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試題

一、A型題:第1~36小題,每小題1.5分;第37~81小題,每小題2分;共144分。每小題給出的A、B、C、D四個選項中,請選出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依據是( )

A.病機 B.病程 C.癥狀 D.體征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緒論的基礎考查。考點為辨證論治中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中醫學對疾病治療的著眼點是“證”,即所謂“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這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證是病機的概括,病機是證的內在本質(故A正確,B、C、D錯)。

考點拓展 癥的基本內容

(1)癥包括癥狀和體征,是疾病過程中個別的、孤立的現象。

(2)癥是判斷疾病,辨識證的主要依據。

(3)癥是病、證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是認識病、證的著眼點。

考點重現 自2017年以來,此點曾于2022N106X考查異病同治。

真題再現:(2005N078B)辨證論治的原則是( )

A.既病防變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時制宜 E.因地制宜

答案:B

自命題:下列關于“癥”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包括病因和癥狀 B.是病、證的基本構成要素

C.是判斷疾病的次要依據 D.不包括體征

答案:B

2.《素問·五臟生成》云“腎……其主脾也”,其中“主”指的是( )

A.生我 B.我生 C.克我 D.我克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五行學說的細節考查。考點為五行生克。《黃帝內經》把相克關系稱為“所勝”“所不勝”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腎,其主脾也”,這里所說的“主”,實際上是指制約,也即是相克(故C正確,A、B、D錯)。

好大一個“坑” 同學們注意認真讀題,尤其是五行關系,找明白誰是主語,結合五行“五角星”概括圖。

考點拓展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說明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的聯系。

(2)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3)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

一“頁”知秋 脾腎陽虛證的臨床表現:腰膝、下腹冷痛,久泄久痢,或五更泄瀉,完谷不化,便質清冷,或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真題再現:(2006N003A)按五行規律傳變,“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克,來勢必甚”,是指( )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傳變 D.相侮傳變 E.表里相傳

答案:B

自命題:下列選項中,病情較重的是( )

A.相生 B.相乘 C.相侮 D.勝復

答案:B

3.“陽中求陰”指的是( )

A.補陰時適當補陽B.補陽時適當滋陰 C.補陰以制陽 D.補陽以抑陰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養生與防治原則的細節考查。考點為治則中的調整陰陽。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因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治療陰虛證時,在滋陰劑中適當佐以補陽藥,即所謂“陽中求陰”(故A正確)。補陽時滋陰是陰中求陽,適用虛寒證的治療(B錯)。補陰以制陽治療陰虛不能制陽而導致陽相對偏盛的虛熱證,應滋陰以抑陽,即陽病治陰(C錯)。補陽以制陰是治療陽虛而致陰氣相對偏盛的虛寒證,應扶陽以抑陰,即陰病治陽(D錯)。

考點拓展 調整陰陽之間接補相關部分原文補充

《景岳全書·新方八陣》云:“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真題再現:(2008N003A)確立“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理論依據是( )

A.陰陽對立制約 B.陰陽互根互用 C.陰陽互為消長 D.陰陽相互轉化

答案:B

自命題:《景岳全書·新方八陣》云“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體現的是( )

A.陰陽互制之調補陰陽 B.陰陽互濟之調補陰陽

C.陰陽并補 D.回陽救陰

答案:B

4.下列選項中,對尿液的生成、排泄過程起主宰作用的是( )

A.肺氣的通調水道 B.膀胱的開闔氣化 C.三焦的決瀆行水 D.腎氣的升騰氣化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精氣血津液神的細節考查。考點為尿液與臟腑生理功能之間的關系。與津液的排泄相關的臟器主要有腎、肺、脾,由于尿液是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徑,因此腎的生理功能在津液排泄中最為重要。腎為水臟,腎氣的蒸化作用,將臟腑代謝產生的下輸到腎或膀胱的濁液分為清濁兩個部分,通過腎氣的推動與調節,得以正常排泄(故D正確,A、B、C錯)。

好大一個“坑” 注意審題,題干表明的是“生成和排泄”。膀胱是尿液排泄的器官,其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全賴于腎的氣化功能。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實際上主宰著整個津液代謝的過程,肺、脾等內臟對津液的氣化,均賴于腎氣的蒸騰氣化,特別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關。

