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0章 分化關寧軍

南下。

其實最早提出的人是崇禎。

那是在周延儒督師之前,朱由檢鑒于內外交困,曾與周延儒秘密商議“南遷”,并叮囑他不得向外泄露,不知通過什么途徑傳了出去。

應不應該南下,許多人的意見不一樣。

有的人激烈反對,有的人極力支持。

現在在場的人屬于支持關寧軍內遷派,可以在有些人眼里,與棄土派畫上等號,既然是棄土派,自然也不會排斥南下,只是目前的局勢,需不需要南下呢。

別人不管,吳襄主動支持皇帝。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臣支持把遼東百姓遷往山東,只是山東無險可守,萬一皇上親征不利,退至山東,恐怕山東也是守不住的,臣提議,山東當做中轉之地,最終把遼東百姓和軍屬家眷遷移到長江以南,尋一塊安穩之地安置。”

什么情況下,皇帝親征不利,退至山東呢。

在場的人心里門清。

大家都是講究實際的人,所以沒人看好皇帝的親征,不過皇帝執意如此,大家反對,皇帝也不聽。

李建泰見狀,大多數人不反對南下,他也無能為力,只能退一步。

“皇上,臣請代帝先行。”

“不可。”

朱由檢拒絕了。

李建泰不甘心,連忙解釋,“臣老家在山西,家里頗有資產,臣及時趕回去,散盡家財募兵,必能為皇上分憂。”

“李閣老需要留在京城坐鎮。”

朱由檢沒有懷疑李建泰,所以說的是實話。

太原這樣的大城,誰能想到直接投降李自成了。

李建泰現在往山西趕,也無法趕在他老家陷落前回去,何況山西募的兵,李建泰能帶回京畿?人家愿意么,恐怕辛辛苦苦募個幾百兵,最后還跑了一大半。

山西那邊的消息,應該沒有幾日就能傳回京畿了。

到時候人們都會確信,大明必亡。

可朱由檢不能讓人們絕望啊。

吳襄他們要是絕望了,就會想活路,總不能跟著大明一起死,所以要給他們希望,南下就是希望。

可關寧軍實力太強。

如果自己手頭上兵力太少,恐怕自己這個皇帝,就要成為關寧軍的傀儡了。

別把人家當傻子。

自己都成為傀儡,別人怎么會讓傀儡脫離自己的手掌心呢。

哪怕再多的想法,也只能爛在心里頭。

所以自己必須親征。

必須從邊軍里吸收更多的軍士,起碼做到讓關寧軍投鼠忌器,不說讓他們內心畏懼,敬畏自己這個皇帝,起碼要懂得基本的尊重。

如果人家都不尊重你,那還談個毛線。

那么京城就必須有人坐鎮。

范景文肯定是最好的,只是目前而言,經過朱由檢親自接觸,打過交道,有一定的了解,獲得了他信任的官員太少。

后勤比京城重要,而范景文的威望和資歷,還有他的責任心,以及自己對他的信任等等,他都是當仁不讓的人員。

既然范景文離開了京城,那么挑來挑去,也只有李建泰最合適。

無人可用。

這就是最大的困境。

京城缺官嗎?

大明京城是全天下官員最多的地方,可朱由檢的確缺人,實在是讓人感慨。

其余人聽聞后,也覺得皇帝說得對。

紛紛勸李建泰留下。

李建泰只能勉強同意,面色難看,安置思考,是否寫信回老家,讓家里人速速入京,真要是局勢不利,跟隨皇帝南下才是最好的選擇。

解決了李建泰,吳襄松了口氣,生怕皇帝變卦,繼續提起遼東內遷的大事。

“幾十萬人口的內遷不是小事,需要提前做好安置。”

“山東的確無險可守,只是海運最方便和快速,節省百姓的人力和物力,不愿意和牲口分開的,又或者行李太多的百姓走陸運,其余的百姓走海運。”

“還有沿途的補給要如何設立,需要多少的糧料,還有大夫也要準備好。”

朱由檢說的很詳細。

開春后。

京城的瘟疫會復起,這是史料記載的,這次的瘟疫規模很大,很嚴重,極大加深大明秩序的崩潰速度。

還有幾天自己要親征。

大軍離開了。

工匠們離開了。

商隊也大量離開。

隨著糧草物料的運輸,大量的民夫也會離開。

這同樣是個避險的機會。

任何一件事,都要利益最大化。

京城的人口會減少許多,減輕瘟疫的傳播速度,也降低瘟疫感染的人口,這是朱由檢目前能做到的。

這些事情,由李建泰和蔣德璟組織。

他們二人是內閣大臣,有自己的配合,還有關寧軍的幫助,關寧軍在這件事上一定會極力支持的,還有自己撥付的錢糧,并不是難事。

不過還有一件事。

朱由檢向吳襄開口索要關寧軍。

“山東總兵劉澤清兵力不夠,此人還要維護山東全局,無法兼顧遼東百姓內遷的安危,可朕手里也缺少兵馬,所以要從三桂手里調幾千兵馬提前入關。”

