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序

唐·釋法海撰

(案:后人增刪此文名為《六祖大師緣起外紀》,其所增之事實,間有穿鑿附會之處,且文筆亦陋。今從《全唐文》錄出。存其舊也。)

《全唐文》九百十五:法海,字文允,俗姓張氏。丹陽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鶴林寺,為六祖弟子。天寶中預揚州法慎律師講席。

大師名惠能。父盧氏,諱行瑫[1];母李氏,誕[2]師于唐貞觀[3]十二年戊戌歲二月八日子時[4]。時毫光騰空[5],異香滿室。

[1]瑫,音“叨”。生曰名,死曰諱。《左傳》:“諱名,自周人始也。”

[2]誕,音“但”;育也。《詩》:“誕彌厥月。”

[3]貞觀,唐太宗之年號。

[4]二月八日,佛誕日也。《長阿含經》:“二月八日,佛出生。”

[5]《法華科注》一:“白毫者,具種種功德。其毫中表俱空,狀如白琉璃,內外清凈。”

黎明[1],有二異僧造謁[2],謂師之父曰:“夜來生兒,專為安名[3]。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而出,不知所之。師不飲乳,夜遇神人灌[4]以甘露。

[1]明暗相接之時,天猶帶黑暗,故云黎明。

[2]請見曰謁。

[3]二僧言專為安兒名而來。

[4]灌,注也。《光明文句》五:“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

既長,年二十有四,聞經悟道[1]。往黃梅[2],求印可[3]。五祖器之[4],付衣法[5],令嗣祖位[6]。時龍朔[7]元年辛酉歲也。

[1]事見《壇經》。

[2]黃梅,山名,在湖北黃梅縣西北。五祖弘忍居此。后人因稱五祖為黃梅。

[3]印可,認可也。《論語》皇侃《義疏》:“皆被孔子印可也。”印可者,證明弟子之所得而贊美許可之也。

[4]器之者,重視其人,與以相當之職,稱其才也。《論語》:“及其使人也,器之。”

[5]以達摩傳來之衣缽及一脈單傳正法眼藏之大法付與六祖。

[6]令繼五祖之位而為六祖。

[7]龍朔,唐高宗之年號。

南歸,隱遁一十六年。至儀鳳[1]元年丙子正月八日,會印宗法師[2],詰論玄奧[3]。印宗悟契師旨[4]。

[1]儀鳳,亦唐高宗年號。

[2]《傳燈錄》: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吳郡人也,姓印氏。從師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師,敕居大敬愛寺。固辭。往蘄州,謁忍大師。后于法性寺講《涅槃經》,遇六祖惠能大師,始悟玄理,以能為傳法師。《法華·序品》:“常修梵行,皆為法師。”

[3]玄奧,深遠奧妙之旨也。

[4]事見《壇經》。

是月十五日,普會四眾[1],為師薙發[2]。二月八日,集諸名德[3],授具足戒[4],西京[5]智光律師為授戒師[6],蘇州[7]慧靜律師為羯磨[8],荊州[9]通應律師為教授[10],中天[11]耆多羅律師為說戒[12][12],西國[13]蜜多三藏為證戒[14]。

[1]比丘、比丘尼,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二眾。合云四眾。或云,四方之眾徒也。

[2]薙,音“替”。薙發,即剃發也。

[3]名德,有名稱德行者。

[4]比丘以二百五十戒為具足戒。

[5]漢時長安之稱。自后漢都洛陽,始稱長安為西京。

[6]《行事鈔》下三:“佛言,善解一字名律師。”一字者,律字也。《寶云經》六:“具足十法,名律師。”凡授戒師,有三人。今但舉智光者,舉其名德中之勝者也。

[7]《皇輿考》三:“蘇州府,陳云吳州,唐云蘇州。”

[8]《要覽》上:“羯摩,此云辦事。”為羯磨,即為授戒時之辦事人也。授戒時有四人以上之辦事人,今亦舉其最為名德也。

[9]《皇輿考》六:“荊州府,宋南平,陳荊州。”

