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長安城研究(2006—2021)
-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考古研究所
- 11139字
- 2024-08-05 13:34:13
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2008年發掘簡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
直城門是漢長安城西面城墻上的南數第二個城門,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街道辦事處周家河灣村東部以北約100米處(圖一;圖二)。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曾對該遺址作了局部發掘,清理了3個門道中北面的1個門道,部分發掘資料已經發表〔1〕。2008年,為配合西安市文物局的直城門遺址保護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又對該遺址作了第二次發掘。發掘工作從5月22日開始,至10月30日結束,共布12米×24米的探方5個(編號為T1—5,其中T1的南部和T5的北部各有一段沒有發掘),加上擴方部分,發掘面積總計1300多平方米。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漢長安城遺址位置示意圖

圖二 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位置圖
一、地層堆積
直城門遺址的地層堆積比較簡單,一般表土層下即為漢代的堆積,個別地方表土層下有較厚的擾亂層,擾亂層下為漢代的堆積。以T5北壁東部和T1西壁剖面為例介紹如下。
T5北壁的地層堆積可分為2層(圖三)。

圖三 T5北壁東部剖面圖
1.耕土層 2.擾土層
第1層:耕土層。厚0.1—0.16米。
第2層:擾土層,灰褐色土,質地較硬,結構較緊密,包含物有漢代的磚、瓦、瓦當碎塊、炭粒、紅燒土粒及現代的鐵絲、塑料薄膜碎塊等。深0.1—0.67、厚0.54米。
第2層下為城墻的基礎,土質為純凈的五花土,經過夯打,結構緊密,質地堅硬。
T1西壁的地層堆積可分為2層(圖四)。

圖四 T1西壁剖面圖
1.耕土層 2.漢代文化層
第1層:耕土層。厚0 .12—0.16米。
第2層:漢代文化層,灰色土,結構疏松,質地較軟,包含物有漢代的磚、瓦、瓦當碎塊、炭粒、紅燒土粒及鐵器殘塊等。深0.12—0.53、厚0.32—0.36厘米。
第2層下為漢代的地面。
二、遺跡
遺跡主要包括城墻和城門兩部分(圖五;圖版壹,1、2)。

