其代表名稱為后來流行的八卦。八個方位分別內應六腑及包絡、命門。當氣輪出現異常赤脈時,可以通過觀察赤脈的起止方位、粗細、色澤等進行辨證。該書還為臨床分辨具體病證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陳明舉在編寫《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眼科學》時,對八廓學說做了細致的文獻整理,如表3-2-1至表3-2-3即來源于此。

表3-2-1 八廓有名無位概覽

表3-2-2 八廓與五輪重復配位法概覽

續表

表3-2-3 八廓八方配位法概覽

續表

姚芳蔚曾撰有專論,并發現許多疾病在球結膜微循環上有病灶反應點,直接或間接地為八廓學說提供了科學依據。例如,Noboru Kunitoma、周躍曾等先后提出了關于在裂隙燈顯微鏡下正常球結膜微循環的變化范圍。同時,宋振英、周躍曾等又報道了球結膜微循環病理所見。Elliot與駱秉銓等先后采用記分法對球結膜微循環改變提出了分級與分期標準。醫學家們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低血壓及尿毒癥等都可以將球結膜微循環的改變作為診斷的參考。駱秉銓等觀察冠心病患者球結膜微血管病發生率為50%,對照組為15%;重度泥流為55%,對照組為5.5%。Davis觀察100例缺血性心臟病,發現球結膜血管硬化約占70%,對照組為29%。Danilov對107例糖尿病患者做了球結膜微循環的觀察,發現眼底正常的病例中有68%結膜微循環發生了改變,而有視網膜病變者,結膜微循環全部出現紊亂。劉崇晏觀察了高血壓、糖尿病與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等病,發現球結膜微循環障礙在高血壓組為20%。Vodovosov等應用熒光血管造影研究了結膜和視網膜的微血管,發現結膜微血管的改變早于視網膜血管的改變。有人應用測微計檢查了高血壓球結膜微血管的管徑,發現小動脈的管徑明顯地小于健康人,在低血壓則靜脈的管徑大于健康人。同時動脈硬化時,結膜的靜脈彎曲,小動脈變直、變細,毛細血管數減少,血管內紅細胞常出現聚集現象。周躍曾指出尿毒癥病例球結膜血管的改變,表現為彎曲、細直、粗細不勻、血管瘤、囊樣擴張、血流中斷或停滯和局部缺血等,球結膜血管細直的出現率高于視網膜血管。

同時,Huneranuyk對初期視神經萎縮,高度近視,視網膜中央動、靜脈阻塞與虹睫炎等眼內、眼底病70例進行觀察,發現球結膜微循環也有改變,表現為結膜水腫、小出血點、血鐵質沉著、類脂質沉著、小靜脈擴張、小靜脈小動脈瘤、小動靜脈比率變小、毛細血管管徑不均和血流紊亂等。

微循環是指毛細血管前后動靜脈的循環狀況。正常毛細血管直徑不過3.5μm,比正常紅細胞還小,所以紅細胞通過毛細血管必須變形。由于衰老或其他多種原因,紅細胞變形性下降,不易通過毛細血管,則形成微循環障礙,而微循環障礙必致組織缺氧而發生種種病理變化。此外,微循環障礙與血液成分及流速的改變也有關。由于這些因素可進一步造成微循環障礙,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研究微循環對進一步了解發病機制與病理變化,探討治療用藥與預后等都有積極的意義。由于球結膜以白色的鞏膜為底板,同時用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可明顯地了解微血管的動態與靜態的改變,所以常作為檢查微循環的窗口。

球結膜血管有睫狀前動脈與結膜后動脈,二者有吻合支,球結膜微循環障礙每在該處出現,鑒于睫狀動脈來自眼動脈,為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因此結膜微循環障礙不僅僅反映了外周微循環的狀況,同時也反映了顱內血管的循環狀況,也有可能反映了其他疾病的病理變化。程世明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觀察八廓特定方位上的球結膜微循環情況,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主要分2組進行,一組為全身性疾病39例,中醫辨證與八廓辨證相符者占74.3%;另一組為73例,相符者占64.4%。作者認為八廓學說有位有形,血脈病變,明見于外,八廓辨證能較客觀地反映機體對疾病的應激指標及眼與脈絡、經絡之間的臨床應用,并進行對比觀察。共觀察300例,其結果表明:后天窄三焦配位圖、后天寬三焦配位圖和眼針寬三焦配位圖的診斷符合率均為82%。先天窄三焦配位圖為77%,先天寬三焦配位圖為75%,且全身性疾病的符合率高于眼病,男性左眼符合率高于右眼,女性右眼高于左眼,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男女左右眼之間的區別。這五種配位圖以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及三焦的寬窄為劃分依據,認為在八廓配位中應擴大三焦應用的范圍,將其視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則更有臨床使用價值。

全息胚學說的廣泛運用,進一步揭示了八廓學說,學者認為生物體是由不同發育階段的不同特化程度的全息胚組成,在多細胞體內,細胞是發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全息胚在生物體內廣泛分布,且各個部位的全息胚分別在整體或其他全息胚內有各自的對應部位,一個部位的全息胚內有各自的對應部位,一個部位的全息胚在該全息胚的其他部位與整體或其他全息胚內的相對應的部位,有相似的生物性特性,各部位在一全息胚的分布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或其他全息胚有相同的分布規律,可見生物個體的新整體觀與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八廓學說就是眼睛這個全息胚與整體及各臟腑對應部位的學說,能用于識病辨證,探求病機與指導治療,同時也可判斷病情與預后,且有可能作為某些疾病早期診斷的參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對八廓學說歷代均有不同的觀點,其焦點在于有無應用價值,以上研究提示它具有科學性與實踐性,因而有必要進一步研究。

【文獻選錄】

《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夫目之有輪,各應乎臟,臟有所病,必現于輪,勢必然也。肝有病則發于風輪;肺有病則發于氣輪;心有病則發于血輪;腎有病則發于水輪;脾有病則發于肉輪,此五輪之易知者。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土黃,此五色之易知者。輪也、色也,已灼然而現證,醫猶不知為目病之驗。又況亢則乘,勝則侮,并病合病,自病傳病,生克制化,變通之妙,豈能知之乎。大約輪標也,臟本也,輪之有證,由臟之不平所致。未有標現證,而本不病者,今不知輪之證,則不知乎臟矣。夫輪臟相應,既不知輪,則是標本俱不明,標本既不明,何以知孰宜緩、孰宜急,而能治人之疾哉。間有知輪臟標本,而不知其中生此克此,自病傳病,或并或合之不同,則乘侮制化變通之妙,又不能知。又有知標本緩急自傳并合等癥,而又不知人之強者弱者,在血在氣,所受所與,當補當瀉之不同,是順逆、反正、攻守之治,必不能知。如此之醫,豈能治人之疾乎。”

