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孝篇(5)
- 中華美德3
- 王新龍編著
- 3358字
- 2014-12-26 16:35:12
2.又有一次吳猛要渡江,江水很洶涌,船無法通過,他帶領(lǐng)著門人,拿起扇子輕輕一揮,想不到這江水就分為兩邊,中間出現(xiàn)一條通道,他們過去后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后來皇帝封他為“真人”。
【注釋】①恣:zì,放縱。②噬:shì,咬。
黔①婁嘗糞
黔婁為令,父病棄官,禮斗祈代,嘗糞心寒。
周朝庾②黔婁是南北朝時南齊人,字子貞。他被派到孱③陵這個地方去當縣令。剛當上縣令,很是欣喜。可是到任還不到十天,突然就覺得心頭好似被小鹿撞了一般,咚咚直跳,而且額頭上的汗珠簌簌往下流。俗話說“父子連心”。黔婁心想一定是家里有不祥之事,便要辭官回家。衙門里的人聽說后,覺得辭掉官職很惋惜,便說:“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派個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這里。”但是黔婁想到家中年邁的老父親行走不便,就謝絕了眾人的好意,馬上起程。路上,他不敢耽誤片刻工夫,夜以繼日地趕路,終于趕到家。果不其然,父親真的生病了,身患痢疾,已經(jīng)兩天臥床不起。他看到臥床的老父親說:“是我沒有照顧好您,都是我的責任啊!”然后黔婁不顧路途的疲勞,立即去找最好的醫(yī)生來為父親診斷病情。
醫(yī)生告訴黔婁說:“如果你想要知道病情是否嚴重,就要去嘗嘗他的糞便味道如何,到底是苦還是甜。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醫(yī)治;如果是甜的就不好了。”在場的家仆都覺得這樣會很為難。
可是黔婁聽說后,想都不想便去嘗了。當場的人都深深地被黔婁的孝心感動了,有的還在一旁輕輕抽泣著。黔婁感到一絲甜味,這說明父親的病很嚴重,憂心如焚。
他更加盡力地侍奉父親,白天親自服侍,到了晚上就向著北斗七星磕頭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體代替父親承擔病情,希望以他的生命來換取父親的存活。每天如此,迫切地向上天禱告,頭都磕破了。
但是父親的病很嚴重,過了不久就去世了。黔婁在守喪期間非常哀痛,盡到了為人子女的守孝喪禮,他幾乎沒有辦法承擔父親的離去,身體非常虛弱,可見他喪親悲痛之深。更重要的是,他為了能趕快回家看父親,可以放棄官職,完全拋棄名利,一點兒都不留戀,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古時候醫(yī)療技術(shù)不發(fā)達,所以任何化驗的工作都要親自去做,現(xiàn)在我們可以借用高科技來化驗,不用那樣做了。但是父母對于我們恩重如山,我們欲報之情、欲報之恩,是永遠沒有辦法報盡的。
孝是天之經(jīng)、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
【注釋】①黔:qián。②庾:yǔ。③孱:chán。
壽昌棄官
壽昌離母,歷五十年,棄官尋覓①,骨肉團圓。
朱壽昌是宋朝人,他七歲的時候,生母因為被嫡母忌妒,被趕出家門另嫁他人,從此壽昌就和生母分離了。
壽昌從小就失去了母愛,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母親在身邊,天天噓寒問暖,疼愛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親。每到初冬,別的小朋友的母親早早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壽昌的生母卻不在;當別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親懷里撒嬌時,可是壽昌卻不能。試想一下,沒有母親的孩子,是多么盼望能像別人一樣,可以經(jīng)常依偎在母親的懷抱里。
古代風景畫壽昌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一直努力讀書。后來當了官,雖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兒子呢?所以他一直明察暗訪,并且抄經(jīng)回向給母親,又燃背供佛回向給母親。功德還不夠,他就棄官離家,希望能盡快找到母親。他在母親沒有找到家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說等母親回來之后再好好吃。五十年來夜以繼日地想念母親,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聲,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親自服侍母親,讓母親重享天倫之樂啊!可是壽昌屢次多方打聽,都沒有辦法得到母親的下落。
此時壽昌的年紀大了,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來勸阻,可是壽昌對家人堅決地說:“如果不見到母親,永遠都不回來。”他遠到秦這個地方,就是現(xiàn)在的陜西省尋找母親,心意非常地堅定,抱定必勝的信心,一定要找到母親,與母親共享天年。
壽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險阻,非常艱辛,可是,困難絲毫沒有動搖他尋母的念頭,相反,他想到和母親分別五十多年都不可以團聚,就更加深了尋母的信念。他走到哪里打聽到哪里,天天祈禱。到了同州這個地方,正趕上下雨,他同一些人在一起避雨,就詢問這些人,當他把母親的一些情況同大家說完后,奇跡出現(xiàn)了,剛好有人知道他的母親就在這個地方。母親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仍健在,朱壽昌費盡了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母親。他非常高興,就把母親接回家里,又把同母異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子相聚,相擁在一起,多少悲歡離合啊!母子倆五十多年骨肉團聚的心愿終于實現(xiàn)了,全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壽昌與母親分離長達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他都始終保持對母親的孝思不變,實為赤誠孝心的真情流露。諺云“孝感天地”,使蒼天降下雨,讓他有這個機緣找到了母親。
