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似乎語言不可能在表達者的狀態中或在被指稱的可感事物中找到一個充分根據,但只有在給語言提供真假可能性的理念中才能找到一個充分根據。然而,難以看清楚的是,命題通過何種奇跡以一種比可言說的物體或被言說的物體更可靠的方式來分有理念?除非理念本身是“名稱本身”(noms en soi)。在另一極,物體能更好地給語言賦予根據嗎?當聲音轉而求助物體和變成被混合的物體的能動與被動時,它們只不過是令人心碎...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首先,似乎語言不可能在表達者的狀態中或在被指稱的可感事物中找到一個充分根據,但只有在給語言提供真假可能性的理念中才能找到一個充分根據。然而,難以看清楚的是,命題通過何種奇跡以一種比可言說的物體或被言說的物體更可靠的方式來分有理念?除非理念本身是“名稱本身”(noms en soi)。在另一極,物體能更好地給語言賦予根據嗎?當聲音轉而求助物體和變成被混合的物體的能動與被動時,它們只不過是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