《審視瑤函·勿以八廓為無用論》曰:“古人云,經絡不明,盲子夜行。夫八廓之經絡,乃驗病之要領,業斯道者,豈可忽哉。蓋驗廓之病與輪不同,輪以通部形色為證。而廓惟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或粗細連斷,或亂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臟腑之受病,淺深輕重,血氣虛實,衰旺邪正之不同,査其自病傳病,經絡之生克逆順而調治之耳。人有謂此八廓如三焦之有名無實,以為無用者,此謬之甚也。”

《秘傳眼科纂要·五輪八廓論》曰:“五輪之位皆實而可據,八廓之位皆虛而難憑。雖古來有關元、水谷、會陰、胞陽、清凈、傳送、津液、養化等名,然考其所論癥治,仍不外五臟也,徒多名目,以滋惑亂,今概不錄,惟錄五輪,分五臟配五行(金、木、水、火、土)使簡而可認。”

《異授眼科·看眼法》曰:“夫天地之五行,配人身之五臟,身之五臟,合目之五經也。如兩眥屬心,心屬火,其色紅也;黑珠屬肝,肝屬木,其色青也;兩瞼屬脾,脾屬土,其色黃也由珠屬肺,肺屬金,其色白也;瞳人屬腎,腎屬水,其色黑也。察其五色,觀其五臟、五經,配于五臟者也。察乎五行,辨其生克,審其所感、所因,用藥醫治,無有不愈。”

第三節 內外障學說

內外障學說以病變部位和證候特點為依據,將眼分為內外兩大類。它是陰陽學說在眼科領域里的運用,對眼科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受到歷代醫家的高度重視。

一、內外障學說的起源

從文字上考證,內外二字是區別事物定位劃界的客觀標志和常用術語,“內”,《說文》“人也”,《增韻》“中也”。“外”,《說文》“遠也”,《韻會》“內之對,表也”。在《黃帝內經》,內外二字廣泛運用于生理病理,成為陰陽學說的重要內容。首先在生理上用內外來說明人體表里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例如,《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金匱真言論》進一步把內外與陰陽的關系具體化,謂“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從病理上看,亦用內外來闡明各種病因和發病機制,如《素問·陰陽別論》說“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素問·調經論》還把內外與陰陽、虛實、寒熱等病機融為一體,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風論》還具體論述了風邪導致眼病的內外病機,謂“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就眼目本身的內外與陰陽的關系而言,《靈樞·大惑論》明確指出“黑眼瞳子法于陰也,白睛赤脈法于陽也,陰陽合傳而睛明也”。目有內外,必有陰陽,黑眼瞳子居內屬陰,白睛赤脈居外屬陽。內外障學說把胞瞼、兩眥、白睛的病變歸屬于外障,把瞳神的病變歸屬于內障就源于此。黑睛介于內外之間,且又有淺深外內之分,《黃帝內經》之所以把它歸屬于陰,乃陽中之陰也。黑睛淺層外部的病變,位雖在瞳神之外,但在白睛兩眥之內,故屬陽中之陰,現把它歸屬于外障范圍,與《黃帝內經》所論是一致的,而黑睛深層內部的病變,如黃仁、神水病變,則屬于內障的范圍。

內外障學說的“障”字,具有阻隔遮蔽之義。“隔也”“界也”,這是《說文》與《廣韻》對“障”字的詮釋。《呂氏春秋·貴直》說“欲聞枉而惡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法華經》說“欺為信障,怠為進障,瞋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更加闡明了此義。在內外障學說里,主要取其遮蔽之義,《審視瑤函》說得好:“障者遮也,如物遮隔,故云障也。內外障者,一百零八證之總名也。”

二、內外障學說的形成

“內外障”一詞,最早見于南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并與五輪八廓相提并論而成為三足鼎立的眼科傳統專用理論。以后嚴用和《濟生方》亦做了相似的論述。最早論述具體內容的是劉皓《眼論準的歌》,據陳明舉考證,眼科內外障72癥學說,是隋唐眼科文獻的綜合和發展。劉皓《眼論準的歌》把內外障72癥編成歌訣,從而使中醫眼科真正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遺憾的是劉皓《眼論準的歌》今無原書可查,只能從《秘傳眼科龍木論·龍木總論》中所收藏的“審的歌”窺其梗概。因為“審的歌”很可能與劉皓《眼論準的歌》具有傳承關系。而《秘傳眼科龍木論·龍木總論》所列以內外障為綱,下分72癥的具體內容,是以“審的歌”為主體,然后分析各證的病因、病機和證候,列舉各證的具體治法和方藥,以解釋和發揮歌訣的義理。“審的歌發揮”明確指出“每逢同道,皆言眼疾有七十二般,及問其數,名跡難言一半。今則謹按諸家眼論,鳳夜搜求,敢推眼疾之名,果有七十二種。據其疾狀,患者頗多,論錄為歌,以貽后代……眼看疾狀,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又有所憑”。從此可以看出,“審的歌”的作者,對綜合補充前人經驗,編撰72癥歌訣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不斷加以總結才創造出來的,內外障72癥的確定,確實是中醫學繼承與發揚結合的產物,流傳至今,影響極其深遠。內外障72癥,是“龍木總論”的主體,所載內障23癥,其名為圓翳、冰翳、滑翳、澀翳、散翳、浮翳、沉翳、橫翳、綠風、烏風、黑風、青風、胎患、驚振、偃月翳、棗花翳、白翳黃心、黑水凝翳、高風雀目、肝虛雀目、肝風目暗、五風變內障、雷頭風內障。從所列證候分析,屬白內障的有14癥,屬青光眼的有6癥,屬眼底病的有3癥;其中白內障論述最詳,包括成熟的與不成熟的、硬性的與軟性的、繞核性的與周邊性的、顏色白的與顏色黑的、前房淺的與前房深的、可針撥的與不可針撥的等,且老年性、并發性、外傷性、先天性俱備。所列外障49癥中,其名為混睛、胬肉侵睛、兩瞼粘睛、鶻眼凝睛、雞冠蜆肉、瞼生風粟、漏睛膿出、沖風淚出、風牽瞼出、風牽偏、風赤瘡痍、胎風赤爛、暴風客熱、胞肉膠凝、轆轤轉關、瞇目飛塵、倒睫拳毛、突起睛高、旋螺尖起、瞼硬睛痛、神祟疼痛、蟹睛疼痛、肝虛積熱、膜入水輪、釘翳根深、冰瑕翳深、黑翳如珠、花翳白陷、玉翳浮滿、逆順生翳、撞刺生翳、小兒通睛、小兒疳眼、小兒青盲、瞳神干缺、血灌瞳人、天行后赤眼、眼痛如針刺、眼癢極難忍、眼起坐生花、眼黃膜上沖、眼赤膜下垂、眼小眥赤脈、小兒瞼中生贅、小兒斑瘡入眼、因他病后生翳、偶被物撞破、暴赤眼后急生翳、傷寒熱病后患目。從所列證候分析,瞳人干缺、血灌瞳人、小兒青盲、眼起坐生花,四證屬內障眼病外,尚有外障45癥,其中屬角膜病的有16癥,屬眼瞼病的有9癥,屬結膜病的有7癥,屬眼外傷的有4癥,其他還有9癥。細審之以角膜病論述最詳,包括炎性的與非炎性的,急性的與慢性的,淺層的與深層的,原發的與繼發的,穿孔的與未穿孔的,化膿性的與非化膿性的,均已例舉了。

