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明清之際駢文作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意義

中國自夏商以來逐漸形成疆域廣大的政治區域,由于行政系統的影響、交通的發展,人口流徙增多,這一區域有著較為一致的文化和心理訴求,但地理環境的差別并不因此消失,中國境內仍存在或隱或顯的地區差異。《詩經》所錄十五《國風》即以各地歌詩結集,編者可能出于以詩系地便于整理的考慮。很明顯,十五《國風》表現風格各不相同,“《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159),孔子稱《周南》首篇《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60)則《周南》和《召南》的樂和詩是典型的“治世之音”。而《鄭風》和《衛風》多愛情纏綿之詩,不免溺于情、蕩于心,所以孔子稱“鄭聲淫”(161),朱熹亦云:“鄭衛之樂,皆為淫聲……是則鄭聲之淫,有甚于衛矣。”(162)可以說《詩經·國風》的編纂是基于文學的地理差異。《楚辭》更體現了江漢地區楚文化的特征,黃伯思《新校〈楚辭〉序》謂:“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163)在用詞、聲律、名物等方面皆表現出顯著的楚地風貌和習俗,與《詩經》的總體風格大異其趣,章培恒《從〈詩經〉〈楚辭〉看我國南北文學的差別》(164),劉紅紅、張玉春《從〈詩經〉、“楚辭”看先秦時代南北文化的差異》(165)等從不同角度考察兩部文集所代表的南北文學的不同性。唐初,修《隋書》,其《文學傳序》比較南北文學云:“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166)之后宋元明清皆不乏關于文學地理的論述。

清代文學的地域性非常突出,蔣寅說:“文學史發展到明清時代,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別顯豁起來,對地域文學傳統的意識也清晰地凸顯出來。理論上表現為對鄉賢代表的地域文學傳統的理解和尊崇,創作上體現為對鄉里先輩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評上則呈現為對地域文學特征的自覺意識和強調。”(167)蔣先生主要針對清代詩學的地域特征加以探討,申述清代人對地域傳統的自覺和建構。給清代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野。

其實,二十世紀以來學人對文學與地理的關系屢有論及,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劉師培發表《南北學派不同論》(168),程千帆先生依許文雨《文論講疏》例,從中析出《南北文學不同論》(論文學與地域)載入《文論十箋》(169),汪辟疆于1934年以《近代詩派與地域》(170)為題發表演講,他們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學地域研究的代表。改革開放后,單篇論文和論著成果較豐,論著主要有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第三章《中國文學的地域性與文學家的地理分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增訂本)》(中華書局2008年版)、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等,其中袁、曾、梅三人著作均涉及清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但都以有清一代為對象。

就清代駢文作家而言,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第九章第一節《綴語》對“清代駢文名家及其作品,作一詳細之統計,俾知一代之菁華,猶能供吾人之探討,至于作家籍貫,亦附見焉”(171),此后他又在《駢文學》第九章《歷代駢文家之地域分布》(172)中論列清代駢文作家的籍里分布。顏建華《清代乾嘉駢文研究》第二章《乾嘉駢文發展源流論》第三節載附表二“順治、康熙、雍正時期駢文作家作品一覽表”(173)。這些成果都有利于進一步考察駢文和地域關系。為了解明清之際駢文地域特征,有必要對明末清初駢文作家的地理分布作一詳細考索。

一、明清之際駢文作家的地理分布及特點

中國駢文到南朝齊梁而極盛,唐宋各有發展,元明二代沉寂不彰,至晚明開始復蘇,清初承其緒,出現眾多駢文作家作品。由于中國疆域遼闊,各地風俗、環境差別較大,文學發展不平衡,包括“地域的不平衡”(174),即便是同一文體亦然。茲將明清之際駢文作家的籍里分布情況列表如下〔“明清之際”主要指明萬歷二十年(1592)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間;“駢文作家”指有駢文專集或駢文專卷,或有駢文名篇傳世者;“籍里”指作家出生、成長之地〕:

明清之際駢文作家地理分布表(175)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①孫治生年,據《孫宇臺集》卷三十一《迪躬詩》序云:“戊子三月六日為余初度,歲月如駛,倏已立年。”(《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9冊,第116頁)“戊子”指順治五年(1648),上推孫氏生于1619年。又《中國地方志集成》影印《(康熙)錢塘縣志》卷二十二《孫治傳》云:“卒年六十有五。”知其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云其生于1618年,卒年未給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18頁)。

續表

①《中國地方志集成》影印《(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卷八《徐喈鳳傳》云徐瑤是徐喈鳳之子,同卷《徐瑤傳》云其有《愛古堂儷體》。南京圖書館藏《愛古堂儷體文》四卷。

續表

①《中國方志叢書》影印光緒年間修《(光緒)豐潤縣志》卷一《建置沿革》云:“明仍為豐潤縣,屬順天府薊州,本朝因之,康熙十五年改屬順天府遵化,雍正三年改屬永平府。”(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59頁)

續表

①南京圖書館藏《鴻雪齋儷體》六卷,康熙刻本。卷首沈涵序云:“彤本謂余曰:‘……余有戚友汪子立夫者,新安俊才也,占籍于楚。’”知汪氏乃安徽徽州人,占籍湖北參加考試。據《鴻雪齋儷體》序跋和評語可知,汪卓交往人士以安徽籍為多,其成長當在徽州。而卷一署名云:“潁川 汪卓 立夫。”此潁川乃汪氏郡望,非實際籍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對該書的著錄有誤,參見崔曉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指瑕十二則》(《四川省圖書館學報》2011年第2期)。

清初駢文作家分布統計表(176)

③俞益謨家在寧夏中衛廣武營(今寧夏青銅峽市),此地在明清之際屬于陜西管轄,為了與今天的區劃照應,單獨列出。

從以上兩表可知,明清之際駢文作家中江蘇省和浙江省所占人數最多,都是19人;福建省位居第三,有10人;安徽居第四,為8人;山東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并列第五,各4人;江西、陜西、湖北、漢軍旗人并列第八,各有3人。江浙兩省占清初駢文作家近一半,是盛產駢文家的區域,而安徽在康熙六年(1667)從江南省析出,但仍與江蘇省關系密切,徽商散布江蘇揚州府、蘇州府等地,且重視文教事業,因此人才輩出。福建在明末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出現了蔡復一、連繼芳等一批駢文作家。江西受宋元以來傳統文化積淀,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清初有三位籍隸漢軍的駢文作家,說明隨著清朝政權的穩定,漢八旗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到了清代中后期,不僅是漢八旗,滿族人的漢文水平也達到高峰,這與作為皇族的滿洲人所得到的各種優待分不開,說明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積累過程。

這一格局與清代文學家分布有一致性,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第一章《本土文學的地理變遷》第四節第三部分“清代著名文學家的地域分布”云:

以此與明代相比較,明代居于前五名的省份依次為:1.南京(南直隸)467人;2.浙江省318人;3.江西省173人;4.福建省97人;5.湖廣省55人。明代南京(南直隸)地域相當于清代江蘇省及安徽省部分地區,湖廣省相當于清代湖南、湖北兩省。清代這兩省分別為61、36人,合之為97人,比山東省多1人,可以躋身于第五名。明清兩代前五名中,江蘇、浙江、江西不僅重合,而且同列于第一、二、三名,說明這三省的地位無可動搖,非常穩固。尤其是江、浙二省更是遙遙領先于其他諸省。(177)

梅氏統計清代著名文學家產于江蘇、浙江者最多,這與該區域駢文作家的分布相一致,說明江浙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等條件的優越,以及重文風氣有利于駢文作家的造就。曾大興亦云:“有清一代,有籍貫可考的文學家1740人,其中江蘇559人,居第一;浙江411人,居第二。”(178)兩廣、云貴、東北地區(漢軍除外)沒有駢文家出現,與當時整個文學家分布亦一致,這些地區至清代中葉之后才漸漸活躍起來,特別是清末,廣東、廣西出了不少有全國性影響的人物,但在清初仍較沉寂。

