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讀書,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復思考,尋根究底。他也喜歡尋訪名勝古跡。從二十歲那年起,司馬遷到全國各地去游歷。往南,他到過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遠到過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據說夏禹曾在會稽召開過各部落的酋長大會,在會稽留有禹穴的古跡。司馬遷特地到禹穴進行了實際考察。他還爬上了今天湖南省境內的九嶷山,眺望了三湘的秀麗景色,并且還在沅水和湘水中泛舟,飽覽了水光山色。往北,司馬遷渡過汶水、泗水,到過春秋戰國時代齊國、魯國的首都,實地考察了孔子、孟子當年給學生講學練武的遺跡。每到一地,凡是古代歷史記載或傳說中出名的地方,司馬遷都要親自去考察游覽,訪問當地的老年人,他聽說戰國時代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能防洪和灌溉,就特地跑到四川,爬上岷山眺望,到都江堰的離堆上去踏勘;他聽說秦始皇滅亡魏國的時候,曾經引黃河水去古代銅器淹魏國首都大梁城,就特地跑到大梁,觀察了城墻上當年被水淹過的痕跡,向老年人詢問水淹大梁的慘狀;他聽說屈原懷才不遇,自沉汨羅江〔汨mì〕而死,就特地跑到長沙,在汨羅江畔憑吊了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經過這次大規模的游歷和考察,司馬遷開擴了眼界,增長了實際知識,鍛煉了觀察事物的能力,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為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三十六歲那年,父親司馬談因病去世。父親生前正在著手編寫一部歷史書,剛搜集了一些材料,寫了幾篇,沒有寫完。臨死以前,父親拉著兒子的手再三囑咐說:“漢朝興起以后,海內又統一了,上面有賢明的君主,下面有眾多的忠臣義士。他們的事跡都很豐富感人,我們做太史令的,如果不能把他們的業績記載下來,就算失職。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把書寫完。”司馬遷流著眼淚,連連點頭,接受父親的囑咐。
過了兩年,司馬遷接替父親做太史令,開始編寫他父親沒有寫完的歷史書。這時候,他有機會接觸政府的各種文書檔案,并且在皇家圖書館里讀到了許多珍貴的書籍,知識更加豐富了,搜集到的材料也更加豐富了。
可是,在司馬遷四十八歲那年,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臨到了他的身上。司馬遷有個老朋友,名叫李陵,被派去征討匈奴。由于孤軍深入,糧盡援絕,被匈奴包圍俘虜了。當時有人傳說李陵投降了匈奴。漢武帝一生氣,把他的全家都殺了。李陵聽到這消息,就真的投降了匈奴。司馬遷跟李陵認識多年,對李陵比較了解,他在漢武帝面前替李陵辯解了幾句,因此觸犯了漢武帝,受到了腐刑的處分。腐刑就是割去生殖器官,是使人喪失生殖能力的殘酷刑罰,雖然不至于危及生命,卻讓人蒙受極大的恥辱。
司馬遷感到在人格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內心十分悲痛,他幾次想要自殺,可是一想到父親的遺愿還沒有實現,又不甘心就這樣死去。他決心要堅強地活下去,把那部歷史書寫完。從此,他利用已經搜集到的材料,夜以繼日地發憤著書。
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在五十三歲那年,司馬遷終于寫成了我國第一部不朽的歷史巨著《史記》。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五十二萬多字。其中包括本紀十二篇,記載帝王的事跡;表十篇,用列表的方法記載大事和重要人物,補充本紀;書八篇,記載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現象、政治設施和社會經濟生活;世家三十篇,記載諸侯王和孔子、陳勝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跡;列傳七十篇,記載重要人物、少數民族和鄰國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紀和列傳,因此后人稱它為紀傳體史書。自從《史記》首創了這種紀傳體以后,中國歷代的正史,即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記》作榜樣,采用紀傳體這種形式來寫的。
