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教他們奮斗
- 三國:我二叔玄德獨斷萬古
- 后跳都督
- 2192字
- 2024-07-19 23:59:04
“在下,鹽鐵吏劉廩,參見主公?!?
“你搞什么?”劉備煩躁的問道,一臉嫌棄,“廩兒,你搞什么,說,你要搞什么?。俊?
最近已經夠煩的了,大晚上的還來消遣我是吧?
“就,東搞一下,西搞一下這樣嘛……”劉廩撓了撓頭,是關二叔叫我這樣的。
他先干的。
“有何事?是不是鹽鐵之事又有難題?還是產量很低,難以為繼?”
“這不是你的錯,不必心憂?!?
劉備大概知道劉廩的想法,這才上任一月,本來正是應該大刀闊斧積攢政績的時候,沒想到卻是到處捉襟見肘。
說來,也有點對不起這侄兒。
這也是劉備一開始不愿意劉廩就近任官吏,而是跟著自己兄弟三人學習的緣由。
別人世家大族的孩子,第一任吏員,或者官吏,必然都是大撈功績,然后名流名士來評論一波,廣為流傳,這就是他以后的政壇臉面。
自家侄兒……鹽稅都征不起,估計是負收入,季議或者月議的時候,還要被人暗中譏諷,這政績可謂是,泯然眾人也。
說人話就是,傳出去丟人吶……
還好平原是小地方,應該也傳不了太廣,以后再慢慢的給他洗得光鮮亮麗就行了。
劉備話還沒開勸,劉廩直接拱手鞠躬,道:“主公,在下深知當下局勢艱難,故此也有一些想法,特來進言?!?
“哦?”劉備面露異色,當即直起腰來,認真的盯著劉廩,侄兒雖然年輕,但是也頗有異才,特別是這幾日,劉備已經逐漸重視起他來。
那精鹽的制作,不是常人能想通的,本來以為他只是專精此道的潛力之才,卻沒想到還有別的才能未曾顯露!
今日,還來進言。
且聽他言!
“宗偉請說,”劉備伸出手,也是頗具禮儀的回應,這時候就不能當他是小侄看待了。
“難民來聚,足有十萬,還有當初那些賊寇降兵,亦有數千,這些人雖然每日都要吃食,需主公安置,但若能安置,日后也是兵源,”想到叔父是個窮逼,劉廩頓了頓又改口,“即便不成,可以登籍為壯丁,修補城墻、運送物資、開屯新田,全都是人力?!?
“這是利論?!?
“若以仁德論,這些人無論什么緣由,前來追隨主公,都是心中向往,存有希冀,欲在平原得以存活,不可辜負此民心,當全數收治也。”
“嗯。”
劉備深以為然,輕輕地點了點頭,我又何嘗不知,民心可依乃是的我所愿也。
奈何,現在做不到。
不管怎么算,如何省,糧草就是差了一半,即便能夠和伯珪兄要到糧食,還是要差不少。
仁義之途,談何容易呀……
劉廩是了解自己叔父的,幾句話就轉到了他的心坎里,所以說完之后劉備沒有再回應,只是又愁眉苦臉起來。
“奈何,糧食不夠,若是顧一方不顧另一方,則亂矣,自古人心如此,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故此,侄兒有一想法,將這種患,交還給百姓?!?
“什么意思?”
“安勞分糧,這樣勞而無功者,少食;多勞者,多食;不勞者,可與多勞者成組,就容易多了,以屯田為政,將降卒、流民之中的壯丁,編為各隊,用軍中將士分派出去,形成上下關系,開墾平原縣附近農田。”
“開墾田土本是重勞,這個過程若是交給百姓自己去種植,不知道要鼓勵多少年,不如直接設成軍屯政令,讓他們在平原屯田,這十萬人中的壯丁就可以安置下來,并且隨時能夠招攬成軍中將士?!?
“而他們若是不能接受,就自行離去?!?
“以勞分食,遠比直接施舍要好,這樣境內的文武軍士心思也不會動搖?!?
否則,來討飯的人來就有,那參軍的人肯定也會減少。
“如此,那些婦孺老幼呢?”劉備的神情已經有了點興趣。
他對屯田并不陌生,武帝時期就已經開始雇民屯田,或者用罪犯、身份不白的人,從事勞苦艱難的開墾荒土勞作,甚至把他們當做牛馬來看。
在很多個時期,這種做法都曾取得過效果,但是要根據當年的情況來不斷修正政令,方才不會生亂。
廩兒的辦法不是不可行,而是要精打細算,深思考量,方才可下政令。
但不管怎么說,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路線,不要再以賑災為名。
雖然“賑災撫民”四個字,顯出的仁義更加濃厚,但是絕不是現在可用之法。
應該退而求其次,要“政安”,用政令,將這些已經走投無路、流離失所的百姓安置下來,等平原境內可以容下這么多人固安之后,再去施行仁義。
也……未嘗不可呀!
劉備的思緒一下子就通達了,舍眼前的民心回報,去換取長遠,也許更適宜當下的局面。
“婦孺、小孩,可以用手工為業,同樣也能做出貢獻,譬如編草鞋、織草席?!?
這我熟啊。
“說得好,織席編履,婦孺最佳,其巧手可成品極快,軍中或者軍屯之人都可以用上……若是軍中收取,再發放出去,養活一批婦孺不在話下,還能保證屯民的手腳磨損?!?
劉備下意識的說道,太熟悉了……
一下就肅然起敬了,這畢竟也是干了好幾年的老本行。
干一行愛一行,劉備對草鞋也是了解得很,給每人發一雙布鞋,肯定發不起。
厚布靴、皮靴等,更是不可能,我自己有時候都還穿草鞋。
但是把草鞋放進縣內的供給循環里,卻是再好不過了。
深諳農道的劉備腦子里已經浮現出了自己想要的場面,全境百姓熱火朝天,各司其職,男女搭配,有說有笑。
青年男女甚至還能嬉戲打鬧,樂在其中,上下同欲,均為糧草溫飽。
真是一副好景象。
唯一的不足便是,屯民的身份向來低于百姓,高于流民,他們或許會覺得敷衍,要怎樣令這些人信服呢?
“在屯民之政中,加上獎勵制,”劉廩仿佛知道劉備心中所想,“每次收成,功績最為顯著者,為其分田、分房,乃至可以為其安家結親?!?
包分產、分房、發媳婦。
就這個賞賜,已經足以讓人當做目標了。
十萬人的指標,每年只給三個。
但卻可以讓這些屯民一輩子都在努力實現。
而后再告訴他們,得到這三樣,你就是成功者……
于是,百姓會為了這個目標,奮斗一生。
這對于我們來說,只是把以后得到的利益分出去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