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戰爭爆發時敵對雙方的兵力對比

1939年9月1日,星期五,德軍入侵波蘭。9月3日,星期天,英國政府向德國宣戰,履行了早先對波蘭做出的保證。6小時之后,法國政府在猶豫中步了英國的后塵。

70歲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先生向英國議會做出決定國家命運的宣言,在演說結尾講道:“我堅信自己會活著看到希特勒主義被摧毀、歐洲重獲解放的那一天。”此后一個月之內,波蘭就陷落了。9個月之內,西歐大部分地區都被戰爭的狂潮淹沒。雖然希特勒最終被打倒了,但一個自由的歐洲未能繼之而起。

亞瑟·格林伍德(Arthur Greenwood)先生代表工黨發言,支持宣戰,他表達了自己放松下來的心情:“我們長時間忍受著由懸而不決帶來的令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今天終于將其擺脫了。我們現在已經看到最糟糕的情況也不過如此。”現場歡呼聲雷動,這說明他的演說確實表達出了下議院普遍的感受。他在結尾說道:“但愿戰爭迅捷而短促,但愿隨后降臨的和平驕傲地、永遠地君臨在那個擁有邪惡名字的廢墟之上。”

但是,沒有任何對交戰雙方兵力和資源的合理計算,能為戰爭將是“迅捷而短促的”提供依據,而且不論戰爭將持續多久,我們也看不出任何理由相信英法兩國能夠單獨擊敗德國。而“我們現在已經看到最糟糕的情況也不過如此”,就更是一個不著邊際的假定。

英國對波蘭的實力抱有幻想。哈利法克斯勛爵作為外交大臣,本應對事態了如指掌,可是他竟然相信波蘭在軍事層面上比蘇聯更有價值,因而更愿意把波蘭引為盟國。他在3月24日就是這么對美國大使說的,而僅僅數天后,英國便突然決定為波蘭的領土完整提供保證。英國武裝力量總監艾恩賽德(Ironside)將軍在7月訪問了波蘭陸軍。回國之后,他給出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用丘吉爾先生的話來說“對波蘭軍隊贊賞有加”

英國對法軍實力的幻想更不切實際。丘吉爾描述法軍是“全歐洲經受過最嚴格訓練和最可靠的機動部隊”。在戰爭爆發前幾天,丘吉爾會見了法國野戰部隊總司令喬治(Georges)將軍。他看到法德兩軍實力對比的統計數字,留下了極佳的印象,對喬治將軍說:“不過你們才是戰場的主人。”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丘吉爾才更加急切地加入敦促法國宣戰的行列中,希望以此來支援波蘭——法國大使在發回國的報告里描述說:“溫斯頓·丘吉爾先生是最激動的政治家之一,他在電話里的聲音大得令聽筒震動不已。”丘吉爾在3月同樣也宣稱自己“全心全意地贊同首相”向波蘭提出領土保證的決策。他和幾乎所有英國政治領導人一樣,把這份擔保當成了維護和平的利器。勞合·喬治先生單槍匹馬地指出這種做法的不切實際和危險之處——可是《泰晤士報》把他的警告描述為“勞合·喬治先生似乎正居住在他自己那個奇怪而遙遠的世界中,他正從那里發出頑固的悲觀主義的悲鳴”。

公允地講,英國軍界比較清醒,并未對戰爭的前景抱有如此離譜的幻想。可是總體來說當時英國舉國上下都被激動的情緒鼓舞,對眼前的現實視而不見,更無法看清長遠之勢。

波蘭能堅持更長的時間嗎?英法能不能做得更多,以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就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雙方武裝力量的數字,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乍看之下似乎都是肯定的。波蘭就軍隊人數而言似乎足以在前線抵御德軍,法國的軍隊數量也應該能夠擊敗德軍留在西線的部隊。

波蘭陸軍擁有30個現役師和10個后備役師,此外還有不少于12個大型騎兵旅——不過其中只有1個騎兵旅是摩托化的。波蘭可以調動的潛在人力比師的總數更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動員將近250萬“經過訓練”的壯丁參軍。

