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墟甲骨歲祭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李鳳英
- 2847字
- 2024-12-02 21:26:49
五、貞
這一前辭類的卜辭有7例,約占總數的16.7%。
(一)文例
此類卜辭的前辭只有“貞”,命辭都是“歲
”,即歲祭有
祭、酒祭相伴,而且都附記月名“十三月”。辭例如:
(61)貞:歲
,十三月。(《英藏》2109)
“甲骨文酒從酉從彡,寫作,酉為酒器,即上述釀酒容器大口尊之形,彡表示酒液。酒液在殷人看來不是水,從水的酒乃后起字。”[42]“武丁卜辭多有‘十三月’的記載。”[43]與這類卜辭同版的卜辭中往往有祭祀對象與祭品信息,辭例如:
(62)貞:元示五牛,蠶示三牛。
貞:歲
,十三月。(《合集》14354)(圖1-8)

圖1-8 歲祭元示、它示(《合集》14354)
體味文義,第二條卜辭為祭名而貞問,第一條卜辭為祭祀對象及用牲而貞問,兩條卜辭的語義前后相因。第二條卜辭應是省略了“元示五牛,蠶示三牛”。誠如是,則受祭對象“元示”、“蠶示”在“歲”之前,祭品“五牛”、“三牛”分別在受祭對象之后,其命辭順序是“祖妣+祭品+歲
”。
(二)歲祭對象
此類卜辭只見合祭。例(62)《摹釋總集》的釋文為:“貞:……歲
……十三月。貞:元示五牛,它示三牛。”《校釋總集》的釋文為:“貞:
歲
。十三月。貞:元示五牛,它示三牛。”把“蠶示”釋為“它示”已成為學界的共識。例(62)歲祭的對象是“元示”與“它示”。類似的卜辭還有:
(63)貞:元示五牛,二示三牛。
貞:歲日
,十三月。(《合集》14822)(圖1-9)
第一條卜辭在《摹釋總集》里的釋文為:“貞:元示三牛,二示三牛。”但細審拓片,“元示”后面的“三”似與“五”疊合在一起,不知是誤寫“三”改作“五”,還是相反。
卜辭中還有辭例:
(64)辛巳[卜],[貞]:自上甲元示三牛,二示二牛,十三月。
貞:元示五牛,二示三牛。(《合補》4138)
這是由《合集》的1159、14825、14863綴合而成的一版卜辭,元示與二示的歲祭規格在兩條卜辭中都有區別,二示的規格都低于元示。可見,例(63)的釋文應以《合集釋文》為是。學者又把上舉的《合集》14354、14822與《合集》14824綴合成如下一版:
(65)辛巳卜……元示……十三月。
貞:元示五牛,二示三牛。
……
貞:歲
,十三月。
貞:元示五牛,它示三牛,十三月。(《合補》4139)(圖1-10)[44]

圖1-9 歲祭元示、二示(《合集》14822)

圖1-10 歲祭元示、二示(《合補》4139)
《合補》在釋源自《合集》14822的卜辭時,直接把元示的祭品釋為“五牛”,把“五”字下的“三”視為誤刻,應是合理的。
在這版綴合的甲骨上,既有元示與二示的對應,也有元示與它示的對應。元示在兩種情況下都用五牛,二示與它示都用三牛。二示與它示的關系如何呢?
張政烺先生認為,“它示”即“過去甲骨學家所稱‘旁系先王’”,“元示和二示對言,猶大示和它示對言,前者指直系先王,后者指旁系先王”。[45]如此,則二示與它示所指相同,但蔡哲茂認為它示不同于二示。[46]曹定云進一步認為:“‘元示’、‘二示’是按世次先后將商代先公先王分為兩大祭祀群。”[47]由例(65)看,如果綴合沒問題,“二示”與“它示”就同見于一版,應該是有區別的。
以上卜辭是對武丁之前所有先王的合祭。
還有兩條卜辭:
(66)……貞:來辛亥子其[氐]羌
歲
……于妣……(《合集》269)(圖1-11)
(67)貞:勿隻,丁明歲。(《合集》15475)(圖1-12)

圖1-11 歲祭妣某(《合集》269)