關于內外障72癥的病名,從元代起,到清代吳謙等編撰的《醫宗金鑒》為止,流行了幾百年,其中各醫家雖略有增減,但仍以此為基礎,如元代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所制的內外障72癥,其內障23癥與《秘傳眼科龍木總論》完全相同,外障49癥,在《秘傳眼科龍木總論》的基礎上減少了傷寒熱病后患目,因他病后生翳、起坐生花、小兒斑瘡入眼、小兒疳眼5癥,仍湊滿72癥之數。《銀海精微》一般認為是元代的醫家所輯,雖未標明內外障,但所列80癥外障占90%以上,比《秘傳眼科龍木總論》增加了24癥,而內障卻減少了15癥,但《秘傳眼科龍木總論》中大部分病癥還是被《銀海精微》所收載。

三、內外障學說的發展

至明代,內外障學說已經得到眾多醫家的廣泛應用,而且在爭鳴中又有很大的發展。如明代徐春甫著《古今醫統》所列的72癥。雖未標分內外障,但排列有序,前23癥為內障,是在《秘傳眼科龍木總論》的基礎上減肝虛雀目、青風內障,加入青盲、傷寒熱病后黑昏2癥,后49癥為外障,亦是在《秘傳眼科龍木總論》的基礎上,減傷寒熱病后患目,因他病后生云翳,突起睛高,撞刺生翳,風赤瘡痍,小兒青盲6癥,加碧翳、青膜、早上疼痛、午后昏蒙、天行赤眼暴翳、女人血氣逆流、痛極憎寒6癥。本書可貴之處在于首次把72癥編為便于記憶的歌訣,其歌詞是“圓冰滑澀散浮沉,白翳黃心橫翳新。棗花黑偃兼風變,驚震雷頭雀目生,綠烏青黑黃風障,胎患傷寒熱后昏。肝經夾熱混睛膜,青肉攀睛兩眼粘。黑翳如珠花翳陷,冰瑕深翳入水輪。釘翳根深浮玉翳,偶然順逆突然成。雞冠蜆肉瞼生粟,胞肉膠凝與漏睛。蟹睛突起還風淚,倒睫拳毛碧翳分。鶻眼凝睛神祟痛,旋螺突起轆轤形。打傷撞損風牽瞼,血灌瞳人眛目塵。天行赤眼暴生翳,胎赤風弦客熱侵。瞼硬睛冷痛如刺,瞳人干缺癢難任。黃膜上沖赤膜下,瞼中生贅與通睛。疳眼斑瘡青膜障,青盲起坐更生星。血翳包睛女子逆,早晨午后有其因。痛極憎寒與傷損,七十二候此分明”。同時指出:“七十二證,古者有之,茲錄之以成全書。至于論治,則又不可執于是而眛法之大綱也。夫大綱者,標本也,氣血也,風火也。知此三者,目病其庶幾乎。”治療眼病,強調行血與散熱,所謂“行血為治目之綱”,散熱為治目之要。“血氣壅腫,四物湯加龍膽草、防己、防風、羌活之屬”。“目病發,壅腫兩瞼如桃,合而為一,痛不可忍者,宜用防風通圣散下之立愈”。“病之初起,可以峻用寒涼,或兼七情郁滯,氣血停凝,以致熱壅而為目病者,則當于苦寒劑中,而加之以辛溫之藥而發散之,導滯開郁,而氣血風火,豈不從而發散者乎”。這些論述,對眼科臨床很有指導意義。

明代樓英《醫學綱目》列有“內障”“外障”兩篇專論,并把內障分為可見(瞳人里隱隱青白)與不可見(瞳人里無隱隱青白)兩大類,言簡意賅,由博返約。對內障的分類頗具卓識,成為顯性與隱性分類的先河。對于外障,強調辨表里寒熱,謂“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棱骨,或腦項痛,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赤脈翳從下而上者,或從內眥出外者,皆屬陽明,以陽明主里,其癥多熱或便實是也,治法宜下之寒之”。翳膜在外障眼病中居重要地位,對此樓英亦做過精辟的論述,說:“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用做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藥而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歲月除之。”這些都是經驗之談,為翳的動靜分類和刺激療法治療陷翳提供了理論依據。

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對內外障內容做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補充。首先修改明以前醫書先論內障后論外障的順序,使思維規律符合眼目先外后內的客觀實際,“論外障”條下,所列外障35癥,主要是指白睛與黑睛兩個區域的病變,較之以前醫書,已從廣義的外障向狹義的外障前進了一步。在“論內障”條下,所列28癥,主要是指瞳神前部的病變,即瞳神變色、變形的顯性內障,而瞳神無變色、變形的隱性內障25癥則列在“目昏花”條下和“論眥漏”之后。兩者共53癥,比以前醫書所論內障的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切合臨床實際。胞瞼兩眥的病變,所列45癥則屬外障范圍,加上外傷眼病、婦人目病、小兒目病,總共193條177癥,從而集內外障眼科病名之大成,為中醫眼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明代傅仁宇《審視瑤函》對內外障學說有不少精辟的論述,如在“內外二障論”中說:“且夫內障之證,不紅不紫,非痛非癢,惟覺昏蒙,有如薄紗籠者,有如云霧中者,有如見黑花者,有如見蠅飛者,有如見蛛懸者,有眉棱骨痛者,有頭旋眼黑者,皆為內障……其外障者乃睛外為云翳所遮,故云外障,然外障可治者,有下手處也,內障難治者,外不見癥,無下手處也。且內障之人,二目光明,同于無病者,最難分別,惟目珠不動,微可辨耳。”上述內障病,多屬今之眼底病變,在眼底檢查鏡沒有發明以前,因無從查看眼底病變的詳細病情,治療甚感棘手。至于外障,可以據五輪而驗證,直接觀察和推測五臟的虛實,施用手術療法和藥物外治法,因此沒有治療眼底病那樣困難。該書所列內外障的具體病癥,既遵從《證治準繩》又有很大的刪改,所謂“昔人載一百六十證則失之濫,上古載七十二證則失之簡,是函摘要刪繁,纖鉅備當,定為一百有八證”。該書所列目病139案,屬內障的有38條、34癥;屬外障的有101條、74癥。在刪減的69癥中,有些是可刪的,如目淚病中的迎東、迎西兩癥,但有20多個是不可刪的也刪了,如眼外傷中青黃牒出、振胞瘀痛、觸傷真氣、膏傷珠陷等,外障中的神珠自脹、圓翳外障、銀星獨見、黑翳如珠、斑脂翳、黃油障等,內障中的如金內障、珠中氣動、光華暈大等。