[10]教授,指教授師言。教授師為五種阿阇梨之一。

[11]中天竺也。

[12]說戒,指說戒師言。說戒日讀戒本之長老也。

[13]法海就唐國而指西竺為西國。

[14]《宋高僧傳》二:“為人天師,稱曰三藏。”夫三藏之義者,則內為戒定慧,外為經律論,以陀羅尼總攝之也。案:以上授戒師等,皆舉其名德。

其戒壇[1],乃宋朝[2]求那跋陀羅三藏創建[3]。立碑曰[4]:后當有肉身菩薩[5]于此受戒[6]。

[1]《要覽》上:“西天比丘樓至,請佛立壇,為比丘受戒;如來于園外東南置一壇。”此為始也。

[2]劉裕篡晉,國號宋,故云宋朝。

[3]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靡不該博。見《高僧傳》三。創建,始造也。

[4]記讖言之碑。

[5]肉身菩薩者,以父母所生之人身而至菩薩深位之人也。

[6]受戒者,言受取具足戒于身也。

又梁天監[1]元年,智藥三藏[2]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3],植此壇畔。亦預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4],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5]之法主也[6]。

[1]天監,梁武帝年號。

[2]智藥三藏,《傳燈》、《會元》、《佛祖統紀》等,俱作梁真諦。其預志皆曰“一百二十年”,《正宗紀》則曰“后四代”。

[3]《酉陽雜俎》:“菩提樹出在摩迦陀國,在摩訶菩提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也。”

[4]上乘者,大乘之異名。

[5]以心印心,故名心印。

[6]法主,法門之主也。《雜阿含經》一:“佛為說法主。”案:后世以說法、知法之僧為法主。

師至是祝發受戒[1]。及與四眾開示單傳之法旨[2],一如昔讖[3]。

[1]祝發,斷發也。《尚書注疏》卷十一:“《泰誓》曰:上帝弗順,祝降時喪。《傳》曰:祝,斷也。”《列子·湯問》第五:“南國之人,祝發而裸。”

[2]《祖庭事苑》:“傳法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3]讖,差譖切,音“寸”。《說文》:“驗也。”凡讖緯皆言將來之驗,即預言也。原注:梁天監元年壬午歲,至唐儀鳳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

次年春,師辭眾歸寶林。印宗與緇白[1],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2]。

[1]緇白,猶云緇素。緇衣,僧服也。白衣,俗人所服也。

[2]曹溪,在韶州府城東南三十里。

時荊州通應律師與學者數百人,依師而住。師至曹溪寶林,觀堂宇湫隘[1],不足容眾,欲廣之。遂謁里人陳亞仙曰:“老僧欲就檀越[2]求坐具地[3],得不[4]?”仙曰:“和尚[5]坐具幾許闊?”祖出坐具示之。亞仙唯然[6]。

[1]湫,音“秋”。隘,烏懈切,讀如“約”。《左傳·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注:湫下隘小也。

[2]《祖庭事苑》五:“檀越,檀那也;此云施主。”越,謂度越彼岸也。

[3]坐具地者,置坐具之地也。坐具長佛之二拃手,廣佛之一拃手半。新坐具必貼故衣于其上面之中央,謂之拃故。《四分律》十九:“坐具,一為護身,二為護衣,三為護眾人之床席臥具。”案:禮拜之時,先敷坐具,于其上作之。

[4]不,讀“否”。得否者,猶言可以不可以也。

[5]《名義集》一:“梵本名鄔波遮迦,傳至于闐,翻為‘和尚’。”親教師為和尚。在家人稱出家人為和尚者,尊敬之意也。

[6]《金剛經》:“唯然,世尊。”注:唯然,應諾之辭。

祖以坐具一展,盡罩曹溪四境[1]。四天王現身[2],坐鎮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嶺,因茲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廣大。但吾高祖墳墓[3]并坐此地,他日造塔,幸望存留。余愿盡舍,永為寶坊[4]。然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5],只可平天,不可平地[6]。”

[1]以籠覆物,俗謂之罩。此言一展坐具,如籠之罩物,罩曹溪四境也。

[2]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各領二鬼。其所居為六欲天之第一天,在須彌山腹,即最初一層天也。四天王為帝釋之外將,其天名曰四王天。

[3]高祖,曾祖之父也。言最高在上也。穴曰墓,墓上積土曰墳。

[4]寶坊,寺院之美稱也。《大集經》一:“爾時如來示現無量神通力,漸漸至彼七寶坊中。”

[5]此地,指南華山而言,在曲江縣南六十里。白象,指象嶺而言,在南華山之上方。憨山大師曰:“觀此曹溪主山,儼然象形,而四足、六牙、鼻口俱備。其寶林初開時,山勢完密,故寺坐頷中,左大牙包裹,與右牙連合,唇內為龍潭,即如象口。其寶林右壁,儼然象鼻。其口為龍潭,滀水于內,有龍居之。”案:此即所謂生龍也。見《曹溪通志》。