法國已經動員的軍力大致相當于110個師,其中至少有65個師是現役部隊,包括5個騎兵師、2個機械化師、1個正在組建的裝甲師,其余都是步兵師。即便必須留下兵力守衛法國南方和北非,抵御可能來自意大利的威脅,法軍統帥部仍然能在北部前線集結起85個師對付德國。此外,法國還能動員500萬“經過訓練”的平民入伍。

英國除了肩負起中東和遠東地區的防務外,還承諾在戰爭爆發之時向法國派遣4個常備師,后來實際上更是派遣了相當于5個師的部隊。不過英國第一批派遣的部隊要到9月晚些時候才能抵達,這是因為海運方面存在些問題,而運輸船隊為防范空襲也不得不采取迂回的路線。

除了這支規模小、素質高的常備軍以外,英國也正在著手組建并裝備一支有26個師的本土野戰軍,政府在開戰時還制訂計劃要把這支軍隊擴展到55個師的規模。可是這支新軍的第一批部隊要到1940年才能準備就緒上戰場。在此期間,英國對戰爭的主要貢獻只限于運用海上力量進行傳統的海上封鎖,而這種形式注定起效緩慢。

英國的轟炸機部隊擁有超過600架轟炸機,比法國的轟炸機兵力多一倍,但是比德國空軍轟炸機數量的一半還要少很多。而且由于現役轟炸機的載彈量和航程有限,英國空軍很難有效地對德國進行直接空襲。

德國動員了98個師,其中52個是現役師(包括6個奧地利師)。但其余46個師中,只有10個師在動員以后可以立即投入作戰,而即便在這10個師中,大部分兵員也才入伍一個月。其余36個師大部分由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組成,他們年過40,對現代化的武器和戰術一竅不通。這些師的大炮和其他武器都不足。德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讓這些師完成整訓,以達到能投入作戰的程度——這段時間比德軍統帥部預期的還要長,而德軍統帥部早就對這個過程的緩慢憂心忡忡了。

德國陸軍在1939年并未做好戰爭準備,因為德軍高級將領們過于相信希特勒的保證,對戰爭的到來并未做好準備。軍方本想循序漸進地擴軍,建立起經過充分訓練的骨干隊伍,但最終還是在不太情愿中同意了希特勒迅速擴軍的要求,因為希特勒反復稱,自己無意在1944年以前冒險發動一場大戰,所以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訓練部隊。同時,德軍的裝備相較部隊規模而言也顯得嚴重不足。

可是,事后很多人竟把德國在戰爭初期的壓倒性勝利歸功于兵力和武器方面的巨大優勢。

還有一個錯覺在人們的頭腦中經久不去。丘吉爾即便在戰后的回憶錄里還是聲稱德國人在1940年擁有至少1000輛“重型坦克”。事實是德國人當時根本沒有重型坦克。他們在戰爭爆發時只有少量自重剛夠20噸的中型坦克。他們在波蘭使用的坦克絕大部分都非常輕,裝甲也很薄。

把雙方統計數字做個匯總,我們可以看到波蘭和法國總共擁有相當于130個師的部隊,對陣德國98個師的總兵力,后者中還有36個師基本未經訓練,也沒有組織好。波法兩國在“經過訓練的士兵”數量上,與德國相比優勢更加明顯。但是德國擁有中央的區位優勢,把占有數量優勢的對手分為相隔遙遠的兩部分,這抵消了對手一部分數量優勢。德國人可以優先打擊較弱的對手,同時讓法國為解救波蘭盟軍而進攻德國預先構筑的防線。

即便如此,在數量上波蘭仍然擁有足夠強大的部隊阻擋德軍突擊部隊——德軍進攻波蘭的部隊由總共48個現役師組成。他們的后續部隊將有大約6個剛剛動員的后備役師,不過直到波蘭戰局結束,這些后備役師還沒能投入戰場。

從表面上的兵力對比來看,法國人似乎擁有足夠的優勢粉碎西線德軍,突破萊茵河。德軍將領們對法軍沒能做到這一點感到既寬慰又驚訝,因為德軍將領中的大多數還在用1918年的老眼光考慮問題,并且和英國人一樣高估了法軍。

可是如果我們更仔細地分析評估,對1939年新投入應用的戰爭手段和各國軍隊內部的弱點有更清晰的了解,那么對于波蘭能否堅持、法國能否更有效地支援波蘭這兩個問題就會得出非常不同的判斷。從以上現代化的戰爭觀念出發,即便在開戰之前,就可以看出戰局的發展不可能有其他的變化。