司馬遷寫的《史記》,不僅內容詳實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歷史書,并且文字生動優美,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栩xǔ〕,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著作。司馬遷表現在《史記》中的思想是很進步的。他愛憎分明,對歷史上的明君、賢臣、義士和農民起義領袖,大力褒揚歌頌;對暴君和奸臣酷吏,無情諷刺鞭撻。對當代的歷史,不管好事壞事,都能夠如實地記錄下來。對好事不夸大,對壞事不隱瞞,就是對當代皇帝漢武帝的缺點和過失,也給予恰如其分的敘述。司馬遷希望通過對歷史上經驗教訓的敘述,使人們預見到未來的前途。他的進步思想和嚴謹的寫作態度,直到今天也還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霍光輔政
漢武帝的繼承人是漢昭帝。昭帝劉弗陵即位的時候才八歲,國家大事由司馬大將軍霍光替他代管。霍光字子孟,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弟。霍光十多歲的時候,霍去病把他從家鄉接出來,讓他做了漢武帝的侍從官。漢武帝喜歡霍光誠實忠厚,很快提拔他做了侍從官的首領。霍去病去世以后,漢武帝又把霍光提拔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掌管皇帝的車馬和宮殿門戶。霍光辦事小心謹慎,二十多年沒有出過什么差錯。
漢武帝七十一歲那年,體弱多病,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就指定八歲的小兒子劉弗陵在自己死后接替皇位,并且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叫他輔佐年幼的皇帝管理國家大事。
霍光擔負這樣重大的責任,工作更加勤懇謹慎。他公正無私,賞罰分明,把國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幫助漢昭帝辦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發展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減少政府向農民支派的官差,使農民能夠安心生產。缺少種籽和口糧的農民,政府還貸給他們錢或實物,免收利息。
由于霍光輔佐漢昭帝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因此他的成信越來越高,只要一提起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名字,老百姓沒有不佩服的。可是,朝廷里那些想跟霍光爭權的人,認為霍光礙了他們的手腳,使他們不能為所欲為,卻恨透了霍光。
左將軍上官桀是第一個想跟霍光爭權的人。他和霍光是兒女親家,他的兒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兒做妻子。上官桀為了跟霍光爭權,通過漢昭帝的大姐蓋長公主的幫助,把自己的孫女、上官安的六歲的女兒嫁給了漢昭帝。過了幾個月,這個六歲女孩子就被立為皇后。因為這個關系,上官桀就被封為安陽侯,上官安被封為桑樂侯,成了皇親國戚,不僅地位更加顯貴,而且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近漢昭帝。
蓋長公主幫助上官桀,上官桀想找個機會報答蓋長公主,他聽說蓋長公主有個情人叫丁外人,就跑到霍光那里去給丁外人求封。霍光不徇私情,他直話直說地告訴上官桀:“高祖在世的時候,立下規矩,無功不得封侯。丁外人沒有功勞,你沒有理由替他求封。”上官桀又懇求說:“不能封他為侯,拜他做光祿大夫總可以吧!”霍光說:“那也不行,丁外人的名聲很不好,什么官職也不能給他。”上官桀碰了一鼻子灰,很不高興,他跑到蓋長公主那里加油添醋地訴說一番,使得蓋長公主也恨透了霍光。
