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消費成為引領國內大循環重要動力

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下擴大內需成為戰略基點

近年來,我國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成為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是促進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決策。

(一)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的理論內涵

1.統籌協調好供給與需求的辯證關系

在理論層面,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統籌協調好供給與需求的辯證關系,從而有效促進國民經濟循環的暢通。

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看,供給與需求既對立又統一,貫穿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4個環節。一方面,供給與需求存在統一性。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社會再生產中具有很深的內在聯系。供給基于生產環節,貫穿于分配環節、流通環節,滿足社會再生產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即投資需求)和消費環節對生活資料的需求(即消費需求),從而對需求發揮支配性影響。需求主要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投資需求服務于消費環節,而消費需求直接從屬于消費環節。通過分配環節、流通環節和消費環節,人們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需求為供給提供了發展動力與發展方向。在市場經濟中,本期或者短期的投資需求是對生產資料的需求,表現為以貨幣購買生產要素,而在下一期或長期則形成沉淀資產,對生產過程和技術狀況產生決定性影響,并最終轉化為對產品的供給。另一方面,供給與需求又存在對立性。需求形成的市場規模與結構是供給規模和結構的限制性條件。如果供給的商品和服務不適應買方需求和消費需要,就會變成無效供給和盲目生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較長時期內形成以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由于受到需求規模和需求結構的限制,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造成一些產業生產能力過剩。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以勞動力低成本為基礎的競爭優勢逐漸減弱,以價格競爭為基礎的低附加值粗放型數量擴張模式難以為繼。因此,應通過提高供給質量來滿足多樣化需求,依靠擴大需求尤其是擴大內需來不斷提升供給規模的拓展空間。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2010年的20759元逐漸上升至2022年的65237元,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2010年的37147元逐漸上升至2022年的114029元。勞動者工資較大幅度的上升,雖然對供給形成較大的成本壓力,但是為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擴大總需求奠定了良好的收入基礎。

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從而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4個環節,是暢通經濟循環的必要條件和客觀要求。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與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從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一般規律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在結構上需要遵循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之間矛盾運動的基本客觀規律,即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規律。按照這一客觀規律,人、財、物的社會總勞動,要依據社會總需求按比例地分配到社會生產和國民經濟中。

在微觀使用價值層面,各種產品的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必須保持結構上的動態綜合平衡,以實現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憑借最小的勞動消耗獲取最大的生產成果。

在宏觀經濟層面,各個產業和各個經濟領域要保持結構上的動態平衡。在商品經濟中,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運動具體轉化為社會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運動。與此相適應,市場調節規律成為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按比例分配方式。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家調節規律與市場調節規律相互結合,能夠在功能上良性互補、效應上有效協同,從而推動供給與需求在總量與結構上的相輔相成。

因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需要遵循按比例的規律,統籌協調供給與需求在改革、發展、穩定方面的關系,依托強大的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4個環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在供給方面,既要優化產業、產品、服務等層次的供給結構,又要不斷提高產業、產品、服務等層次的供給質量,從而促進整個供給體系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在需求方面,要從宏觀政策體系上系統促進需求的合理增長,從而不斷地推動供給與需求在較高水平上的正向互動。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如圖1-1所示。

資料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圖1-1 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

2.統籌協調好內需與外需的辯證關系

在理論層面,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需要統籌協調好內需與外需的辯證關系,始終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推動形成以內需為根本基礎、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的整體需求體系。

在總需求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內需與外需會形成此消彼長的關系。近年來,由于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生產要素稟賦條件(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變化,我國產品和服務的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盡管都在總量上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此消彼長的關系。

第一,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增長較大程度上依賴國外需求,且能源資源等重要生產資料在較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國外需求的波動對我國經濟增長形成較大的影響。按不變價格計算,2005—2008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06年,這一指標值達14.3%。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世界其他較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走低,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外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正面拉動能力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按不變價格計算,除2012年外,2009—2012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一直是負值;2013—2022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因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而大幅波動,但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2022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為17.1%。從絕對數量看,2013—2022年,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同樣呈現較大的波動態勢:2018年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總額最低,為7054.2億元;2022年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總額最高,為39493.7億元。由此可見,國外需求的較大波動,使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

第二,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狀態,既不利于提高我國當前經濟競爭力,又不利于實現綠色發展。一方面,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狀態,會直接影響我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在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前的較長時期內,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狀態,使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以價格競爭為基礎的低附加值粗放型數量擴張模式。與此相對應,我國主要產業處于國際分工鏈條的簡單密集型勞動的中低端環節。例如,我國信息技術產業每年需要花費巨額資金進口核心部件芯片,才能進行電子產品的組裝生產。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數量總額為4796億塊;從金額來看,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為3502億美元,占我國全年進口貿易總額的13.66%。我國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相對較高的生產資料成本(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資料成本),使這一階段我國經濟在國際大循環中的最大競爭優勢來自以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為基礎的較低商品價格。另一方面,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狀態,會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成較大的壓力。在國際大循環狀態下,我國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來實現簡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低附加值、粗放型數量擴張,而大量廢棄物排放對國內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形成較大壓力。因此,從提高經濟長久競爭力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我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狀態必須改變。