明代鄧苑《一草亭目科全書》以內外障學說為綱和分型論治為顯著特點,是臨床經驗之作。如在“目論”中說:“有七十二證之名,總不越內外二障而已。”在外障中列46癥,對黑睛病變的命名有所創新,書中載有白翳、紅翳、青翳、黃翳、黑翳、濕翳、干翳、浮翳、實翳、冰輪翳、梅花翳、旋螺、針頭翳、赤筋貫瞳、翳膜遮睛、垂簾翳障、烏珠突出、烏珠下陷、撞破生翳、時聚時散翳等20癥,為澄清翳的概念和把翳定位于黑睛提供了文獻依據。同時認為“外障者,風凝熱積血滯也,法當除風散熱、活血明目,須用加減金液湯(前胡、桔梗、防風、獨活、赤芍、知母、薄荷、蔓荊、柴胡、黃芩、荊芥穗)主之。”為初學者治療外障眼病提供了一條入門的捷徑。通用加減之劑治療外障或內外二障,其他眼科專著亦有記載,如《異授眼科》的四季加減煎藥方,《眼科切要》的寧木湯,《眼科秘書》的日月并明散,《眼科集成》的揭障丹,均屬此類,可供臨床選用。在內障中列24癥(其中有6癥屬外障),認為“內障者,血少神勞,腎虛也,法當養血補陰,安神明目”。該書將內障分為腎陰虛、腎陽虛、心陰虛、心脾兩虛、肝郁化火、中氣下陷等證型,列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還少丹、天王補心丹、千金磁朱丸、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等治療,把需要用針撥的圓翳內障所屬14癥全部刪掉,所以都可以用藥物內治法治療。

清代吳謙等編撰的《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宗《秘傳眼科龍木總論》、“七十二癥方論”,將其內容稍作改動和補充,如內障減去了肝虛目暗內障,增加了五風變內障,把原書列為外障的瞳神干缺改為內障,外障中增加了瞼生痰核,減少了起坐生花,補遺了能近怯遠、能遠怯近、瞳神散大、瞳神縮小、干澀昏花、白眼痛、女子逆經、妊娠目病、產后目病10癥。全書共計82癥,每癥首列歌括,以資提要,便于記誦,并撰有內外二障總名歌,其歌詞是“內障初患變五風,黃綠黑烏青圓冰,滑澀浮沉橫散偃,黃心黑水棗花形,雷頭驚振及瞳缺,雀目高風胎患名,二十四癥為內障,須當一一辨分明”“外障暴赤血灌瞳,硬睛赤垂與黃沖,蟹睛旋螺并胬肉,雞冠蜆肉祟疼同。突睛漏睛連鶻眼,拳毛倒睫胞凝逢,眥赤花陷及螺釘,僻冰瑕粘睛并。玉翳水輪逆順障,瞼出風粟又混睛,撞破撞刺及針刺,眼癢淚出瘡痍生。客熱傷寒并肝熱。因他痰核天水行,青盲赤爛斑瘡病,轉關生贅疳眼名。小兒通睛恙雖小,還有瞇目癥為輕,此為外障四十八,熟讀方知各癥情”。

《眼科奇書》,不知何時何人所撰,由孫奉銘于清光緒十二年在重慶天府廟李氏老叟處抄得,方選辛溫重劑,治法獨樹一幟,雖系方藥書體裁,直說病情藥方,不談醫理脈象及用藥意見,但仍以內外障學說為理論基礎,全書分5個部分,列有“外障眼病”“內障眼病”“內外障兼病”。并說“癥雖多,總不外內障外障兩大綱。何謂外障?外障是寒。何謂內障?內障是氣。按此主方,百無失一”。該書以辛溫、補益立法,很可能是高寒地區與眼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即使平原,寒性眼病并非罕見,有是證則用是藥,才不失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幸勿以其主溫熱而忽之或非之。至于份量過重,可改兩為錢,獲效再酌加。

成書于清末宣統三年的《眼科金鏡》,是劉耀先在繼承清以前眼科專著主要學術成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證經驗編著而成的。其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在于以內外障為綱,病證為目,較系統地論述了91種常見眼病的證治。首先在病因病機的論述上有所深化,如在“凡例”中指出:《醫宗金鑒》論內因七情即內障,外感六淫即外障,其理亦不甚詳,憂思則氣結,氣結則不舒,郁遏于肝,肝經血脈受傷,故風輪多生陷翳,是內因而得外障病,或偶遇外感頭痛,甚至瞳仁散大者,是外感而得內障病,非獨外感即外障,內因即內障。并進一步指出:憂思傷脾,怒動肝火,溫熱郁積,元氣不固,虛熱上騰,心肝腎三經受病,為引起內障眼病的主要原因;風寒犯表,腠理閉寒,氣機不暢,郁火不能外達,上攻頭目,是引起外障眼病的主要原因。其次在病證分類上較為系統全面,分列內障眼病為43種,包括西醫的白內障(圓翳、水翳、浮翳、沉翳、橫翳、棗花翳、垂簾翳等)、青光眼(五風變、青風、綠風、烏風、黑風、雷頭風等)、眼底病(青盲、暴盲、目昏、云霧移睛、螢星滿目、視正反斜、視定反動、視大反小、視一為二、神光自現、黑夜睛明、高風障等)、瞳孔病(瞳仁散大、瞳神欹側等)、屈光不正(能近怯遠、能遠怯近)等內眼病變的內容,其癥狀記載均比《秘傳眼科龍木論》、《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詳細。分列外障眼病48種,包括西醫的眼瞼病(狀若魚胞、拳毛倒睫、皮緊縮小、胞翻粘瞼、椒瘡、粟瘡、胞生痰核、眼弦赤爛等)、淚器病(睛漏、目淚等)、結膜病(目赤、暴風客熱、天行赤眼、胬肉攀睛、雞冠蜆肉等)、角膜病(蟹睛、陷翳、暴赤生翳、撞刺生翳、混睛障翳、瘡毒害目、旋臚浮起、痛如針刺等)、婦女目疾(產后患眼、受孕目病、經脈目病等)、小兒目疾(小兒疳傷)等。所列內容均較以前眼科專著詳細豐富。再次,在治療方藥上,共載內障眼病方115首,其中以內服補益藥物為主選方100首,配伍解表藥物方85首,清熱藥物方82首,祛痰濕藥方66首,并常加入活血、理氣、平肝的藥物,突出解表藥的使用是本書治療內障眼病的一大特點。共載外障眼病方200首(包括外用方35首),其中以內服解表藥為主選方130首,配伍補益藥方127首,清熱藥方126首,活血化瘀藥方105首,并根據病情常加入祛痰祛濕、瀉下理氣的藥物,強調使用補益藥是本書治療外障眼病的突出特點,所選外用方有點眼劑、滴眼劑、洗眼劑、敷眼劑、吹耳劑,大多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燥濕生肌、活血止痛、明目退翳的作用,為中醫眼科外治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清以前的醫藥學文獻中,對內外障學說,絕大多數持肯定態度,由此可見它在中醫眼科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內外障學說的現代研究