[6]平天者,山勢有高下,凡屋之起于高處者低之,屋之起于低處者高之,使屋頂彼此均平也。若使地平,鏟鑿其山石,恐傷山之來脈,故云不可平地。

寺后營建,一依其言。師游境內[1],山水勝處,輒憩止[2]。遂成蘭若一十三所[3]。今日花果院[4],隸籍寺門[5]。

[1]寺境之內。

[2]憩,音“器”。

[3]蘭若,于《四分律》一,謂之空靜處;于《薩娑多論》二,謂之閑靜處;于《智度論》六十八,謂之遠離處。案:蘭若,為阿蘭若之略稱,又云蘭室。佛寺之異名也。

[4]據《大明一統志》,華果院,即南華寺。或云,一十三所蘭若,今皆敗壞,唯華果院存在耳。

[5]隸,《說文》:“附著也。”隸籍寺門,謂花果院即附屬于寶林寺也。

其寶林道場[1],亦先是西國智藥三藏[2],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3],香美。異之。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4]之水無別,溪源上必有勝地[5],堪為蘭若。”隨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峰巒[6]奇秀。嘆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乃謂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剎[7],一百七十年后,當有無上法寶[8],于此演化[9]。得道者如林[10],宜號寶林。”

[1]佛成圣道之處,謂之道場。又供養佛像之處也。《注維摩經》四: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案:隋大業九年,敕天下寺院改稱道場,故唐沿襲之,有道場之目也。

[2]韶州府南華寺,天竺僧智藥開山。智藥事今略。

[3]兩手捧之曰掬。《禮記·曲禮》:“受珠玉者以掬。”

[4]此方指天竺曰西天。

[5]勝地,地較他處為佳者。

[6]巒,音“鸞”;山頭相聚也。

[7]梵剎,伽藍之美稱,寺院也。

[8]法寶,本指佛所說之妙法。佛所說法,無有能上之者,故云無上法寶也。案:此云無上法寶,則指六祖言也。

[9]演化,演說而揚化也。

[10]平土有木叢生曰林。

時韶州牧侯敬中[1],以其言具表聞奏[2]。上可其請[3],賜額為“寶林”,遂成梵宮[4]。蓋始于梁天監三年也。

[1]漢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安和元年,更名牧。侯敬中,無考。

[2]表,章奏之屬。聞,聞之于主上。奏,進也。

[3]可,許可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制曰:可。”

[4]梵宮,謂佛寺也。朱慶余詩:“流水離經閣,閑云入梵宮。”

寺殿前有潭一所[1],龍常出沒其間,觸撓林木。一日,現形[2]甚巨,波浪洶涌,云霧陰翳。徒眾皆懼。師叱之曰[3]:“你只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若為神龍,當能變化[4],以小現大,以大現小也。”其龍忽沒,俄頃復現小身[5],躍出潭面。師展缽試之[6],曰:“你且不敢入老僧缽盂里。”龍乃游揚至前[7]。師以缽舀之[8],龍不能動。師持缽歸堂上,與龍說法[9]。龍遂蛻骨而去[10]。其骨長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傳寺門。師后以土石堙[11]其潭。今殿前左側,有鐵塔處是也[12]。

[1]潭,深水也。

[2]示色相于人,曰現形。

[3]叱,音“出”。

[4]《文選·西京賦》曰:“若神龍之變化。”注:龍出則升天,潛則泥蟠,故云變化。

[5]俄頃,少時也。

[6]《要覽》中曰:“梵語缽多羅,此云應器;今略云缽也。”

[7]《前漢書·季布傳》:“使仆游揚足下名于天下,顧不美乎?”

[8]舀,音“杳”。挹彼注此曰舀。

[9]《處胎經》一:“佛告阿難:吾于海中,與龍說法,無數諸龍、龍子得道。”

[10]蛻,音“稅”。蟲類所脫之皮,曰蛻。

[11]堙,音“因”;塞也。

[12]原注:龍骨于至正己卯,寺罹兵火,因失,未知所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横峰县| 葫芦岛市| 铜山县| 肥东县| 遂溪县| 鱼台县| 清丰县| 铜鼓县| 三明市| 建平县| 平利县| 永靖县| 湾仔区| 普安县| 会理县| 绥芬河市| 建德市| 宿州市| 桦南县| 卓尼县| 望奎县| 绥德县| 泉州市| 元朗区| 鄢陵县| 滨海县| 贵州省| 潞城市| 确山县| 兴仁县| 绥江县| 军事| 德清县| 星子县| 大姚县| 宜阳县| 金坛市| 文成县| 桦南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