以各府排序,清初駢文作家占4人以上者,依次為:杭州府11人,蘇州府7人,松江府6人,漳州府5人,常州府4人,嘉興府4人,紹興府4人。梅新林云:“清代出現著名文學家的達164府州。其中擁有著名文學家20人以上為22州府,排序依次為:1.蘇州府178人;2.杭州府173人;3.常州府134人;4.嘉興府93人;5.揚州府64人;6.松江府60人;7.紹興府58人。”(179)兩者相較,蘇州府、杭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嘉興府之著名文學家與清初駢文家的排序互有參差,蓋因統計重點不同所致,不過蘇州府、杭州府、常州府仍然在駢文作家排序中名列前茅,松江府駢文作家人數占第三,主要因其承明末陳子龍和云間派余緒,在清初大放光彩。清代初期駢文家主要分布于長三角流域,且以江浙為夥,江浙之中又以蘇州、常州、松江、杭州為盛。清后期出現地方駢文總集,如姜兆翀編《國朝松江駢體文見》八卷(180)、屠寄輯《國朝常州駢體文錄》三十一卷(181)、曹允源輯《蘇州駢體文征》二十四卷(182),分別是松江府、常州府、蘇州府的駢文總匯,說明肇自清初,訖于清末,該地區駢文源流相承,成一代之大觀。

清初駢文作家多出現在省治和府治,是其地域分布的又一特點。如陜西西安府、安徽安慶府各有3位駢文作家,河南開封府有2名駢文家,福建福州府、山東濟南府等各有2名駢文家。松江府有6人,其中4人籍隸松江府治所華亭縣,這與省治、府治處于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教育文化集中的地方有關。

二、明清之際駢文作家地理分布的成因及其意義

明清之際駢文作家地域分布以江浙為中心,特別集中在杭州府、松江府、蘇州府、常州府等地,而云貴、兩廣無此類人才,有諸多因素,茲從兩方面略加申述。

首先,江浙一帶為宋元以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水陸交通便利,富饒的經濟基礎給從事教育、文學提供了物質保障。南宋陳傅良云:“東南財賦之淵藪,惟吳越最為殷富。夫東南財賦之淵藪也,自戰國、漢、唐至于今用之。”(183)明末崇尚繁華,南京、蘇州、杭州是奢侈之風最為盛行的城市。這一區域為朝廷財賦重地,本身就反映出當地經濟生產之發展、人口之密集。清初沈寓《治蘇》云:

東南財賦,姑蘇最重;東南水利,姑蘇最要;東南人士,姑蘇最盛……蘇為郡,地方方不過五百里,糧三百萬有奇,而鹽蘆關稅、顏料雜色之征在外。郡城之戶,十萬煙火,郊外人民,合之州邑,何啻百萬,而縉紳士大夫肩背相望。(184)

沈氏認為蘇州作為江浙一帶最富裕的地方,水利工程最為緊要,而蘇州人才甲于東南。經濟發達,百姓富足,有了經濟基礎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大批文學家、學者的產生便是自然而然之事。

康熙南巡,曾撰詩勉勵浙江、江南官吏,其《示江南大小諸吏》云:“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藪。”(185)他首先肯定江南、浙江兩地是國家經濟根本,財政賴此。此地又是國家人才的主要來源,把兩者并列,可見出清初時人注意到江浙經濟繁榮和人才涌現的關系,經濟與人文相互促進,使這里成為有清一代堅固不易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同時,商業也非常活躍。以蘇州為例,劉獻廷(1648—1695)所撰《廣陽雜記》卷四云:“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186)蘇州作為天下四聚之一,是東部的商品、人才聚集地。沈寓所謂:“山海所產之珍奇,外國所通之貨貝,四方往來,千萬里之商賈,駢肩輻輳。”(187)又《(乾隆)吳縣志》卷二十三《物產》云:

吾吳雖云一邑,而四方萬里,海外異域珍奇怪偉、希世難得之寶,罔不畢集,誠宇宙間一大都會也。特非地之所產,猶不足為貴。若地利所生,五谷為民食之首,而昔也涂泥,今供上上之賦,其他物類,如洞庭之橘柚、銅坑之楊梅、白沙之枇杷、龍井之薄荷,亦復甲于天下。地利之美,有非他邑可比者,可勿志乎?(188)