現代內外障學說受到多數學者的重視。例如,《中醫眼科六經法要·眼科概說》說:“關于眼科七十二癥的學說,已經流傳幾百年了。多數醫家奉為準則,其間雖有增損,大體上仍是贊同這種分類原則的。”該書特別強調三點:第一,強調突出眼病的表里虛實,重在追求病理和辨證施治。所謂“參考古代中醫眼科醫書,不可被七十二癥或一百零八癥等說所束縛”“用藥不可偏寒、偏熱、偏補、偏瀉,從癥不得拘泥于前有無癥名,必辨明病理,隨證施治即可”。第二,強調眼科的內障和外障,不能從內因外因上來劃分。該書引用《證治準繩》論“目昏花”的內容為論據,反駁《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所載“內障之病,皆由七情過傷……外障之病,皆由六淫所惑”的論述。認為不論內障和外障,都有屬于六淫或七情者,饑飽不節、勞役過度的,也可以說是內外兩因都有,要在臨證時細心觀察。第三,強調醫治內障,不得從補字著手。并把《審視瑤函》所載“久病生郁,久郁生病……倘正氣虛而邪氣有余,頭先驅其邪氣,而后補其正氣,斯元助邪害正之弊”的論述,視為臨證準則而加以稱頌。

陸南山《眼科臨證錄》,對內外二障從狹義的角度,結合西醫病理,做了多方面的論述。例如,在“外障概述”中說:“患于眼之外部,而能障礙視功能者謂之外障。……外障的常見病,首先是黑睛疾病。”在論述分辨外障中翳膜星障時指出,黑睛有片狀的炎癥或云翳稱為翳;黑睛被一層很薄的薄膜蔽蓋稱為膜;黑睛的炎癥呈點狀者謂之星;障是一般視力障礙的泛稱,凡翳膜星皆屬于外障。在論述外障凝脂翳如何分辨肥浮脆嫩時指出,凝脂翳發病較速,初起雖僅一點,但此一點能迅速向外蔓延浸潤,此種浸潤,肉眼亦能觀察到,故稱為肥;病證進行時期,必有壞死組織浮在患處表面,故稱為浮;發病嚴重時,往往患處能向深層進展,從而使角膜穿破,故稱為脆;病情惡化,尚未穩定,故稱為嫩。嫩與老是相對的,嫩亦可解釋為新病。對肉眼不易覺察的前房混濁和角膜后沉著物,亦從證治上做了分析。作者認為前房混濁應歸屬于熱證,是虛熱還是實熱,當視全身癥狀而定。角膜后沉著物有陽明內熱和痰濕兩證,前者主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加知母,或玉女煎加減施治;后者主麥門冬湯,或小柴胡湯加減,或二陳湯、溫膽湯等治療。對內障只論及瞳神變色變形的圓翳內障、綠風內障、青風內障三證。認為圓翳內障虛者多而實者少,宜補肝腎、益精髓、長筋骨、明耳目,主熟地首烏湯(熟地黃、何首烏、枸杞、玄參、磁石、黃精)治療,并根據具體情況,以增強體質為主。作者認為綠風內障以陰虛血少、肝陽上亢、脾胃虛弱多見;青風內障是脾虛不能制水,導致水濕上泛而成。應根據具體病情選清肝瀉火湯(黃連、黃柏、黃芩、龍膽、牡丹皮、赤芍、生地黃、玄參、麥冬、天麻、青葙、夏枯草、嫩鉤藤)或平肝健脾利濕方(生石決明、白茯苓、豬苓、桂枝、澤瀉、楮實子、蒼術、白術、菊花、陳皮)等治療。上述見解和治療方藥,是陸南山長期臨證所得,有補于眼科文獻。

成都中醫學院的《中醫眼科學》,對內外障設專節辨證。首列辨外障,從病位、病因、證候特點幾方面選錄了歷代有關醫家的論述,認為病位在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病因以六淫侵襲,痰濕積滯,脾虛氣弱,虛火上炎多見;證候特點為紅赤腫脹、翳膜胬肉、濕爛生瞼、眵淚交流等外候,以及眼痛焮熱、沙澀發癢、羞明難睜等自覺癥狀。次列辨內障,認為病位在黃仁、神膏、視衣、目系;病因以氣血兩虧,目失濡養,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憂思郁怒,七情過傷,氣滯血瘀,玄府閉塞,風火痰濕,上擾清竅多見;其證候特點為眼外觀端好,或有瞳神形態色澤改變,視力有不同程度減退,或自覺視物昏蒙,有如薄紗籠罩、云霧中行,或眼前黑花、螢星滿目、蛛絲飄舞、飛蠅幻視、視燈如虹,或視物變色變形,入夜目盲等,全身可兼見肝腎不足或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等證。因內障病變在瞳神之內,組織結構精細,病情比較復雜,須進行儀器檢查診斷,并結合全身癥狀辨證求因、審因論治。

在現代高等中醫教育中,內外障學說亦被列為眼科的講授內容。例如,1960年統編的《中醫眼科學講義》明確指出“眼科列證雖繁,按其特征,大都不出外障、內障的范圍”“外障發生于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等部,多屬六淫邪毒外侵,或內有食滯、濕熱、痰火,或外傷等因而起。局部癥狀明顯,如眼部紅赤,腫脹流淚,眵多膠結,或膿樣,或干結,或出現星點、云翳、赤膜、胬肉,自覺眼睛焮痛、羞明,或沙澀不舒,或痛癢并作,間或伴有寒熱頭痛,二便不利等全身癥狀。或一眼發,或兩眼齊發,病情發展較快,多屬邪實有余之證。”在外障的病位、病因、證候特點和類型等方面,做了簡明扼要的歸納,為臨床提供了辨證依據。該書對內障論述更詳:“內障主要發生于水輪或眼珠內部,多由七情內傷或耗精勞神等導致臟腑經絡失調所引起。眼睛表面無特殊癥征,亦間有瞳神變色或變形的,自感視覺昏蒙,有如薄紗籠罩者,有如行如在霧中者,亦有眼前飄蕩著黑花、紅花、蛛絲等幻狀者。全身癥狀多表現為肝腎不足,或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等證,且多先患一眼,繼則兩眼俱損。病情發展緩慢,多屬內虛不足之證。”但同時又強調“不可拘泥于外障為實、內障為虛,必須探本求原,分清虛實,才能審證的確,不致混淆”。1979年改編的《中醫眼科學》把辨外障、內障提高到眼科常用證法的首位,并在“辨內眼常見變化”中,對眼底檢查所見的各種病理改變結合中醫理論,做了簡要的論述,補充了古代醫家無法觀察和記述的內容,這些都是當今從事中醫眼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1985年改編的《中醫眼科學》,仍把辨外障與內障列為眼科常用辨證法的第一要法,明確提出內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謂“狹義內障專指瞳神中生翳障者,其主要病變在晶珠;而廣義的內障則泛指水輪疾病,即包括發生于瞳神及其后一切眼內組織的病變”。該書還根據眼底檢查所見審癥求因,為中醫治療眼底病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至于內外障學說的現代研究,因學者認識較一致,則報道較少。肖國士《眼科臨床治療手冊》將眼病分為外障、內障、其他三類。其中外障包括胞瞼疾患、兩眥疾患、白睛疾患、黑睛疾患、其他外障,內障包括顯性內障、隱性內障,其他疾患包括婦人目疾、小兒目疾、外傷目疾。共收集眼科疾病131種。