考點拓展 腎主水,腎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如:

(1)調節并參與津液代謝相關臟腑的功能。

(2)調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一“頁”知秋 癃閉-腎陽衰憊證的治法與選方

(1)治法:溫補腎陽,化氣利水。

(2)選方:濟生腎氣丸。

真題再現:(2003N006A)《黃帝內經》所謂“腎者,胃之關也”,主要是指( )

A.腎氣的蒸化作用 B.腎主納氣作用

C.腎氣的固攝作用 D.腎主藏精作用

E.腎為臟腑陰陽之本

答案:A

自命題:下列對腎主水功能,理解正確的是( )

A.調節并參與津液代謝相關臟腑的功能 B.通調水道

C.貯藏尿液 D.調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答案:AD

5.依據《靈樞·營衛生會》,“晝精而夜暝”主要依賴于( )

A.元氣的功能 B.衛氣的功能 C.中氣的功能 D.宗氣的功能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中醫哲學及原文考查。考點為各種“氣”的功能。衛氣循行與睡眠有密切關系。 “晝精而夜暝”是指白天精力充沛,夜間睡眠安穩。白天,衛氣自出于體表,行于陽分,人體陽氣偏盛,人便精力充沛;夜間衛氣入陰,行于體內,與營氣相合,人體陰氣偏盛,人便入睡(故B正確)。宗氣的生理功能是行呼吸、行氣血和資先天,與呼吸、語言、發聲、血液運行、心搏的力量與節律有關(A錯)。中氣是脾氣與胃氣的合稱,與消化系統功能密切相關(C錯)。元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以及推動和調節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D錯)。

考點拓展 衛氣相關的部分常考原文

(1)衛在脈外。

(2)衛者,水谷之悍氣也。

(3)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4)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一“頁”知秋 不寐-心腎不交的治法與選方

(1)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2)選方:六味地黃丸合用交泰丸。

真題再現:(2015N007A)“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靈樞·本藏》)的生理基礎是( )

A.元氣充 B.衛氣和 C.宗氣足 D.營氣盛

答案:B

自命題:“水谷之悍氣”描述的是( )

A.宗氣 B.營氣 C.元氣 D.衛氣

答案:D

6.十二經脈循行入上齒中的是( )

A.手陽明大腸經 B.足陽明胃經 C.手太陽小腸經 D.足太陽膀胱經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經絡學說的細節考查。考點為經絡循行。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夾鼻上行,左右交會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睛明穴),與足太陽經相交,折向下沿鼻柱外側下行(承泣、四白),入上齒中(故B正確),還出,夾口兩旁,環繞口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再向后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際(頭維穴),到額顱中部(會神庭)。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入下齒中,夾口鼻(A錯)。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抵胃,循咽,至目銳眥(目外眥),入耳中,抵鼻,至目內眥(C錯)。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起于目內眥,至耳上角,入絡腦(D錯)。

考點拓展 十二經脈的特點

(1)全身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2)是經絡系統的核心。

(3)有起止。

(4)有固定的循行路徑和分布規律。

(5)有固定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6)與臟腑有直接的屬絡關系。

(7)有表里關系。

(8)有腧穴。

真題再現:(2009N010A)足陽明胃經與他經相交的部位是( )

A.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陰脾經 B.在目內眥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C.在食指端交于手陽明大腸經 D.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陰腎經

答案:A

自命題:十二經脈的特點是( )

A.有固定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B.全身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C.與臟腑有直接的屬絡關系 D.是經絡系統的核心

答案:ABCD

7.寒邪和濕邪致病的共同點是( )

A.阻滯氣機 B.易傷陽氣 C.收引凝滯 D.重濁黏膩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病因病機的細節考查。考點為病因中六淫的致病特點。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主痛;寒性收引。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易阻氣機;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故B正確)。濕性重著黏滯,濕邪傷人常留滯于臟腑經絡,阻滯氣機(A錯)。收引凝滯是寒邪的致病特點(C錯)。重濁黏滯是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D錯)。

