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序

大數據在中國

這本書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大數據”?大數據的英文表達是BigData,意思是“海量數據”。數據的規模大到了已經無法用當前的技術和工具來處理,那就必須突破瓶頸,從而產生數據革命。對數據的處理包括很多方面,有收集、整理、分類、存儲、分析、預測和輸送等等。

大數據就這么簡單嗎?當然不是。數據如同人體的血液,大數據則是整個人體系統與血液有關的部分。最早涉及這個概念的是天文學和基因學領域,因為這兩個學科非常依賴對數據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它也是電腦和互聯網結合的產物,因為電腦實現了數據的“數字化”,讓它們像數字一樣容易儲存,互聯網則實現了數據的“網絡化”,讓它們通過網絡可以自由快速地傳輸。

從此,大數據才真正擁有了無窮的生命力。互聯網的技術不斷發展,滲透進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加上移動網絡、物聯網與其他各種聯網設備的出現與普及,一個必然產生的現象就是數據的迅速增長。有90%的數據是互聯網出現以后才產生的,它以指數級的速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增加,從海量至于無窮大,世界正被數據淹沒。

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的,是數據從量變開始質變,并且體現在多個方面,觸發蝴蝶效應,推動其他領域的變化。

第一,催發數據性思維。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這首先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帶給我們的。思維方式的改變,推動產業的根本性變革。這種變革甚至是顛覆性的,因為思維是最大的生產力,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決定性力量。

歷來的商業變革,其發端都不是某種技術,而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思維產生需求,需求推動技術。人們有了新的思考,有了新的視野,才開始低頭審視舊的經濟體制和傳統的商業理念,去思索和創新商業邏輯,研究更實用、先進和高效的模式。反之,如果人們不能與時俱進,吸收并且創造順應潮流的新思維,再通過新思維去重新組織資源,建立架構和制定策略,那么貌似強大的體量反而會變成繼續前進的累贅--就像19世紀的清帝國。

這種通過新思維來顛覆舊秩序的案例,不僅發生在國家的競爭之間,還在信息技術領域頻繁上演。它總是最先由信息與技術的新思維起步,然后滲透到傳統領域,繼而蔓延到全社會,改變每一個行業和每一個人。

相關案例到處都是,比如黑莓、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雅虎等公司,比如華為、聯想、中興、百度、360、中國移動以及它們的競爭對手--谷歌、思科、微軟、三星、西門子等。

數據性思維表現在:

1.對全部數據進行分析,而不是隨機抽樣;

2.并不過于追求精確性,而是重視數據的復雜性;

3.更多挖掘數據的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系。雖然對于后兩條在不同的領域存在爭議,在不同的需求面前也存在側重點的區別,但就數據性思維而言,這三條特征足以讓我們的世界天翻地覆。當然,許多超級巨頭的沒落也并不是因為它們沒有數據性思維--原因總是很復雜,但它們歸根結底總是倒在自己的思維上。它們被新的思維超越,并且徹底擊倒;如果不奮起直追,就會被淘汰,退出歷史舞臺。

昔日巨人在感慨自己未及早行一步,追趕者在嘆息何處尋覓超級思維人才。而在今天,數據性思維就是最新的智慧,雖然它的威力還沒有進化到可以導致巨頭轟然倒下的地步。不過,需要警告的是,如果你今天不給予它足夠的重視,在下一撥沒落帝國的名單中,你的名字將會赫然在列,成為失敗者中的一員。哪怕你現在風光無限,在被超越和打敗的時候,也會無能為力。

第二,產出“數據資產”。思維充分展示了它的力量,而在大數據時代,另一個變化是數據成為一種資產并被產出。這是因為,當我們需要更加全面的數據來提高預測分析精度時,就必須制造更多的便宜、方便和自動的數據工具,收集、加工或生產數據。就像你住的房間越大,需要的傭人就越多,他們的工作量就越大,而你的需求是傭人最好不犯錯誤,干活越快越好,越多越好,給你提供完美的生活。

這些工具包括什么呢?上網時我們使用的瀏覽器、軟件、窗口和后門工具,它們會記下你的各種個人信息數據;生活中我們使用的智能手機、GPS導航器、智能手表或其他數碼產品,時刻都在產生數據;還有路由器、智能玩具甚至電視機、冰箱等,如果它們聯入網絡,在為你服務的同時,也在產出無數的數據。