圖五 直城門遺址平、剖面圖
(一)城墻
根據實測,城墻基礎東西寬約20米。城門南側的城墻基本被破壞殆盡,僅存基礎,T1西南部殘存一段城墻的西壁,長7.48、現存高0.12—0.18米,夯土筑成,表面粉刷一層白灰,多已脫落。城門北側的城墻保存相對較好,頂部寬2.5—7.5、底部寬8.85—9.25、高出北門道地面1.71米。
(二)城門
包括門道、隔墻和城門的附屬設施。
1.門道 從北向南共有3個,分別為北門道、中門道和南門道。
(1)北門道 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北門道在新莽末年曾遭戰火焚毀,后經修理又繼續使用,經歷了東漢、魏晉、十六國和北朝,直至隋朝初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后才最終廢棄。1957年發掘時清理出了晚期即北朝至隋代的路層。至于早期的門道結構,由于壓在晚期路層以下沒有清理,形制不太清楚。本次發掘時,首先重新清理出晚期路層,接著在北門道的東半部進行了解剖,發現了早于晚期路層的兩期路層,即中期路層和早期路層。
門道現存東西進深9.95、復原進深約20、南北面寬約8.15米。南壁保存較好,仍為直壁,東西殘寬6.15、殘高1.19米,夯層清晰,夯層厚約6—8厘米。北壁被破壞成參差不齊的坡狀(圖版貳,1)。
晚期路層在門道內從南到北都有分布,保存狀況較差,多處被近現代擾坑(溝)破壞。路層最大厚度約0.55米,包含物有素面磚殘塊、繩紋板瓦及筒瓦殘片、紅燒土塊、炭粒、繩紋條磚殘塊、素面板瓦殘片等。門道中部發現兩條東西向車轍,寬約25、深約5厘米,兩條車轍的最大寬度為1.7米,若以車轍的中部測量,軌距為1.5米左右。門道東部偏南路面以下路土中有一東西向小渠,長1.75、內寬0.085、內高0.15米。渠底為路基,南北兩壁為磚砌,砌法為繩紋條磚東西向側砌,頂部蓋以南北向繩紋條磚。完整的繩紋條磚一般長28—29、寬13—14、厚5—5.5厘米,有的厚達7厘米。門道西北角有一花崗巖礎石,略呈圓角方形,長75、寬70、厚約18厘米。
中期路層疊壓在晚期路層的下面,在門道的東部解剖部分有所發現,南北面寬7米多,其表面低于晚期路層的表面約55厘米。路面南部和北部較高,中部較低。路土呈黑色,結構致密,質地堅硬,包含物有磚瓦碎塊、紅燒土粒、炭粒等,厚15—20厘米。中期路層的下面疊壓著一條東西向的磚石結構地下排水渠,下文將敘述其形制。
早期路層疊壓在中期路層的下面,在門道的東部解剖部分有所發現,夯土筑成,土質比較純凈,經火燒,上部已經變成紅色。路基中部被東西向的磚石結構地下排水渠打破。門道西部發現一排南北向的方形石塊,均經過修整,大小相近,原來有9塊,北起第1塊已不存,現存痕跡呈曲尺形,南北長約60、東西寬約55厘米(圖版貳,2)。第2—4、6—8塊為花崗巖,長約70、寬約50厘米。第5塊為砂巖,中央較高,南部和北部較低,長58、寬37厘米。第9塊為砂巖,稍殘,長58、寬48.5厘米,下部有一曲尺形缺口,東西長22.5、南北長32厘米。上述諸石塊形制規整,排列整齊,位于兩端的形狀為曲尺形,中間的上部略呈“凸”字形,其余則為方形,這應該就是北門道的門限石。另外,從質地上看,兩端和中間的門限石與其余諸石塊不同;從形制上看,北起第2—4塊和第7塊石質較粗,且表面未經打磨,較為粗糙,而第6塊與第8塊石質較細,表面似經打磨,較為光滑;從位置上看,北起第4、5、7、8塊的西部邊沿與其余的不在同一直線上,似經移動。根據這些現象分析,現存諸門限石應該不是一次安放的。
(2)中門道 位于北隔墻與南隔墻之間,現僅存中部,東部和西部被破壞?,F存東西進深11.5—14.3、復原進深約20、南北面寬7.6—7.75米(圖版叁,1)。門道內堆滿城門焚毀時倒塌下來的紅燒土、夯土塊及炭化的木件殘塊。其中夯土塊經火燒變為磚紅色,夯層厚約8—10厘米,上面可見圓形夯窩,夯窩直徑為6.9厘米。在距離門道地面以上約0.8米處有10層夯土塊基本平置,厚92厘米,應是塌落下來的門道上部夯土。為保留門道內的部分堆積用作將來展示,只清理了南半部,北半部沒有清理。
南壁殘長14.3、殘高2.38米,夯土筑成,已被燒成紅色,夯層厚4.5—9.5厘米。壁面上殘留加工痕跡,寬6—7厘米,似為鍤一類的工具所留。南壁北側約0.2米處有一條東西向的木灰槽,東西殘長約8.5、南北寬0.35、深0.1米,底部鋪有礎石。礎石上原有東西向的木地栿,現已炭化,存有多處殘段。經測量,完整的地栿長2.75、寬0.35、殘厚約0.17米。地栿之上密排立柱(排叉柱),多數已不存,少數尚存殘段,現已炭化。木柱與木柱之間以土坯填塞,外面以草泥封堵,最外面刷以白灰。根據收集到的夾在兩柱之間的白灰墻皮得知,兩柱之間的距離只有10—15厘米。
北壁殘長11.5、殘高1.42米,夯土筑成,已被燒成紅色,夯層厚4.5—9.5厘米。北壁南側共清理礎石3塊,其中西部2塊、東部1塊。
中門道地面保存較好,結構為夯土上抹一層3厘米厚的泥皮,表面平整,少有使用痕跡。經火燒后,微呈青灰色。門道東部地面上有一炭化的木件殘跡,呈南北向,南北長60、直徑30厘米。門道西部發現一條橫貫南北的長條形鐵構件,已與夯土等燒結為一體,已清理的燒結塊長1.95、寬0.15、厚0.05米,里面包含的鐵構件寬3、厚0.4厘米,可能為門道某處的鐵件。
在中門道西部,1957年發掘時曾發現有一排門限石,共10塊,中間8塊為長方形,兩端各1塊為曲尺形,現均被破壞無存,但在其原采的位置發現有較多花崗巖碎石碴,分布范圍東西寬約0.7、南北現清理部分長2.03米,當是門限石的所在。
在中門道的西側發現了一片卵石堆積,已遭到破壞,僅存殘部。現存范圍南北長約3.3、東西寬約1.8米。卵石多為花崗巖,少數為青石或砂巖。經實測,卵石長10—15、寬6—12、厚6厘米左右。卵石面下堆積較純凈,質地較硬,似經過加工。根據上述跡象推測,中門道的西側可能有卵石散水分布。
(3)南門道 位于南隔墻以南,現僅存中部,東部和西部被破壞?,F存部分東西進深12.3、復原進深約20、南北面寬8.1米(圖版叁,2)。
門道的北壁現存部分長12.33、高2.55米,夯土筑成,夯層清晰,表面多有崩塌。北壁下部有一條東西向的壓痕,斷面為圓形,直徑8—10厘米,應是夾在夯土中的夾棍之類的朽痕。北壁南側有木灰槽,南北寬約35、深約10厘米,內有木灰分布,當是原來木地栿的遺跡。槽底置礎石,質地多為花崗巖。北壁現存12個壁柱槽,系在夯土上挖鑿而成,平面呈方形,其后壁即為門道的北壁夯土,東、西壁多有崩塌,保存不好。柱槽底部少數(東起第2、7、10柱槽)有單獨的礎石,多數與外側的木灰槽共用一個礎石。礎石未經雕琢,較平的一面向上。
門道的南壁基本被破壞殆盡,現殘存最大高度僅0.2米左右。南壁下的壁柱槽也被破壞,形制不清。南壁北側有一條東西向的木灰槽,現存部分長13.05、寬0.35、深約10厘米,底部密布礎石。現存礎石共15塊,均為花崗巖,多數未經雕琢,較平的一面向上,其中最西面的一塊礎石西北部有一曲尺形的缺口,東西長28、南北長27、深13厘米。礎石上面殘存較多的木地栿殘塊,現已炭化。礎石南側有被破壞的壁柱槽底部殘跡。
門道內堆積著倒塌的夯土塊,經火燒呈紅色,部分燒成流碴,質地堅硬,顏色鐵青。另有殘鐵器、木炭殘塊等。門道地面南部和北部較平,中間下凹,布滿一條條相互疊壓的東西向車轍,推測為車輛長期碾壓所致。路面經火燒,顏色青灰,局部呈紅色。南門道內路面上散落著鐵戟、鎧甲片、炭化木構件殘部及大量的木炭灰。
南門道西部沒有發現成排的門限石痕跡,但在南壁北側的礎石中,現存最西面的一塊西北部有一曲尺形的缺口,其北不遠處有一立柱,現已炭化,北壁南側與之相對應的礎石已不存,但該位置以南不遠處也有一炭化的木柱,二者之間有較多的木炭殘塊,推測此處應是設門的位置。
2.隔墻 包括北隔墻和南隔墻。
(1)北隔墻 位于北門道與中門道之間,平面呈長方形,復原東西長約20、南北寬約4.2、現存部分高1.47米。夯土筑成,夯層清晰,夯層厚6—8厘米。北隔墻西側現存一片卵石堆積,其范圍南北長3.65、東西現清理部分寬約1.27米。卵石形狀不太規則,質地有花崗巖、青石等。此處可能是卵石散水的殘跡。
(2)南隔墻 位于南門道和中門道之間,復原東西長約20、南北寬4.1米,現僅存中部,其東部和西部被破壞?,F存部分呈一不規則的臺狀,南北寬4.1、頂部東西長3.9—4.75、底部東西長14.1—14.3、現存部分高2.55米。夯土筑成,夯層十分清晰。
3.城門的附屬設施 包括北門道和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以及南門道以南城墻東側的房址。
(1)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 1條(編號為SQ2),呈東西向,出城門以后折向西北,最后向西接入城墻西側的城壕?,F存門道以東部分被破壞無存,形制無法究明。水渠在不同的部位形制也不相同,從東向西可分為三部分(圖版貳,3)。
東部位于北門道下面,為暗渠,呈東西向,主要用石板砌筑而成,局部也使用少量的條磚。現存部分長19.73米,東口通寬1.28、內寬0.65、內高0.78米,西口通寬1.25、內寬1、內高0.77、通高1.2米。其建筑程序是先挖一個斷面基本呈方形的土溝,接著在溝底平鋪一層青石板,在南北兩壁的內側立砌石板形成南北壁,最后以石板蓋頂。石蓋板僅存西端2塊。有的地方石壁板的高度達不到要求的高度,則在石板的頂部加砌若干層條磚。兩壁石板與土溝槽壁之間,有的地方用條磚或碎石塊填補縫隙(圖六)。完整的條磚尺寸有三種:長32、寬16、厚5.5厘米,長33.5、寬16.5、厚6.5厘米,長34、寬16、厚6厘米。水渠的填土中出土較多繩紋條磚,不少條磚上面還有戳印,印文中多含有“石安”二字,當為十六國時期后趙的遺物。