丘吉爾在戰爭回憶錄中如此描述波蘭的崩潰:

裝甲車輛可以抵御炮兵火力,還能每天前進100英里,英法兩國對這一新狀況會帶來的后果缺乏真正的理解。

以上論述對英法兩國大部分資深將領和政治家都非常適用。可是,裝甲車的潛力首先是由英國的一小批有先見之明的軍事思想家發掘出來并不斷公開闡釋的。

丘吉爾在論述1940年法國崩潰的第二卷戰爭回憶錄里雖然有所保留,但還是公開承認說:

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渠道接觸各種官方資料了,我仍然對上次大戰以后由大批快速重型裝甲部隊的運用所帶來的戰爭革命的深刻性缺乏認識。我對此有所感知,但內心的戰爭觀念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以上這段自白異乎尋常,因為說出這番話的人,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坦克的發明居功至偉的人。此話的坦率令人欽佩。他擔任內閣財政大臣直到1929年,而1927年,全世界第一支實驗性裝甲部隊就在索爾茲伯里平原組建起來,以驗證高速坦克戰的倡導者們已經鼓吹了數年之久的新戰爭理論。他完全了解這些思想,還視察過實驗性部隊的演習,此后多年也仍繼續和這支部隊保持接觸。

在法國,理解這種新戰爭理論的人相較英國而言更少,官方對其也更加抵觸。在波蘭,情況甚至還不如法國。這種無知直接導致了兩國軍隊在1939年的失敗和法軍在1940年更加災難性的潰敗。

波蘭人的軍事指導思想過時,其軍隊的組織更加如此。波軍沒有裝甲師也沒有摩托化師,舊式的部隊還尤為缺少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而且波蘭領導人仍舊頑固地迷信大建制騎兵的軍事價值,對在戰役中發動騎兵沖鋒的可能性抱有可悲的幻想。在這方面,他們的思想的確可以說落后于時代80年,因為早在美國內戰期間騎兵沖鋒就已經被證明是徒勞無益的——可是騎兵至上論者對這些教訓充耳不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都保有大量騎兵部隊,寄希望于打一場騎兵機動戰爭,卻從未實現過,這成為那場靜態戰爭最大的笑話。

此外,法軍雖然擁有許多現代化軍隊的構成元素,卻沒能用現代化的思想來組織這些元素,因為最高層的軍事思想落后于時代20年。他們在開戰時比德軍擁有更多坦克,其中很多不僅噸位重于德國坦克,裝甲也更厚,不過速度比較慢,這一點和法國潰敗以后公眾所接受的說法相反。可是法軍統帥部仍然在用1918年的老眼光看待坦克,認為它是服務于步兵的,或者是用來代替騎兵的偵察部隊。在這種過時的指導思想之下,他們遲遲沒有組建裝甲師,仍然傾向于零星地使用坦克,這一點和德國人不同。

法國人,尤其是波蘭人在新式地面部隊方面的弱點因缺乏空中部隊的掩護和支援而愈顯嚴重。波蘭人可以將部分原因歸到缺乏制造業資源上,可是法國人沒有這樣的借口。這兩個國家都優先滿足大規模陸軍建設的需求,而把空中力量放在次要位置——因為在分配國防預算的時候,陸軍將領的呼聲占主導地位,而將領們自然傾向于偏袒自己所熟悉的軍種。他們根本未曾意識到地面部隊現在有多依賴可靠的空中掩護。

法波兩國陸軍的衰落還與軍方最高層致命的自滿情緒有關。在法國,這種自滿情緒來自“一戰”的勝利,在盟友的推崇之下,他們竟自以為擁有最高超的軍事知識。在波蘭,這種自滿來源于他們在1920年戰勝俄國人的經歷。兩國的將領們都對本國軍隊和軍事技術抱有傲慢自大的情緒。公允地說,以戴高樂上校為代表的一批法軍青年軍官們對英國首倡的坦克戰新理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可是法軍高級將領們對這些英國發明的“理論”視若無睹——這和少壯派德軍將領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即便如此,德國陸軍也還遠遠稱不上是一支按照現代化理論組建起來的高效軍事力量。它不但沒有做好戰爭準備,而且大多數現役師的結構過時,高級將領的戰爭觀念也依然陳舊。可是德軍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已經創建了少量全新的部隊,包括6個裝甲師和4個“輕裝”(機械化)師,還有起支援作用的4個摩托化步兵師。這些部隊在德軍中所占不多,比其他所有部隊都更有戰斗力。