“外障眼病多實,內障眼病多虛”,以及五輪辨證中“瞳神屬腎”等,是中醫眼科基本理論之一,一直指導著眼科臨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眼科醫者可以借助現代先進的檢測手段診治眼病,這些傳統眼科理論的臨床實用價值究竟如何?彭清華等通過對917例外障眼病的辨證分析,發現13種常見外障眼病辨證屬實證者814例,占88.77%;虛實夾雜證者95例,占10.36%;屬虛證者僅8例,占0.87%,說明外障眼病確實多實證,虛證較少。對1725例內障眼病的虛實辨證分析發現,18種常見內障眼病中辨證屬實證555例,占32.17%;屬虛證者411例,占23.83%;屬虛實夾雜證者753例,占43.65%。除生理性衰退性內障眼病外,其他內障眼病以實證和虛實夾雜證為主,說明內障眼病并非多虛證。內障眼病在臟腑辨證中的分布,由肝臟功能失調引起者635例,占36.81%;由腎臟功能失調引起者80例,占4.64%;由脾臟功能失調引起者218例,占12.64%;由肝腎同病引起者705例,占40.87%;由脾腎同病引起者41例,占2.38%。說明瞳神眼病并非只屬腎,相反,以肝腎同病多見,其次屬肝。

綜上所述,內外障學說在中醫眼科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分類學說,又是辨證綱領,將在統一中醫眼科病名和指導眼科實踐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第四節 玄府學說

“玄府”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曰:“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素問·水熱穴論》曰:“所謂玄府者,汗空也。”《靈樞·小針解》曰:“玄府者,汗孔也。”可見當時“玄府”一詞確實是指皮膚的汗孔而言的。金元時期“玄府”的概念有了擴展,并用于指導眼科理論。劉完素在其所著《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認為“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間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這一論述指出了目耳鼻舌身四肢百骸均有玄府,玄府是氣升降出入的通道。明初醫家樓英在《醫學綱目》一書中論述目病時說:“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運用者,皆由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利。”他認為“蓋目主氣,血盛能使玄府通利從而目明,血虛使玄府無以出入升降而昏”。其論繼承了河間眼科玄府學說,進一步指出了血盛使玄府通利從而目明,血虛使玄府無以出入升降而致目昏的病因病機。晚明醫家王肯堂在玄府學說與內眼病的關系方面有了明顯的發展。例如,《證治準繩》關于青盲癥的論述:“目內外并無障翳氣色等病。只自不見者是,乃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發此靈明耳。”清末眼科名醫劉耀先將小兒青盲癥(相當于小兒視盤炎、視神經萎縮)的病機歸結為“熱留經絡,壅閉玄府”。新中國成立后中醫眼科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中醫事業的興旺而得到較快的進步。1985年出版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眼科學》在“眼的結構及功能”一節中對眼科玄府學說的定義做了如下解釋:“玄府,又稱元府。眼中之玄府為精、氣、血等升運出入之通路門戶,若玄府郁滯,則目失滋養而減明,若玄府閉塞,目無滋養而三光絕。”這是迄今為止關于眼科玄府學說最精確和最具權威的論述。

玄府學說是中醫眼科的基礎理論之一。源出《黃帝內經》,為金代劉河間所倡導,經后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揮,今已成為獨特的辨證方法,廣泛地運用于指導內障眼病的辨治,頗具臨床意義,其在人體的生物學特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玄府學說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一)玄府學說的起源

“玄府”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用“玄府”處有三,主要用于闡明“腳腫”“陽盛則外熱”及“火郁目赤心熱”的機制。《素問·水熱穴論》說:“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張景岳注釋說:“汗屬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從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氣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義。”《靈樞·小針解》:“玄府者,汗孔也。”在古代漢語里,“空”和“孔”可以通用,“汗空”系指皮膚的汗孔而言。

《素問·調經論》說:“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善暴死,刻終大溫,汗濡玄府。”從以上論述說明玄府即汗孔,玄府不通,外感內傷均可導致,并可引起機體發生很多病變,其中尤以水腫和熱證為多。應該指出,在《黃帝內經》里與玄府同義的詞,除“汗空”外,還有“氣門”和“鬼門。”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張景岳注釋說:“氣門,玄府也,所以通行營衛之氣,故曰氣門。”《素問·湯液醪醴論》說:“平治于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凈腑,精以時服。”王冰注釋說:“開鬼門是啟元府之遺氣也。”張隱庵也說:“鬼門,毛孔也,開鬼門,發表汗也,鬼門開,則肺竅通而水津布,所謂外竅開則內竅通,上竅通則下竅泄矣。”“玄府”又名“元府”,這是由于古代封建制度的避諱法規,玄、元可以通用之故。

(二)玄府學說的形成

金代劉河間運用《黃帝內經》中的一些論述,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許多新的見解和理論。“玄府學說”是火熱學說里的一個分支,是在《黃帝內經》論述“玄府”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在他的代表作《素問玄機原病式》里,對這一學說首次做了系統的論述,其基本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認為“玄府”是汗孔的組成部分 他說:“然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出行之肌膜紋理也;一名鬼神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府也”。把“氣門”“鬼神門”“腠理”“玄府”四者并列于汗孔之內。

