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纂要經驗錄
- (清)廖誠菴
- 1459字
- 2024-09-09 16:59:51
第二篇 壞藥傷人論
夫治病最難,而用藥則尤難。目今藥店所賣之藥,不依古炮制,只徒顏色好看。又真偽雜投,好歹不辨,即或精通陰陽之醫,方能中病。而點名具數之藥,不惟無益,反覺有損。譬如五谷,食以養人,或腐朽濕蝕,反則傷人。而藥材亦有腐朽蟲蝕,油壞偽造者,尤更甚焉。故醫家病家,藥材宜選擇,炮制要依古法,二者所關甚大。余是以反復叮嚀,再三提挈,果能主方用藥,俱盡善盡美,則藥到病除,醫家病家,俱獲益無窮矣。況醫為性命攸關,易學難精,非得高人指示,醫中三昧,何能了然!是宜有性命之學,能燮[1]理陰陽,功補造化,斯為上醫。余望舉世為良醫,使天下蒼生盡登春臺[2],何樂如之?彼用藥時,必質堅性全者,方選入手。果能人人如是,處處皆然,庶使賣辦藥材之輩,壞藥偽造無用,而選擇自精矣。推其流弊,皆由病家吝財,總思價廉,不求功倍。則賣辦者,概以假藥壞藥欺人。而病人所服之藥,皆是有損無益,又安能起其沉疴哉?彼未得高人指示之醫,用方用藥,故每多誤人。而不辨藥好歹之真假,又不講究炮制生熟,以人命為兒戲,是造罪無涯矣。醫者豈能辭其責哉!吾愿病家莫辭銀錢,務求真實好藥,醫家當細心代為揀選。賣藥者當體天良,貨真價實,不以假藥壞藥欺人,庶醫持方以治病,病得藥以痊愈,亦不無小補云。
按:論醫之前先論藥,可知廖氏對藥的重視。也由此可見,醫理再高,無藥可施,亦成無根之水、無本之木。然藥之假、藥之壞,由來已久,害人匪淺!以次充好尚不害死,以假亂真,禍如兇手!中藥的炮制,乃中藥之靈魂所在,是長期的臨床經驗和藥工的智慧結晶,不僅減毒,更可增效,不可不講究。
謹將平日揀選炮制藥料法則列后:
黃芪:此藥油壞[3]蟲蝕者最多。要揀選其味甘甜,其質綿軟者佳,切去頭尾油壞者,用好的切成片。每芪片一斤,用蜜四兩,先將芪炒熱,用蜜水拌勻,炒干聽用。
白術:此藥油壞者最多。要揀大者,其心白、其質堅者佳。用米泔水泡透,切片擇去油壞者,用陳壁土炒熟聽用。
此藥乃健脾、除濕之要藥,務依古法炮制,方能合法。近時有用紅土拌勻,未炒而用,又有蒼術切片充用,醫者須要留心、著眼。
干姜:此藥其性最熱。其心白者佳。生能發散,炮則溫中。用時擇去油壞者,如用生,切片聽用。炮,切薄片,炒至黃如棕色者,取去聽用。
泡參:此藥蟲蛀者多,其質堅,其心白者佳。
甘草:此藥其性最溫,其味最甜,能解百毒,調和諸藥也。
肉桂:此藥惟蒙桂最佳,其性純辣而苦,又不燥辣,能引火歸源。其皮粗,形如爛柴者佳。但世之偽造者,多價值昂貴,難以辨認。不如用安桂,其性燥辣,其皮粗,其質潤色者佳。能升能降,亦能引火歸源,乃三陰三陽之要藥也。刁安亦有質枯干燥者,不用。
按:安桂產于安陽。蒙桂不知物產何處,查諸多藥書,未見其名。
附片:此藥性最熱,生能驅陰,熟則回陽。
出蜀地彰明縣,六月采掘,頂大囫圇者,用鹽泡熟,發各省聽用,稱為生附子。余者亦泡熟、切片,稱為天雄。古法用鹽制,不用鹽泡,但附子掘出,經久必壞,故概用鹽泡。余每歲專人采掘,即時切片,曬干聽用。如用時以姜汁水泡透,蒸入八分熟,炒干,則能醒脾。又以鹽水拌炒,則能入腎。刻下所用之雄片,只有附子之名,而無附子之力。如少陰真寒,非自制附片不能回陽、返本,余閱歷多年,真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
[1]燮:音xiè,調和。
[2]春臺:春日登眺覽勝之處。此處喻指健康。典出《老子·道經·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3]油壞:民間的一種說法,大致相當于現代中藥學中的“走油”,是指某些含油藥材在儲藏不當時油分向外溢出,或藥材在受潮、變色、變質后表面呈現油樣物質的變化。如用生黃芪,則不必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