圖六 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東部斷面
中部位于北門道以西,亦為暗渠,呈東南—西北向,磚券而成。這段渠長3.45米,東口通寬1.36—1.41、內寬0.84—0.85、內高0.73、通高1.01米;西口通寬1.36—1.41、內寬0.8—0.85、內高0.76、通高1.07米。南、北兩壁用磚平鋪砌成,均為14層,所用磚主要為子母券磚。自第15層以上,開始用子母磚券頂。券磚現存12排,每排約40塊。完整的子母磚有的長28、寬18、厚2.5—4厘米,有的長27、寬18.5、厚3—4.5厘米,均為素面。渠內填土為較純凈的淤土。
西部為明渠,呈東西向,南、北兩壁磚砌而成,其中東部砌磚保存較完整,西部破壞嚴重,砌磚已不復存在,僅存土溝?,F存部分長4.5米,東口底寬0.7、上寬0.74、高0.71米,西口底寬0.93、上寬1.22、壁高1—1.1米。砌磚多為子母磚,一般較厚的側面朝向渠內,個別較薄的側面朝向渠內,局部用素面條磚。砌磚的尺寸有如下幾種:長19.5、厚5.5厘米,長11.5、厚4厘米,長19、厚5厘米,長17、厚3.5厘米,長32.5、厚5.5厘米,長17、厚4厘米,長20、厚4.5厘米。
從北門道現存的東、西兩個斷面看,水渠打破西漢時期的夯土,上面又被晚期路層所疊壓。水渠廢棄以后的填土中包含有十六國時期的繩紋磚。因此,水渠應重建于西漢以后(西漢時期就已存在),歷經東漢、魏晉,一直延續使用至十六國時期才被有意廢棄。
(2)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 為1條地下排水渠(編號為SQ1)。渠在城門以東與直城門大街南邊的排水溝相通,在南門道下面呈東西向通過城門,出城門之后折向西南,與直城門外大路南邊的排水溝相通(圖版叁,3、4)。
排水渠券洞的頂部距南門道地面2.5—2.59米。券洞內寬1.4、通寬2.04、內高1.33、通高1.65米。水渠底部鋪以青石板,南、北壁全部用條磚砌成,砌法用丁磚,錯縫平鋪,各有8層。南壁高77、北壁高79.5厘米。完整的條磚長39、寬19、厚9—9.5厘米(圖七)。