為了反對霍光,上官桀、上官安和蓋長公主又去聯絡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曾經替漢武帝搞鹽鐵專賣,又是個會理財的專家,有過功勞。他以這些功勞作為本錢,想替自己的子弟在朝廷里謀個官做,可是霍光不同意。霍光說:“你桑弘羊有功勞,皇上賞賜你。你的子弟不能靠著你的功勞做官,應當憑他們自己的本領吃飯。”因為這個緣故,桑弘羊也恨透了霍光。桑弘羊看到上官桀他們這個集團里都是皇親國戚,又有皇帝的姐姐蓋長公主做靠山,認為準能斗得過霍光,他就參加了這個集團。
霍光平日辦事小心謹慎,上官桀他們挖空心思也找不出霍光的差錯。他們這些人都和燕王劉旦有聯系,于是就想利用燕王劉旦來反對霍光。有一次,霍光到長安附近的廣明去檢閱軍隊,并且調了一個校尉到大將軍府里去。上官桀等人就用燕王劉旦的名義,偽造了一封書信,送到漢昭帝那里去告發霍光。信上說:“霍光出去檢閱軍隊,盜用了皇上的儀仗隊,耀武揚威,十分驕橫;他又自作主張,調了一個校尉到大將軍府里去。看起來霍光這個人野心很大,恐怕想要謀反。我愿意交還燕王的大印,回到長安,到皇宮里來擔任皇上的警衛,鎮壓奸臣的叛亂。”
漢昭帝把這封告發霍光的信仔細看了幾遍,就收起來了。上官桀急于把霍光趕下臺,趕快進宮去追問漢昭帝這事如何處理。漢昭帝回答說:“等霍光閱兵回來再說吧。”
第二天,霍光閱兵回來,聽到有人告發他,就躲在偏殿里不敢去見漢昭帝。漢昭帝一上朝,看到文武官員當中沒有霍光,就問道:“聽說大將軍閱兵完畢,已經回朝,他在哪兒?”左將軍上官桀趕快回答說:“大將軍因為被燕王告發,所以不敢進來。”漢昭帝說:“叫他進來,我有話對他說。”
霍光聽說漢昭帝叫他,趕快來到殿上。他自己摘下帽子,跪下叩了一個頭說:“臣罪該萬死,聽候皇上發落!”漢昭帝抬一抬手說:“大將軍請起來,戴上帽子。我知道這封告發你的書信是假造的,你沒有罪。”霍光說:“陛下怎么知道這封書信是假造的呢?”漢昭帝說:“大將軍到廣明去閱兵,是在京城附近的地方;調校尉去大將軍府,也還不到十天。燕王在遙遠的北方,他怎么能夠知道這些事?就算他能知道,馬上派人送信來,今天也還送不到京城。再說,大將軍如果真想造反,也用不著調用一個校尉。因此,我認為這一定是有人想要陷害大將軍,才假造了這樣一封書信。我雖然年輕,卻也看出了它的破綻,決不會上當。”這時候,漢昭帝才十四歲,他就能把問題分析得這樣清楚,使得朝廷上的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佩服的。
漢昭帝不但沒有治霍光的罪,并且還當場下令,要追查假造書信的人。上官桀怕追查下去查出他們這個陰謀集團,就勸漢昭帝說:“這是小事情,陛下不必追究了。”漢昭帝卻沒有聽信他的話,還是一個勁兒的追查。
上官桀見漢昭帝繼續追查,怕陰謀敗露,就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他們屢次在漢昭帝面前說霍光的壞話。漢昭帝每次聽了都大發脾氣,他說:“大將軍是忠臣,先帝臨終前囑咐他輔佐我治理天下。他幫我辦了許多好事,這是有目共睹的。今后再有人誹謗他,我一定要重重責罰。”從此以后,上官桀他們才不敢再說霍光的壞話了。可是他們還不死心,又布置了另一個陰謀,由蓋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喝酒,在廳堂四周埋伏下武士,準備乘公主勸酒的時候,命武士們沖出來,把霍光殺死,然后再廢掉漢昭帝,迎立燕王做皇帝。
可是紙里包不住火,上官桀他們的這一個陰謀,還沒有來得及實行就敗露了。霍光奏明漢昭帝以后,殺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一伙。燕王劉旦和蓋長公主見事情不妙,都自殺了。一場叛亂平定了下去。
霍光輔佐漢昭帝十三年,年輕的漢昭帝在二十一歲那年就去世了。昭帝沒有兒子,霍光和皇太后商量,決定迎立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做皇帝。沒想到昌邑王劉賀是個荒淫無道的家伙,據說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應當做的事情,像這樣的人實在沒有辦法叫他做皇帝。因此,霍光跟丞相楊敞、車騎將軍張安世、御史大夫蔡誼等文武大臣商量,決定奏請皇太后批準,廢了昌邑王劉賀,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皇帝,就是漢宣帝。
漢宣帝即位的時候也只有十八歲,霍光又輔佐他六七年,教他怎樣做一個好皇帝。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患病去世。漢宣帝和皇太后親自為霍光主持喪禮,用十分隆重的禮儀把他安葬在茂陵漢武帝的陵墓旁邊。昭君出塞