2.認為“玄府”是氣出入升降之道路和門戶 他說:“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

3.認為“玄府”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他說:“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齒腐,毛發脫落,皮膚不仁,腸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郁,玄府閉塞而致,氣液血脈營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4.認為“玄府閉塞”是目瞇不明的病理基礎 他說:“故知熱怫于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故也,隔簾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基于熱郁于目的認識,在治療上主以散熱飲子(防風、羌活、黃連、黃芩)治療眼久病昏澀,因發而久不愈者,主以宣毒散(芒硝、雄黃、乳香、沒藥)和宣風散(川芎、甘菊、乳香、沒藥)img鼻,以開頭腦之郁閉。首創的防風通圣散為臨床常用的表里雙解之劑,具有宣發玄府閉塞的特殊作用。他說:“勞汗出于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藥、當歸,發散玄府之風。”至于針刺亦以宣瀉為主,如刺手少陽小腸經井穴少澤治療眼大眥病,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關沖治療小眥病,大刺八關(十指間出血)治療目疾睛通欲出。

上述幾個方面,均以氣的運行為生理病理基礎。就人體而言,氣的存在和運行,是生命的標志,氣在人體內的運行不外乎出入升降,出入升降離不開相應的道路和門戶,氣出入升降的道路和門戶就是玄府。由此推而廣之,其生理病理就可延伸到很多方面了。但也并非沒有重點,劉河間把重點落在眼病上,并為眼提供了辨證論治的經驗和方法。

(三)玄府學說的發展

玄府學說,后世醫家多有發揮。首先補充發揮此學說的是明代樓英。他在《醫學綱目》一書中說:“誠哉!河間斯言也!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運用者,皆由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故也。故先賢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黃連等藥入肝,解肝中諸郁,蓋肝主目,肝中郁解,則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故黃連之類解郁熱也;椒目之類解濕熱也;茺蔚之類解氣郁也;芎歸之類解血郁也;羌活之類解經郁也;磁石之類解頭目郁,墜邪氣使下降也;蔓菁下氣通中,理亦同也。凡此諸劑,皆治氣血郁結目昏之法,而河間之言,信不誣矣……蓋目主氣血,氣血盛則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此則必用參瓦四物等劑助氣血運行而明也。”樓英在這里主要應用玄府學說指導目昏的治療,并在選藥配方的技巧上做了補充和發揮,目昏所含的病證甚多,臨床極為常見,因此樓英的補充論述對指導內障眼病的治療具有普遍意義。

《證治準繩》在論述目昏花的病機時,曾經整段引用劉河間的玄府學說,并認為云霧移睛、神光自現、青盲、視正反斜、視赤如白、綠風內障等證,均由玄府閉塞所致,如描述云霧移睛的證候時說:“乃玄府有傷,絡間精液耗澀,郁滯清純之氣,而為內障之證。”在描述“青盲”的證候時說:“乃玄府幽邃之原郁遏,不得發此靈明耳。”在描述“神光自現”的證候時說:“乃陰精耗損,清氣怫郁,玄府大傷,孤陽飛越,神光欲散。”在描述“視正反斜”的證候時說:“此內之玄府郁滯有偏,而氣重于半邊。”在描述“視赤如白”的證候中說:“此內絡氣郁,玄府不和之故。”由此可見《證治準繩》對玄府學說的補充和發揮,已經深入到具體病證了。

《審視瑤函》除引錄《證治準繩》有關玄府學說的論述外,并認為目昏是通光脈道瘀塞所致。他說:“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痰生,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蒙如煙如霧,目一昏花,愈生郁悶。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所以他臨證時“所用煎劑,惟以寬中解郁,順氣消痰,滋陰降火,補腎疏風為主”。通光脈道,可能是指神光發越的線路,雖未明言玄府即通光脈道,但已寓此意于其中了。《目經大成》在論述“青盲”時不但贊成《證治準繩》的論點,而且明確指出“經脈即元府”。所謂“蓋經即手足三陰三陽六經,脈乃五官血脈之脈,元府即經脈流行,不舍晝夜之氣血”。這兩本書已把玄府的內涵延伸到神光和經脈。《目經大成》還在論目血時說:“系老年及有心計之人,元神虛憊,忽感風熱,一脈上游,真血未歸元府。”將玄府閉塞所致的具體病證又擴大到了瞳神的血證。

清代陳善堂編著的《眼科集成》首創解郁逍遙散隨證加減,主治玄府閉塞所致的眼病。該方由當歸、白芍、白蔻仁、茯苓、柴胡、薄荷、鹿茸、夜明砂、青皮、檳榔、半夏、浙貝、磁石、菊花、蒙花、石決明、草決明、谷精草等組成。并云:“治目盲昏暗,不紅不痛之證,皆由元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利所致也,治當以解肝郁為主。”解郁逍遙散雖以解肝郁為主,兼能解血郁、氣郁、痰郁、熱郁、食郁以及退翳明目。諸郁解,玄府通,目昏之病,就會隨之而愈,其組方頗具深意,如果是單純一點的肝郁化熱、玄府閉塞目昏,選用《目經大成》羚犀逍遙散更為合適。

“五風變,與視歧。諸昏暗,痰火郁。升降息,玄府閉。如開泉,生垢膩。善治法,分次第。”這是《眼科三字經》為療五風內障、視一為二、視正反斜、視瞻昏渺等內障眼病從玄府論治的高度概括。該書補注分次第的善治法是“先開郁,而后扶正。開熱郁用黃連羊肝丸(川黃連去須為末,白羚羊肝1個,同入覆盆中,研細為丸服),解氣郁用蘇合香丸,實者以吹沖法開之。扶正用磁朱丸、熊膽丸、生熟地黃丸。開補兼行,用皂角丸、明目升光丸。明目升光丸由磁石、朱砂、神曲、麥芽、羚羊角粉、菟絲子、潼蒺藜組成,為胡氏治內障諸病之方,曾視為枕秘而不示人,久服此方,則光升而目自明”。

二、玄府學說的臨床意義

玄府學說作為中醫眼科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在指導中醫眼科臨床診療活動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從實際意義上分析,玄府學說仍然處于理論假說階段,它與人體組織解剖,生理學的內在聯系,即其本質與機制尚未被實驗研究證實。如何運用中西醫結合的觀點,對中醫眼科“玄府”的本質給出科學的解釋,有待于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研究。與肝竅學說、五輪八廓學說等比較起來,玄府學說與人體組織解剖和生理學內容的關系可能更為接近一些。中醫眼科玄府學說可能與西醫學領域中的幾種學說關系更為密切,如神經生理和微循環學說、房水循環學說、眼科免疫學說等。

三、玄府學說的現代研究

現代全國許多眼科名老中醫也常用玄府學說。姚和清在《眼科證治經驗》一書里指出“高熱,熱甚傷陰,目內陰液耗損,熱邪留戀,客于經絡,以致玄府郁閉,臟腑精氣不能上升”,是引起青盲的主要原因。陳達夫在《中醫眼科六經法要》一書里,對劉河間倡導的玄府學說深表贊同,書中有七節涉及玄府學說。例如,“太陽目病舉要篇”有“畏光,是寒邪閉塞了目中玄府”;“陽明目病舉要篇”論述羞明的病理時有“羞明,自然是玄府閉塞”;“少陽目病舉要篇”討論暴盲的病理時有“寒氣傷人,閉塞玄府,在表在里均是實證”;討論青盲的病理時有“皆屬神敗精虧,真元不足,無以上供目用,并致目中玄府衰竭自閉,郁遏光明”。由此可見,運用玄府學說的范圍,已從內障眼病擴大到畏光、羞明等外障眼病。

