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為有守: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 許紀霖等
- 1407字
- 2024-07-30 11:17:34
初版序言(2008)
近20年來,知識分子研究成為中國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熱點。這一熱點肇端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熱”,該“文化熱”后來被稱為“五四新啟蒙運動”。在新啟蒙運動中,啟蒙知識分子們認為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繼續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文化轉型,即批判傳統的中國文化,引進西方的先進文化。在這種林毓生所說的“借思想文化解決問題”思想模式的主導下,(1)知識分子的重要性被格外凸顯出來。因為思想文化的主體都是知識分子,他們承擔著啟蒙大眾的使命,而作為啟蒙者,知識分子自身又同樣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因而伴隨著“文化熱”,同時出現了一波“知識分子熱”。
從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知識分子研究圍繞著兩個向度進行:一是按照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劃分,分析知識分子在從傳統向現代性轉型的過程中,其文化選擇以及內在的思想文化沖突;二是從學術與政治之間的社會角色的角度,研究知識分子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體現其社會身份的,重點考察知識分子在轉型時代的政治命運,以及如何喪失和重建獨立人格的。十多年來,這兩個研究取向無論從宏觀分析還是個案積累來說,都已經擁有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雖然不能說不再有什么東西可以發掘了,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層面的研究基本上已經達到了自身的極限。更重要的是,支撐其研究取向的幾個重要的理論預設,比如傳統/現代二分模式、“借思想文化解決問題”模式等,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了相當普遍的質疑。這表明,如果知識分子研究缺乏新的問題意識,還是繼續停留在原先的論域中,這一熱點課題會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無法產生原創性突破。
在21世紀已經來臨的今天,知識分子研究必須被納入到一個重新問題化的框架之中,開辟新的研究論域。事實上,近年來一些學者在這方面已經開拓了新的領域,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比如從學術史的角度,更加細致地研究知識分子如何繼承中國的學術傳統,建構現代知識體系并進行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或者從社會文化史的領域,研究明清以來士紳階級自身的內部變化。可以這樣說,1990年代中期以后,知識分子研究開始呈現出一種學科化、多元化的趨勢。
在這當中,知識分子的社會文化史,特別是從都市史的角度研究知識分子,是一個全新的研究路徑,特別值得我們重視。這一研究路徑重點考察的,是知識分子在特定的社會語境和關系網絡中,如何產生知識分子共同體,如何相互交往,如何影響和建構社會公共空間和關系網絡。其中,都市空間與知識分子的關系,是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課題。因為現代知識分子與傳統知識分子的最大區別之一,是他們從鄉村走向了都市,在現代都市空間中聚集在一起,以都市的公共空間和文化權力網絡作為背景,展開自身的文化生產、社會交往和施加公共影響。
本書的宗旨,乃是從都市空間的角度研究知識分子,從知識分子的視野觀察都市空間,試圖將都市的社會文化史研究與傳統的知識分子研究相結合,開拓知識分子研究新的研究論域。具體而言,本書涉及城市的公共空間與公共領域(包括實體性的物理空間和虛擬性的文化空間)、現代知識分子所憑借的各種社會建制(報紙、雜志、書局、社團、學校等)、現代知識分子共同體及公共交往等研究。希望通過若干年的成果積累,本書的出版能夠在城市文化和知識分子研究領域拓展出一個新的方向,無論在研究理念、研究論域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有所突破和創新。
下面,借本書出版之際,我就如何將都市研究與知識分子研究結合起來的問題,談一些個人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