“不要精兵,普通的士兵就可,不過朕先說明,這是用來負責遼東百姓和軍屬家眷內遷的,幾十萬人長途跋涉,多婦孺女性,這幾千人必定要老實守規矩的。”

“否則出了亂子,百姓和軍士們生怨,也該怨三桂。”

吳襄沒有拒絕。

只是幾千兵馬太多了。

吳襄苦笑,向眾人解釋道。

“去年八月,賊軍聲勢浩大,同月,韃虜也進犯寧遠,最后繞過了寧遠,拔出了好幾城,幸虧三桂和將士們拼命,給予韃虜重創,才逼迫他們退兵。”

“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去年的時候,三桂手里還有四萬兵,今年只剩三萬,而且士氣低下,如果調走人數太多,恐怕無法防備韃虜。”

這個理由站得住腳。

“韃虜對我大明了解甚詳。”

“唉。”

王家彥嘆了一聲,“這些年,太多文武高官落入韃虜手中,靠著這些人以及他們的關系,韃虜的確對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能掌握。”

“天下事如何這般巧。”

“這些年發生了不少次韃虜與賊軍相呼應,雙方相隔數千里如何做到的,無非是京城的消息泄露出去,通過京城,反而讓韃虜對遠在天邊的賊軍也極其了解,所以能提前做出種種舉動。”

“去年,孫都督集結十余萬大軍與賊軍決戰,韃虜必然提前探知,知道朝廷的布局,所以也立刻出兵寧遠,這次出兵不符合韃虜的利益,可見是為了牽扯我大明的軍力,不讓我大明全力解決賊軍。”

衛禎固分析道。

衛禎固的言語,讓人們沉思起來。

最初的時候,并沒有人把后金放在眼里,誰曾想成為大明的死敵,變成了大清。

按照衛禎固所言,大清做出了這么多努力,其野心定然不小。

朱由檢又高興了。

早在黃臺吉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配合賊軍,這不是二者商議好了,而是黃臺吉自己做出的戰略方針。

黃臺吉去世前不久,對天下大勢已作出了相當準確的判斷,他說:“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內訌,土賊蜂起,或百萬,或三四十萬,攻城掠地,莫可止遏。明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并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疇所領各省援兵耳,今皆敗亡已盡,即有召募新兵,亦僅可充數,安能拒戰?明之將卒,豈但不能敵我,反自行剽掠,自殘人民,行賂朝臣,詐為己功;朝臣專尚奸讒,蔽主耳目,私納賄賂,罰及無罪,賞及無功。以此觀之,明之必亡昭然矣。”

在這以前,他命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統兵伐明時就曾指示:“如遇流寇,宜云爾等見明政紊亂,激而成變。我國來征,亦正為此。以善言撫諭之。申戒士卒,勿誤殺彼一二人,致與交惡。”

永遠不要小看別人。

可以說后金是落后的愚昧,愚昧征服文明,帶來的只有倒退,但是不要小看任何人,黃臺吉是同時代非常厲害的人物,這是毋庸置疑的。

幸運的是黃臺吉死了。

在這位的手中,后金變成大清。

先后打服了蒙古、朝鮮、又有袁崇煥貿然殺死毛文龍,解決了大清的后顧之憂,從此,大清的戰略局勢徹底脫困,一飛沖天,進退自如。

以戰養戰的道理誰都知道,可能玩轉的人又有幾個呢。

現在的幾位文武官員言語中,不再是那種嘴里當做大麻煩,骨子里卻高高在上的態度,說明認真反思了,只要真的重視,就不會輕易的犯錯。

他們能分析出,大清對大明掌握通透,甚至推算出與李自成有無形的關系,說明還是有眼光的。

最后的考驗就是能不能保密。

很多人心里認為,大明的太監更值得依靠,其實是錯誤的觀點。

比如崇禎皇帝和周延儒的密談,專門交代周延儒保密,結果崇禎皇帝身邊出了問題,內廷把消息透漏出去了。

所以朱由檢認為,大明的太監才是最大的問題。

現在內廷差不多廢了。

這些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

而且思想上也比較統一。

不應該會泄密。

只要大清不提前入關,打亂自己的計劃,那么自己后面就會變得順利些,可要是消息提前傳出去,導致大清提前入關,朱由檢搖了搖頭。

這些都是以后的麻煩,現在緊要的是關寧軍。

必須有幾千關寧軍先開拔到山東。

自己才敢把錢糧往山東運輸。

否則劉澤清這家伙派兵搶了怎么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什克腾旗| 容城县| 白河县| 宁波市| 锦屏县| 曲沃县| 苗栗市| 金乡县| 垣曲县| 滁州市| 西吉县| 沂水县| 麟游县| 汾西县| 麟游县| 新田县| 晋江市| 西盟| 博爱县| 扶沟县| 鲜城| 五原县| 北安市| 苗栗市| 辛集市| 东台市| 安徽省| 佛坪县| 都兰县| 铁岭县| 永济市| 保山市| 舞阳县| 建湖县| 碌曲县| 南城县| 肇东市| 城固县| 封丘县| 英吉沙县| 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