圖七 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斷面
南、北壁第8層條磚向上開始用子母磚券頂,頂部每排用子母磚45塊。完整的子母磚有的長32—32.5、寬23.4—23.8、厚端厚5、薄端厚2.4厘米,榫長4.2、寬5.5厘米,卯寬6、深5.5厘米;有的長33.2、寬22.2、厚端厚5、薄端厚3厘米,榫長4、寬4.4厘米,卯寬6.7、深5.8厘米。從南門道西側清理情況看,券頂不同部位子母磚的尺寸不同,有的地方用完整的子母磚,有的地方則使用修整過的子母磚。東部的5排子母磚為完整的子母磚,每排45塊,磚寬21.5—23厘米,厚端向上,厚5—6厘米,最厚達6.5厘米,砌成的券頂呈東西方向,從第6排子母磚開始向西,每排子母磚從北向南寬度逐漸變小,最北部為完整的子母磚,南部使用修整過的子母磚,最小的子母磚寬10—12厘米,絕大多數都是厚端向上,個別薄端向上。由于使用了不同尺寸的子母磚,使得券頂的方向逐漸向南彎曲。
排水渠打破了南門道下面的夯土基礎,上面又被門道地面疊壓,所用的建筑材料均為西漢時期的條磚和子母磚,渠內填土中也未發現后期的遺物,因此,其建成和使用的年代應為西漢時期。
(3)南門道以南城墻東側的房址 在南門道以南城墻東側,1957年發掘時自北向南分布有三間房屋的殘部,現已被破壞到門道地面以下2米深度,房屋的遺跡現象蕩然無存。
三、遺物
遺物主要出土于文化層及3個門道的堆積中,也有一部分采集于擾土層(擾坑)中。年代以西漢時期為主,如素面條磚、表面飾繩紋內面飾布紋或麻點的筒瓦、表面飾繩紋內面抹光或飾指甲紋的板瓦、云紋瓦當、文字瓦當等。也有一些遺物年代晚于西漢,如帶有“石安……”戳印的繩紋條磚當屬十六國后趙時期,蓮花紋瓦當和素面抹光的板瓦應屬北朝時期。
(一)西漢(含少量西漢以前)遺物
種類以陶質建筑材料包括磚、瓦、瓦當等為主,另外還有少量鐵器、銅錢及礌石等。
1.磚 有條磚和子母磚兩類。
條磚 呈長方形,素面。依形體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形體較厚重。T4③:81,長37.5、寬18.5、厚9厘米。
B型:形體較薄。SQ1:9,長34.5、寬16.5、厚5.5厘米。SQ1:60,長32.5、寬16.5、厚6.5厘米。
子母磚 平面呈長方形,一端較厚,另一端較薄,素面。依形體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形體較大。SQ1:1,長33.7、寬22.3、厚4.5—6.5厘米,榫長4.5、寬5.6厘米,卯寬6.2、深5厘米。
B型:形體較小。SQ2:90,長27、寬18、厚3—4.5厘米,榫長4、寬5.2厘米,卯寬7.1、深4.5厘米。
2.瓦 分為板瓦和筒瓦兩種。
板瓦 表面飾粗斜繩紋,內面抹光,有的飾布紋、麻點紋或指甲紋。T1③:20,殘,內面飾指甲紋。殘長23.6、殘寬15.8、厚1.5厘米(圖八,1、2)。T1③:17,表面上邊(或下邊)有寬約5.5厘米的繩紋被抹平,內面抹光。殘長28.5、殘寬24.5、厚1.8厘米。T2③:33,內面布紋上拍印麻點紋。殘長24、殘寬13、厚1.2—1.8厘米(圖八,3)。

