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叔告訴張不語,要他在后日去右相史彌遠的府上拜見一下史宅之。
張不語答應下來,既然要幫史宅之的忙,那自然要提早去見一下才對,看看史宅之還有什么其它要求沒有。
卓叔還告訴張不語,關長青的事情不要外傳出去,這件事他還要跟卓能商量一下才行。
張不語知道這件事要仔細琢磨之后才能定下來做是不做,要是謀劃不好的話,沒準把卓能也牽連進來了。
在鹽鐵司就他娘的沒有干凈人,要是把鹽鐵司的人都拉去砍頭了,就沒有冤死的人。
卓能也是一樣,要是沒有他在鹽鐵司當副使,魚龍會根本沒可能拿到鹽引子。
從百芳樓里出來,張不語就回去了錢塘縣衙。
畢竟在衙門里當差,也不能每天都不調的在外面逛,總要在衙門里多露露面才行。
剛回到縣衙,還沒進門呢,縣衙的門子老周就攔住了張不語:“三兒,有人給你送來請帖了,在我這里呢,你等等,我拿給你啊。
三兒,你可以啊,一個小小的衙役還有人給你送請帖,你還是咱們衙門里的頭一份兒。”
別看老周就是一個門子,但是他在衙門里待的時間可不比那幾個衙役班頭待的時間短。
從他到縣衙當門子以來,錢塘縣衙里的縣令大人都換了不知幾茬了,他依然還是縣衙的門子。
資格夠老,因此他也敢喊張不語一聲三兒。
“還有人給我送請帖呢?這就奇了。”張不語笑道:“趕緊拿來我看看,看是誰給我下的請帖。”
門子老周把請帖拿來,遞給張不語,然后也湊過來,想看看給張不語下請帖的是誰。
張不語也沒避開老周,當著他的面就撕開了信封,取出了請帖,打開看了起來。
將那請帖上的文字一看,張不語也嚇了一跳。
只見那請帖上寫著:張兄臺鑒,某略備薄酒,請于明日申時至鐵楓巷甲字號共飲,不見不散,不醉不歸。
落款是:太祖皇帝十世孫趙與莒。
“我的天哪,這時皇親貴胄啊,三兒,你什么時候跟皇家扯上關系了?厲害啊。”老周看清了請帖上的文字,便驚呼道。
張不語皺了一下眉頭,才想起前幾日自己拉住過一匹驚馬,那馬車上的少年似乎就叫趙與莒來著。
“有什么厲害的?”張不語看了老周一眼,笑道:“上面都寫了,是太祖皇帝的十世孫,這皇家的血脈也沒剩多少了,有什么了不得的?”
老周笑道:“就算是太祖皇帝的一百世孫,那也是皇族之人,身份尊貴著呢。
三爺,您是怎么認識皇家之人的?”
見到太祖皇帝的十世孫宴請張不語,老周對他的稱呼即刻就變了,從三兒升級為三爺。
雖然他也不知道太祖皇帝的十世孫如今是什么樣的身份,但只要是太祖皇帝的子孫后代,那身份就足夠尊貴了。
而張不語居然能跟皇家之人走得這么近,他的背景就可想而知了。
張不語笑了笑,說道:“就是走在大街上認識的。”
說著話,他把請帖揣進懷里,朝著衙門里走了進去。
老周看著張不語的背影撇了一下嘴,自語道:“不說就算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太祖皇帝的十世孫又怎么?
太祖皇帝的子孫后代里還有要飯的呢,切,裝什么犢子?”
老周這一點倒是沒有說錯,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后代到了現在,還真有要飯的。
大宋皇族之人傳了十幾代了,很多族人已與皇室血緣十分疏遠,到了如今皇族之人中還真的有要飯的,至于跟平頭百姓一般無二的人也多不勝數。
張不語不知道老周在背后腹誹自己,他也沒把這個太祖皇帝十世孫的趙與莒當做一回事兒。
都他娘的太祖皇帝十世孫了,只要不是皇族主脈,到了現在跟他這個平頭百姓也沒有什么區別。
天下趙氏皇族之人多了,沒什么大不了的。
不過對于趙與莒的邀請,張不語決定還是去看一看,多認識幾個人總是沒錯的。
再說了,趙家人和趙家人也是有些不同的,說不定這個趙與莒就不是一般的趙家人,這誰又能說得準呢?
而且那個少年趙與莒給他的印象不錯,人生得周正斯文,又是書生氣十足,跟這樣的人交往一下總不會有問題就是。
回到差房,張不語先去見了黃超,打了招呼以后,就約了兩個衙役和兩個幫閑去茶樓喝茶去了。
現在張不語每天都邀請兩個衙役和幫閑一起喝茶,他要通過這種方式把衙門里的人都結交一下。
雖然這種結交方式交往不到什么真心朋友,但這是初步了解的一個最有效最簡單的辦法。
中午就在茶樓請那倆個衙役和兩個幫閑吃了一頓酒,花了二兩銀子。
這頓酒一直喝到下午申時左右,眼看著要到散值點卯的時間了,幾個人才回到衙門里面畫卯回家。
在大宋的官場里只要不追求高官厚祿,那么用廝混兩個字來形容大宋“公務員”的工作狀態是最合適的。
第二天,張不語又混了大半天,到了下午申時,他便畫卯離開了縣衙,朝著鐵楓巷去了。
他不知道鐵楓巷在哪里,只好找了一個趕腳的,騎了他的驢子,讓趕腳的送他去了鐵楓巷。
到了鐵楓巷,甲字號就好找了,就在巷子口左側的第一家。
一看那甲字號的院子,張不語就笑了,這趙與莒的家比自己的那個小院子也大不了多少,看樣子不過就是多了一進的院子而已。
這樣看來,這個趙與莒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皇族之人,離著皇族主脈不知道有多遠呢。
但凡血脈近一點的話,趙家也不至于這么小,一個兩進的院子,連個左右跨院兒都沒有。
張不語略有些失望,不過既然來了,那就進去喝幾杯酒,認識一個新朋友也不錯。
張不語上前敲了敲門,沒一會兒就有人喊道:“請問哪位?”
“某家張不語,應趙與莒趙公子相邀而來。”張不語也高聲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