蘇州附郭吳縣聚集四方貨品,海外珍異亦貿易其中,市鎮之發達,其他縣難以并肩,“當四達之沖,閩商洋賈,燕、齊、楚、秦、晉百貨之所聚,則雜處閶阓者,半行旅也。因鎮成市,貿遷于是焉”(189),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各種商品的集散,使蘇州富甲天下。伴隨著經濟增長、人口增多,書籍的流通使當地獲取知識更為方便,蘇州地區藏書家輩出,與暢通的商業交通不無關聯。書籍的流通、人員的交際,促使該地區日益“國際化”,這些都是人才孕育的關鍵因素。

其次,以江浙為中心的東南地區重視文化,士人尊崇文章,讀書風氣濃厚,形成讀書重文的傳統。因家族、師友、地域等關系使文學傳承得以順利達成,出現作家的地域集聚。清代常州府是駢文作家最多的地區,劉禺生云:“顧常州駢體文派,實足縱橫中國……常州駢體文派之殿后者,不能不數屠敬山(寄),真能守常州駢文家法。《常州駢體文錄》,本末俱在,敬山死,習駢文者,常州無的派矣。”(190)常州文人十分重視常州駢文建設,形成常州駢體文派。這與其地士人讀書重文風氣有關,“士子多以讀書世其家,故往往科目蟬聯,數代不絕……國朝順治丁亥會試,武邑取中二十一人,鼎甲呂相國宮與焉。壬辰會試中式巢震林一百六十二名,磨勘欽革,乙未再會試,又中式一百六十二名……凡此皆科名異數也”(191),陳耀南云:“三國以來,江南繁庶,八代六朝,濡染獨深,金陵臨安,風流在日,積厚流光,其來有自。近代駢文名家,多產二省。譬如曾燠《駢體正宗》,錄四十三人,江占廿二,浙則十三;吳鼒《八家》,浙二江四……常州府中,又以陽湖一縣,作手最眾;清末武進屠寄,輯《國朝常州駢體文錄》,共四十人,而陽湖居半,燕函粵镈,幾于人而能之,實駢家之王都也。”(192)常州駢體文派實際上是常州駢文作家代代傳承而形成的地域駢文群。

常州駢文派的形成與地區文學傳承關系密切。曹虹云:“常州的尚文傳統至清代,因駢文賢才聚生輩出,持續地表現出整派依源、揚葩振秀的活力。地域機緣一方面帶來血緣地脈上天然遇合的怡然共鳴,促成了一些駢文家族和鄉邑群落的涌現;另一方面也鋪展了擇友勵志、同氣相求的舞臺,形成了駢文發展風格上的有心追求,從而能夠自覺地占據文學的時代高地。”(193)地域經濟的發達、文學名家的示范和承傳,使后學以鄉邦前賢為榮,自覺加以傳揚和學習。屠寄輯《國朝常州駢體文錄》卷三十一《敘錄》云:“曰常作州,率唐詹今……人握靈珠,家被文綺。裒采眾制,光我桑梓。”(194)正表達對鄉賢的崇敬和珍惜。常州駢文家在先賢的昭示下發奮創作,光耀后先。常州如此,蘇州、松江亦如是。

對明末清初駢文家地理分布及其原因的揭示,有助于從一個新的維度審視明清之際駢文的一些問題:明清之際駢文家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區是對六朝江南駢文文統的接續;清初駢文家地理分布深刻影響著有清一代地域駢文作家群的生成;清初駢文作家地域特征體現了清代文學濃厚的鄉邦意識和文學生產的親緣集群性。清初駢文作家的地理分布狀況直接影響了之后的駢文發展,終清一代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以常州、蘇州、松江、杭州、揚州、紹興等府為基地的駢文格局,而《國朝松江駢體文見》《國朝常州駢體文錄》《蘇州駢體文征》等的編纂,體現了駢文創作的地域性和清代地域駢文派的創作實績。


