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另起爐灶
- 朕能造反成功嗎
- 烈炎普照
- 2088字
- 2024-08-17 16:06:20
人微言輕。
當一個人地位渺小的時候,他說的話沒有人聽得進去,所以衛禎固進京多年來,已經習慣了自己的提議不被人重視。
“賊軍勢大,各地望風而降,實乃無兵可守。”
衛禎固向太子解釋,為何自己失望。
太子朱慈烺眉頭緊皺。
以前父皇不讓他參與國事,雖然聽到師傅們唉聲嘆氣,朱慈烺心中著急,其實壓力并不大,后來父皇改變了主意,讓自己學習做事。
短短的十幾天,朱慈烺已經忘記上次發笑是何時,眉頭一直沒有舒展過。
原本他不喜歡衛禎固,只是朱慈烺敬佩自己的父皇,連父皇都看重的人,所以朱慈烺覺得衛禎固是有本事的人,自己沒有發現對方的才能。
竟然如此,朱慈烺攔住衛禎固,誠心的請教他。
衛禎固沒有嫌棄麻煩。
能為太子解惑,平生求之不得。
如今有了機會,衛禎固沒有隱瞞的心思,把如今的局勢分析給太子。
果然。
太子又不高興了。
“又不是所有地方都遭災,各地人口不少,為何沒兵呢,不愿意報國罷了。”朱慈烺反駁。
父皇說地方上有錢也有糧。
只不過被官員們貪污了。
官員和地方大戶聯手壓榨地方百姓,所以百姓過得苦。
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衛禎固沒有與太子爭論,順著太子的話說道:“太子所言有理,地方上的確人心盡失,大有從賊之心的人,所以賊軍所過之處望風而降。”
朱慈烺說不出了。
對方不按套路出牌,用自己的道理說服自己,朱慈烺壓住內心的不快,試著平靜自己的內心,學習父皇教他的經驗。
如果在自己憤怒的時候,不要做出任何的決定,而是先把憤怒平息下來。
朱慈烺彎了腰,拱了拱手。
一臉的求知。
“先生教我。”
衛禎固激動地雙手發抖。
這樣的太子,大明不應該亡啊。
“皇上做事沒有章法。”
“該快的時候不快,該慢的時候不慢,不知道輕重急緩。”
衛禎固豁出去了。
當著太子的面指責他的老子,“現在應該全力以赴調集各地的軍隊,以太行山脈為第一道防線,燕山山脈為第二道防線,把山西大部分軍力調到寧武關、雁門關、與沿途的利民堡、乃河堡形成依托天險的堅固防線。”
“賊軍糧草不濟,無法堅持長久,只需要守住三五個月,賊軍自退,我大明趁此時機,改革除新,重整旗鼓,只需要兩三年就可收復失地,徹底消滅賊軍。”
“皇上提出親征,臣認為沒有錯,皇上應該全力以赴的調集各地軍隊,而不是留在京城,與各方勢力糾纏,白白的浪費時間。”
朱慈烺大受震驚。
從來沒有人能像此人說的這么有條理。
哪怕是內閣大臣范景文,他雖然焦急,其實也并沒有仔細的方略,真如此人所言,仿佛大明的危機可以化解,朱慈烺猶豫了。
自己是否要去勸誡父皇。
傍晚。
朱慈烺終于見到父皇,連忙提出衛禎固的建議。
“書生意氣罷了。”
朱由檢在圖上畫著圈。
朱慈烺張嘴結舌。
他認為有用的戰略,想不到在父皇眼里不值一提。
“父皇,兒臣沒看到哪里錯了。”
朱由檢畫了三個圈。
每個圈里圈起來一家商號,確認了目標后,朱由檢笑了。
見到父皇的笑容,太子有些羨慕,現在他委實笑不出來,以前父皇不愛笑的,元旦早朝之后,受了刺激,變得愛笑了。
“大明的問題,豈能是簡單的問題。”
“朕登基十七年,涌現了無數名城名將,皆折戟沉沙,難道他們不如衛禎固聰明?”朱由檢反問。
太子答不上。
“大明的問題,是根子上的問題,朕要從根子上解決,才能挽救大明,可治國難,就算想要推倒重來,也需要先扶持一方起來,何況大明形勢危急,東有胡虜,西有賊寇,越發不可輕動。”
“他說調兵,從哪里調?”
“朕下旨容易,士兵們的糧草從何來?軍餉從何來?”
“父皇手里有錢有糧。”
太子話說了一半說不下去了。
朱由檢冷笑。
大明花在遼東的錢,按照后金的人頭算,砸都可以砸死了。
“父皇打算復用開中法?”
朱慈烺醒悟。
朱由檢這回真驚訝了。
太子的確聰慧啊。
這都能讓他舉一反三,連明初的開中法都想到了,不簡單,學習能力不錯。
而且他還真沒說錯。
的確有股開中法的味道。
只是明初的時候運輸的貨量少,商隊的規模小,以現在運輸的貨量,商隊得多大的規模,開中法的中止也就不奇怪了。
朱由檢沒有解釋,把手里的名單讓王承恩拿去給太子看,王承恩彎著腰捧著名單,轉呈給太子,太子客客氣氣的從王承恩手里接過來。
父皇對宮里原來的大太監們采取了極端的手段,許多人消失不見,但是對眼前的王承恩卻很好。
朱慈烺仔細打開。
原來是各商行的詳細情況。
許多商行與朱慈烺打過交道,比如周記商行,上午還從他那里清過賬,但是父皇畫了三個圈,周記并不在里頭。
朱由檢選的三家商行,是他了解之后,認為會爭取自己支持的商行。
有些商行生意興旺,沒必要冒險嘗試新渠道。
有些商行太弱。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海關的關淵昌。
這家商行有足夠的資本,因為外部的原因,生意上面臨了生死攸關的問題,而新的東家卻具備進取心,敢于去嘗試開闊。
與商人做生意也是需要挑選能讓人放心的對象的。
不是隨便一家商行,朱由檢就敢把國家大事托付給對方。
首先是信譽必須有保障。
保障是什么?
說穿了就是“軟肋”。
大明把運輸糧餉的任務交給商行,商行要是辦砸了怎么辦?
這不是賠錢就可以的。
商號需要全力以赴。
生意是他們自己的,錢也是他們掙,責任也需要他們承擔。
等于確認了歸屬。
既然大明官場虛,不做事,那就換個體系,另起爐灶,變相解決大明是誰的問題。
除了必須是老字號之外,還需要家族繁盛。
這就是門檻。
滿足這些條件的,朱由檢挑出了三家,這三家大概率會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