當你和女朋友出去購物時,你需要刷卡、移動上網,那么超市收銀的刷卡器、路由器、無線WLAN和3G網絡、銀行ATM以及監控攝像頭,都在收集和產生與你有關的數據。

除非你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扔掉手機、電腦、固定電話和所有的銀行卡,也不出門購物,變成徹頭徹尾的隱居者,從這個世界消失,否則你時刻都是一個產生數據的源頭,并被接入一個無限大的數據互聯網。全世界幾十億人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生產工廠,提供了幾乎無法計量的數據資產。

為什么我說這是一種資產呢?因為數據在互聯網領域意味著流量,而流量就代表著財富。流量拿來變現,可以是廣告,可以是游戲,也可以應用于電子商務。擁有這些數據的人或企業,就能由此獲得巨大的利益。這時,商機就產生了。

因此,在大數據時代開啟之前,意識到數據的資產價值的公司就已開始布局。它們早就盯上了數據生產的源頭--消費者,通過出售數據工具來把人們接入互聯網,獲得人們的數據流量。

第三,數據資產可以變現。雖然在事實上,任何資產都是可以變現的,但沒有哪種資產的價值可以超過“數據”。我們擁有了數據資產,就必須通過分析來挖掘它有多少價值,通過預測來確定價值的方向,通過整理來劃分價值的類型,最后再“變現”為用戶價值、股東價值乃至全社會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核心環節就是預測--這也是大數據分析的目的。數據是海量的,也是復雜的;數據無孔不入,無所不至,怎樣采取實用技術來進行劃分?如何通過數學建模來從數據中整理價值走向,建立價值鏈?最關鍵的是,我們要預測事態發生的可能性,然后制訂相應計劃,采取合理措施。

這方面的應用十分廣泛,像流行病、股價、經濟走勢的預測。當預測可行并成為一種機制時,人們就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通過適當的干預,來引導事情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

例如,針對用戶的個人喜好和對消費能力的統計,電商網站向他們推薦不同的商品,引導他們多消費。游戲公司會在游戲運行過程中對玩家的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及時調整針對不同玩家的計費點和關卡難度,也對玩家的消費欲望和能力進行分析,最大化地從玩家身上獲得收入。現在所有的網絡公司都已擁有了“精準營銷”的能力,通過恰當的技術手段向不同的用戶展現不同的廣告(個性化廣告),以此來提高廣告收入,也幫助自己的廣告用戶提高產品銷量。

這些例子都很好地證明了數據資產的價值,以及價值的可塑性。它也是一個巨大而完善的產業鏈,它的分析、預測和控制技術,亦廣泛地應用于其他行業,對我們個體的生活、工作和思維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幫助。

本書拋出的第二個問題是:大數據非常熱,但如何才能把它變成一個廣泛實用的利器而不是階段性的泡沫呢?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大數據正在逼近和包圍我們,因為現在人人都在討論,企業在探討,政府也在研究,新聞鋪天蓋地,理論遍地開花。數據也在不停地產生,個人、企業、政府機構、互聯網,都在產生數據。各式各樣的數據正在沖擊我們,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和“身在廬山”的感覺,難免感到迷茫與困惑。

我們究竟應該從大數據中挖掘到什么?企業和組織怎樣通過大數據完成蛻變和轉型?大數據技術應該怎樣實用化、有效化,讓它適用于每一個人?這些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要想實現這些具體的目標,我們必須先破除障礙。障礙既是技術上的,又是心態和認知上的。技術障礙最容易攻克,心態和認識上的障礙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

從國內這幾年大數據發展的現狀來看,人們從數據中已經發現了新的價值,在技術層面也已經做足了準備,但之所以大數據市場還未能大規模地啟動(除少數幾家公司外),原因在于心態、認知的滯后和舊觀念的羈絆。

上海一家IT公司的經理朱先生拿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舉例。不久前,朱先生開車在路上行駛,被一輛摩托車剮蹭了,由于肇事者拒不認賬,朱先生只好請求有關的交管機構調取馬路上的監控視頻,希望對這場事故責任有準確的認定。這當然是一個好的方法,但他得到的答復是:“你的請求是可以的,不過需要將你的汽車押在交管部門15天,相關數據也要在15天后才能調取出來。”

朱先生很苦惱:“明明一件很容易、很迅速就可辦到的事,為何弄成這樣?”