(1) 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傅雷譯文集》第十五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314頁。

(2) 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卷首,《傅雷譯文集》第十五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33頁。

(3)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671—675頁。

(4) 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香港永安印務公司,1970年,第18頁。

(5) 昝亮《清代駢文研究》,杭州大學1997年博士論文,第38—43頁。

(6) 顏建華《清代乾嘉駢文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第96—111頁。

(7) 申時行等修《明會典》,中華書局,1989年,第448頁。

(8) 昆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第80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6頁。

(9) 昆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第80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6頁。

(10)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51頁。

(11) 楊東蓀《制義叢話》序,載陳水云、陳曉紅校注《梁章鉅科舉文獻二種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頁。

(12) 江國霖《制義叢話》序,載陳水云、陳曉紅校注《梁章鉅科舉文獻二種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頁。

(13) 萬斯同《明史》卷七十五《選舉五》,《續修四庫全書》第3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9頁。

(14)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59年,第270頁。

(15) 方苞等編《欽定四書文》卷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頁。

(16) 王志堅編《四六法海》卷首,《四庫提要著錄叢書》集部第170冊,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13頁。

(17)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八十七《辛巳遵旨回話疏》,載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第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21頁。

(18) 眉史氏《復社紀略》卷一,載《東林始末》,《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本,上海書店,1982年,第171頁。

(19) 杜登春《社事始末》,《叢書集成新編》第26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458頁。

(20) 杜騏征等輯《幾社壬申合稿》卷首,《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34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89頁。

(21) 鄭元勛輯《媚幽閣文娛二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72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67頁。

(22) 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香港永安印務公司,1970年,第19頁。

(23) 周絢隆《陳維崧年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4頁。

(24) 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9、87—88頁。

(25) 彭兆蓀《小謨觴館續集·文續集》卷一《答姚春木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01頁。

(26) 柴紹炳《柴省軒先生文鈔》卷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10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403頁。

(27) 章藻功撰注《思綺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40—441頁。

(28) 章藻功撰注《思綺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90頁。

(29) 駱鴻凱《文選學》,中華書局,1989年,第479—486頁。

(30) 參見顏建華《清代文選學與清代駢文復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31) 許梿評選,黎經誥箋注《六朝文絜箋注》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頁。

(32)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驗》,載《蔡元培全集》第七卷,中華書局,1989年,第193—194頁。

(33) 商衍鎏《科舉考試的回憶》,《廣東文史資料》第3輯(內部發行),1962年,第2—4頁。

(34) 轉引自張崟《詁經精舍志初稿》之《規制》,浙江省立圖書館編《文瀾學報》第2卷第1期,1936年,第35頁。

(35) 張崟《詁經精舍志初稿》,浙江省立圖書館編《文瀾學報》第2卷第1期,1936年,第3頁。

(36) 申時行等修《明會典》,中華書局,1989年,第448頁。

(37) 陳建輯《皇明通紀集要》,《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4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87頁。

(38)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第1717頁。

(39) 陳塏輯《名家表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13冊,齊魯書社,2001年。

(40) 陳仁錫輯《皇明表程文選》,《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第51冊,北京出版社,2005年。

(41) 李日華《李太仆恬致堂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5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04—206頁。

(42) 楊守勤《寧澹齋全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5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42—245頁。

(43) 昆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第80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6頁。

(44) 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中華書局,1962年,第1345—1347頁。

(45) 昆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三百三十一,《續修四庫全書》第80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頁。

(46) 吳綺《林蕙堂全集》卷一,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第23—25頁。

(47) 尤侗《西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0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3—366、446—447頁。

(48)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36頁。

(49) 杜受田等修,英匯等纂《欽定科場條例》,《續修四庫全書》第83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1頁。

(50) 《欽定皇朝通志》卷七十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92頁。

(51)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成文出版社,1992年。

(52) 楊文蓀《制義叢話》序,載陳水云、陳曉紅校注《梁章鉅科舉文獻二種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頁。

(53) 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之《揅經室三集》卷二,中華書局,1993年,第608—609頁。