匈奴在漢武帝的時候被打敗了。從那以后,大規模的南侵已經不可能了,小規模的騷擾還是經常發生。由于漢朝在西北方面布置了強大的兵力,所以匈奴的騷擾常常很快就被打退。漢宣帝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發生了五個單于爭統治權的斗爭,爭來爭去,形成為郅支〔郅zhì〕單于和呼韓邪〔這里念yē〕單于南北對抗的局面。最后,郅支單于打敗了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帶兵南移,投降了漢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朝見漢宣帝。漢宣帝用十分隆重的禮儀接待他,賞賜他一套上等的衣帽,一顆系著紫色綢帶的金印,一口上等的寶劍、一把佩刀和弓箭、檠〔qǐ〕戟等武器,一輛用珠玉裝飾起來的車子和十五匹拉車的馬,此外,還賞賜他黃金二十斤,錢二十萬,綢緞八千匹,絲綿六千斤。漢宣帝帶領合朝的文武百官、各少數民族的酋長、諸侯王和長安城里的百姓,親自出長安城迎接匈奴貴賓,在渭橋旁邊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然后漢宣帝請呼韓邪單于一起登上渭橋,人們朝著皇帝和遠方來的貴賓高呼“萬歲”。呼韓邪單于見到這樣的大場面,十分感動,不斷地向漢宣帝道謝。接著,漢宣帝請呼韓邪單于出席皇宮里的宴會,請他參觀了皇宮里收藏的珍寶。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月。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長樂衛尉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帶領一萬六千名騎兵護送他回國。漢宣帝還派人先后送去了三萬四千斛糧食給匈奴人吃。
郅支單于看到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后得到這么多好處,同時他也害怕漢朝派兵支援呼韓邪單于進攻他,所以他也趕快派了使者來朝見漢宣帝,送來許多土特產。漢宣帝也非常客氣地接待郅支單于的使者,回贈了許多貴重禮品。但是郅支單于和漢朝的關系總比不上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怕漢朝支持呼韓邪單于向他進攻,就只好往西遷移。
昭君出塞漢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到四十三歲那年去世了,他的兒子劉奭〔shì〕繼承皇位,就是漢元帝。
漢元帝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又一次到長安來。他為了表示要和漢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請求漢元帝答應他跟漢朝結親。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派人到后宮去物色才貌雙全的宮女,準備以嫁公主的禮節嫁給呼韓邪單于。
在漢元帝即位之初,諫議大夫貢禹曾建議減少宮女,已經把許多宮女打發出去了,但是留下來的宮女還不少。這些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被選進皇宮,就好像飛鳥被關進了籠子,失去了自由。許多宮女盼望能夠讓她們從皇宮里出去,嫁個丈夫,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現在要遠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大不一樣,因此她們又都猶豫起來,不愿意應選。
有個叫王嬙〔qiáng〕的宮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過幾年書,學名叫做昭君。她剛被選進宮里不久,還沒有見過皇帝。王昭君聽說匈奴想和漢朝結親,覺得這是關系到匈奴和漢朝和好的大事,她決定應選到匈奴去。經辦這件事情的官員稟明漢元帝,為王昭君準備嫁妝,并且找了個匈奴女人來,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風俗習慣,教她學習匈奴的語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的樂器。王昭君用心學習,沒有多久,就學會了匈奴話,會演奏非常動聽的樂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