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讓大明開辟新航路!
- 太子朱標:吾弟當為堯舜
- 江山引筆
- 2177字
- 2024-09-06 08:05:00
徐妙云雖是不懂又雙叒叕是什么意思,但看著朱棣的表情,大概也能明白。
當下整張臉便是紅透,仿佛就要滴血,不敢直視朱棣的眼睛,只是默默點了點頭。
正當屋內氣氛旖旎之際,院外突然傳來一道聲音:
“殿下,沈儀我給您帶到了。”
話音落下,在院內回蕩,徐妙云嬌羞的推開朱棣,跑入屋內。
朱棣看著驚慌失措的徐妙云,心下微微一嘆,看著來者,雖說沈儀是自己喚來的,可臉上仍舊是不自覺的浮現出一抹慍怒。
“參見王爺,臣給您將沈儀帶到了,這就先告退了?!濒攧偾飞硪欢Y,而后退出門外。
他知曉自家王爺肯定不會叫人嘮嗑,必然是有要事想談,既然是要事,那自己這種小卒子還是別聽的好。
最后回望了一眼府內,心中也不由得驚詫起來,自己先前根據王爺所說,竟然真的在江南閣找到了沈儀。
王爺真神了。
不過在來時的路上,魯勝仍舊在心中腹誹著,一個蘇州首富,住最普通的客棧,真是低調……
魯勝搖搖頭,不再想這些,快步離開。
他不知道的是,蘇州首富是沈儀的自謙,若非是這個名頭太過家喻戶曉,恐怕更多的人會稱他為江南首富。
很可能更進一步……大明首富。
不過別人或許敢這么稱呼沈儀,但他是斷然不敢答應的。
大明的首富,只能是皇帝,如果真有人的財富能大過皇帝,那么他的財富也就不會屬于他自己。
到時候,他那幾萬畝桑田,幾千架織機,真的是只能為宮里開了。
“不知王爺找沈某何事?”沈儀站在朱棣身前,恭恭敬敬的侯著。
朱棣則是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不知沈公子是否知曉糧食產量?”
沈儀眼角浮現出一絲疑惑,開口道:
“自然是知道的,北方的小麥,南方的水稻,宋時曾言蘇湖熟,天下足。沈某在蘇州多年,也算略有耳聞。
說起來沈某家里還有賬本,里面記載很多朝代的糧食產量,若是王爺想看,沈某叫人送來便是。?!?
朱棣眉毛一挑,繼續問道:
“想不到沈公子還對這些這么了解,不過賬冊什么就不用了,這些數字國子監也有?!?
一般史學家認為鐵犁耕牛出現后的戰國到東漢末年糧食產量都差不多,大概最高畝產小米近三百斤,西北偏慘一點,大約六七十斤。
在大唐盛世時,水稻的產量平均是三百多斤,宋朝四百多斤,明朝將近六百斤,這已經是很極限的數字了。
畢竟明朝沒有神農,也沒有雜交水稻。
朱棣眼神微瞇,引入高產作物迫在眉睫。
先前朱棣雖然已經否決了引入高產糧食能拯救國家危亡,救民于水火,但朱棣有著另一個打算。
軍糧!
打仗需要軍糧軍餉,可這軍糧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糊弄過去的,至少要比百姓吃的好上數倍。
士兵是需要訓練的,而訓練就會增大糧食的損耗。
在大明,養一名士兵,一年需要三十兩白銀,相當于一戶五口之家一年半的花費。
譬如:關寧軍區十五萬人,崇禎年間,每年需要四百八十萬兩白銀花費。
整個長城防線,一共有五十萬大軍,每年的軍費是多少呢?一千五百萬兩白銀。
騎兵、火槍軍只會更貴。
所以什么小說電視中動不動就有幾十萬鐵騎,如果其背景是真實的古代,那是斷然不可能的。
當然,削減軍費也行,只要你不怕打敗仗,只要你不怕兵變,就可以虐待士兵,給他們雜糧,甚至不給他們吃的。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一大批邊軍出身的士兵造反,各自稱王,比如李自成、張獻忠。
所以縱觀整個明末,能打的有很大一批成員都是邊軍出身……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此次郭桓案抄家所得糧食折合白銀不過一千二百萬兩,甚至比不上軍費的窟窿。
且不談紅薯、玉米、土豆的高產,就說其口感和蘊藏的能量也比百姓手中的糧食,甚至比之軍糧都要好上幾分。
而有了一支能吃飽的軍隊,那就可以訓練,訓練后的精兵,對上雜兵,甚至民兵才能真正做到以一當十。
將士兵的狀態,受訓練程度,裝備的優良,后勤的支撐等結合起來。
就會發現歷史上大多數以少勝多的戰役,勝利的原因其實都有跡可循,并沒有什么天選之人,也并沒有氣運之子。
無非是菜就多練。
而練兵,必然要花費大量的糧食。
想到這里,朱棣也是一陣頭疼。
大明可沒有煙民填補軍費開支,所以尋找高產作物勢在必行。
當今正處于十四世紀尾頁,新航路還未開辟,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根本運不過來。
可若這般困難就能難住朱棣,那未免也太小瞧穿越者了,正在他回來的路上,他便是早已想好策略:
讓大明開辟新航路!
寇可往,我亦可往!
一念至此,朱棣笑著開口:
“沈公子的遠洋船隊最遠到達過哪里?”
為何會問這個?
沈儀臉上浮現一抹疑惑,雖不解,但仍是恭敬的開口:“最遠應該是抵達暹羅國。”
“可曾想過到達更遠處?”
沈儀搖了搖頭:“沈某的私船是絕無可能橫跨大洋的,沿岸航行已是不易?!?
聞言朱棣點了點頭,確實是有這個困難,既要保證船只足夠大,又要保證船上有足夠的補給,還要有精良的裝備保證能打得過當地土著,著實不易。
“若是有著一隊大規模的艦隊,其上有著幾萬人的軍隊,又大量配備火器,大炮,那豈不是真能領先!”
朱棣想著,腦海中突然蹦出一個詞:
“鄭和寶船!”
對啊,鄭和!鄭和你在哪,鄭和你好香!
朱棣興奮的思索著這個人,很快便得出了結論:
鄭和他才九歲!
朱棣嘴角抽了抽,鄭和生于洪武四年,現在才九歲,且不談找不找得到這人,就算是自己想讓他下西洋……
“若是有大型戰船,又有火器軍備,你手下的人能否遠渡重洋?”朱棣看著沈儀說道。
沈儀聞言眼睛亮了起來,他雖沒有出海過,但手下人的傳信他自然是看了。
而今朱棣這番消息,無疑是令人振奮。
“當然可以?!?
朱棣點了點頭,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向著沈儀伸出了手。
“這是?”
沈儀略有不解,我這又沒跪著,殿下伸手拉我干嘛?
朱棣清了清嗓子開口:
“掏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