考點拓展 寒性凝滯不同部位的相關表現

(1)寒客肌表經絡,頭身肢體關節疼痛。如寒痹(痛痹)有關節冷痛之癥。

(2)寒邪直中胃腸,脘腹劇痛。

(3)寒客肝脈,少腹或陰部疼痛。

真題再現:(2000N009A)寒邪致病,引發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由于( )

A.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B.寒客肌表,衛陽被遏

C.寒性凝滯,痹阻經脈 D.寒性收引,筋脈攣急

E.寒邪入里,直中三陰

答案:D

自命題:寒邪的致病特點( )

A.易襲陰位 B.易凝滯氣血 C.易致筋脈攣急 D.易傷津耗氣

答案:BC

8.易發生血虛病變的臟腑是( )

A.脾、胃 B.肝、腎 C.心、腎 D.心、肝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精氣血津液神的細節考查。考點為血的失常。心主血、肝藏血,故心、肝兩臟血虛比較多見(故D正確,A、B、C錯)。

考點拓展 心血不足、肝血虧虛的臨床表現

(1)心血不足:驚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面色蒼白,舌質淡白,脈細澀或結代等癥狀。

(2)肝血虧虛:兩目干澀,視物昏花,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若肝血虧虛導致沖任失調,又可出現婦女經少、月經愆期、閉經等癥狀。

考點重現 自2017年以來,此點曾于2019N084B考查氣閉的病機,于2019N085B考查氣逆的病機。

真題再現:(2016N011A)臟腑氣滯多見于( )

A.肺、肝、脾、胃 B.肺、腎、肝、膽 C.心、腎、肝、膽 D.心、肝、脾、胃

答案:A

自命題:若見肢麻不仁、關節屈伸不利、目花干澀、婦女月經愆期,其病機是( )

A.心陰不足 B.心血虧損 C.肝陰不足 D.肝血虧虛

答案:D

9.脘腹脹滿,時脹時減,減如常人,喜按者,治宜( )

A.標本兼治 B.塞因塞用 C.以通為用 D.攻補兼施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養生與防治原則的細節考查。考點為防治原則中正治反治。塞因塞用適用于因體質虛弱,臟腑精氣功能減退而出現閉塞癥狀的真虛假實證;或由于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出現納呆、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的脾虛腹滿證,當采用健脾益氣的方藥治療,使其恢復正常的運化及氣機升降,則癥狀自減。因此,以補開塞,表面上使用補益之法治療閉塞不通癥狀,實則仍是針對病證虛損不足本質而治(故B正確)。標本兼治是指在標病與本病并重時,應治標與治本兼顧(A錯)。以通為用,即通因通用,適用于因實邪內阻出現通瀉癥狀的真實假虛證(C錯)。攻補兼施,適用于正虛邪實、虛實錯雜,但二者均不甚重的虛實夾雜證(D錯)。

考點拓展 塞因塞用的相關補充

(1)血虛經閉,由于血液化源不足,故當補益氣血而充其源,則無須用通藥而經自來。

(2)腎虛癃閉,由于腎陽虛衰,推動蒸化無力而致的尿少癃閉,當溫補腎陽,溫煦推動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則小便自然通利。

(3)久病精血不足的便秘。

考點重現 自2017年以來,此點曾于2020N009A、2022N009A和2022N115X考查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適用范圍。

真題再現:(2004N073B)用補益藥治療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屬于( )

A.熱因熱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E.熱者寒之

答案:C

自命題:用補陽藥治療腎虛癃閉患者,屬于( )

A.熱因熱用 B.塞因塞用 C.通因通用 D.寒因寒用

答案:B

二、B型題:第82~105小題,每小題1.5分,共36分。A、B、C、D是其下兩道小題的備選項,請從中選擇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個選項可以被選擇一次或兩次。

A.體質因素 B.情志刺激 C.氣候變化 D.飲食偏嗜

82.與戾氣致病關系密切的是( )

83.機體對邪氣的易感性主要取決于( )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體質學說的細節考查。考點為體質與病機。當自然環境急劇變化之時,癘氣易于產生和流行,其傷人則發為疫癘病(故82題選C)。體質不同,氣血陰陽盛衰有別,對某些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對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罹性(故83題選A)。

