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狄公案(七):昌平縣謎案
- (荷蘭)高羅佩
- 3308字
- 2024-08-12 15:41:15
第一章 呼冤
眾人皆擁新任官,為官才知斷案難;
寬猛并濟金石顫,苛刑無度鐵膽寒。
一板清風落案堂,二字公平濟世安;
狄公典范今成錄,留予后人自省參。
自古以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是非黑白,皆由官判。故為官者清直,則百姓和睦;百姓和睦,則禮教開化。好逸惡勞,飛短流長之歪風邪氣,亦不見于世,百姓安居樂業,地方一片晏然。人縱有歹毒心腸,落戶此間,終日目擊耳聞,無非律法森嚴,明鏡高懸,自當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故而一方百姓,全憑清官教化;為官不清,下梁難正。
問頂上烏紗,何以為清?不過略求不受賄賂,不禍黎民。上為天子,行他人不可為、不敢為之事;下為眾生,雪他人不可呼、不敢呼之冤。明察萬事,無論民間瑣碎,官場權謀,蛛絲馬跡,分毫不舍。以人為鑒,以此為銘:“仗義執行,以示蒼天,毫冤必舉,寸惡必揚。”如能踐行,但看古今,大有可為。
然也有為官不清者,貪贓牟利,枉顧王法;為保烏紗,屈打成招;缺憑少據,草菅人命。此等敗類,不修養自身,不配為官作宰;此等走狗,鍛不出良刀,安能叫百姓太平!
余嘗于閑暇之余,披閱古籍新書,搜羅殘邊角料,飽覽名官奇案。然奇案眾多,無可考者亦眾多。
故余作此書,深挖奇事,再現古人之機關手段,破懸疑難案之卓絕風姿。書中之人,或為全聲譽,殺人滅口;或見財起意,斷人性命;或淫邪通奸,悔恨終身;或誤服劇毒,暴斃身亡;或因戲言一句,涉瓜李之嫌;或未下殺手,亦難逃重責。多虧一方縣令,英明神算,不惜屈尊,喬裝偽聲,私訪案情,即便假扮陰司,亦在所不辭。諸多手段,只為揪出真兇,了結一切怪奇冤屈;若非如此,怎得沉冤昭雪,撥亂世,返正途?
今微風和煦,暖陽懶散,余愈發慨嘆光陰沉痛,不宜再等,遂提筆著書,以供大眾略讀。余不敢妄言此書一出,有警示世人、教化社會之功用;但希求此書能隨同讀者左右,消磨些許時光。
詩云:
往昔疑奇卷上聞,
可畏狄公如斯人。
執正人間無賴鬼,
昭洗苦海冤旅魂。
此書所記,乃是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高宗永徽[1]年間,一位大唐縣令巧斷奇案的故事。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人。為人廉明,多謀善斷,犀利非常。曾任朝廷命官,侍奉天子左右,耿直不阿,勇諫忠言,于輔佐國務有力挽狂瀾、持危扶顛之功。在狄仁杰任縣令之后,朝廷念其忠心,升任其為并州都督府法曹。睿宗繼位后,追封梁國公。
狄仁杰一生豐功偉績,皆已載入新舊《唐書》。列傳由古傳今,后人尋來閱讀,也非難事。
然而,狄仁杰早年入仕為官,斷案揚名,獲“狄判官”之美譽的片段,在正史中不過草草一提,甚至略去不記。要找尋其中遺失的片段,就只得分心野史軼聞,或根據狄仁杰仕任的軌跡一一尋訪縣志,采集類似資料。此類事跡雖鮮為人知,但讀來著實有趣,叫人越發對狄仁杰肅然起敬。世人除卻看到一位天子腳下的忠臣,還可品讀出一位賢令清官。他聰穎過人,卻從不借此對誰刁難作惡,始終秉持一顆仁義之心;所任官職,雖是小小縣令,卻神機妙算,成功破獲無數奇難案件。
有關狄仁杰早年為官的經歷,我將在此書中為諸公娓娓道來。一朝良臣入仕,懲惡揚善之事跡,大可追溯到其初任昌平縣令之時。
須知那時,狄仁杰一經到任,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除暴安良,清理積案。
如此一來,任務繁重。協理狄仁杰打理事務的,正是他左右四名親隨。
當首位的人名叫洪亮,是狄府上的老仆,自幼照料狄仁杰。雖有些年紀,但膽量非常,圓滑善變,善于偵查。無論狄仁杰交予的任務有多艱險、多棘手,他都能即刻到位,不辱使命。狄仁杰任命他為都頭,地位在衙門眾差役之上,又視他為軍師,常與他商議機密要事。
另有馬榮和喬泰兩兄弟,專為狄仁杰執行有關緝兇的險要事務。這兩位原先都是綠林好漢,通俗點說,也就是強盜。某日,狄仁杰進京公干,路遇馬榮和喬泰攔路打劫。狄仁杰第一眼便覺二人不同于一般的強盜,倒有一番英雄氣派。從那提劍戳刺而來的身手,以及爐火純青的拳腳功夫,足見其武藝高強。他有意收服二人,隨他左右,報效朝廷;如此一來,二人亦能大展宏圖,將一身本領用在正途。只見對方拳腳相向,狄仁杰卻并未拔劍出鞘,只威聲一震,呵斥二人住手。他借此機會,對二人語重心長地規勸了一番。
馬、喬二人聽后,百般動容。馬榮說:“我哥倆之所以干這種骯臟的勾當,無非是因為天下動蕩,亂臣當道。我們空有一副拳腳,卻無人賞識,亦無投奔之地,為能喝上一口稀粥,才淪落成街頭小賊。但大人您不嫌棄我倆低賤,肯掏心窩子地說話,我們愿從此跟隨您,效犬馬之勞,肝膽涂地,報答您的知遇之恩!”