圖八 板瓦紋飾拓本1、2. T1③:20 3.T2③:33
筒瓦 依形體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瓦身較輕薄,泥條盤筑法制成。瓦唇較長,表面飾細繩紋,瓦唇附近有寬約6厘米的繩紋被抹去;內面飾麻點紋。T2③:28,殘長17.2、殘寬12.5、厚1.2厘米,瓦唇長6、厚0.8厘米。
B型:瓦身厚重,模制。瓦唇較長,表面飾粗繩紋,瓦唇附近有寬約4.5厘米的繩紋被抹去;內面飾布紋。T1③:18,殘長26、瓦徑19.5、厚2.2厘米,瓦唇長6.4、厚2.3厘米。
3.瓦當 出土較多,大多數為圓瓦當,個別為半瓦當。
素面半瓦當 2件。采:60,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所接筒瓦系泥條盤筑法制成,表面飾細繩紋,內面飾麻點紋。瓦當邊緣與筒瓦相接處加泥條。當面徑15.7、當厚1厘米(圖九,1)。采:63,背面較平整,所接筒瓦表面飾中粗繩紋,內面飾布紋。當面徑16.3、當厚1.4厘米。
山形紋半瓦當 表面飾三重山形紋,邊輪較窄,斷面有繩切痕跡,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采:85,當面徑15.4、邊輪寬1、當厚1.7厘米(圖九,2;圖版肆,4)。

