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0世紀70年代起,國內研發了中醫脈診儀等診法客觀化設備和儀器,為中醫裝備輔助診斷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市場上已拿到批件的上市產品包括舌面儀、脈象儀、紅外儀、經絡檢測儀等。與西醫受益于裝備等現代科技發展取得的飛速進展相比,中醫診療裝備企業數量少且分散,目前這些儀器多用作科研和治未病用途,真正用于臨床診斷的尚不多,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使用。

由于中醫理論自成體系,難以用現代生物學等現代科技進行醫理解釋,中醫工程研究長期面臨中醫理論自身的復雜性和綜合性,適合中醫理論的工程技術標準難以建立,中醫界人員和其他學科人員溝通存在困難,以及跨學科人才難以培養和極度缺乏等諸多問題。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似乎存在一道鴻溝,需要搭建接口和橋梁進行對接。

應上述需求,本專著擬通過研究總結智能化、客觀化中醫診斷信息采集方法和技術,以及對現有較為成熟的10余種中醫診斷裝備的檢測原理、組成和操作規范等進行全面梳理,搭建一座中醫工程化及科技中醫化的橋梁,為中醫診斷裝備及智能中醫輔助診斷模型的研發和應用提供參考,也為中醫診斷裝備的操作和使用提供培訓資料。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我們對現代中醫診斷裝備進行了全面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將全書分為技術篇、裝備篇和應用篇。在技術篇,對智能化中醫診斷關鍵技術進行了簡單介紹,包括中醫診斷信息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客觀化診斷數據采集技術、智能輔助診斷統計和數學模型、中醫思維體系診斷模型四部分,這些內容可以為擬建立智能輔助診斷模型的研究者提供技術參考;在裝備篇,對常用的14種中醫診斷裝備,分別介紹了其中醫理論基礎、現代感知或檢測原理、裝備基本組成及規范化使用操作方法,這些內容適用于廣大設備開發及使用操作人員;在應用篇,展示了常用中醫診斷裝備在健康評估、疾病和證候診斷及療效評價中的應用情況,為打算用中醫裝備開展科研和臨床工作的人士提供具體案例和示范。希望本書的出版能促進醫務工作者和相關人員對于中醫裝備檢測原理的深入理解,并幫助他們掌握相關操作規范,促進中醫裝備真正為中醫醫生診斷疾病、辨證應用或療效評價增加客觀化的檢測指標;同時,也便于積累中醫客觀化數據,為中醫藥療效證據的研究提供客觀工具。

參與撰寫本書的各位作者包括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清華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者,以及多位來自四診儀、經絡儀、紅外檢測儀等中醫診斷裝備生產企業的專業人員。此外,中國中醫科學院張啟明研究員、張維波研究員、趙宇平研究員、盧紅蓉研究員、岳廣欣研究員對本書的編寫提出了大量寶貴建議,王晉中、李春清等多家裝備生產企業負責人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資料和圖文使用權,在此一并致謝。

希望在將來,中醫診斷裝備的發展可以使中醫醫生獲得更多的客觀化標準化檢測數據,并由此積累更多中醫藥臨床有效性證據;同時,智能輔助診斷技術的進步,也必將促進新裝備的研發、中醫藥經驗傳承、遠程診療及臨床智能輔助決策等的發展,使中醫醫生也如西醫醫生一般,能得到各種診斷裝備的武裝,并能更好地服務患者。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重大攻關項目(CI2021A001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2074334)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傳承類)培養專項(ZZ13-YQ-110)的資助。由于涉及中醫學與理工科的交叉,同時跨越最古老與最現代的兩端,盡管編撰期間付出努力極多,但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同道批評指正,任何建議問題及合作需求請聯系64030398@qq.com。

王俊文

2023年2月2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凌云县| 武宁县| 东平县| 镇坪县| 绥中县| 湟中县| 舒兰市| 东莞市| 德令哈市| 红安县| 九龙县| 临泉县| 渝中区| 贵南县| 崇仁县| 永州市| 陇川县| 宜州市| 大关县| 达孜县| 错那县| 天全县| 岳阳县| 凤阳县| 阿合奇县| 延庆县| 冕宁县| 永新县| 苏尼特左旗| 曲阳县| 布尔津县| 广丰县| 东方市| 平泉县| 湄潭县| 滁州市| 剑川县| 武穴市| 卓尼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