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短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套裝全二冊)
- 劉子立譯注
- 6313字
- 2024-08-28 15:53:32
任長第二
【題解】
所謂“任長”,指的是君主選任人才時應當用其所長,而不應求全責備。趙蕤認為,除了傳說中的圣人之外,一般人屬于“偏材”,品行與才能長短互見,難以面面俱到。君主應該根據時勢的不同,以及人物不同的才性所宜,授予其相應的職位。如此,方能任長避短,“因其至情而用之”。本篇是對《大體》篇“設官分職”原則的進一步闡發。
臣聞:“料才核能(1),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誰能兼茲百行,備貫眾理乎?故舜合群司,隨才授位;漢述功臣,三杰異稱(2)。況非此儔而可備責耶(3)?”夫剛略之人不能理微(4),故論其大體則弘博而高遠(5),歷纖理微則宕往而疏越(6);亢厲之人不能回撓(7),其論法直則括據而公正(8),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9);寬恕之人不能速揵(10),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11),造權譎則倜儻而瑰壯(12),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13)。又曰:“王化之政(14),宜于統大,以之理小則迂;策術之政,宜于理難,以之理平則無奇;矯亢之政(15),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則殘;公刻之政(16),宜于糾奸,以之治邊則失其眾(17);威猛之政,宜于討亂,以之治善則暴。伎倆之政(18),宜于治富,以之治貧則民勞而下困。此已上皆偏材也?!?/p>
【注釋】
(1)料才核能:以下至“況非此儔而可備責耶”,見于《群書治要》卷四十八所引陸景《典語》。
(2)三杰:指張良、蕭何、韓信。參見本書《大體》篇注。
(3)儔(chóu):類,輩。
(4)夫剛略之人不能理微:以下至“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出自《人物志·材理》,有刪節。剛略,性情堅強卻粗疏。
(5)論其:《人物志·材理》作“其論”。
(6)歷纖理微:《人物志·材理》作“歷纖細”。根據上下文意,“微”字為衍文。歷,審視,查看。宕往:豪縱不羈。疏越:疏忽,疏漏。
(7)亢厲:《人物志·材理》作“抗厲”,亢直嚴正?;負希呵?。
(8)括據:《人物志·材理》作“括處”。揚雄《法言·修身》:“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李軌注:“括,法也?!崩ㄌ?,指嚴格依據法律條文。
(9)否戾:乖戾,乖錯。
(10)速揵:《人物志·材理》作“速捷”,迅速敏捷。
(11)橫逸:縱橫奔放。
(12)權譎(jué):機巧詭詐。倜儻(tì tǎng):卓異,不同尋常。瑰壯:奇偉,壯麗。
(13)清道:清靜無為之道。恢迂:迂闊。
(14)王化之政:以下至“此已上皆偏材也”,出自《人物志·材能》,有刪節。
(15)矯亢:與眾違異,以示高尚。
(16)公刻:公正嚴刻。
(17)以之治邊則失其眾:《人物志·材能》劉昞注:“眾民憚法,易逃叛矣。”
(18)伎倆之政:重視工藝技巧的政治?!度宋镏尽げ哪堋罚骸皺嗥嬷?,伎倆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空之任,為國則藝事之政?!?/p>
【譯文】
我聽說:“考察審核人的才能,是治理天下的關鍵。倘若不是圣人,誰能兼有各種品行,通曉萬事萬物之理呢?所以舜統合百官,根據才能授予不同的職位;漢初褒述功臣,張良、蕭何、韓信的長處各不相同。何況比不上這些人物的普通人,如何能求全責備呢?”剛強卻粗疏的人不能深入事情的玄微之處,所以討論大的原則往往博大而高遠,分析細微的道理卻不羈而粗疏;亢直嚴厲的人不能屈服退讓,他討論法律的公平正直,嚴格依據律令,用意公正,至于討論靈活變通的策略卻乖錯而不能深入;寬大仁恕之人不夠迅速敏捷,討論仁義道德時廣博詳盡,義理雅致,若讓他從事當前的具體事務,則反應遲鈍,不得要領;喜好奇異之人縱橫奔放,標新立異,讓他謀劃奇策時往往卓異而奇偉,至于討論清靜無為之道時,則違背常理,浮夸迂闊。又說:“實行王道教化的政治,適宜于統領大局,用它治理瑣事則迂闊;講究權謀的政治,適宜于處理危難的局面,用它治理太平之世則平平無奇;與眾違異、矯枉過正的政治,適宜于糾正奢侈的風氣,用它治理習俗的弊端則過于嚴苛;公正嚴刻的政治,適宜于糾正奸邪,用它治理邊疆則會使民眾叛逃;威嚴兇猛的政治,適宜于討伐叛亂,用它治理善良的民眾則太過殘暴。講究工藝技巧的政治,適宜于治理富饒的國家,用它治理貧窮則會使民眾更加疲勞困乏。以上這些,都是只具備某一方面才能的人才。”
昔伊尹之興土工也(1),強脊者使之負土(2),眇者使之推(3),傴者使之涂(4),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5)。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閑習(6),臣不如隰朋(7),請立以為大行(8)。辟土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9),請立以為司田(10)。平原廣牧,車不結轍(11),士不旋踵(12),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13),請立以為大司馬。決獄折中(14),不殺不辜(15),不誣不罪,臣不如賓胥無(16),請立以為大理(17)。犯君顏色(18),進諫必忠,不避死亡,不撓富貴(19),臣不如東郭牙(20),請立以為大諫(21)。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則夷吾在此?!?/p>
