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只鴿子的傳說:德語短篇小說經典
- (德)歌德等
- 3889字
- 2024-08-05 13:35:50
譯序 Novelle ——“好看的”德語文學
按照文學史的傳統觀點,德國、奧地利以及瑞士的德語文學被看成一個整體。這不僅由于語言的一致,還因為這些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有著血肉一般的密切關系。作家們的創作也自然而然地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三個國家的十幾位德語作家“邀請”到同一個集子里來,只是在他們的名字前面冠以各自不同的國籍。
從時間看,歌德的作品是集子里創作年代最早的;最晚的則是斯蒂芬·茨威格的《第三只鴿子的傳說》,它問世的時間已是法西斯猖獗得不可一世的1936年。其間一個多世紀,是地處歐洲的德、奧、瑞三國社會急遽變化的多事之秋,集子里的二十篇作品,多數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某個片段。歌德的小說表達了年輕資產階級對生活的享受、對愛情的追求,通篇充滿了陽光和朝氣。茨威格和卡夫卡的三篇作品則反映了資產階級傳統理想的破滅,彌漫著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般的沉郁、惶惑和苦悶的情緒。所有這二十篇作品匯集起來,便構成一幅長長的、生動的歷史畫卷。讀完全書,我們對這三個國家,尤其是德國在此期間的歷史發展過程,會得到一個形象的、感性的認識。
與英法等國相比,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自有它的特點。這種特點反映在文學中,便造成了德語文學與歐洲其他國家文學的顯著差異。
17世紀上半葉,在德意志土地上進行了三十年之久的宗教戰爭(1618—1648年),使德國分裂成三百多個小諸侯國,大大推遲了社會歷史的進程。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緩慢和不平衡,造成了它的資產階級茍且偷安、無所作為的軟弱性格。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很難產生像參天大樹一般氣魄宏偉的長篇小說,很難產生像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擅長寫長篇小說的巨匠。但是,作為歷史的補償,德語文學卻以詩歌和“Novelle”(即中短篇小說)著稱于世。著名的德語作家大都寫過一些優秀的中短篇小說。關于“Novelle”這種體裁樣式的歷史源流、藝術特點以及漢譯等,請參閱譯者所編的《雙影人——德語中篇小說經典》的導讀。
德語國家的中短篇小說,其中特別是以一時一事為題材的短篇,具備以小見大的優點。它們像生命力旺盛的山花野草一般,在德語國家的土地上到處生長出來,發育得多彩多姿。霍夫曼和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小說,散發著神秘的“蘭花”的幽香;高特赫爾夫和邁耶爾等瑞士小說家的作品,充溢著阿爾卑斯山明媚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生長在北海之濱的施篤姆,他的小說始終像籠上了一層輕霧似的,彌漫著凄清柔美的詩意……
日耳曼民族是個善于深思的民族,古往今來產生了不少偉大的哲人和學者。這個民族特點影響到文學,好處是出現了像《浮士德》式的富于哲理的巨著;壞處則是造成長篇小說大都議論冗雜,流于枯燥沉悶。19世紀末,托馬斯·曼等登上文壇,打破了德語長篇小說貧乏和成就不大的局面。然而,即使他那偉大的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也仍被人比作“一部重載而行的車輛”,讀起來同樣并不輕松。但是,德國的中短篇小說,尤其是短篇,一般卻沒有這個毛病。從形式上說,這種體裁本身就決定了必須剪裁經濟,要求內容高度凝練集中,容不得大發議論,進行哲學思辨。與板著面孔的長篇小說家不同,德語中短篇小說的作者們大多是講故事的能手。歌德、格里爾帕策、凱勒、施篤姆、邁耶爾、海澤、茨威格……他們的作品都結構嚴謹,富于傳奇色彩和戲劇性,既思想深邃,又充滿幽默感和畫意詩情,能使人讀得津津有味,從中獲得豐富的藝術享受。這就是說,德語文學并非如某些人認為的那樣都缺乏可讀性,也有“好看的”德語文學,那就是它的“Novelle”。
還有必要談談德語中短篇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的地位。在本集涉及的一百多年里,德語國家出了霍夫曼、凱勒、卡夫卡三位在世界上有巨大影響的短篇小說家。以《謝拉皮翁兄弟》這個中短篇集聞名的霍夫曼,深受巴爾扎克、波德萊爾、狄更斯、愛倫·坡、果戈理以及歐美其他許多大作家的稱贊;凱勒創作了《塞爾德維拉的人們》等幾個優秀短篇小說集,更被譽為“中短篇小說家里的莎士比亞”;至于卡夫卡,他著名的《變形記》等中短篇小說則被公認為西方現代派小說的經典著作,很少歐美現代小說作者不曾受到過他的影響和啟發。此外,克萊斯特、施篤姆、海澤、托馬斯·曼和斯蒂芬·茨威格等著名作家的中短篇小說創作也卓有成就,各具特色。其中特別是施篤姆、海澤和茨威格,也深受我國廣大讀者的喜愛。
前面說過,德語國家的短篇小說基本上是隨著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古典主義時期
18世紀下半葉,德國從三十年戰爭的大破壞中逐漸恢復過來,進行了反封建的啟蒙運動和“狂飆突進”運動。1789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不久,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關系隨著拿破侖的大軍進入萊茵河地區,加快了德國社會的發展進程。這時候,歌德、席勒、黑貝爾等一批作家,把原來流傳在市民客廳和廣大群眾中的童話、故事、笑話、傳說、逸事加以整理提高,寫出了第一批中短篇小說。從本集所選的歌德和黑貝爾的幾篇作品可以看出,當時德國小說正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面貌,內容富于民主性和人民性;情調明朗、歡快、幽默;風格質樸、和諧、單純,主人公往往連姓名都沒有,全靠年齡、性別、職業等來彼此區分。這就是說,德語短篇小說在現階段作為一種獨立的體裁,與笑話、傳說等民間口頭文學的界線還不很分明。其中有的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14世紀意大利短篇小說的影響。