圖九 半瓦當1.素面半瓦當(采:60) 2.山形紋半瓦當(采:85)
素面圓瓦當 1件(采:62)。殘。背面不平,中央凸起,邊緣高0.5厘米左右,有繩切痕跡。當面殘徑13.2、當厚2.5厘米。
葵紋瓦當 當心為一乳丁,當面飾“S”形紋與葵瓣紋交錯構成的圖案,“S”形紋貫穿當心外圓,每兩個“S”形紋之間有一個右向的葵瓣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高0.5厘米,有繩切痕跡。所接筒瓦為泥條盤筑法制成,表面飾細繩紋,內面飾麻點紋。T5③:4,當面徑16.1、邊輪寬1.2、當厚1.8厘米(圖一〇,3;圖版肆,2)。
渦紋瓦當 單界格線穿過當心,當心每界格內飾一乳丁,當面每界格內飾兩個相對的單線渦紋,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高約0.5厘米,有繩切痕跡。采:49,殘。當面殘徑16.8、邊輪寬1.2、當厚2.4厘米(圖一〇,5;圖版肆,3)。

圖一〇 瓦當
1.“長生無極”瓦當(采:58) 2.“延年益壽”瓦當(采:56) 3.葵紋瓦當(T5③:4) 4.“長樂未央”瓦當(T1③:24) 5.渦紋瓦當(采:49)
云紋瓦當 較多,除5件殘損嚴重、形制難以分辨外,其余依據當面紋飾及當背的差別,可分為七型。
A型:當心圓內飾一旋渦紋,卷二周,當面為內外各四個云紋連續成環,外云紋為雙線云紋,內云紋為單線云紋,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的凹痕,邊緣較高,有繩切痕跡。T5③:3,邊緣高1厘米,當面徑16.5、邊輪寬1.4、當厚3厘米(圖一一,5;圖版伍,1)。
B型:當面單界格線穿過當心,當心圓內飾四葉紋,當面飾四朵云紋,界格線連至每朵云紋的中部,相鄰的兩朵云紋之間有一單線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有切割痕跡。采:36,殘,背面有指壓痕跡。邊緣高約1厘米,復原當面徑16.8、邊輪寬1、當厚2厘米(圖一一,9)。
C型:界格線不穿過當心,連至每朵云紋的中部。根據當面及當心紋飾的不同,可分為三式。
Ⅰ式:當心圓內飾菱形網格紋,界格線為單線,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有繩切痕跡。采:31,殘。復原當面徑16、邊輪寬1、當厚2.7厘米(圖一一,8)。
Ⅱ式:單線十字四分當心圓,圓內飾四葉紋,界格線為雙線,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邊緣有繩切痕跡。采:9,殘。復原當面徑17.3、邊輪寬1、當厚3.5厘米(圖一一,6;圖版伍,5)。
Ⅲ式:當心為方格紋或菱形網格紋,界格線為雙線,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多數凹凸不平,有的有指壓的凹痕;少數背面平整,有的拍印繩紋。T4③:86,殘,當心為方格紋,當背較平整,有拍印的交錯繩紋痕跡,所接筒瓦表面飾粗繩紋,內面飾布紋。當面徑17.4、邊輪寬1.1、當厚1.9厘米(圖一一,1;圖版伍,6)。采:1,殘,當心為菱形網格紋,當背凹凸不平,邊緣高約0.7厘米,有繩切痕跡。當面徑15.7、邊輪寬1.1、當厚2.7厘米(圖一一,2)。
D型:雙界格線穿過當心,當心每界格內飾一曲尺紋,當面每界格內飾一云紋,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有的凹凸不平,邊緣較高,有繩切痕跡,有的有模具的印痕,有的較平整。T2③:72,殘,背面平整,邊緣高0.2厘米,有內向繩切痕跡。復原當面徑14、邊輪寬0.9、當厚2.2厘米(圖一一,4;圖版拾伍,3)。采:8,殘,當面每朵云紋的中部有一短線連至當心圓;當背拍印細繩紋,并有指壓痕跡。當面徑14.7、邊輪寬1、當厚1.5厘米(圖一一,7)。
E型: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飾由12個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飾一朵云紋;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T2③:17,殘,背面拍印細繩紋。復原當面徑18.8、邊輪寬1.6、當厚2.8厘米(圖一一,3;圖版伍,4)。
F型: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飾由12個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飾一朵云紋,邊輪內飾兩周凸弦紋,其間飾菱形網格紋,菱形網格紋以內有的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有的抹光,有的中央有一個手指的按窩。T1③:17,稍殘。當面徑18、邊輪寬2.4、當厚2.4厘米。
G型: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圓內飾大乳丁、小乳丁、網格紋或葉脈紋等,當面每界格內飾一卷云紋,每朵卷云紋的末端向外各卷出一條曲線連至界格線,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有繩切痕跡。采:48,殘,當心圓內正中飾一乳丁,周圍環繞六個較小的乳丁。復原當面徑16.8、邊輪寬0.8、當厚4.1厘米(圖一一,10;圖版伍,2)。