(54) 參見張明強《〈國粹學報〉與晚清駢文學建構》,《古典文獻研究》第16輯,鳳凰出版社,2013年。

(55)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11、115頁。

(56) 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香港永安印務公司,1970年,第18頁。

(57) 認為八股文不隸屬于駢文者亦不乏其人,如譚家健《關于駢文研究的若干問題》云:“有些研究者認為,八股文隸屬于駢文,或稱之為駢文的余緒,這是不確切的。”(《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等,但既然認定駢文本質特征是對偶,那么辭藻、聲律等是第二位考慮因素。

(58) 莫道才《駢文通論》(修訂本),齊魯書社,2010年,第11頁。

(59)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248頁。

(60) 毛奇齡《西河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8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6頁。

(61) 夏荃輯《海陵文征》卷十九,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刻本,第5頁。

(62) 此處稱“博學宏詞”,實際上指康熙十八年舉行的博學鴻儒科,因博學鴻儒科的考試內容和方式類似于唐宋時期的博學宏詞科,故清代學人多以“博學宏詞”稱之,又謂之為制科,如毛奇齡《制科雜錄》詳述此次考試始末(可參見張亞權《“博學鴻詞”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江海學刊》2006年第5期)。

(63) 毛際可《安序堂文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29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548頁。

(64) 夏仁虎《枝巢四述 舊京瑣記》,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頁。

(65)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頁。

(66) 陳繹曾《文章歐冶》,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2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269—1270頁。

(67) 譚瑩《樂志堂詩集》卷十一,《續修四庫全書》第15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43頁。

(68) 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第111頁。

(69) 《明實錄》之《明太祖實錄》卷八十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1512—1513頁。

(70)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2013年,第32頁。

(71)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宋濂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3787—3788頁。

(72) 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之《鑾坡前集》卷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58頁。

(73)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59年,第270頁。

(74) 毛際可《安序堂文鈔》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29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548頁。

(75) 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第111頁。

(76) 楊慎《升庵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0—11頁。

(77) 馬樸《四六雕蟲》卷五,明萬歷三十六年戊申(1608)刻本,第7—8頁。

(78) 姜書閣《駢文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522頁。

(79) 姜書閣《駢文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531頁。

(80) 葉農、葉幼明《中國駢文發展史論》,澳門文化藝術學會,2010年,第142頁。

(81) 張岱著,欒保群注《嫏嬛文集》卷五《自為墓志銘》,故宮出版社,2012年,第229頁。

(82) 張瀚撰,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中華書局,1985年,第139、140頁。

(83) 張岱著,欒保群注《嫏嬛文集》卷四《五異人傳》,故宮出版社,2012年,第214頁。

(84) 《(崇禎)嘉興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638頁。

(85) 吳應箕《樓山堂集》卷十五,《續修四庫全書》第138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45頁。

(86) 參見李清宇《明代中期文壇的“四變而六朝”——以黃省曾與李夢陽文學觀念之異同為中心》(《北方論叢》2004年第2期)、雷磊《明代六朝派的演進》(《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張燕波《論明代金陵六朝派的發端與發展》(《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吳冠文《論六朝詩歌的批評與整理在明代中期的興盛》(《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87) 王文祿《文脈》,《歷代文話》第2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692頁。

(88)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卷首《文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頁。

(89)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十三,中華書局,1959年,第210頁。

(90) 屠隆《鴻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9冊,齊魯書社,1995年,第252—253頁。

(91) 屠隆《由拳集》卷十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0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559頁。

(92) 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卷十七,《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8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519頁。

(93)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第1721頁。

(94) 張溥著,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第313頁。

(95) 張溥著,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第313—314頁。

(96) 陳子龍著,王英志編纂校點《陳子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854—855頁。

(97)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七《陳子龍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7096—7097頁。

(98) 王先謙編《駢文類纂》卷首《撰人姓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3頁。按,《撰人姓氏》下云21首,據正文所收實為22首。

(99) 陳子龍著,王英志編纂校點《陳子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838頁。

(100) 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4頁。

(101) 王晫《今世說》,《清代傳記叢刊》第18冊,明文書局,1985年,第64頁。

(102) 蕭統編,孫鑛評,閔齊華注《孫月峰先生評文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7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7頁。