與朱壽昌相比,我們這些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養(yǎng)父母的機會是何等的幸運!把握住在父母身邊的日子,用心盡孝,莫讓“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他不僅僅如此孝順,而且在當官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廉潔的清官。他常常照顧和幫助貧窮人,遇到貧窮人家沒有能力安葬故去的人,都幫助他們順利地把親人安葬。后來朱壽昌的母親過世之時,有許多白鴨在墓邊徘徊。這樣的異相更感動了朱壽昌一家人,從此,他們生活得更和諧,更美滿。
【注釋】①覓:mì,尋找。
庭堅滌穢
宋黃庭堅,官居太史,親滌溺器,不以為恥。
宋朝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善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幼小就非常聰明,稟賦過人,而且讀書速度非常快,記憶力比一般小孩都強。歷史記載,他看了幾遍書,就能過目稱誦。他的舅舅每次到他家里,就會順手拿起書架上的書來問庭堅,每次提問,他都能對答如流,所以舅舅非常喜歡他,也特別愿意到他的家里,每次去都發(fā)覺他學問一日千里。黃庭堅二十三歲就考上了進士,很快被派官做了太史。雖然他貴為太史,但是他奉養(yǎng)母親非常盡孝,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黃母生病多年,庭堅日夜守護在母親身邊喂湯喂藥、端屎端尿,衣不解帶。因母親愛干凈,所以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一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從來不用家里仆婢來做,他認為這是為人子女應該盡的本分。當時,蘇東坡贊嘆黃庭堅的為人和文章:獨立萬物之表,巍立于文壇,萬世不滅奇光。
李忠辟震
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廬盡毀,至孝獨遺。
元朝的李忠,晉寧人。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從此以后,他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自從父親過世后,他的母親就開始身兼二職,默默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平時,她外出耕田種菜像男人一樣維持著家庭的生計,走進家門,又要紡紗織布,打理家務,教育子女,盡心為孩子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母親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和謹守節(jié)操的堅忍意志,讓李忠耳濡目染、牢記在心。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李忠不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體貼和照顧母親,還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擔著母親的辛勞。
庭堅滌穢察覺母親口渴了,他就為母親端茶倒水;母親外出勞作回來,他就幫母親按肩捶背;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他就學著母親的樣子,清掃做飯;夜幕降臨了,他就準備好洗腳水和床被……不知不覺中,他學會了劈柴挑水;農(nóng)忙季節(jié),他小小的身影已經(jīng)陪同母親一起忙碌在田間地頭。
李忠時時處處都念著母親的辛勞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獻給母親,還想盡辦法替母親分憂解愁。孩子的孝順,成為母親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覺得非常值得。喪失親人的精神傷痛,就在母子之間相互的愛與關(guān)懷中被撫平。饔飧①不繼的日子,過得也并不覺得艱難。
鄉(xiāng)親們看到小小年紀的李忠對母親如此孝敬,做事勤奮努力,都深受感動。他們不但常常伸出援助的雙手,還紛紛以李忠為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子女。村里出了這樣至孝的孩子,是全村人的榮耀。
大德七年八月的一天,李忠家所處的郇②保山一帶突然發(fā)生了強烈的大地震。劇烈的震波突然襲來,使整座山都在為之移動。震波所及之處,房屋都在頃刻之間轟然倒塌,成片成片地被夷為平地,被壓死的村民,慘不忍睹。
就在劇烈強大的震波攜帶著郇保山被震飛的山頭,沖向李忠家的千鈞一發(fā)之際,奇跡發(fā)生了:飛散的山頭突然分做兩支,呈“V”字形,從兩側(cè)繞過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多步以外的地方,才又合攏在一起。李忠的家,就這樣在強震的災難之中得以幸免。
被震災毀壞的一萬零八百個區(qū)域一片狼藉,人員死傷不計其數(shù)。然而,無情的地震似乎也懂得敬畏孝子,在快到李忠家的時候,能繞道而過,使得至孝者李忠家能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