考點拓展 與發病有關的因素

(1)影響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為正氣的盛衰。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2)體質與發病的關系決定發病傾向,決定對某種病的易感性,決定某些疾病的發病類型。

(3)正氣的強弱在發病過程中具有主導地位,反映正氣盛衰,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4)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5)正邪斗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

真題再現:(2004N092C)六淫邪氣形成的原因是( )

A.四時不正之氣 B.濕霧瘴氣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A

自命題:以下與邪氣有關的是( )

A.決定是否發病 B.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C.是發病的內在依據 D.決定發病傾向

答案:B

A.氣滯 B.氣逆 C.氣陷 D.氣閉

84.外感熱病出現“熱厥”的病機是( )

85.因大怒所致“薄厥”的病機是( )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病因病機的細節考查。考點為氣的失常。氣閉是指氣閉阻于內,不能外出,以致清竅閉塞,出現昏厥的病證。外感熱邪內犯,郁閉氣機(故84題選D),可使氣機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發為昏厥。氣逆是指氣升之太過,或降之不及,以臟腑之氣逆上為特征的病證。由于肝為剛臟,主動主升,而又為藏血之臟,因此肝氣上逆,甚則可導致血隨氣逆,或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竅而致昏厥。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故85題選B)

考點拓展 氣閉的相關考點

(1)觸冒穢濁之氣所致的閉厥。

(2)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

(3)劇痛所致的痛厥。

(4)痰阻氣道之痰厥。

真題再現:(2013N011A)多出現氣逆病變的臟腑是( )

A.肺、脾、胃 B.肝、胃、肺 C.肺、脾、膽 D.胃、肝、心

答案:B

自命題:痰阻氣道之“痰厥”的病機是( )

A.氣閉 B.氣逆 C.氣滯 D.氣陷

答案:A

三、X型題:第106~165小題,每小題2分,共1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A、B、C、D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選出所有符合題目要求的

答案,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06.符合五行相生規律的治法是( )

A.滋肺益腎 B.滋腎養肝 C.瀉心清肝 D.瀉肝清肺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養生與防治原則的細節考查。考點為調和臟腑。臨床上運用五行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難經·六十九難》)。瀉子,即“實則瀉其子”,指一臟之實證,不僅可以瀉除本臟亢盛之氣,同時還可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瀉其子臟以瀉除其母臟的亢盛之氣,適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如肝火熾盛,除須用清瀉肝火的藥物外,還可以用清瀉心火的方法,以消除亢盛的肝火(故C正確)。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立的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故B正確)、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故A正確)、益木生火法。選項D的瀉肝清肺中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兩者屬于相克關系(D錯)。

考點拓展 五行相生治療的易考點

(1)益火補土:溫腎陽以補脾陽。

(2)益木生火:補肝血以養心血。

真題再現:(2015N003A)下列各項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規律施治的是( )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濟 C.木不疏土 D.木火刑金

答案:A

自命題:益火補土法是指( )

A.補肝血以養心血 B.溫心陽以補脾陽 C.溫腎陽以補脾陽 D.補脾陽以溫腎陽

答案:C

107.下列選項中,可闡釋四時更替機理的是( )

A.陰陽相互制約 B.陰陽相互消長 C.陰陽相互為用 D.陰陽相互轉化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陰陽學說的細節考查。考點為陰陽學說基本內容的綜合考查。陰陽相互制約是自然界四時寒暑往復變化的根源。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溫、熱、涼、寒的氣候變化,春夏之所以溫熱,是因為春夏陽氣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涼之氣;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為秋冬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溫熱之氣(故A正確)。自然界四時氣候及晝夜的往復變化即是陰陽消長變化的體現。四時氣候變遷,寒暑往來,反映了陰陽消長的過程。一年當中,陰陽消減和增加處于一定范圍和限度,形成相對的動態平衡,則有四時寒暑交替推移、周而復始的正常規律(故B正確)。陰陽相互轉化,既可以表現為漸變的形式,又可以表現為突變的形式。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晝夜轉化等,即屬于 “漸變”的形式(故D正確)。陰陽相互為用為陰陽之間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C錯)。