【注釋】
(1)昔伊尹之興土工也:以下至“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出自《淮南子·齊俗訓》,有刪節。伊尹,商初賢相,名伊,一名摯,尹是官名。最初是商湯妻子陪嫁的奴隸,后被湯委以國政,助湯攻滅夏桀。
(2)強脊者:脊背強壯的人。
(3)眇(miǎo)者:一只眼失明的人。推:《淮南子·齊俗訓》作“準”,指工程中測量水平。譯文從之。
(4)傴(yǔ)者:駝背的人。涂:指涂抹地面?!痘茨献印R俗訓》許慎注:“傴人涂地,因其俯也?!?/p>
(5)人性齊:《淮南子·齊俗訓》:“乃至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能?!饔弥谄渌m,施之于其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故此處之“齊”,并不是指整齊劃一,而是形容萬物各得其宜。
(6)升降、揖讓、進退閑習:以下至“則夷吾在此”,出自《管子·小匡》。升降、揖讓、進退,指禮儀活動中的各種行禮動作。閑習,熟悉。閑,通“嫻”,熟習。
(7)隰(xí)朋:齊桓公的大臣。與管仲同時。
(8)大行: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
(9)寧戚:春秋時期衛國人。據說出身窮困,曾為人趕車至齊,于車下飯牛而歌,齊桓公拜為大夫。事跡見《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淮南子·道應訓》。
(10)司田:管理農務的官。
(11)結轍:轍跡交錯。謂退車回駛。
(12)旋踵:轉身。指畏避退縮。
(13)王子城父:齊國大臣。先為齊襄公大臣,后又輔佐齊桓公。
(14)決獄:判決獄訟。折中:調節使適中。
(15)辜(gū):罪。
(16)賓胥無:齊桓公大臣。《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作“弦章”。
(17)大理:掌刑法的官。
(18)顏色:指尊嚴。
(19)撓:屈服。
(20)東郭牙:齊桓公大臣。或云即鮑叔牙,《管子·小匡》:“故使鮑叔牙為大諫”。
(21)大諫:古代官名。掌諫諍。
【譯文】
從前伊尹在興建土木工程的時候,讓脊背強壯的人背土,一只眼失明的人測量水平,駝背的人涂抹地面,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工作,人的特性就能各得其宜了。管仲說:“熟悉禮制,行禮如儀,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行。開辟土地,集聚糧草,從土地中盡量獲得收益,我不如寧戚,請任命他為司田。在廣闊的原野之上,使戰車不潰逃,士卒不退縮,擂鼓命令進軍時三軍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判決獄訟寬嚴適中,不殺害無辜者,不冤枉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理。敢于冒犯君主的尊嚴,進諫必定忠誠,不逃避死亡,不屈服于權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您如果想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夠了。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則需要用到我管仲。”
黃石公曰(1):“使智(2),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決取其利,愚者不愛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3)。”
【注釋】
(1)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相傳張良曾在下邳圯上遇見一老父。老父授張良以《太公兵法》,并言稱十三年后,到濟北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那就是他。事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后因稱圯上授張良《太公兵法》的老父為“黃石公”。《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黃石公三略》三卷,相傳為黃石公所著,收入《武經七書》中。
(2)使智:以下至“此軍之微權也”,出自《黃石公三略·中略》所引《軍勢》。
(3)微權:微妙的權謀、機變。
【譯文】
黃石公說:“任用有智謀的人,勇敢的人,貪財的人,愚魯的人。有智謀的人樂于建立自己的功業,勇敢的人想實現自己的志向,貪財的人希望追求自己的利益,愚魯的人不顧自己的犧牲。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品性任用他們,這是用兵的微妙權謀?!?/p>