圖一一 云紋瓦當
1、2. C型Ⅲ式(T4③:86、采:1) 3. E型(T2③:17) 4、7. D型(T2③:72、采:8) 5. A型(T5③:3) 6. C型Ⅱ式(采:9) 8. C型Ⅰ式(采:31) 9. B型(采:36) 10. G型(采:48)
文字瓦當 主要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與天無極、延年益壽、都司空瓦等。
長樂未央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環繞以12枚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有一篆字,文為“長樂未央”,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所接筒瓦內面飾麻點紋。T1③:24,當面徑16.8、邊輪寬1.9、當厚1.9厘米(圖一〇,4;圖版肆,1)。
都司空瓦瓦當 均為殘塊。雙界格線穿過當心,將當面分為四界格,每界格內有一篆字,文為“都司空瓦”;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
延年益壽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乳丁,當面每界格內有一篆字,文為“延年益壽”,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邊緣高1.5厘米,有繩切痕跡。采:56,殘,僅存“益壽”二字。復原當面徑18.6、邊輪寬1.4、當厚3.7厘米(圖一〇,2;圖版肆,6)。
長生無極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為12個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有一篆字,文為“長生無極”,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光平,有的拍印繩紋。采:58,殘,僅存“生無極”三字。當面殘徑17.1、邊輪寬1.5、當厚2.3厘米(圖一〇,1)。
與天無極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面每界格內有一篆字,文為“與天無極”,邊輪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邊緣高0.5厘米,有繩切痕跡。采:59,殘,僅存“天”、“極”二字。邊輪寬1.1、當厚2.7厘米。
4.礌石 城門附近的堆積中出土了不少形狀不十分規整的花崗巖質天然石塊,形狀近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形狀不規則,大小也各異,實測的數據有如下幾種:長30、寬30、厚25厘米,長23、寬16、厚10厘米,長30、寬16、厚14厘米,長27、寬15、厚14厘米。從這些石塊的大小來看,用來鋪砌散水顯得太大,而作為柱礎石則太小,有可能是作為投擲武器(礌石)。
(二)后趙時期遺物
繩紋磚 形體較小,一面飾繩紋,有的有戳印。SQ2:88,長28.5、寬13.5、厚5.5厘米。SQ2:44,上有陽文戳印,文為“石安□生”。長28、寬13.5、厚6.2厘米。SQ2:40,上有陽文戳印,文為“石安宗受”。長26.3、寬12.2、厚5.6厘米。SQ2:6,上有陽文戳印,文為“石安賀子”。長27.2、寬13.3、厚6.6厘米。
(三)北朝時期遺物
板瓦 表面抹光,內面也抹光。T4晚期路:94,殘長22、殘寬14.6、厚2.3厘米。
蓮花紋瓦當 當心圓內正中為一小乳丁,其外環繞若干個小乳丁,當面飾單線蓮瓣一周,邊輪內飾一周連珠紋,連珠紋內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邊緣有刻劃痕跡。采:7,殘。當面徑12.2、邊輪寬1.9、當厚1厘米(圖一二;圖版肆,5)。

