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無衣

《詩經·秦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出自《詩經·秦風》。秦風,即秦地的歌謠。嬴氏本是東方部族,最初生活在嬴(故址在今山東萊蕪城子縣村),后西遷至今甘肅一帶,因秦非子有功被封在秦地,逐漸擴展到今陜西一帶。因其地環境惡劣,且長期與西戎交戰,故“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朱熹《詩集傳》卷六)。見于詩歌,多慷慨激昂,有強武奮發之氣。《無衣》突出表現了這一風格特點。

歷來對此詩有兩種理解:一種以《毛詩序》為代表,認為“《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毛詩正義》卷六);一種認為這是一首軍中戰歌,表現士卒間團結友愛的情誼和同仇敵愾、共抗外侮的氣概。現代人多認同后一種解讀。

詩歌共三章,各章結構相同,用字略有差別,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旋律感,鏗鏘有力,激越動人,有力地表現了士卒們熱烈昂揚的情緒。每章以“豈曰無衣”開頭,就像軍中長官戰前訓話一樣,先以厲聲喝問發端,意在激發兵士胸中的慷慨激昂之氣。接下來四句,就如同是士兵的齊聲回應。先是高呼“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意謂“伙伴們,不必擔心沒有衣裳,我與你合穿一件”。這是對伙伴的熱情召喚,同時,暗含“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之意,表現出他們相互扶持、不分彼此的袍澤情誼。袍,戰袍;澤,汗衣、內衣;裳,下衣,指戰裙。三字此處無別,泛指衣服。后以“袍澤”指軍中戰友,即起于此。接著以“王于興師”交代起兵緣由,作戰前政治動員,呼吁大家伙兒清楚自己的使命,為王前驅,忠于職守;繼而以“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作戰前部署,鼓舞士氣,告訴大家伙兒趕快磨快手中武器,隨時準備投入戰斗。最后以“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結束,則是將士情緒被點燃后的齊聲吶喊,不啻吹響戰斗的號角:咱們共同面對一個敵人,讓我們一起行軍,一起戰斗吧!

讀了這首戰歌,我們眼前會浮現出怎樣的形象?是不是看到一群士兵,雖然衣不蔽體,面有饑色,卻人人臉上洋溢著熱情的光芒?他們摩拳擦掌,厲兵秣馬,高唱著戰歌,無畏無懼地走向戰場。為什么會這樣?是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決心激勵著他們,是并肩協作、互助友愛的兄弟情誼感染著他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延津县| 永德县| 富锦市| 梧州市| 瓦房店市| 华容县| 喀什市| 乐东| 噶尔县| 宜春市| 成武县| 崇仁县| 苏尼特右旗| 淮阳县| 宿州市| 安平县| 昆明市| 吴江市| 永顺县| 沅陵县| 乌鲁木齐县| 沽源县| 五莲县| 花莲县| 泰州市| 南乐县| 礼泉县| 嵊泗县| 梓潼县| 米脂县| 阜城县| 阳原县| 疏勒县| 阿图什市| 灵台县| 开远市| 雷波县| 甘德县| 稻城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