《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兇于奚毒(1),附子也。然而良醫橐而藏之(2),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3),及其下也,牧豎能追之(4),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馬(5),越人便于舟,異形殊類,易事則悖矣?!?/p>
【注釋】
(1)天下之物莫兇于奚毒:以下至“才有修短也”,出自《淮南子·主術訓》。奚毒,“烏頭”的別名。也叫“附子”。根莖塊狀,有毒,可做鎮痛藥。
(2)橐(tuó):用袋子裝。
(3)大章:《淮南子·主術訓》作“獐”,譯文從之。跂(qǐ):企望,及。
(4)牧豎:牧童。
(5)胡人便于馬:以下至“易事則悖矣”,出自《淮南子·齊俗訓》。
【譯文】
《淮南子》說:“天下萬物,沒有比奚毒的毒性更猛烈的,奚毒就是附子。然而良醫收入袋中珍藏起來,以備治病之用。麋鹿上山的時候,連獐子也追不上,等到它下山,牧童便能追上它,這是因為才能有長短的不同。胡人善于騎馬,越人善于劃船,形式與種類不同,改變他們從事的工作就會混亂。”
魏武詔曰(1):“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2),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3),蘇秦濟弱燕者(4),任其長也。”
【注釋】
(1)魏武: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末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曹魏代漢后,追尊為武帝,故稱“魏武”。詔:皇帝下達的命令稱“詔”。曹操生前并未稱帝,《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作“令曰”。
(2)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以下至“任其長也”,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文字略有不同。
(3)陳平定漢業:陳平,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漢初大臣。劉邦的重要謀士,以多奇計著稱。呂后死后,陳平與周勃定計誅殺呂產、呂祿等,迎立文帝。《漢書·王陵傳》:“平曰:‘于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后,君亦不如臣?!倍h業,安定漢家的基業。
(4)蘇秦濟弱燕者: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根據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是燕昭王派入齊國的間諜,進行反間活動,使齊國疲于對外戰爭。后燕將樂毅聯合五國大舉攻齊,他的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處死。
【譯文】
曹操下令說:“能建立功業的人未必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建立功業。陳平難道是德行醇厚的人嗎?蘇秦難道是守信的人嗎?然而陳平安定漢家的基業,蘇秦解救弱小的燕國,這是因為發揮了他們各自的特長?!?/p>
由此觀之(1),使韓信下帷(2),仲舒當戎(3),于公馳說(4),陸賈聽訟(5),必無曩時之勛而顯今日之名也(6)。故任長之道,不可不察。議曰:魏桓范云(7):“帝王用人(8),度世授才。爭奪之時,書策為先(9);分定之后,忠義為首。故晉文行咎犯之計而賞雍季之言(10),高祖用陳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11)?!?span id="c4b4jf1" class="fangsong">古語曰:“守文之代(12),德高者位尊;倉卒之時,功多者賞厚?!?span id="aw9rk2e" class="fangsong">諸葛亮曰(13):“老子長于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于理法(14),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于馳辭(15),不可以結盟誓(16)。白起長于攻取(17),不可以廣眾。子胥長于圖敵(18),不可以謀身。尾生長于守信(19),不可以應變。王嘉長于遇明君(20),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于明臧否(21),不可以養人物。”此任長之術者也。
【注釋】
(1)由此觀之:以下至“必無曩時之勛而顯今日之名也”,見于《群書治要》卷四十八所引陸景《典語》。
(2)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罚骸跋箩≈v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p>
(3)仲舒: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西漢哲學家。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采納。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4)于公:西漢名臣于定國的父親。曾擔任縣獄吏與郡決曹,以治獄公平著稱。《漢書·于定國傳》:“其父于公為縣獄史,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郡中為之生立祠,號曰‘于公祠’?!?/p>