同時,德軍最高統帥部猶豫再三但還是認可了快速作戰新理論的價值,并愿意給予其付諸實踐的機會。這最主要歸功于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將軍和少數其他軍官的倡導,而且他們的觀點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偏愛任何能帶來速戰速決的主張。總之德國陸軍令人驚訝地不斷取得成功并非由于它實力雄厚或者組織形式的徹底現代化,而是因為它比對手更為現代化一些。

 

1939年的歐洲形勢,不斷體現而且重新詮釋了上次大戰中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給出的早已被廣泛引用的論斷:“兵者,國之大事,不能讓軍人獨斷。”即便公眾絕對信任軍事領袖的判斷力,也不可能讓軍人們在戰爭中專行。持續進行戰爭的權力,也許還有發動戰爭的權力,已經從軍事領袖手中轉到了經濟領袖手中。在戰場上機械的力量逐漸超出了人的力量,相應地,實際上工業和經濟資源也取代了前線的部隊,成為大戰中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缺少工廠和油田源源不斷地供應,軍隊只能癱瘓。也許軍隊的滾滾洪流在充滿敬畏的平民旁觀者眼里顯得威武雄壯,可是在現代的戰爭專家看來,他們和生產線傳送帶上的傀儡人偶沒什么區別。而這就是未來可能拯救人類文明的關鍵因素。

僅僅對比下雙方現有的軍隊和軍備,我們就會發現局面已變得更為令人沮喪。慕尼黑協定改變了歐洲的戰略平衡,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內,英法都陷入了極為不利的境地。不管英法怎樣加強軍備,在很長時間內也不可能彌補慕尼黑協定帶來的不利后果:西方失去了捷克斯洛伐克裝備精良的35個師,德國卻騰出了本來被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所牽制的師團。

德國吞并不幸的捷克斯洛伐克,接管了后者的兵器工業和軍事裝備,他們所得遠遠超出了英法到3月為止所增加的軍備。就拿重炮這一項舉例,德國擁有的數量一夜之間就翻了一番。更為嚴重的是,德國和意大利幫助佛朗哥完全推翻了西班牙的共和政府,這在法國的邊境和英法的海上交通線上又投下了新一層的陰影。

從戰略上來看,除非蘇聯承諾施以援手,否則雙方的力量絕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均衡。同樣,從戰略上來看,只有在目前這樣的時機,德國才能以最有利的方式解決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問題。可是戰略的天平總是基于經濟實力,而德國的經濟實力能否在戰爭的重壓之下長時間支撐德國的武裝力量,這是很可懷疑的。

戰爭必需的基本物資大約有20種。煤炭是一切生產所必需的,機動能力來自石油,炸藥需要棉花,羊毛、鐵也是不能缺少的,運輸需要橡膠,軍工生產和所有電氣設備都需要銅,生產鋼材和彈藥需要鎳,彈藥工業還需要鉛,生產炸藥需要甘油,無煙火藥需要纖維素,生產雷管需要水銀,飛機工業需要鋁,化工儀器需要鉑,煉鋼和一般冶金行業需要銻和鎂等,生產軍火和機器需要石棉,云母是一種工業用絕緣體,硝酸和硫是用來制造炸藥的。

就這些大量需要的物資而言,英國本土除了煤炭之外都無法供應。可是只要海運保持暢通,大多數物資就都能在英帝國的疆域內獲得。全世界90%的鎳來源于加拿大,其余大部分來自法國殖民地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英帝國主要缺乏的是銻、水銀和硫,另外石油資源也不足以支撐戰爭所需。

法國并不能補足以上戰略物資的短板,本身還缺乏棉花、羊毛、銅、鉛、鎂、橡膠和其他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物資。

蘇聯擁有大部分戰略物資,而且產量也很充足,但缺乏銻、鎳和橡膠,銅和硫的供應也不足。

世界強國之中唯有美國得天獨厚,生產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一半的棉花、將近一半的銅,只在銻、鎳、橡膠、錫和部分鎂上需要依賴進口。