狄仁杰聽罷他的肺腑之言,乃將兩位壯士收入營中。
狄仁杰手下還有一隨從,名叫陶干。他昔日在江湖上招搖撞騙,但早已改邪歸正,在某個縣衙下找了份跑腿的差事。難辦的是,此人仇家甚多,無一天不遭人騷擾報復。最終,陶干忍無可忍,他知狄仁杰是個清官,就到其手下尋求庇護。狄仁杰見他是個百事通,油滑世故,派得上用場,故將他帶在身邊,留任幫手。
他很快便與其余三名親隨打成了一片,四人感情甚密,結為摯友。
狄仁杰于昌平供職期間,這四人皆有出力,立功無數。他們常奉狄仁杰之命,微服私訪,四處探聽消息,搜集有價值的線索,協助他結了不少疑難案子。
這日,狄仁杰正坐在書廳,批閱例行公文,忽聞縣衙門外有人敲鑼,其聲鏜鏜。他知是有案情來報,趕忙取了官袍烏紗,穿戴整齊,闊步公堂,端坐于高腳案臺之后。臺下皂隸、捕快、壯班皆已到齊,分兩邊站立,序列左右。只見堂口站著一個百姓,四十歲上下,正激動得汗流浹面,叫冤不迭。
狄仁杰命兩名差役提他上來,屈膝案前,問他道:“你姓甚名誰,又受了何等冤屈?怎么不等衙門傳召,就自己跑來敲鑼了?”
那人恭敬地答道:“回大人的話!小人名叫孔萬德,就住在北城門外的六里墩。因為家里人少,房子又大,就拿來開客棧了。十多年了,小人從來都安分守己,沒干過一點兒虧心事。就在昨天,快到黃昏時候,有兩名絲綢商人光顧小店,說是打江蘇來,途經此處,一路上順便做點生意,眼看天快黑了,就想住上一晚。小人看他們常年在外經商,指不定能成熟客,就給開了一間房。他們吃吃喝喝,有說有笑的,好幾個人都看見了!今天天快亮的時候,這倆人就走了。
“誰知今早九時,地保龐德來小人店里鬧,說附近鎮門前躺了兩具男尸。他還血口噴人,說:‘他們住到你店里,你見錢眼開,就殺了人,接著把死尸拖到了市集上去!’小人還沒來得及解釋,他就喊人把那兩具尸體拖來,直接丟在了小店門口!他大聲威脅,逼小人交出五百兩銀子當封口費,還吼小人說:‘人是從你客棧里出來的,明擺著就是你殺的!你把他倆拖到市集去,不就是為了掩蓋罪行嗎?’小人實在受不了他的污蔑,就急忙跑來報官了,還請大人您還小的清白啊!”
狄仁杰聽罷,將目光投向了跪在案前的男人,心想,單看樣貌,此人確實不像是個窮兇極惡的罪犯。但人命關天,此案非同小可,怎么能僅憑他一面之詞就妄下斷言?于是狄仁杰說:“你自稱本地良民,從來安分守己。可憑什么地保不說他人是兇手,偏指認你?本縣仍是不能信你,得傳地保龐德前來對質。”
狄仁杰著差役提來龐德,卻見那龐德年近三十,穿著一身青色襕衫,面上布滿了褶子。他撲通一聲跪在案前,說:“小人龐德,六里墩地保,在此叩見大人!這案子是在小人的地頭上發生的,就讓小人來給您匯報。是這樣的,今早小人在市集門口發現了兩具男尸,起初還不認得他倆是哪里人,一問附近的居民才知道,那是昨晚住在孔家客棧的客人。于是小人急忙去盤問孔萬德,說分明就是他搶了人家的錢財,殺人滅口,接著又把尸體拖到市集門口去的。因為您想,孔萬德明明說他倆天沒亮就走了,那會兒街上人多著呢,卻沒有一個說看見了可疑人物。不僅如此,小人還問過鎮周邊的居民,他們都說沒聽到有人喊救命。也就是說,小人猜得沒錯,孔萬德是昨天夜里動的手,為了不叫人懷疑,就把尸體扔到市集門口了。既然真兇就在這里,還望大人速速發落!”
狄仁杰心道,龐德所言不無道理,可他細看那孔萬德,仍覺得他并非是謀財害命、手段如此喪心病狂之人。他思忖稍許,乃道:“你們雙方各執一詞,誰對誰錯,還需勘驗過后,本縣方能定奪。本縣這就趕往現場勘驗,之后再繼續審查。”
二人皆被帶下堂去,隨時聽候傳令,預備同衙門眾人一同赴案發現場,勘驗究竟。
[1]唐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的第一個年號為永徽(650—655)。——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