好大一個“坑” “四時更替”,重點在“更替”二字。更替就有陰陽之間的變化,一定會產生此消彼長。相互為用更偏向于共同進步,可見于四季的氣候變化,如春夏陽氣旺,陰氣同樣也會增加(聯想暑期的梅雨季節)。

考點拓展 陰陽互根互用體現在自然界的四季氣候變化、人體的生命活動,具體表現為:①陽生陰長,陽殺陰藏。②精與氣。③氣與血。④人白天興奮與夜晚抑制。

真題再現:(2007N001A)《素問 ·脈要精微論》云“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說明了( )

A.陰陽消長平衡 B.陰陽對立制約 C.陰陽互根互用 D.陰陽相互轉化

答案:B

自命題:“陽生陰長”體現了( )

A.陰陽自和 B.陰陽對立制約 C.陰陽轉化 D.陰陽互根互用

答案:D

108.下列病癥中,與脾不升清相關的有( )

A.腹痛脹滿 B.頭暈目眩 C.神疲乏力 D.腹脹飧泄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藏象學說的細節考查。考點為脾臟生理特性。脾氣升清,實際上是脾氣運化功能的表現形式。脾胃之氣升降協調,共同完成飲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若脾氣虛弱而不能升清,濁氣亦不得下降,則上不得精微之滋養而見頭目眩暈(故B正確)、精神疲憊(故C正確);中有濁氣停滯而見腹脹滿悶(A錯);下有精微下流而見便溏、泄瀉(故D正確)。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好大一個“坑” 中焦中有濁氣停滯而見腹脹滿悶,所以導致的是腹脹,而非腹痛。

考點拓展 脾主升清:脾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和頭面,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榮養全身,即“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一“頁”知秋 脾虛氣陷證的臨床表現:眩暈,久泄,脘腹重墜作脹,食后益甚,或小便渾濁如米泔,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甚或內臟下垂,或脫肛、子宮下垂,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白無華,納少,舌淡苔白,脈緩或弱。

真題再現:(2011N006A)“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所反映的生理功能是( )

A.脾陽主升 B.脾主運化 C.脾主轉輸 D.脾主升清

答案:D

自命題:脾的生理功能是( )

A.脾主運化 B.脾主統血 C.脾主藏神 D.脾主治節

答案:AB

109.下列各組臟腑中,在血液生成和運行方面密切配合的是( )

A.心與肺 B.心與脾 C.心與肝 D.肝與脾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藏象學說的細節考查。考點為臟與臟之間的關系。心與肺的關系主要體現為氣與血的關系(A錯)。心主行血、脾主統血,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既有賴于心氣的推動,又依靠脾氣的統攝。心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與運行方面的相互為用、相互協同(故B正確)。心與肝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和精神情志方面(C錯)。肝主疏泄,促進脾胃運化,則氣血生化有源;肝主藏血,脾主統血,脾氣健運則生血有源,統血有權。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肝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疏泄與運化的相互為用、藏血與統血的相互協調關系(故D正確)。

考點拓展 血液相關易考內容

(1)血液生成相關臟腑:五臟加胃。

(2)血液運行:五臟除腎(運血無腎)。

一“頁”知秋 心脾兩虛證的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食欲不振,腹脹便溏,面色萎黃,眩暈耳鳴,神疲乏力,或見各種慢性出血,血色淡,舌淡嫩,脈弱。

考點重現 此考點曾于2020N004A、2020N109X、2021N082B、2021N083B、2022N108X、2023N109X考查臟與臟之間的關系,近5年均有考題涉及。

真題再現:(2010N004A)心與脾的生理聯系,主要表現于( )

A.血液的統攝和貯藏 B.津液與血液的互化

C.血液的生成和運行 D.精髓與血液的互化

答案:C

自命題:與血液運行有關的臟腑有( )

A.心與肺 B.心與脾 B.肝與脾 D.心與肝

答案:ABCD

110.下列關于衛氣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B.其性慓疾滑利

C.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 D.溫分肉,肥腠理,充皮膚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中醫哲學及原文考查。考點為衛氣。《素問·痹論》說:“其氣慓疾滑利(故B正確),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故A正確)。”《醫旨緒余·宗氣營氣衛氣》說:“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故D正確),不使外邪侵犯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是《素問·痹論》中關于營氣的描述(C錯)。

