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習錄百句(中華經典百句)
- 吳震
- 2852字
- 2024-08-07 11:45:18
引言 一代大儒王陽明
十六世紀初的明代中國,已是傳統帝制社會的晚期,此時在儒家思想文化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大儒——王陽明,他的思想被后人稱作“陽明心學”(又稱“陽明學”),是宋代程朱理學(又稱“朱子學”)之后儒家哲學發展的又一理論高峰。十七世紀中葉進入清代之后,由于學術和政治的原因,陽明心學一時沉寂,至清末民初開始逐漸復興,其中在二十世紀初現代新儒家思潮中,有不少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賀麟等十分重視儒學傳統中陽明心學的理論價值,在現代中國哲學的建構中,開創了“新心學”的發展方向。在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陽明心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思想資源,正日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因早年常講學于紹興的陽明洞,所以世稱陽明先生。成化八年(1472),陽明出生在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市)的一戶仕宦大家。青少年時,他豪邁不羈,喜騎馬射箭,渴慕豪杰,期望建功立業;聰慧好學,才思敏捷,好詞章,曾沉迷于佛老之學。但他自小志向遠大,不以讀書科舉為志,而以學做圣賢為人生“第一等事”。
陽明生活的時代,從朝廷到民間的整個社會,被程朱理學的思想所籠罩。人們的言談舉止、立身行事等,莫不恪守程朱理學的規定,服從程朱理學的權威。自然,對于年少的陽明來說,讀書學圣賢,便是遵循程朱理學的格物窮理的教誨。
因為按照朱熹的為學路徑,如想成就理想人格,就必須首先經過知識學習,通過“即物窮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了解和把握各種各樣的事物之理及其客觀知識,然后才能一步步成就圣人或君子那樣的崇高人格。
因此,少年陽明便立下格物的志向,曾經面對庭院的一片竹林,進行了“格竹”的知識實驗。但可想而知的是,面對竹子冥思苦想,并不能想明白竹子的道理,最終格竹失敗,陽明大病了一場。這一失敗使得陽明對“讀書學圣賢”心生怯意,覺得格物窮理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然而事實上,這場格竹實踐的失敗,卻在他心中隱隱產生了思想上的疑問:通過向外物以求其理的工夫實踐,能否解決心與理“判若兩截”的問題呢?退一步想,即使一個人能夠格盡天下之物,但這種格物工夫又與自家身心有什么關聯呢?當然,對于少年陽明而言,他并不能完全解決這兩個思想疑問。但應該說,“格竹事件”無疑是陽明后來探尋一條新的成就圣賢之路的思想“導火索”。
弘治十二年(1499),陽明第三次參加會試,考中進士。弘治十三年至十八年(1500—1505),他在北京任職,同時廣泛結交朋友,并且開始授徒講學,其所講的主要不是詞章之學,而是與自我密切相關的身心性命之學,這也意味著陽明在思想上,再次轉向追尋儒家傳統的圣人之學。弘治十八年(1505),陽明與湛若水相識定交,相約一起昌明圣學。他的愛徒徐愛也在這年進京,拜陽明為師,成為陽明的開門大弟子。此時陽明的思想趨向已定,是“龍場悟道”的預伏期。
正德元年(1506),王陽明三十五歲,因言獲罪,被貶到貴州龍場去做驛丞。正德三年至正德五年(1508—1510),是他“居于蠻荒之地”的三年。三十七歲這年,他終于大悟困擾良久的“格物致知”問題,領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識到“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王陽明年譜》)這便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所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說儒家圣人所講的道理,原來就在我自己的心中充分具備,無須外求,這便是陽明心學的第一命題——“心即理”,從此開創出一個與程朱理學不同的思想世界,即陸王心學的儒學派別。
正德四年(1509),王陽明在貴陽龍崗書院提出其思想中第二個著名的命題——“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基本命題之一,是陽明的“立言宗旨”,也是其哲學思想的一項重要理論貢獻,與朱熹“知先行后”說形成鮮明對照。
正德八年至十一年(1513—1516),王陽明在滁州、南京任職,授徒講學。其間,陽明的授徒講學之法經由“高明一路”的靜坐反省,轉變為一種“存天理,去人欲”的“省察克治實功”。(《與滁陽諸生并問答語》)明末大儒黃宗羲注重陽明在滁州、江西、越州三個階段的思想變化發展,但在陽明的一生中,南京時期也是一段重要的思想階段,包含了其致良知思想最終形成的諸多因緣,是陽明與朱子學者的一個思想交鋒時期,是其一生前期向后期過渡的時期。
正德十二年至嘉靖元年(1517—1522),王陽明在江西五年,一面平諸寇,擒宸濠,一面講學不輟。在此期間,他先后提出:“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又言:“良知是造化的精靈。”又進而指出:“此‘致知’二字,真是個千古圣傳之秘。”(《傳習錄》下,二一一)又言:“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王陽明年譜》)以上議論,便是陽明晚年著名的“致良知教”。可見,陽明在江西平亂近五年,創下蓋世奇功,兵戎歲月,卻不忘授徒講學,由闡發“誠意之學”到發明“致良知學”,標志著陽明心學的成熟圓融。
嘉靖元年至六年(1522—1527),王陽明在紹興老家度過了一生中最后六年的鄉居生活,此間門人益進,陽明常常與門人弟子闡述“致良知”等心學思想。
嘉靖四年(1525),王陽明在《答顧東橋書》中除闡述“知行合一”“致良知”外,還闡述“萬物一體”思想。而闡述“萬物一體”思想的文字即《拔本塞源論》,長達兩千余字,縱論古今,氣勢磅礴,痛快淋漓,一氣直下,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感奮不已。陽明的“萬物一體”論不僅是一種哲學觀念、價值關懷,也是一種社會理論、實踐理論。
嘉靖六年(1527),廣西思恩、田州爆發叛亂。鑒于此前陽明平定匪亂、宸亂的武功韜略,朝廷再次任命陽明出征思恩、田州。
在啟程前夜,王陽明應弟子錢德洪、王畿之問,在天泉橋,提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下,三一五),這便是著名的“四句教”,史稱“天泉證道”。陽明出發后經過嚴灘,錢德洪、王畿追送至此。陽明又闡發“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史稱“嚴灘問答”。
陽明逝世后,關于“四句教”的爭論,聚訟紛紜。其實,據朱得之輯《稽山承語》記載,嘉靖五年(1526),陽明與門人論良知心學,便首次揭示“王門四句教”,言:“無善無惡者心也,有善有惡者意也,知善知惡者良知也,為善去惡者格物也。”這是最早的“王門四句教”的記載,比“天泉證道”早一年。可見,“四句教”絕非陽明在“天泉證道”之際的偶發之語,而是他晚年屢有言及的重要教法。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陽明在歸途中,卒于江西南安青龍鋪。一代大儒謝世,其功業足以彪炳史冊,其思想更是程朱理學之后的第二大高峰。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其中也收錄了若干書信。這部書的篇幅不算大,計有八萬余字。按今人的條目劃分,共計三百四十二條。《傳習錄》不僅是陽明心學的思想寶庫,而且后來逐漸成為儒學史上一部重要的傳世經典,其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觀點不僅是陽明學的智慧結晶、重要理論,而且業已成為儒學傳統中最富代表性的內容之一。
本書所收王陽明語錄,以《傳習錄》為主,適當采自《王陽明全集》,這樣做是為了方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王陽明的思想觀點。

蔡世新繪《陽明先生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