圖1-12 丁明歲(《合集》15475)
例(66)《合集釋文》:
……貞:來辛亥子其……
……[氐]羌歲
……
……于妣……
《摹釋總集》的釋文為:“貞:來辛亥子其以羌
歲
……于妣……”視其為一條卜辭。從拓片看,如果是三條獨立的卜辭,與第一條辭的“貞”相應的第二條辭的同一高度也應該是相關的前辭信息,而這一版的同一部位是命辭中的內容。可見,命辭應以《摹釋總集》的釋文為宜。如此,則命辭的文例與上文第二類“干支卜+貞”下的例(26)相類。
《合集釋文》“貞”前有殘,不屬于這一類。如果殘去的只有“干支卜”,則前辭與例(26)的前辭“丙寅卜,[貞]:”相同,則這條卜辭應歸入第二類,是歲祭妣某的。只是因辭殘,無以知其具體所指。不過也不能排除“貞”前還有貞人名字的可能,謹慎起見還應存疑于此。
與例(67)同版的上下卜辭都已殘缺。“丁”在卜辭中可以指時間,也可以指“祖丁”或地名,此處的“丁”應指什么呢?賓組有卜辭如:
(68)[王]曰:易日。其明雨,不其夕□小。(《合集》6037)
(69)乙未卜,王翌丁酉伐,易日。丁明
,大食……(《合集》13450)
(70)丙申卜,翌丁酉伐,
。丁明
,大食日
。一月。(《合集》40341)
(71)丙申卜,翌丁酉伐,
。日明
,大食日
。一月。(《英藏》1101)
(72)□□[卜],貞:翌□隻,丁明歲。一月。(《合集》102)

圖1-13 王占曰:其雨。(《合集》6037反)
例(68)的“明”與“夕”相對,是一個時間概念。“明”指“早晨日出天明之時”。[48]“‘易日’與‘啟’意義相同,所以也是指天晴。”[49]與例(68)同版,在龜甲反面的卜辭還有“王占曰:其雨”(見圖1-13)。所以,此處“易日”后的“其明雨”也應屬于占辭部分。從現有信息可見,是商王視兆后推測:會天晴,天明時應該會下雨。例(69)—(71)三例與例(68)一樣,都是卜問天象的,例(69)的“伐”,“為用牲之法,即斬人首以祭祀神祖,引申之為祭名”。[50]此處應是與“”并列用為祭名。“大食”后有殘缺,但也應是與例(70)、(71)同部位類似的信息。卜辭中有“大食”、“食日”,“是一個時辰的兩個稱呼……在日出之后至日中之間”。[51]此處的“大食日”與“明”相對,也是指時間的,應是與“大食”、“食日”并列的一種稱呼。“大食”、“食日”應分別是“大食日”的省稱。例(69)“大食”后殘掉的無論有沒有“日”,都是指日出之后至日中之間這個時間段的。卜辭于乙未日卜問:商王于兩天后的丁酉日舉行酒祭伐祭。占辭推測,會天晴。丁日天明時大霧,至大食日會怎么樣。例(70)、(71)的命辭、占辭內容與例(69)相似,例(71)在與例(70)的“丁明”相對應的部位用的是“日明”,可見,“丁”是指前面的“丁酉”日的。《校釋總集》釋例(72)的“翌”后殘字作“丁”,其后的“丁明”承上文的“翌□”而言,與上面例句的語境相似,“丁明”也應是指某一個天干為丁的天明之時的。例(67)命辭的語境與例(72)相似,只是“隻”與“勿隻”的區別而已。可見,其中的“丁”也指時間而非歲祭對象祖丁或地名。
有一例卜辭:
(73)貞:人歲于丁,九月。(《合集》1073)
從形式看,前辭似屬于此類,但命辭文例與這一類不同。與其同版的還有一條殘辭,“……爭……上甲……”,其中的“爭”顯然是一期卜辭的貞人名,如果例(73)的前辭亦承上而省,則不屬于此類,而應該屬于第一類“干支卜+某貞”類,其文例也與第一類的例(3)“壬子卜,賓貞:其歲
丁。九月”相近,遺憾的是辭殘無法證明,只能存疑待考。“
”,“在卜辭為用牲之法,與《莊子》‘萇弘胣’之‘胣’同義”。[52]《莊子·胠篋》:“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陸德明《經典釋文》:“胣,裂也……一云,刳腸曰胣。”即指裂腹刳腸。歲祭祖丁以
的方式處置人牲,這是賓組卜辭少有見到的對單個歲祭對象用牲的辭例。
(三)歲祭用品類別與規格
上面分析的辭例中,用五頭牛歲祭元示,三頭牛歲祭它示、二示,對前者的用牲規格高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