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安全:戰略實踐與展望
-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組編
- 3071字
- 2024-07-24 13:47:25
1.2 內涵要義:創新、自立和治理融合
本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科技自身安全與支撐保障國家安全為主線,將科技安全定義為“具備保障(國家)相對處于科技創新自主發展、科技發展威脅可控、科技應用安全規范狀態的能力,以及能夠持續應對危險和內外部威脅的狀態”。從內涵要義來看,堅持系統觀念,科技安全可概括為創新發展、科技自立、風險治理。為幫助讀者全面、完整、準確理解科技安全,本書基于不同角度的影響因素,從科技環境、科技實力、治理措施等三個方面動態闡釋了其內涵要義。科技安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不同,這就使得其內涵要義和發展特征處于動態演進之中。
1.2.1 創新發展是支撐科技安全的物質基礎
創新發展既是支撐科技安全的物質基礎,也是重要支撐。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只有不斷推動創新發展,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社會穩定性,才能夠為維護科技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奠定厚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此同時,安全也是發展的條件和保障。只有確保科技安全,才能保證創新發展的順利進行。
科技環境對于創新發展的引導和刺激效應顯著,積極的環境資源支持可為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和保障。營造促進自主創新的科技環境不僅需要政策支持,如研發投入、稅收優惠等,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鼓勵創新者和企業進行長期投資。高素質人才培養措施也是自主創新的關鍵,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計劃以及吸引全球人才的策略也是構建創新型科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以色列強調科技創新,陸續出臺了鼓勵創新的一系列政策,采取完善技術轉移機制、設立孵化器等相關措施促進科技發展。2023年,以色列研發領域占GDP投入比例約4.5%,網絡安全領域風險投資超過19億美元,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和市場潛力。
科技實力是影響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因素,技術研發與創新水平提升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組織的科技實力。科技實力不僅包括基礎研究,還包括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產品和技術的能力,同時,也反映在市場競爭與經濟增長要素等方面。自主創新發展對于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有利于開拓市場和提高生產效率。例如,韓國在半導體產業取得了成功,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科技實力的飛躍。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政府支持,韓國已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之一。韓國的三星和SK海力士在2023年全球半導體廠商銷售排名中分別占據第二位和第六位。
在科技治理的角度下,政策法規的引導約束對科技創新的建設同樣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為了促進自主創新,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包括激勵機制、研發投資引導以及科技項目監管,同時倫理與責任也至關重要。針對科技創新、科技發展等活動可能引發的倫理、價值觀和責任問題,政府需出臺相關政策,確保研發活動不損害公眾利益,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等。例如,歐盟出臺《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旨在保護個人隱私,促進技術創新。該條例實施后,眾多企業調整了數據處理流程,超過90%的歐洲公司更新了數據保護政策,對全球范圍內的數據管理和隱私保護產生了深遠影響。
1.2.2 科技自立是實現科技安全的必由之路
科技自立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實現科技安全的必由之路。隨著國際競爭加劇,科技競爭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競爭的焦點。實現科技自立意味著一個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具備了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和自主應用的能力,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掌握主動權,實現自主可控,不再過度依賴或受制于外部技術,從而降低了外部技術制裁、技術封鎖等風險,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的科技安全。科技自立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通過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供給質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實現科技自立不僅可以保障國家的科技安全,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著眼于當前復雜的外部環境,為保障科技安全與科技發展,應盡快實現科技自立和自主可控,建立源源不斷的內生性力量,提升科技綜合實力。
良好的科技環境是保障科技自立自主的關鍵因素,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科學創新體系,應對外部科技挑戰。為確保科技的自主性和可控性,必須加強對技術風險的識別和管理,包括對新興技術的安全性監測評估以及制定相關的安全標準和規范,強化技術風險與安全管理。公眾參與和對新技術的社會接受度也是科技自立的重要因素,通過公眾教育和參與,可以提高社會對科技發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在核能安全管理方面,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重視核能設施的安全標準規范以及事故發生的預防和應對,為核電站安全升級投入超過1萬億日元。
科技實力是科技自立的物質基礎,科技自立是科技實力的內在體現,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為實現科技自立自主目標,科技實力須衡量科研投入、技術基礎、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科技自主可控不僅關乎技術本身安全,更關乎管理這些技術的能力,包括技術監管、風險應對和技術倫理的考量。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應對跨國技術風險挑戰;主導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實現科技自主可控。例如,美國政府和私營部門在網絡安全領域投入巨額資源以應對日益增長的網絡威脅,如設立專門的網絡安全機構和研發先進的網絡防御技術。
在科技安全的總體框架下,從治理的角度看待科技自立,不難發現監管框架與政策的樞紐作用。有效的科技治理需要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監管框架,以適應技術的快速發展。由于科技領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常常需要跨部門和跨領域開展科技治理的協調與合作,包括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以及民間組織的共同參與。科技安全風險治理應當建立集事前預防、事中監測和事后響應于一體的管理體系。在防御階段對潛在風險的控制和治理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在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早期階段就要開始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科學有效的風險治理依賴于全面的政策法規框架,包括風險評估標準、應對措施的制定以及風險管理的實施。由于科技風險的多維性,需要通過跨界合作和信息共享來有效管理風險,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國家之間、不同行業和學科之間的合作。例如,在全球范圍內,對于遺傳編輯技術的治理,不同國家對這一技術的應用制定了不同的規則和指導原則。據統計,全球超過50個國家對人類胚胎的遺傳編輯有明確的法律或指導原則。
1.2.3 風險治理是維護科技安全的重要保障
風險治理是維護科技安全的重要保障,對于科技創新發展與科技自立具有直接且深遠的影響。科技創新可以為風險治理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提高風險治理的效率和準確性。風險治理的加強也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加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促進科技創新的健康發展。技術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知識產權風險等科技創新衍生的風險與安全問題日益嚴峻,這些風險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理,就可能對科技安全造成威脅。作為維護科技安全的重要保障,風險治理包括科技倫理、引導科技向善、規范科技創新行為,以及科技風險評估、防范、化解相關風險應對措施等,為維護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科技自身安全、防范科技安全風險刻不容緩。
持續的技術監測和評估能力是科技實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技術發展的各個階段能夠及時識別、響應和處理風險。科學的科技管理體系應該具備適應性和彈性,能夠在面對未知風險時迅速做出調整和應對,這些風險不僅包括技術層面的風險,還包括與技術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環境風險。
創新發展、科技自立和風險治理是科技安全的要義,科技環境、科技實力和科技治理是影響科技安全的主要因素和實現科技安全目標的主要途徑,這些方面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國家或組織的科技安全體系框架。安全有效的科技發展策略需要綜合考慮以上這些方面,從而促進可持續、安全且負責任的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