而柏林-羅馬-東京三角軸心的形勢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意大利幾乎每樣物資都依賴進口,甚至包括煤炭。日本對進口資源的依賴幾乎和意大利一樣嚴重。德國本土不生產棉花、橡膠、錫、鉑、鐵礬土、水銀和云母,而鐵礦砂、銅、銻、鎂、鎳、硫、羊毛和石油的產量也嚴重不足。可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德國在某種程度上補足了鐵礦砂的短缺,通過干預西班牙內戰,還進一步確保自己能以優惠的條件進口更多鐵礦砂和水銀——不過要想持續獲得上述物資,必須要確保海運暢通。德國還通過開發新型木質代用品部分滿足了對羊毛的需求。同樣,德國依靠丁鈉橡膠(buna)來滿足大約五分之一的橡膠需求,還用本土生產的燃料來滿足三分之一的汽油需求,當然人工合成產品的成本遠高于天然產品。

在這樣一個陸軍越來越依賴摩托化機動、空中力量在軍隊里越來越重要的時代,這便是軸心國在戰爭潛力上最致命的短板。除了從煤炭衍生物中提取的燃料外,德國每年能從自己的油田中獲得50萬噸石油,從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那里也能得到一點微不足道的石油。和平時期,德國為了滿足國內需求,每年需要進口將近500萬噸石油,主要來自委內瑞拉、墨西哥、荷屬東印度群島、美國、蘇聯和羅馬尼亞。但在戰時,將無法從以上前四個來源進口石油,而要想獲得后兩個來源的石油也只能依靠征服。此外,德國人預計戰時的需求量會超過每年1200萬噸,所以增加人造燃料也不可能彌補這么大的缺口。只有完整無損地奪取羅馬尼亞的油田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因為這些油田能年產700萬噸石油。

意大利如果參戰的話,對石油的需求會讓短缺變得更加嚴重,因為意大利每年將需要大約400萬噸石油,即使其船隊愿意冒險穿越亞得里亞海,也只能從阿爾巴尼亞獲得其中的2%。

從潛在對手的角度考慮問題,是克服恐懼的良方。西方盟國雖然獲得軍事勝利的機會渺茫,但考略到德國和意大利由于資源匱乏無法打持久戰,還是多少保持了一絲樂觀——前提是他們能在開戰初期經受住失敗的沖擊和壓力,等到外援來臨。和所有類似戰爭一樣,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大戰中,軸心國的命運取決于戰爭有多大機會迅速結束。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 I, P.357.

1938年4月14日。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 I, P.357.

我本人在戰爭爆發之時對戰略形勢做出過評估,預言波蘭會被迅速擊敗,法國也很可能無法長期堅持抗戰,我當時在結尾這樣總結形勢:“總之,由于將戰略基于不合理的基礎之上,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我國歷史從未遇到過的危險的境地,也許是我國歷史上最糟糕的險境。”

Liddell Hart: The Tanks, vol. II, Appendix V.

本書涉及的尺寸換算:1英里=1.6093千米,1英尺=30.48厘米,1英寸=2.54厘米,后文不再贅述。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 I, p. 425.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 I, p.39.

當我的著作《英國國防》(The Defence of Britain)在開戰前不久出版的時候,書中對波蘭軍方仍舊相信騎兵可以發起沖鋒并對抗擁有現代化武器的對手(95—97頁)表達了憂慮,波蘭外交部深受刺激,就我對波蘭人的判斷力抱有如此看法提出了官方抗議。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真可謂諷刺至極。

Liddell Hart: The Tanks, vol. II, pp. 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伊宁县| 寿宁县| 漠河县| 金塔县| 凤阳县| 四会市| 和政县| 新巴尔虎左旗| 武清区| 高淳县| 宿松县| 乐昌市| 吴川市| 资溪县| 大悟县| 泰和县| 北海市| 古浪县| 十堰市| 梅州市| 泗洪县| 龙江县| 香港 | 墨脱县| 威宁| 渝中区| 北票市| 洪江市| 扶余县| 甘洛县| 岗巴县| 左云县| 义马市| 西安市| 海安县| 龙门县| 仪陇县| 安塞县| 台北市|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