圖一二 北朝蓮花紋瓦當(采:7)
四、結語
通過對直城門遺址的全面清理,我們有如下三點認識。
1.關于直城門的始建年代,史籍中沒有明確提及,但史載西漢惠帝元年(前194)春開始修建長安城城墻,至五年(前190)秋竣工〔2〕,歷時4年多,直城門的修建當在這幾年之中。另據史籍記載,新莽末年,赤眉軍燒長安宮室市里〔3〕,直城門當于此時被毀。中門道和南門道出土或采集的遺物中有一部分具有西漢初年的特征,如素面半瓦當、表面飾細繩紋內面飾麻點紋的筒瓦以及背面有繩切痕跡的瓦當等,說明其始建年代應不晚于西漢初年。南門道和北門道內倒塌堆積中含有大量紅燒土及木炭殘塊,顯示城門毀于火災。遺物中有表面飾粗繩紋內面為素面或飾布紋的板瓦、表面飾粗繩紋內面飾布紋的筒瓦,以及背面無繩切痕跡的瓦當等,具有明顯的西漢晚期特征,說明城門的倒塌時間應在西漢晚期以后。這與史籍中關于漢長安城始建及焚毀年代的記載大致吻合。
北門道的情況則比較復雜,清理出了早、中、晚三期路層。早期路層表面殘留火燒痕跡,下部即是城門始建時的夯土,因此應是西漢時期的路層。中期路層疊壓在早期路層之上,其下疊壓的排水渠填土中出土繩紋條磚上有“石安……”的戳印,史載后趙時改咸陽為石安縣,因此該層的年代應不早于后趙時期。晚期路層中出土有素面抹光的板瓦片,具有明顯的北朝至隋代初年的特征,因此應是北朝至隋代的遺跡。根據以上跡象并結合長安城沿革的歷史推斷,直城門的北門道在新莽末年燒毀后又被重新利用,經歷了十六國、北朝,直至隋代以后才被廢棄。
2.對西漢時期直城門的形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直城門有3個門道,門道之間有寬約4米的夯土隔墻。每個門道復原進深約20米、寬約8米,減去門道兩側立柱的空間,各門道的可使用寬度(即兩側木灰槽之間的寬度)為6米左右。城門的基本結構是在門道南、北兩側邊緣部位各置一排礎石,其上安放縱向的木地栿,地栿之上立排叉柱,柱頂應有梁架支撐城門的上部。中門道和南門道內清理出大量倒塌的夯土塊,尤其是中門道內出土了較多接近水平堆積的夯土塊,反映出柱頂梁架以上還有一定厚度的夯土存在。門道內及其東西兩側散落著較多的板瓦、筒瓦及瓦當殘片,表明在城門上面建有門樓。
3.中門道的地面與其他門道的地面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為抹泥地面,表面光滑平整,基本上看不到使用的痕跡。南門道的地面沒有泥皮,且南部和北部較高,中部較低,表面凹凸不平,可見一條條東西向的車轍痕跡。北門道的地面由于被中、晚期路層疊壓而形制不清,但其西部的門限石上也有車輛長期碾壓形成的淺凹槽。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中門道屬于馳道,為皇帝專用而很少使用,其他門道則為一般官吏和平民長期使用。
附記:本次發掘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以及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謝忱。
執筆者 張建鋒 劉振東 徐龍國
〔1〕王仲殊:《漢長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獲》,《考古通訊》1957年第5期。
〔2〕《漢書·惠帝紀》:“(元年)春正月,城長安?!甏?,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發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ㄎ迥辏┐赫?,復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旁拢L安城成。賜民爵,戶一級?!?/p>
〔3〕《漢書·王莽傳下》:“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里,害更始。民饑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p>
(原刊《考古》2009年第5期)

1.直城門遺址(西→東)

2.直城門遺址(西南→東北)
圖版壹 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

1.北門道(東→西)

2.北門道門限石(西→東)

3.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東→西)
圖版貳 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

1.中門道(西→東)

2.南門道(南→北)

3.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西部(北→南)

4.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東部(東→西)
圖版叁 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

1.長樂未央瓦當(T1③:24)

2.葵紋瓦當(T5③:4)

3.渦紋瓦當(采:49)

4.山形紋半瓦當(采:85)

5.蓮花紋瓦當(采:7)

6.延年益壽瓦當(采:56)圖版肆 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出土瓦當

1. A型(T5③:3)

2. G型(采:48)

3. D型(T2③:72)

4. E型 (T2③:17)

5. C型Ⅱ式(采:9)

6. C型Ⅲ式(T4③:86)
圖版伍 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出土云紋瓦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