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圍
明清之際駢文主要指在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至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共130余年間的駢文活動和駢文創作。在當時已享譽文壇,有駢文集問世,被駢文選本收錄,對當時和后世產生重要影響者,視為主要研究對象。如陳維崧的駢文飲譽駢文界甚久,特別是登博學鴻儒科后,社會上掀起駢文熱,陳氏卒后次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同鄉蔣景祁刻其駢文集《陳檢討集》十卷行世,之后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間,四弟陳宗石刻《陳迦陵文集》五十四卷,包括《陳迦陵儷體文集》十卷。康熙三十三年,程師恭以蔣景祁天藜閣本《陳檢討集》十卷為底本,注釋而成《陳檢討集》二十卷,并雕板問世。僅僅十余年間有三種重要版本行世,且是清代第一部清人注清代駢文別集。其后章藻功自注《思綺堂文集》十卷,于康熙六十一年刊行,雍正年間吳自高注陸繁弨《善卷堂四六》十卷,乾隆年間胡浚自注《綠蘿山莊文集》二十四卷,清人注清駢現象值得關注。吳綺、陸繁弨、毛奇齡、章藻功、吳兆騫等皆有刻本行世,惟吳農祥駢文以抄本流傳,但他們當時皆聲名顯赫,衣被文壇,亟待研究。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屬專題研究,主要探討明清之際駢文復興的背景和主要問題,包括明清之際駢文復興的動因和過程、駢文學的發展、駢文交際實用功能的拓展以及駢文的經典化歷程。下編對明清之際駢文名家進行個案研究,在當時已飲譽文壇、有駢文專集或專卷、對當時和后世產生重要影響者,視為主要研究對象,如陳子龍、陳維崧、吳綺、毛奇齡、吳農祥、陸繁弨、章藻功等。揭示他們對駢文的革新以及獨特的駢文風格,以及在清初以至整個清代駢文史上的影響和地位。
二、研究方法
在全面了解明清之際駢文文獻的基礎上,運用文獻學、文體學、美學、文化學、歷史學等方法,將文獻整理與文學研究相結合,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促進,以問題為中心,以厘清明清之際駢文復興的原因、成就和影響為目標,揭示清初駢文文獻的存佚和流傳情況,以及駢文的整體風貌和獨特個性,探討其對清代駢文復興的影響,確立其在駢文史上的地位。
(1) 謝無量《駢文指南》,上海中華書局,1918年,第79頁。
(2) 金秬香《駢文概論》,《萬有文庫》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6、129頁。
(3) 謝鴻軒《駢文衡論》,廣文書局,1973年,第728—790頁。
(4) 李伶俐《論晚明駢文的復蘇》(《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朱麗霞《〈壬申文選〉與〈昭明文選〉——從二者之比較看明季云間派的駢文創作及其文學史影響》(《東方叢刊》2007年第2期),呂雙偉《晚明四六文流行下的〈四六法海〉》(《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楊艷香《從王志堅〈四六法海〉看明代駢文的發展》(《理論月刊》2011年第8期),苗民《學術個性與社會風氣的抗衡——論王志堅〈四六法海〉》(《文學遺產》2013年第4期)、《〈四六燦花〉考論》(《文獻》2013年第4期),賀玉潔《〈堯山堂偶雋〉及其駢文批評》(《人文論叢》2017年第1期)、《論〈四六燦花〉的選文宗旨及其駢文批評》(《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5) 李金松《晚明時期駢文的復蘇及其歷史意義》,《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6) 張明強《明末清初文壇“六朝轉向”與駢文演進》,《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7) 張明強《論明清之際駢文的經典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8) 朱麗霞《云間派創作與清代駢文中興》,《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
(9) 劉湘蘭《論明代的幛詞》,《學術研究》2009年第7期。
(10) 于景祥《朱荃宰的駢文批評》,《文學評論》2012年第6期。
(11) 李慈瑤《明代駢文研究》,浙江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賀玉潔《明代中葉江南駢文研究》,西北大學2019年博士論文。
(12) 謝無量《駢文指南》,上海中華書局,1918年,第79頁。
(13)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 駢文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2頁。
(14)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16—480頁。按,該書初版于臺北,由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出版。
(15) 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香港永安印務公司,1970年,第14—22頁;謝鴻軒《駢文衡論》,廣文書局,1973年;姜書閣《駢文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514—542頁。
(16) 莫道才《駢文通論》(修訂本),齊魯書社,2010年,第307—315頁。按,該書由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初版。
(17)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81—986頁。
(18) 譚家健《中華古今駢文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553—660頁。
(19) 曹虹、陳曙雯、倪惠穎《清代常州駢文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6—111頁。
(20) 楊旭輝《清代駢文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路海洋《清代江南駢文發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21) 呂雙偉《清代駢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22) 王凱符《論清代駢文復興》,《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23) 馬積高《清代駢體文的復興與考據學》,《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5期。
(24) 尹恭弘《駢文》,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第139—148頁。
(25) 呂雙偉《〈四六金針〉非陳維崧撰辨》,《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4期。
(26) 馬銀銀《〈銅雀瓦賦〉作者考》,《文教資料》2013年第28期。
(27) 何書勉《毛奇齡駢文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28) 張文靜《吳綺駢體文研究》,安徽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29) 路海洋《被遺忘的清初駢體名家——吳農祥駢文芻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路海洋《清初儷體名手陸繁弨駢文探論》,《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路海洋《章藻功駢文芻論》,《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
(30) 楊旭輝《“性情獨運”理論主張下的尤侗駢文創作》,《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路海洋《清代駢文史上的“異類”——論清初名才子尤侗的駢文創作》,《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31) 汪超宏《吳綺年譜》,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3頁。
(32) 汪超宏《吳綺年譜》,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