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賜樂業人
- 從射雕開始:開局廢了歐陽克
- 仙人執筆
- 2103字
- 2024-11-30 00:05:00
這一抓自腕至指,伸得筆直,老和尚好似一條灰龍,龍影飛空,龍爪急舞,勁道凌厲至極。
老僧使得,正是少林絕技【龍爪手】。
天下擒拿功夫千千萬,【龍爪手】可稱天下第一擒拿技法。
張江見他身為僧人,如此霸道,輕哼一聲,也雙手成爪,【九陰白骨爪】就要使出。
他倒要看看,到底是【龍爪手】狠,還是【九陰白骨爪】辣。
“住手。”少林寺山門內,陡然傳出悠揚洪亮的聲音,好似驚雷般讓人振聾發聵。
豎眉僧人,立時停下腳步,他控制力之強,可見一斑。
所有僧人齊齊對著聲音傳出方向合十行禮:“阿彌陀佛,見過苦乘禪師。”
來人正是上代少林方丈,已年逾八旬的苦乘禪師。
他因火工頭陀之亂,主動卸去方丈之職,傳位心慈后,在達摩堂苦修佛法,任首座,不管寺中俗事。
苦乘緩步走出少林寺大門,輕嘆口氣:“心寂,快三十年了,你們火氣怎么還這么大?”
剛才出來的幾位老僧,對張江出手的,是羅漢堂首座心寂,另外幾位,領頭的正是年近六十的少林方丈心慈。
二十年前和火工頭陀交手的達摩堂弟子,大多是幾人的師兄弟,他們之間感情甚篤,
被頭陀殺害的苦智禪師,正是他們師父。
加之心字輩繼位后,少林寺封山閉寺,寺內防微杜漸下,氣氛更加壓抑,心胸自然開闊不起來。
“阿彌陀佛,我等有負師伯教誨,愿受責罰。”心慈,心寂等人齊齊合十告罪。
苦乘是僅存的苦字輩高僧,又是上代方丈,寺里僧人無不對他十分敬重。
“善哉善哉,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我看可在寺中成立心禪堂,除了心慈仍為方丈,其他心字輩僧人,都去堂內修身養性。”
張江見苦乘獨自決定十來位僧人下半生命運,不由對他另眼相看。
這些人里,六十歲左右的也就罷了,幾位年齡小的,才四十來歲。
心字輩高人無一人敢反駁,紛紛合十走回寺內。
等心字輩高人都走了,苦乘又對天字輩,無字輩僧人教導幾句,讓他們一一回寺。
張江正要上前拜見,那頭發微卷的少年。陡然匍匐到苦乘禪師面前,不斷狠狠磕頭:“小子金成材,真心拜入少林寺出家為僧,望高僧成全。”
“阿彌陀佛,少林寺,不收異教徒。”苦乘禪師只瞥了一眼,好似認出他身份。
“大師,儒家《春秋》有言,入華夏則華夏之,入夷狄則夷狄之,
我已入華夏,怎能說是異教徒?”金成材不服氣,抬頭大聲爭辯。
“聽聞幾十年前,你們趁亂在汴梁建立賜樂業人寺廟,
還圍繞寺廟建立挑筋胡同,定期去那上香,研習教義,不是異教徒,是什么?”苦乘禪師聲音雖輕,話語卻不容質疑。
張江心下訝異的同時又了然,怪不得這小子頭發微卷,原來是賜樂業人。
嗯,少林寺不收他沒什么。
“可是,我爺爺……。”金成材還要再說,被苦乘禪師一袖子拂下臺階,并盯著他柔聲道:“以后別來了,安安穩穩在汴梁生活。”
跌下臺階的金成材,捏緊了拳頭,他根據祖父和父親描述,已經認出了老僧,
三十多年前他就是少林方丈,他說不行,那拜入少林,完全無望!
他躺在地上,不斷用拳頭,捶打地面,打得手上鮮血淋漓,也不肯停。
“讓施主見笑了。”苦乘禪師,對張江合十笑道。
“不敢,少林寺不愧是天下武學正宗,何人不向往,晚輩張江,拜見苦乘禪師。”張江拱手行禮。
“我剛剛匆匆一看,施主好俊的功夫,你真是來少林論道的?”苦乘禪師確認道。
“當然,除了論道,其他什么也不做。”張江眼中閃過奇異光芒。
“施主請,我這把老骨頭,陪你們年輕人過兩招不行,若真是論道,倒是可以講兩句。”苦乘禪師自嘲。
“禪師請,您過謙了,我看您身子骨,那是老當益壯。”張江伸手請他先走。
兩人走進少林寺后,有小沙彌上前,緩緩關上寺門,獨留金成材在烈日下哭泣。
苦乘禪師將張江帶到達摩堂內一禪室,喊來天鳴和尚給他們端茶倒水。
老禪師根據張江武功猜測,他的道家修為必定不低,說是讓天鳴在一旁服侍,其實是提攜他。
天鳴對這一切自然看得清。
他奉上香茗后,張江和苦乘禪師,各自闡述自己對佛道兩教的理解。
很快張江就察覺不對勁,眼前老禪師,對佛家理解,遠超常人,達到了一種超出他意料的境界。
張江這次算是踢到鐵板了。
苦乘禪師,自二十幾年前,卸去方丈之位后,在達摩堂不習武藝,只專心研習浩瀚佛經。
單論佛法,他在歷代少林方丈中,可位于前列。
不然心字輩高僧,也不會這么聽他話,只因他們都知曉,苦乘禪師佛法精深。
張江以自己閱讀的諸多道家典籍,和后世奇思妙想為根基,與他討論了兩個多時辰,依舊不占得一絲上風。
苦乘禪師對張江也不由另眼相看,要不是這二十幾年來,他皓首窮經,對于張江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根本不能一一回答。
兩個多時辰后,天鳴和尚再次給苦乘禪師和張江添茶。
此時已是下午申時,老和尚畢竟年齡大了,沒吃午飯,又不斷說話,不喝點茶根本吃不消。
禪室內,心慈方丈也到了,他見苦乘師伯沒吃午飯,有點不放心,
來了以后,先詫異于兩人真在論道,接著他被兩人的話語吸引,一直沒走。
此刻,苦乘禪師抿了口茶,緩緩總結道:“世界萬物俱是虛幻,六祖慧能有詩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只有通過持戒、禪定,才能消除煩惱和執著,達到心靈的解脫和超越。”
張江擺擺手:“大師此言差矣,天地萬物俱是道,
活計安閑,日日風月為真宰,心無掛。
靜聽猿啼,似訴無生話。一味清涼,眼底無纖芥。光明大。
內外輝輝,如托虛空界。
心無掛礙,方能得大自在。
只有順應自然、回歸本真,通過來吐納、冥想才能達到內心的寧靜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