第三,我國國內總體需求表現出較為強勁的增長態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經濟增長大幅降低了對國外需求的依賴度,國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在總需求中的比重大幅增加。2009—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逐漸穩定在50%左右,2015年達到最高值69.0%;資本形成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在震蕩波動后,逐漸穩定在50%左右,2009年達到最高值85.3%。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消費和投資帶來一些沖擊,但這種影響是階段性的。正常的經濟秩序已經在快速恢復,經濟運行回歸正常軌道,消費和投資需求都在逐步回升。2023年,消費呈現出較好的恢復態勢,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消費成為2023年帶動經濟恢復的重要力量。

第四,我國經濟已形成較大的內需潛力。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強勁增長的經濟總量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并具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從人口規模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口超14億人,這一人口規模是形成龐大市場需求的人口基礎。從收入水平看,十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18311元上升至2023年的39218元,居民收入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絕對數量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18年,高收入國家調整后的人均國民凈收入已達35800美元,而我國這一指標值在2018年僅為5988美元。從區域差異看,我國各主要經濟區域之間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23年共有8個省(直轄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和山東。西藏、貴州、甘肅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從城鄉差異看,202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51821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1691元,不足城鎮居民的一半。因此,龐大的人口規模、較快增長的收入水平及城鄉區域收入增長空間,為國內需求潛力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表明,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統籌協調好內需與外需之間的辯證關系,立足國內大循環,使國內市場需求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協同推進強大的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相互聯動,通過原創性、系統性創新不斷拓展內需和外需的增長空間。

(二)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的重要意義

1.擴大內需是現實基礎

從國內發展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消費水平上得到較大的提升,物質生活極大豐富,2020年我國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1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和人均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GNI)均已經超過1萬美元,預計“十四五”末期,中國人均GDP將超過14000美元,邁過高收入門檻線,2035年有望達到中高收入水平。參考國際經驗,收入水平的提升,將會推動消費能力升級、結構加快轉型、消費理念更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會更加強烈,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還會進一步上升。

14億多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強大購買力,構成中國擴大內需的堅實基礎,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可靠保障和有力引擎,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已成為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從中長期來看,內需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作用將持續增強。因此,堅持擴大內需,是擴大投資、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以及促進人們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

2.內需驅動是必然趨勢

當前,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全球經濟衰退凸顯,貿易摩擦不斷加劇,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正在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和創新驅動,我國擁有任何經濟體都無法比擬的14億多人口構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強大的國內需求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實基礎。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培育新消費,進一步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有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緩解外部壓力,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發展韌性,擴大回旋余地,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實現更充分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網絡經濟效應。

從國際經驗來看,內需驅動也是必然趨勢。當前,面對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內需驅動符合當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順應了國際期待。對其他經濟體而言,在構建發展新格局的過程中,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而且中國的地位將因市場擴張和技術進步而越來越重要。我國在數字經濟、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擁有獨一無二的市場應用優勢。

3.精準施策是內需戰略

“十四五”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抓住消費升級和科技創新機遇促進和發展新消費,有利于為各類創新創業提供堅實的市場支撐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有利于形成市場導向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加快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生產生活服務業發展壯大,搶占核心產業鏈的高價值環節,實現內需消費發展與促進產業升級、壯大市場主體的協同共進,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從而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更好地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應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國內市場展開。以滿足消費需求為立足點,把擴大內需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把供給與需求結合起來,做強做優做大國內市場;以引導積極向上的消費需求為方向,對消費愛好、消費風尚、消費知識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指導,有利于提高消費水平,建立合理的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以創造更多的潛在消費需求為著力點,鍛長板、補短板、樹新板、強主體,加快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投資和消費相互促進、循環增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隆县| 维西| 天长市| 蓝田县| 霍林郭勒市| 上林县| 新泰市| 壶关县| 鞍山市| 明水县| 铁力市| 临朐县| 且末县| 澜沧| 奎屯市| 瓮安县| 恭城| 峨山| 吉隆县| 山阳县| 井研县| 武威市| 东方市| 洛宁县| 八宿县| 吴旗县| 宜阳县| 柳河县| 改则县| 台州市| 雅江县| 富阳市| 长宁县| 花莲市| 蓝山县| 靖宇县| 赣榆县| 岗巴县| 泽普县| 繁峙县|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