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生藥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劉春生 袁媛主編
- 520字
- 2024-09-05 10:49:03
一、分子生藥學的起源
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一詞最早于1945年由William Astbury提出。1953年Waston和Crick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雙螺旋結構后,分子生物學迅速成為20世紀發展最快、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是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1983年Kary Mullis提出了聚合酶鏈式反應的設想,1985年發明了聚合酶鏈式反應,1988年PE-Cetus公司推出第一臺PCR儀,1989年Science報道了耐熱性的Taq酶,1993年Mullis因發明聚合酶鏈反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PCR技術逐漸被生命科學的各個學科利用,不斷促進生命科學的發展。
生藥學誕生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國學者T. W. C. Martius在1832年出版了Grundr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標志了生藥學的誕生。1880年日本學者大井玄洞將該書翻譯成日文,日文名稱為《生藥學》。1934年,我國學者趙燏黃與徐伯鋆合著的《現代本草學-生藥學》標志著我國生藥學科的誕生。目前,我國藥學專業均開設生藥學課程,在中藥專業演化為中藥鑒定學,成為中藥學科的重要專業課之一。
1995年,我國科學家黃璐琦院士敏銳地觀察到PCR技術在生藥學領域的極大潛力,分析了分子生物學和生藥學結合的理論基礎,對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生藥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展望,認為其在藥材鑒定、生產和活性成分獲取等方面有著廣泛的運用前景,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藥學(molecular pharmacognosy)”的概念。
推薦閱讀
- 針刀治雜病
- 藥學、中藥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體重管理(互聯網中醫院醫護人員培訓系列教材)
- 內科學:腎臟內科分冊(第2版)
- 藥食同源本草(互聯網中醫院醫護人員培訓系列教材)
- 醫學綜合英語(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藥鑒定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婦產科學
- 2018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報告
- 老年醫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
- 中國公眾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教材
- 內分泌科醫生案頭藥物速查
- 兒童物理治療學
- 護理管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小兒推拿學(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