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思考=提問-回答

人與動物的區別,思考是一個重點。據說,動物的大腦只能做感知的事情,而不能像人一樣進行思考,所以比較愚蠢。

人與動物的區別,思考是一個重點。據說,動物的大腦只能做感知的事情,而不能像人一樣進行思考,所以比較愚蠢。

然而,雖然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都在思考,也常常把思考二字掛在嘴邊,可是,并不了解思考二字的真正含義,更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思考。人與人思考能力的差距,拉開了人生成就的差距。

1.1.1 缺乏思考的思考

我曾經無數次在培訓課堂上問學生:什么叫做思考?幾乎都不能收到正確或相對正確的回答,甚至很多人被問到時,只是茫然與我對望,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雖然思考是每個人必須做好的一件事情,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從來沒有思考過“思考”。雖然從小父母和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可是誰能告訴我們什么叫做思考呢?

普通人沒有思考過思考,以及不明白什么是思考,是可以原諒的。但專門研究思考的專家不告訴我們什么叫思考,則是不可原諒的。

日本語言學家外山滋比古寫了《思考的整理術》一書,1983年出版之后持續暢銷,銷量突破150萬冊。該書的后記開頭一段話寫得挺好:

我們平時總是不假思索地使用“思考”一詞。這讓我們以為,我們肯定是了解“思考”的含義的。而深究起來,所謂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呢?跟單純的“想想”有什么區別?跟泛泛地“了解”又有什么關系?思考需要遵循什么樣的順序嗎?恐怕我們中的大多數都無法立刻回答上來吧,因為很少有人煞有介事地反思這些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外山滋比古的《思考的整理術》一書從頭到尾都沒有對思考一詞給出明確的定義與解釋。他只是在講日本的學校教育忽視思考能力的培養時指出:

學校的認知活動主要是以語文為中心的學習,而思考活動則是以數學為中心的學習。的確,數學永遠是離不開思考的,因為它總是給出問題,求解答案。

這里,前面一句話我不認同,因為認知活動與思考活動的差別并不是語文與數學的差別。后面一句話則說得不錯,觸及了思考的核心內涵,但外山滋比古并沒有在更高的層次把它明確地揭示出來。

美國學者文森特·賴安·拉吉羅(Vincent Ryan Ruggiero)教授在《思考的藝術》中為思考明確下了一個定義:

思考是有助于闡述或解決問題、制定決策、滿足或了解欲望的一切心理活動;思考是探求答案,獲取意義。

這個定義倒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為它最接近我對思考的理解。可惜的是,拉吉羅雖然為思考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卻只是在全書開篇時一筆帶過,沒有在后面的內容里貫徹它,沿著這個定義所指的方向,深入地為讀者提供如何有效思考的建議,以至于無數人讀完了他的書,依然不能透徹地理解和展開思考。

金字塔原理由美國麥肯錫公司的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創立,她在《金字塔原理》一書的第一篇“表達的邏輯”中指出:

先從金字塔的最頂端開始,沿各個分支向下展開。首先表達的是主要思想,使受眾對表達者的觀點產生某種疑問,而主要思想(金字塔結構中的)下一層次上的思想將回答這些疑問。通過不斷進行疑問/回答式的對話,受眾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對文章闡述的思想做出疑問/回答式反應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沒有國籍和民族的區別。

芭芭拉·明托的這個觀點,非常接近我對思考的定義,但是,很遺憾,她并沒有把這個觀點視為思考的定義并貫徹到底,而只是把“疑問/回答”作為一種表達邏輯而已。

1.1.2 思考的定義

為思考下一個合適的定義,是我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經過持久、反復、深入、系統地思考,我把思考簡單地定義為如下公式:

思考=提問-回答

思考是人的一種內在行為,同時也是一個過程。思考是首先提出疑問,然后尋求答案,消解疑問的過程。這個定義是元思維的重大而根本的理論基石。

“思考=提問-回答”這個定義雖然算不上石破天驚,但是它直達思考的本質,徹底揭示了思考的秘密,如撥云見日,可以起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縱觀無數關于思考的定義,大都是只燒到了99℃的水,而我的定義加了一把火,把它燒成了100℃的開水。

順便說一句,思考時我們提出的所有疑問,都是在做三件事情:了解事實、解釋原因和探求方法,歸納起來只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種基本問題,我把它們稱為“元問題”。這三個“元問題”像精靈一般為我們的思考帶來無限的創意、活力與價值,而基于對“元問題”問與答的思維模式稱為“元思維”。后面將有專章詳細解讀,此處先簡單說明,是為便于下文的陳述與讀者的理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問題與疑問兩個詞的區別。問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問題,既指毛病、不足、欠缺,也指疑問,還指一般意義上的事情。狹義的問題,僅指疑問。我在本書中盡量使用“疑問”而不使用“問題”,若使用“問題”一詞,除指毛病、欠缺之外,偶爾也有“疑問”之意。

為什么我要定義“思考=提問-回答”呢?因為這樣有“三個便于”的好處:

第一,便于理解。用抽象的文字為思考下定義,可能讓讀者更加頭暈。“思考=提問-回答”這個公式,可以這樣來理解:思考是人的一個行為過程,首先提出一個疑問,然后求解答案。這里要強調一下,思考過程的核心就是提問與回答,雖然圍繞這兩個核心,還有一些其他密切相關的、重要的行為與心理活動,如:觀察、懷疑、想象、暗示、探究、解釋、判斷、類比、聯想、反思等。

更進一步,我們不妨真的把它當成一個數學題來理解:

10-10=0,表示這個思考完美地完成了;

10-5=5,表示這個思考只完成了一半;

10-0=10,表示這個思考沒有完成,可以稱為百思不得其解。

我們還可以想象一下,考試時試卷上的一個題目,如果分值是10分,考生完全答對了,老師就給他10分;只答對一半,老師只給他5分;全部答錯,老師就會給0分。

第二,便于記憶。把一段長長的文字,濃縮成一個數學公式的樣子,我相信,所有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甚至于終生難忘。因為“思考=提問-回答”這個公式,不僅有明確而特別的含義,而且還是圖形化的,而人們往往對圖形化的東西更容易記憶。

第三,便于操作。操作,原本指人用手活動的一種行為,雖然思考不能通過手來完成,但此處所謂操作,是指思考必須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心理活動,因此,對思考這種內在行為進行定義,必須具有可操作性或可操作性強,從而讓人可以按照一定的規范、流程和要領完成它。

我把思考定義為“提問-回答”,就是要明確告訴讀者,思考就是從提問開始,然后給出答案。如果你不是帶著目的去提出疑問,然后求解答案,那就違背了基本的操作規范與流程,那就不是在思考,而是在胡思亂想。

1.1.3 藝術家的思考

在幾乎所有人的眼里,藝術家的思維都是天馬行空、不可捉摸的。事實上,藝術家的創意總是超乎常人,經常令人覺得異想天開,腦洞大開,但是,他們的大腦運轉還是遵循著與常人相同的機制。

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威爾·貢培茲(Will Gompertz)在《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一書中專門討論過藝術家的思考方式。他指出,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就是持續不斷地“提問-回答”的過程,也是質疑與創造的過程。威爾·貢培茲寫道:

無論形式如何,創意只能在一個地方發生。不管你是打算烘焙一個生日蛋糕還是設計一個花哨的新軟件,只有一種可能的方式能啟動創造的過程,那就是提出問題——“我需要用到哪些配料?”抑或“我如何才能使軟件界面更直觀?”

就拿雕塑家舉例。他們要不斷雕琢一塊大理石,直到可以辨識的形象出現在眼前。雕塑家鑿出的每個細小切口都伴隨著他們的一次發問——“如果我把這一小塊削去會怎么樣?”“這一鑿會幫助我塑造出我想要的軀干嗎?”這就引向了另外一個問題:“這樣行得通嗎?”這個問題是千百次類似的問題的終點,隨后是做出決定,而決定之后又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和修改。

創意是在我們頭腦里持續發生的一個召喚和響應的過程。如果一切進行順利,這個“提問-回答”的程序就會像我們的左右腦一樣協同工作,就像在進行一段“顱內雙人舞”。

左腦:“我該做個什么樣的生日蛋糕呢?”

右腦:“上層撒滿白色糖霜的巧克力海綿蛋糕。”

左腦:“真是個好主意,右腦。”

不過事實上,這個過程往往是拖沓的,讓人有些沮喪,它們的對話應該更像下面這樣:

左腦:“我該做個什么樣的生日蛋糕呢?”

右腦:“我現在沒法和你說話,我在發短信。”

左腦:“但這很重要,我只有20分鐘的時間。”

右腦:“哦,我不知道,做個巴騰堡蛋糕怎么樣?”

左腦:“太難了。”

右腦:“哎呀!我沒想按發送鍵!什么?你?還在嗎?這樣吧,我會好好想想,然后在你洗澡的時候告訴你……在大概月之內。”

接下來,這個問題會一直停留在我們的無意識里,直到一個看似隨機的觸發點觸動了思維的火花,將我們大腦里的幾百萬個神經元聯系起來,這時一個完整的答案就會神奇地浮現。這個過程很可能就是在你洗澡的時候發生的。

威爾·貢培茲關于藝術家思考模式的觀點,與我對思考的定義不謀而合。但是,遺憾的是,他與無數作家和理論家一樣,在講到“思考”的時候,忽略了為“思考”這個概念下定義,以為讀者都理所應當地知道什么叫思考。正是因為忽略,導致作家和理論家本人沒有機會把“思考是什么”徹底講明白,甚至過于偏重思考的批判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梨树县| 青川县| 大新县| 含山县| 积石山| 牙克石市| 大理市| 岗巴县| 正阳县| 朔州市| 成安县| 遂宁市| 荆州市| 阿克| 腾冲县| 沙河市| 河曲县| 大丰市| 庄河市| 格尔木市| 茌平县| 邯郸市| 香格里拉县| 吐鲁番市| 大足县| 普定县| 嘉兴市| 曲沃县| 巫山县| 牙克石市| 梁山县| 房产| 永泰县| 六枝特区| 静安区| 邵东县| 克拉玛依市| 新野县| 吉木乃县|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