(103) 洪若皋輯評《梁〈昭明文選〉越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7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679—680頁。

(104) 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香港永安印務公司,1970年,第14頁。

(105) “齊閔華”,誤,當作“閔齊華”。見天啟二年刻本《孫月峰先生評文選》每卷卷首署名。

(106)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9—100頁。

(107) 呂留良《呂晚村先生論文匯抄》,《歷代文話》第4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338頁。

(108) 參見趙俊玲《〈昭明文選〉評點研究》(復旦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第一章第二節。

(109) 王書才《明清文選學述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論文,第18頁。

(110) 參見王書才《明清文選學述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論文)第四章第一節。

(111) 彭兆蓀《小謨觴館續集》之《文續集》卷一《答姚春木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01頁。

(112) 蔣寅《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

(113) 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19頁。

(114) 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第41頁。

(115) 張明強《學術思潮與清初駢文的新氣象》,《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116) 毛際可《安序堂文鈔》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29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548—549頁。

(117) 清初駢文有自覺的抒情意識,并形成個性風格,在駢文史上具有轉折意義。參見張明強《清初駢文的抒情自覺與風格形成——以吳綺駢文創作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118) 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76頁。

(119)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7頁。

(120) 張宏生《清詞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8頁。

(121)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卷首,《續修四庫全書》第165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頁。

(122)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37頁。

(123)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卷首,《續修四庫全書》第165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頁。

(124) 陳子龍著,王英志編纂校點《陳子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812頁。

(125)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55頁。

(126)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53頁。

(127)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頁。

(128) 陳子龍著,王英志編纂校點《陳子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838頁。

(129) 魏禧著,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魏叔子文集》,中華書局,2003年,第411—412頁。

(130) 黃宗羲《南雷詩文集》之《留別海昌同學序》,載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10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27頁。

(131) 陸繁弨著,吳自高注《善卷堂四六》卷六,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陳明善刻本,第29—33頁。

(132) 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01—302頁。

(133) 金一平《柳洲詞派》,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02頁。

(134) 吳興華《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載《吳興華詩文集·文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2頁。

(135)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五《兩晉南北集珍》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第582頁。

(136) 吳興華《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載《吳興華詩文集·文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9頁。

(137) 吳綺《林蕙堂全集》卷一,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第61—62頁。

(138) 楊燕《吳綺湖州為官時期文學活動考論》,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第13—14頁。

(139) 路工《訪書見聞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5—136頁。

(140) 李漁輯《四六初征》,《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34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22—623頁。

(141) 李葆嘉《方以智撰刊〈通雅〉年代考述》,《辭書研究》1991年第4期。

(14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第1028頁。

(143) 方以智《通雅》卷首,中國書店影印清康熙姚文燮浮山此藏軒刻本,1990年,第4—5頁。

(144) 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第41頁。

(145) 魏禧著,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魏叔子文集》卷六,中華書局,2003年,第289頁。

(146) 錢謙益輯《列朝詩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96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99頁。

(147) 馮班著,何焯評,李鵬點校《鈍吟雜錄》,中華書局,2013年,第54頁。按,點校者以康熙十八年馮武作記之《鈍吟全集》本為底本,此處“弘、正”之“弘”,底本作“弘”,而點校本作“宏”,誤。

(148)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9頁。

(149)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頁。

(150) 徐樹谷、徐炯輯注《哀江南賦注》卷首,《叢書集成續編》第18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第29頁。

(151)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中華書局,1977年,第13177頁。

(152) 陳子龍著,王英志編纂校點《陳子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818頁。

(153) “幸”,《流鉛集》稿本為空格,據章藻功《竹深處集》(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刻本)卷首吳農祥序補。

(154) “炫”,《流鉛集》稿本為空格,據《竹深處集》卷首吳農祥序補。

(155) 吳農祥《流鉛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80頁。

(156) 方楘如《集虛齋學古文》卷十二《吳征君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3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806頁。

(157)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五《玉芝堂集》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第1682頁。