(5)陸賈:漢初政論家,楚人。早年隨劉邦平定天下,有辯士之稱,曾任太中大夫。曾兩次受命出使南越,說服尉佗接受漢朝所賜予的南越王印,去帝制,歸附漢朝。先后為漢高祖著書十二篇,總結秦亡漢興教訓,名為《新語》。
(6)曩(nǎng)時:往時,以前。
(7)桓范:字元則,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號稱“智囊”。高平陵事變發生后,力勸曹爽挾皇帝曹芳進入許昌,沒有得到采納,最終被太傅司馬懿誅殺。著有《世要論》。
(8)帝王用人:以下至“高祖用陳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出自《三國志·魏書·徐宣傳》。
(9)書策:《三國志·魏書·徐宣傳》作“策略”。
(10)晉文:晉文公,名重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流亡在外十九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幫助回國。即位后整頓內政,增強軍隊,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咎犯:即狐偃,字子犯,晉文公的舅父,故又稱“舅犯”,“咎”與“舅”通。智計過人。晉文公返國,咎犯之功甚多。雍季:晉文公大臣,事跡不詳。城濮之戰發生前,晉文公詢問大臣的意見,咎犯主張采取詐偽之道,而雍季認為詐偽之道雖可得逞一時,但好比竭澤而漁,不是長久之計。晉文公雖然采用了咎犯的主張,但戰后論功行賞時,雍季得到的獎賞比咎犯更多。事見《韓非子·難一》《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
(11)周勃:漢初大臣,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從劉邦起義,以軍功為將軍,封絳侯。呂后時,任太尉。呂后死,與陳平一道誅殺諸呂等,迎立漢文帝?!妒酚洝じ咦姹炯o》:“上曰:‘……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p>
(12)守文之代:以下至“功多者賞厚”,出自《后漢書·袁紹傳》。
(13)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14)商鞅:姓公孫,衛國人,又稱“衛鞅”或“公孫鞅”,戰國時秦國政治家。秦孝公任用他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強盛的基礎。
(15)蘇、張:指蘇秦、張儀。張儀,戰國時期縱橫家,主張以連橫策略瓦解六國。
(16)不可以結盟誓:張儀曾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誘餌,誘使楚懷王撕毀齊、楚同盟,之后卻拒不承認,所以說這些縱橫家“不可以結盟誓”。事見《史記·張儀列傳》。
(17)白起:郿(今陜西眉縣東)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因功封武安君。
(18)子胥:即伍子胥,名員。原為楚國人,其父伍奢被楚平王所殺,他逃亡至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治軍攻楚。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后,伍子胥力勸夫差拒絕越國的求和,夫差不聽,并逐漸疏遠他,最后賜劍命他自殺。
(19)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男子?!肚f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p>
(20)王嘉:字公仲,平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西漢哀帝時為丞相,封新甫侯。因反對封董賢為侯,哀帝怒將他下獄。獄中絕食二十余日,嘔血而死。
(21)許子將:即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
【譯文】
這樣看來,如果讓韓信去教書,讓董仲舒帶兵打仗,讓于公進行游說,讓陸賈聽理訴訟,他們肯定不會有昔日的功勞與今日的美名了。所以,任人要用其所長的道理,不可不仔細體察。評論道:曹魏時期的桓范說:“帝王用人,要根據時勢任用人才。爭奪天下的時候,優先選拔謀略之士;天下安定之后,首先任用忠義之士。所以晉文公雖然采納了咎犯的計策,卻著重獎賞了雍季的進言;漢高祖雖然采用陳平的智謀,臨終時卻托孤于周勃。”古語說:“和平時代,德行高的人地位尊貴;遇到非常事變時,功勞多的人得到的賞賜豐厚。”諸葛亮說:“老子善于修身養性,卻不善于治理危難的局面。商鞅善于以法治國,卻不善于教化民眾。蘇秦、張儀善于游說,卻不能依靠他們訂立盟約。白起擅長攻城略地,卻不善于擴充人口。伍子胥善于圖謀算計敵人,卻不善于為自身打算。尾生善于信守諾言,卻不善于應付事變。王嘉善于輔佐明君,卻不善于侍奉昏君。許劭善于褒貶人物,卻不善于培養人才?!边@就是用人要用其所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