成都中醫學院編著的《中醫眼科學》認為,青盲、暴盲、視物易色、視瞻有色、綠風內障、烏風內障、黃風內障等眼疾,均與玄府閉塞有關。唐由之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眼科學》中,涉及玄府學說的有目暗內障、視物易色、神光自現、青盲、小兒青盲等,該書把內障分為目暗內障、五風內障、雀目內障、圓翳、散翳、棗花翳內障等多個類型,而目暗內障又包括許多病證,多由玄府閉塞所致,如說:“熱氣怫郁,玄府幽深之源閉塞,使脈絡氣血、營衛津液,不能升降出入,或損傷氣血,耗其精華,目imgimg無所見,而成青盲目暗等內障。”韋玉英在《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小兒青盲》中,分析血虛肝郁小兒青盲時說此證“多由溫熱病后,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余邪未盡,熱留經絡,玄府郁閉,精血不能上榮所致……治宜疏肝解郁、養血活血、滋補肝腎,方選驗方逍遙散(當歸、白術、丹皮、茯苓、山梔、菊花、白芍、枸杞子、石菖蒲),參以健筋活絡、息風定驚之品,瞳神散大酌加五味子、山萸肉、靈磁石補腎收斂,鎮肝縮瞳”。

關于玄府學說的現代研究,國內期刊上專論玄府學說的亦不少,但都是理論性的探討。肖志正認為“房角閉塞、房水排泄障礙以及瞳孔閉縮而引起的眼壓提高,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栓塞、出血、組織滲出、水腫,營養代謝障礙引起的晶狀體混濁、玻璃體混濁以及繼炎癥后的萎縮與退性變等,可能與玄府閉塞有關”。鐘渠認為玄府閉塞有輕重虛實之別,認為“輕則畏光流淚,重則盲而不見”“實則邪氣閉塞目中之玄府,虛則無以上供目用,目中玄府衰竭自閉”。史金虎認為“熱氣怫郁,氣血郁滯,寒邪真中,精血虧竭,氣血虛弱等均可使目中玄府閉塞”。陳明舉認為:①玄府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其含義在非生物界與現代所說的分子結構同義,在生物界則與細胞結構同義。②升降出入是任何物質都具有的一種不斷的變化運動形式,其含義在非生物界與物質的衰變過程同義,在生物界與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同義。③升降出入是通過玄府進行的。玄府正常,則升降出入活動正常,玄府閉小則升降出入活動不利,玄府閉塞則升降出入活動停息。這種解釋確具新意,并超出了以經解經的范圍及生物界的范圍。馬慶余認為“玄府作為人體無處不有的一種基本結構,不論外邪的侵襲、七情的失調、飲食勞倦所傷、氣血津液失養,均可影響其正常的暢通,而致閉塞,而玄府閉塞不通,又會導致氣、血、津、液、精、神的升降出入障礙,而形成種種病變,在眼底病中表現尤為突出”。又認為“玄府閉塞所產生的病變雖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氣滯、血瘀、水停、精閉、神阻五個方面,五者為病,既各有偏重,又密切相關”。在治療上強調開通,所謂“中醫治法雖多,用藥雖廣,然而可一言以蔽之……開通玄府,若能使郁閉的玄府開張,阻滯的氣血、津液、精、神通暢,則諸病可隨之而解”。由此可見,玄府學說在眼科中的重要地位。肖國士認為玄府學說的中心是講氣的升降出入,玄府閉塞多屬氣郁不調,這種病證臨床表現有四多,即矛盾交織多,虛實互見多,寒熱錯雜多,臟腑病變多。治療之法,多從調理著手。氣郁不調,雖然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但總有一方居于主導地位。抓住主證,酌情施治。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其他辨證,玄府學說運用于眼科臨床的要領即在其中。

參考文獻

1.郭秉寬.祖國醫學在眼科學上的成就[J].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56(1):1-4.

2.姚芳蔚.五輪學說在眼科臨床上的應用[C]//眼科中西醫結合資料匯編[A],1981,1:16.

3.肖國士.試論五輪學說的命名與淵源[J].江西中醫藥,1987(4):4-6.

4.侯清巖.五輪八廓學說在眼科臨床上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眼科雜志,1989(4):145-147.

5.虞存五.五輪病變相關臟腑經絡井穴皮膚電阻測試[J].眼科通訊,1987(1):3-4.

6.張敬先.五輪學說發展試探[J].中西醫結合眼科,1985(5):1-3.

7.馬一民.關于五輪學說和眼部解剖關系的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1982(9):422-423.

8.齊強.淺談眼的五輪學說[J].遼寧中醫雜志,1982(8):21-22.

9.肖國士.八廓學說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5(6):10-12.

10.肖國士.八廓學說的源頭與應用[J].中西醫結合眼科,1985(3):3-4.

11.姚芳蔚.八廓學說的存廢與實用性探討[J].中西醫結合眼科,1990(4):153-155.

12.程世明.八廓辨證與球結膜微循環病變初探[J].眼科通訊,1988(5):1-2.

13.彭清華.對“外障多實、內障多虛”理論的初步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1991(11):6-8.

14.彭清華.對“內障多虛、瞳神屬腎”理論的臨床考察[J].江蘇中醫,1992(7):28-29.

15.肖志正.劉河間玄府學說與眼病初探[J].中西醫結合眼科,1983(2):1-3.

16.鐘渠.玄府在眼科中的重要性[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1992(3):183-184.

17.史金虎.試論氣機升降與眼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眼科,1985(1):5-6.

18.陳明舉.升降出入與玄府之含義新解[C].全國中醫眼科學會第二屆年會眼科論文集[A],1993:301.

19.馬慶余,馬珊.淺談玄府說在眼底病中的運用[J].中華現代眼科學雜志,2005,15(9):840-842

20.肖國士.劉河間與玄府學說[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85(4):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大同市| 确山县| 福安市| 六枝特区| 哈密市| 大宁县| 阜新| 秀山| 隆尧县| 饶阳县| 永和县| 台中市| 普格县| 上犹县| 阳原县| 于田县| 苍溪县| 余干县| 遂昌县| 阳城县| 岐山县| 牡丹江市| 上饶市| 于田县| 临朐县| 萨迦县| 漯河市| 东城区| 泗阳县| 思茅市| 新巴尔虎左旗| 灵石县| 涡阳县| 邵阳市| 和静县| 柳林县| 阿鲁科尔沁旗| 镇远县| 安宁市|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