這就是觀念或心態的問題。我們知道,即便在中國一個較小的縣城,馬路上和關鍵的區域也都裝上了攝像頭;在大的城市比如北、上、廣、深,傳感器早已經星羅棋布,到處都是。收集和記錄視頻是一件信手拈來的易事,這些數據也具備了為社會、為民眾提供更多優質服務的可行性。同時,現在的大數據技術也已經完全可以高效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可事實往往相反,人們依然無法從中獲益,有的機構最在乎的是自己擁有多少權限,而不是提供多少服務。當然,相關的機構也對此有怨言,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和無奈之處。原因就在于人們服務意識的缺乏,以及舊的思維和心態的頑固影響,這便構成了一個牢固的阻力場,讓每個人深陷其中,都想出來,但又都拔不動腿。

大數據不僅應用空間廣泛,也有巨大的需求空間。不論在醫療、交通、航空、電力、電信、金融、城市管理等公眾服務領域,還是在制造業、創新行業等各式各樣的企業當中,都存在從數據中發現新價值,提供更個性化、更有價值的服務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完全準備好了技術,但還沒有準備好觀念和意識。現在中國正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雖然智能電表安裝很快,但后端的數據整合遠遠跟不上,導致用戶雖已裝上了智能電表,但得不到應有的服務。比如當電表只剩下最后幾十度電時,都無法獲得短信提醒服務。這和朱先生的遭遇如出一轍,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觀念需要改變。大數據方興未艾,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出更多的能量,推動我們的產業升級、社會轉型和企業轉型。我們要想從中獲益更多,就需要全民參與、全民破冰、全民轉變觀念。只有這樣,數據才會成為我們的“新能源”,而非“燙手山芋”。只有首先破除這些障礙,大數據在我們的生活中才真正具有無限廣闊的應用空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

要想成功破冰,更新舊的觀念,我們必須從內部數據和內部問題切入。只空喊口號、形而上地研究似是而非的問題是起不到多少實際作用的。在不同目標、不同狀態下的企業、部門和個人,其實都可以開啟自己的大數據之旅,從大數據中挖掘到更多價值,但一定要腳踏實地,拒絕空談,從實際出發,從小處做起,從細節開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只有從現有的數據入手、以擁抱客戶為核心任務、以解決內部問題為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切實地推動我們的大數據發展,成功開啟破冰之旅。比如公交系統,在整合了各種公交平臺的信息體系后,將公交車、地鐵和出租車的出行進行“三位一體”的融合,人們就可以用手機實時地查詢正在等待的公交車還有幾分鐘到達,確認實時的路況和交通擁堵信息,靈活選擇自己的出行工具和路線。

當前,大數據對于企業與機構的顯著應用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在前端發現更多的商機,對客戶實現全方位的關照,挖掘和拓展更大的增值空間;二是管控風險、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有一位在電信公司任職的項目經理對我說:“現在電信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市場也將飽和,怎樣快速地掌控市場和用戶的動向,制定個性化和針對性的營銷方案,就成為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關鍵。我們在采用新的大數據方案之后,直接提升了服務速度和個性化的服務效率,數據中心的反饋時間從原來的兩周縮短到現在的不到兩天。這樣一來,我們的客戶經理就能夠實時獲取大量信息,更有效地分析客戶的使用習慣,占領服務客戶需求的先機。”

這就是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成長,在挖掘數據價值的前提下破除障礙。對大數據在現實中的具體應用,尤其對企業來說,首先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制定戰略規劃和自己的大數據藍圖。其次是根據自己的業務優先級,建立數據分析體系,逐步提升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能力。最后就是定制可量化的指標,獲得投資回報率。

從目前的大數據實踐來看,我們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現有數據的整合、挖掘,進而去提升客戶端的應用價值和帶動企業的效率。如果想讓數據革命真正變成席卷全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新的生產力,還有很大的創新空間。

對中國而言,一個偉大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趙偉2014年元月10日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舒城县| 罗源县| 五大连池市| 当阳市| 贺州市| 永顺县| 云阳县| 九龙坡区| 安宁市| 洪雅县| 黎平县| 乐业县| 巴东县| 隆安县| 南召县| 丹东市| 陵川县| 平昌县| 济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阿尔山市| 台州市| 内丘县| 和平县| 昌平区| 灵丘县| 浦北县| 韩城市| 沂水县| 夏河县| 定南县| 贵德县| 满洲里市| 和田市| 崇礼县| 洞头县| 诏安县| 永平县| 南开区|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