(158) 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74—175頁。

(159) 《毛詩正義》卷一,載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273頁。

(160)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30頁。

(161)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162頁。

(162) 朱熹注,王華寶整理《詩集傳》,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66頁。

(163) 呂祖謙《皇朝文鑒》卷九十二,《四部叢刊初編》本。

(164) 章培恒《從〈詩經〉〈楚辭〉看我國南北文學的差別》,《中國文化》1989年第1期。

(165) 劉紅紅、張玉春《從〈詩經〉、“楚辭”看先秦時代南北文化的差異》,《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166) 魏征、令狐德棻《隋書》卷七十六,中華書局,1973年,第1730頁。

(167) 蔣寅《清代詩學與地域文學傳統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該文又載蔣寅《清代文學論稿》(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題名《清代文學與地域文化》。

(168) 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國粹學報》第一年乙巳(1905)第2、6、7、9號。

(169)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9—121頁。

(170) 該文經過作者多次修改,收入程千帆編《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71)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17頁。按:該書初版由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出版。

(172) 張仁青《駢文學》,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第602—635頁。

(173) 顏建華《清代乾嘉駢文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第53—55頁。

(174)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頁。

(175) 該表個別作家生卒年參考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和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因出注繁瑣,恕不一一注明。

(176) 統計區域不完全按照明末清初時期的行政區劃,明末的南直隸,清初改為江南省,后來分為江蘇和安徽。而明代湖廣在清代分為湖北和湖南,為了便于分析,將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單獨列出。明代孟思籍隸浚縣,在明代屬京師(北直隸)大名府,清代雍正三年(1725)劃歸河南衛輝府,今屬河南鶴壁市。為更好地呈現地域性,暫歸河南。

(177) 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61頁。

(178)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54頁。

(179) 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61頁。

(180) 宋如林修,孫星衍、莫晉纂《(嘉慶)松江府志》卷七十二著錄,《續修四庫全書》第68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70頁。

(181) 屠寄輯《國朝常州駢體文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69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2) 曹允源輯《蘇州駢體文征》,稿本,7冊,蘇州圖書館藏。書中又題《蘇州文征乙編》《蘇州駢體文錄》《吳中駢體文錄》等,蓋為稿本,未最終確定書名。孫德謙《四益宧駢文稿》(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卷上《吳郡駢體文征序》,即為此書而作,則又名《吳郡駢體文征》。

(183) 章如愚《群書考索》續集卷四十六《財用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573頁。

(184) 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卷二十三,中華書局影印光緒十二年思補樓刻本,1992年,第604頁。

(185) 清圣祖御制,張玉書等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四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17頁。

(186) 劉獻廷撰,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中華書局,1957年,第193頁。

(187) 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卷二十三,中華書局影印光緒十二年思補樓刻本,1992年,第604頁。

(188) 姜順蛟等修,施謙纂《(乾隆)吳縣志》卷二十三,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1頁。

(189) 姜順蛟等修,施謙纂《(乾隆)吳縣志》卷八,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第1頁。

(190) 劉禺生撰,錢實甫點校《世載堂雜憶》“大好駢文派”條,中華書局,1960年,第301頁。

(191) 于昆修,陳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卷九《風俗》,《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江蘇府縣志輯》第3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3—184頁。

(192) 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香港永安印務公司,1970年,第20—21頁。

(193) 曹虹《清代常州駢文集群形成的地域機緣》,《文學遺產》2010年第4期。

(194) 屠寄輯《國朝常州駢體文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69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1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长子县| 临泉县| 平泉县| 泗水县| 大埔区| 大丰市| 丰都县| 盐源县| 长白| 伊宁市| 遵义市| 胶州市| 江永县| 道孚县| 朝阳市| 广昌县| 长兴县| 灵山县| 黄骅市| 九龙县| 海淀区| 屯门区| 池州市| 古浪县| 荔波县| 万宁市| 赣州市| 香港 | 南部县| 长宁区| 玛沁县| 从江县| 晋州市| 许昌县| 莎车县| 澄迈县| 大英县| 响水县| 五莲县|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