考點拓展 衛氣相關的部分常考原文

(1)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

(2)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致密矣。

(3)衛氣者,熱氣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溫,水谷之所以能化者,衛氣之功用也。虛則病寒,實則病熱。

(4)汗發于陰而出于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

真題再現:(2010N125X)衛氣的生理功能是( )

A.護衛肌表,防御邪侵 B.走息道以司呼吸

C.溫養臟腑、肌表和皮毛 D.調控腠理開闔,維持體溫恒定

答案:ACD

自命題:“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描述的是( )

A.宗氣 B.衛氣 C.營氣 D.元氣

答案:B

111.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經脈有( )

A.肝經 B.膽經 C.小腸經 D.三焦經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經絡學說的細節考查。考點為經絡循行。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額角(頷厭穴),折向下行到耳前上方,繞到耳后下方(完骨穴)(故B正確),復外折向上行,距頭正中線3寸前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折向后行至枕骨下風池穴,沿項側面下行至肩上(肩井穴),左右交會于大椎穴,分開前行入缺盆。手少陽三焦經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于大椎,分開上行到項部,沿耳后(翳風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分支:從耳后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故D正確),經上關穴前,在面頰部與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眥,交于足少陽膽經(瞳子髎穴)。

考點拓展 足少陽膽經循行

(1)分支:從耳后完骨穴分出,經翳風穴(手少陽穴)進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聽會、上關),過聽宮穴(手太陽穴)至目外眥后方。

(2)分支: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下頜部的大迎穴處,與手少陽經三焦經的支脈相合,上行至目眶下。下行者經下頜角(頰車穴),下行至頸部,經頸前人迎穴旁,與前脈會合于缺盆。然后下行進入胸腔,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繞毛際,橫向至髖關節(環跳穴)處。

(3)足少陽膽經聯絡臟器:肝、膽、耳、目。

真題再現:(2008N081B)其經脈“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的是( )

A.胃經 B.腎經 C.小腸經 D.心經

答案:A

自命題:以下關于足少陽膽經循行正確的是( )

A.在大迎穴處與手少陽經三焦經的支脈相合 B.入胸腔,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淺出氣街

C.繞毛際,橫向至環跳穴 D.過聽宮穴至目外眥后方

答案:ABCD

112.暑邪和火熱邪氣的共同致病特點( )

A.傷津 B.耗氣 C.擾神 D.動血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病因病機的細節考查。考點為病因中六淫的致病特點。暑性升散,易擾心神,傷津耗氣。暑為陽邪,其性升發,故易上擾心神。火熱易擾神火熱與心相通應,故火熱之邪入于營血,尤易影響心神。火熱易傷津耗氣,火熱之邪傷人,熱淫于內,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氣隨津泄而致津虧氣耗;另一方面則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傷人體的陰氣。火熱易生風動血,指火熱邪氣入于血脈,易迫血妄行(故A、B、C正確,D錯)。

考點拓展 火邪與熱邪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頁”知秋 火淫致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陽勝則熱”,故發為實熱性病證。其表現為高熱,惡熱,煩渴,汗出,脈洪數等。且火熱病證多發生在人體上部,尤以頭面部為多見,表現為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糜爛、口苦咽干、牙齦腫痛、頭痛眩暈、耳內腫痛或流膿等。

真題再現:(2012N083B)易侵犯頭面部的邪氣是( )

A.濕邪 B.火邪 C.暑邪 D.寒邪

答案:B

自命題:體現“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致病特點的是( )

A.高熱 B.目赤腫痛 C.頭痛眩暈 D.口苦咽干

答案:ABCD

113.下列各項中,屬于脾氣虛損的病機有( )

