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火》首映結束后,在影視界掀起了一陣熱議的狂潮,眾多媒體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電影日報》稱贊道:“李尋導演以其驚人的才華和果敢的創作風格,在短短一個月內為我們呈現了一部震撼人心的黑幫動作佳作。他對節奏的精準把控,讓影片始終處于緊張刺激的氛圍之中,令人屏息以待。”
《影視周刊》評價說:“《槍火》無疑是本年度的一大驚喜。李尋導演以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敘事手法,打破了傳統黑幫電影的套路,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其對群像的刻畫細膩入微,每個角色都鮮明立體,令人過目難忘。”
對于演員們的表現,媒體也是不吝贊美之詞。《星娛樂》報道:“吳鎮宇在片中的表演堪稱驚艷,他將阿來的火爆脾氣與內心的柔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個眼神和動作都充滿了張力。黃秋生飾演的阿鬼則深沉內斂,其精湛的演技為角色注入了靈魂。”
《娛樂焦點》發文稱:“呂頌賢成功突破了以往的形象,在《槍火》中展現了出色的演技,讓觀眾看到了他更多的可能性。張耀揚的冷酷與果斷,林雪的忠誠與憨厚,都被他們演繹得恰到好處,為影片增色不少。”
《電影評論》更是直言:“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李尋導演的精心指導以及全體演員的精彩演繹。他們共同打造了一個充滿魅力和張力的黑幫世界,讓觀眾沉浸其中,難以自拔。李尋導演憑借此作,無疑成為了影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而演員們也通過出色的表現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這些媒體的評價充分肯定了《槍火》的精彩以及導演和演員們的出色發揮,也讓這部電影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
但是同樣有很多媒體看衰,尤其是很多人了解李尋作為橫掃威尼斯電影節的存在,這部《槍火》盡管很驚艷,但是想要在明年三四月的香江金像獎上獲獎,并沒有什么優勢。
《影視風云》評論道:“李尋導演此前在國際上的成就固然耀眼,但《槍火》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相對傳統,與金像獎近年來傾向的創新和深度挖掘的風格有所不符。”
《娛樂直擊》也表示:“雖然影片中的演員們演技可圈可點,但金像獎的競爭激烈,《槍火》在整體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方面,或許難以與其他強勁對手抗衡。”
一些業內人士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知名影評人張某認為:“金像獎對于影片的考量是多維度的,《槍火》在劇情深度和主題挖掘上稍顯不足,這可能會成為其獲獎的阻礙。”
然而,支持《槍火》的聲音也并未因此減弱。粉絲們在網絡上紛紛為電影發聲,認為不能僅憑固有標準來評判一部作品的價值。主演吳鎮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用心去創作,獎項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相信觀眾的喜愛才是最重要的。”
而李尋在接受采訪時則是豪氣放出話來,“既然這部不適合,那我就再拍一部……”
此言論一出,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記者們紛紛追問:“李導,能透露一下新作品的相關信息嗎?”李尋微微一笑,賣了個關子:“暫時保密,但我可以保證,會給大家帶來全新的驚喜。”
網上也炸開了鍋,網友們對李尋的這番豪言壯語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網友表示:“李尋導演太有魄力了,期待他的新作品能夠再創輝煌!”也有人質疑:“這么短時間內又要拍新的,能保證質量嗎?”
圈內人士對此反應不一。有的導演佩服李尋的勇氣和自信,認為這是一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而有的則認為這是過于沖動的表現。
連劉德華都打來電話問道,“兄弟,不要被媒體影響情緒,距離過年,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了,能來得及嗎?”
李尋毫不猶豫地回答:“華哥,您放心!我心里有數,時間緊但不代表做不出好作品。”
劉德華在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說道:“李尋,我知道你有沖勁,但也要注意身體,別把自己累垮了。”
李尋笑了笑,語氣堅定:“華哥,我明白您的關心。這次的劇本更加簡單,你只需要幫我找幾個演員就行……”
“你說!”
“鮑起靜、陳麗云!其他角色你幫我安排個招募活動吧……”
鮑起靜和陳麗云都是香江的老戲骨,已經進入半退休狀態,鮑起靜相對來說還好請一點,而陳麗云很多導演高價都請不動她。
但劉德華試著聯系她的時候,陳麗云竟然一口答應了下來。
李尋開始以為是劉德華的面子夠大,沒想到這位阿婆說是她佛家的師父告訴她,最近有人來找她拍戲,她應該應下來。她什么條件都沒談,后來李尋跟她談片酬,她竟然堅決分文不取,只是說緣分到了。
至于張家安的角色,李尋最終在眾多年輕人中挑選了一個氣質比較陽光單純的大男孩。
這個大男孩名叫林宇,他身上那種未經雕琢的純真和活力,讓李尋一眼就認定他是飾演張家安的不二人選。林宇初入劇組時,還有些緊張和生澀,但在李尋的耐心指導和其他演員的幫助下,他很快就適應了拍攝的節奏,將張家安這個角色演繹得自然而生動。
而攝影師,李尋又換了一個經常拍紀錄片的攝影師,這位攝影師名叫陳輝,他在紀錄片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擅長捕捉真實而細膩的瞬間。畢竟這部戲的風格比較平和,劇情里日常生活的畫面非常多。
很快整個劇組籌備完畢,而布景就是幾個房間,大多數的劇情不是在這幾個小房間里,就是在公寓、商場的日常場景中。
雖然場景看似簡單,但每個房間都經過精心布置,力求展現出最真實的生活氣息。小房間里擺放著溫馨的照片、書籍和簡單的家具,仿佛是普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沒有開機儀式,沒有繁雜的流程,就像這部片子的風格一樣,第一個鏡頭的拍攝就在李尋的一聲“action”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