二、浪漫主義時期
接著,法國雅各賓黨專政的鐵腕打破了德國資產階級對革命所抱的美妙幻想,使知識界的大部分人產生了悲觀失望情緒。1814年維也納會議以后,歐洲封建勢力的復辟在德國表現得尤為嚴重。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浪漫派文學,其特點是逃避現實、緬懷往古、沉迷夢幻。他們在詩里歌頌夜和死,在小說中描寫神秘、怪異、病態和令人悚懼的事物。霍夫曼和克萊斯特雖然算不上是浪漫主義集團的正宗嫡系,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因素較多,但是基本傾向仍然和整個浪漫派相一致。尤其是霍夫曼,他同樣醉心于描寫自然和人生的“夜的方面”,作品情調陰暗詭譎,被同時代人稱為“幽靈霍夫曼”。盡管這樣,他的小說仍然應當被看作是現實主義小說,仍然應當被看作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這個階段的德國短篇小說,在藝術上已漸趨圓熟,數量也大為增多。一些浪漫主義作家(特別是霍夫曼)的作品,至今仍影響著歐美許多小說家。
三、現實主義時期
19世紀30年代以后,在歐洲一系列革命,特別是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社會逐漸恢復活力。從此直到1848年革命爆發,是孱弱的德國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最有作為的一段時期。人們面對現實,瞻望未來,激起了改造社會的希望。浪漫主義運動已告衰落,繼之而起的是充滿樂觀精神的革命詩歌和現實主義小說。這時期的某些作品,縱然仍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但內容積極,情調明朗,與消極的浪漫派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請看海涅筆下的帕格尼尼,這位音樂家在小說中如何運用他的琴音,替處于奧地利統治下失去言語自由的同胞發出悲憤的控訴、解放的呼號,并且給人類描繪出一幅何等燦爛輝煌、宏偉壯麗的前景啊!在伯爾內、哈克倫德爾等的作品中,我們更能呼吸到一股革命年代的清新氣息,聽得見作者們健康、爽朗和幽默的笑聲。短篇小說這時在德國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這一方面表現在一些出色的作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并作為中短篇小說家享譽國內外;另一方面表現在作品已不再僅僅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動人,而是開始重視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刻畫,并取得了頗大的成功。《窮樂師》里那個在爾虞我詐的社會里備受欺凌、至死仍不改忠厚善良本性的雅各布;《燕語》里那對受命運殘酷捉弄,兩地相思五十載而終未得團圓的情人……我們讀完他們的故事,不是很難再把這些血肉豐滿的形象從記憶里抹去嗎?
四、批判現實主義和其他流派并存時期
1848年革命失敗,德國資產階級從此一蹶不振。可是在普魯士憑借武力和陰謀詭計實現德國統一以后,資本主義卻得到迅速而畸形的發展,到19世紀90年代已成長為一個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怪物。時代風云的激變引起了文學的激變。從德國和這時已被排斥出去的奧地利以及瑞士三國原有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潮流中,便發展和蛻變出各種新的流派來。批判現實主義是其中的主流,此外還有自然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以及印象主義等現代派。盡管名目繁多,而且確實各有一套創作理論和手法,但在反映帝國主義階級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這一點上,這些互不相同的流派又是共同的。差別只在于有的自覺地反映,有的不自覺地反映;有的反映得真實一些,有的卻對現實加以歪曲;有的反映時還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有的卻批判得不深刻,或僅僅暴露而已。《格莉琴》塑造了20世紀初一群典型的德國臣民的形象,其中女主人公是個十分庸俗的姑娘,卻被海因里希·曼取了跟《浮士德》里那位淳樸可愛的少女相同的名字。斯蒂芬·茨威格的《第三只鴿子的傳說》對帝國主義的世界大戰進行了譴責,喻之為人類的第二次大災難。卡夫卡的《法律門前》告訴我們,在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里,法律形同虛設。從卡夫卡和里爾克等作家的幾篇小說,我們可以窺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一斑,并且看出他們和一個世紀以前的浪漫派之間的親緣關系。
我們從上述四個階段的大小流派中選出幾個或一個代表,編成這本《第三只鴿子的傳說——德語短篇小說經典》,供讀者閱讀欣賞。至于德語“Novelle”中那些篇幅比較長的作品,則按我們的習慣收進了譯者所編的《雙影人——德語中篇小說經典》中。但是即使把這兩個集子加在一起,也只有二十多篇作品,雖也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卻僅為數量巨大的德語中短篇小說之一小部分而已。不過盡管如此,仍可使我們窺見德語中短篇小說全豹之一斑,發現它們確實如筆者所言是多姿多彩,異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