A.運化無權,納食不化 B.中氣不足,升舉無力

C.健運失職,氣血乏源 D.統攝無權,血溢脈外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病因病機的細節考查。考點為脾氣虛損的病機。脾氣虛損,脾氣虛弱則運化無權,可見納食不化(故A正確)、口淡無味;脾之升清作用減弱,影響胃的降濁,而致升清降濁失司,上可見頭目眩暈,中可見脘腹脹悶,下可見便溏泄瀉等表現;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氣血無源,導致全身性的氣血不足(故C正確);脾氣虛則統攝血液無權,脾不統血而失血(故D正確);脾氣虛,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中氣下陷(故B正確),可見久泄脫肛、內臟下垂等表現。

一“頁”知秋 脾氣虛損相應的臨床表現

(1)氣血雙虧:面黃肌瘦、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等。

(2)脾失健運:食欲不振、完谷不化、腹脹便溏、輕度水腫等。

(3)中氣下陷:眩暈、內臟下垂、久泄脫肛、便意頻數、小便淋漓難盡等。

(4)脾不統血:便血、崩漏、月經過多、肌衄等各種慢性出血表現。

真題再現:(2004N026A)脾氣虛證與脾陽虛證的主要鑒別癥狀是( )

A.食欲不振 B.氣短懶言 C.面色萎黃 D.大便稀溏 E.腹痛喜暖

答案:E

自命題:若患者脾氣虛損,可見( )

A.崩漏 B.脫肛 C.便溏 D.乏力

答案:ABCD

114.疾病過程中,標本關系正確的是( )

A.正氣為本,邪氣為標 B.病因為本,癥狀為標

C.先病為本,后病為標 D.臟腑病為本,肌表病為標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養生與防治原則的細節考查。考點為治則中的治標治本。從醫患關系來說,患者為本,醫生為標;從邪正關系來說,人體正氣為本,致病邪氣為標(故A正確);從病因與癥狀關系來說,病因為本,癥狀為標(故B正確);從疾病先后來說,舊病、原發病為本,新病、繼發病為標(故C正確);從臟腑經絡來說,臟腑精氣病為本,肌表經絡病為標(故D正確)等。

考點拓展 急則治標相關考點

(1)卒病且病情非常嚴重,治暴病不宜緩,初病邪未深入,當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則正氣不傷,患者易于恢復。

(2)在疾病過程中,出現危及生命的某些癥狀時,如大出血病變,出血為標,出血之因為本,但其勢危急,故必以止血治標為首務,待血止后再治出血之因以圖本。

真題再現:(1992N077B)“用熱遠熱”“用涼遠涼”屬于( )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時制宜 D.既病防變 E.標本論治

答案:C

自命題:某慢性病患者,在夏季因吹空調復感寒邪而發面癱,則應遵循的治則是( )

A.急則治標 B.標本兼治 C.因時制宜 D.攻補兼施

答案:A

115.因地制宜應考慮的因素有( )

A.地勢的高下 B.氣候的差異 C.水土性質各異 D.飲食習慣的不同

考題解剖 此題屬于養生與防治原則的細節考查。考點為治則中的三因制宜。因地制宜,指不同的地域,地勢有高下(故A正確),氣候有寒熱溫燥(故B正確)、水土性質各異(故C正確)。因而,在不同地域長期生活的人就具有不同的體質差異,加之其生活與工作環境、生活習慣與方式各不相同(故D正確),使其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亦不盡相同。

考點拓展 因地制宜的運用

(1)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治宜辛溫。

(2)東南地區,地勢低而溫熱,其病多熱,治宜苦寒。

真題再現:(2005N079B)《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體現的原則是( )

A.既病防變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時制宜 E.因地制宜

答案:E

自命題:“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體現了( )

A.既病防變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地制宜

答案: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霍林郭勒市| 龙海市| 太保市| 汾西县| 永年县| 师宗县| 桓台县| 穆棱市| 易门县| 固阳县| 九龙城区| 武义县| 哈巴河县| 古浪县| 元氏县| 辉南县| 澄江县| 会宁县| 江源县| 泌阳县| 应用必备| 普兰店市| 彰武县| 诏安县| 蒲江县| 二连浩特市| 沧源| 江川县| 彩票| 东丽区| 隆回县| 博罗县| 佳木斯市| 浦东新区| 呼和浩特市| 高安市| 六枝特区| 沈丘县| 台中市|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