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集權
- 三國:在下衛仲道
- 夢見東坡
- 3947字
- 2024-09-24 01:44:14
春回大地,河水解凍。
伴著微涼春風,衛籍終于回到了安邑城下。
城門處,郡丞呂曄與功曹衛固領銜河東大小官吏早已等候多時,見衛籍翻身下馬,呂曄連忙上前,躬身說道:
“河東郡丞呂曄恭迎太守!”
隨著呂曄說罷,除了衛固以外的河東文武紛紛對著衛籍拜道:“恭迎太守!”
幾十位官吏下拜的場面雖然遠不及衛籍在雒中參加大朝會時宏大,卻也足夠震撼!
這倒也正常,說到底,漢代以郡為國,衛籍身為河東太守算是這些人的‘國君’,如此禮節相迎,倒也不算逾制。
只是在衛籍震撼之余心中卻籠上一層陰霾,只因為這群人當中除了自己兄長衛固以外,皆是在呂曄的帶領下朝自己下拜,呂曄在河東地位可見一斑。
“有勞諸位了。”
衛籍不動聲色的說了一句便走到自家兄長面前,緩緩開口:“兄長,一切可安好?”
衛籍一語雙關,既是在問衛固自己同樣也是在問整個河東,衛固自然聽出了衛籍的言外之意,微微頷首說道:
“仲道放心,一切無虞。”
此言一出,衛籍這才放下心,轉頭看向呂曄。
對于此人,衛籍印象不深,只記得當初白波犯境時,便是此人向王邑進言,讓王邑退守河東半壁,若非靠著衛籍先知先覺,如今河東局勢尚不知糜爛到何種地步。
對于這種人,衛籍自然沒有好臉色,況且隨著荀彧的到來,在衛籍眼中,這位在河東尸位素餐多年的郡丞已然形同虛設。
衛籍不咸不淡的開口:“呂郡丞,別來無恙。”
呂曄連忙答應:“有勞府君掛念。”
頓了頓,呂曄斟酌說道:“府君一路辛苦,在下已命人通告河東全境,府君放心,河東上至大小百官,下到閭右豪強定會全力支持府君接掌河東!”
說罷,呂曄不著痕跡的瞟了衛籍一眼,似乎是要告訴衛籍,河東上下若是沒有他呂曄,沒人會真的聽命于衛籍。
要挾之意溢于言表!
此言一出,圍在衛籍身邊的眾人當即面面相覷,神色各異。
在場眾人哪個不是名垂史冊的人物,焉能聽不出呂曄言語中的威脅,以至于張遼面露怒色,正要上前卻被衛籍眼神制止。
隨后,衛籍不動聲色的說道:“如此,便有勞呂郡丞了。”
說罷,衛籍便拉著呂曄的手,十分親切的說道:“事不宜遲,勞煩呂郡丞替我等做交接諸事。”
“不敢,太守請!”
呂曄身子微側,右手虛指城門,便將衛籍等人引入城中。
入城后,衛籍心中思緒翻飛,倒不是他不敢處置呂曄,而是城門處百官相迎,彼時場合著實不好當場發作。
但衛籍不會善罷甘休,他看著在身前帶路的呂曄,心中如是想到:
“待文書交接后,定讓你好看!”
……
就這樣,在呂曄的帶領下,忙碌了半晌的衛籍這才在府衙內完成了文書與印綬的交接,終于成為了河東新任太守。
諸事咸備后,衛籍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對呂曄吩咐道:
“有勞郡丞,召河東諸文武府衙議事。”
呂曄略作猶豫,看了看衛籍身側的衛固,還是領命而去。
待呂曄走后,衛籍與徐晃一番寒暄后,便看向衛固,瞇著眼說道:
“兄長可知這呂曄的來歷?”
衛固身為太守府功曹,對于這些自然是心知肚明,稍加思索后便說道:
“此人出自河東呂氏,在河東歷任數職,就連先前的太守王公都對他忌憚三分!”
“原來如此。”
衛籍面露恍然之色,沉吟開口:“沒想到此人竟是呂氏之人,怪不得敢如此肆無忌憚!”
卻說這呂氏乃是河東之地僅次于衛氏的大族,甚至于隨著呂曄多年在太守府中經營,呂氏聲望已經隱隱蓋過衛氏,有望領銜河東士族。
衛固適時開口:“依愚兄之見,仲道新至,根基未穩,此時還不宜與彼輩交惡,還是以拉攏為上。”
衛籍點了點頭,不置可否,轉身在堂上端坐,靜待太守府眾屬吏的到來。
衛固見衛籍點頭,以為衛籍同意了自己的說法,也不再多言,轉而看向門外。
殊不知在衛籍心中呂曄越是勢大,他越要以雷霆手段逼其讓位。
先不說此舉是為了給荀彧騰位子,即便是沒有荀彧,衛籍也不會允許在天下大亂之際有這樣的人出現在自己治下。
……
就在衛籍沉思之際,河東的屬吏陸續趕來,眾人看著這位新任太守坐在堂上一言不發皆是面面相覷,唯有荀彧好整以暇的打量著堂下眾人。
半晌后,呂曄忍不住開口:“府君,河東三百石以上文武已悉數到場,還請府君示下。”
衛籍置若罔聞,自顧自的執筆在竹簡上寫著什么。
良久后,衛籍擱筆,吹干墨跡后目光在眾人身上掃過,最終停留在荀彧身上,看著荀彧緩緩開口:
“郡丞可知,此乃何人?”
呂曄看了一眼荀彧,不知道衛籍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硬著頭皮說道:“在下不知,還請府君引薦。”
“此乃潁川荀彧,字文若,乃是前太尉慈明公之侄。”
“可是潁川荀氏?”
衛籍輕笑一聲:“正是,除此之外,文若還是本府妻兄。”
說到這里,衛籍轉頭看向呂曄,再次開口:“呂郡丞在河東為官多年,想必對于河東官員任命頗為熟悉,不知在郡丞眼中,這等人該居何職?”
此言一出,呂曄當即面無血色,終于聽明白了衛籍的言外之意,這是要讓他退位讓賢啊!
直到此刻,呂曄才突然反應過來,自己之前的想法多少有些不切實際,他原本以為,不論河東換誰來做太守,都離不開呂家的支持。
可他忽略了衛籍與先前的王太守有著本質的不同,先不說這位衛河東本身便是在戰馬上取官職,于河東白波賊萬軍從中以及雒陽董卓群狼環伺之下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不會受制于人。
更為重要的是這位衛河東本身就是河東名族,怎會被當地豪強掣肘。
想通這些,呂曄不禁冷汗涔涔,可若是就這樣便放棄郡丞之位,他又心有不甘,畢竟一郡之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又有誰能夠輕易放棄。
于是,呂曄硬著頭皮說道:“全憑府君一言而決,只是府君想必知道,郡中都尉、郡丞之職尚需朝廷任命,若是……”
“啪!”
還沒等呂曄說完,衛籍便猛地甩手,將手中竹簡扔到呂曄腳下,沉聲道:
“此事便不勞郡丞費心了,本府身為河東太守,本就有向朝廷舉薦賢達的職責!”
呂曄渾身一震,連忙撿起腳邊的竹簡,定睛一看,赫然是向朝廷表荀彧為郡丞的文書!
與此同時,衛籍再次開口:“另外,本府提醒足下一句,如今執掌尚書之人乃是與本府共同誅董的司徒王允,足下認為此文書王司徒看后會如何處置?”
“撲通!”
呂曄合上竹簡,跪倒在地,事已至此他只覺萬念俱灰。
這位新上任的衛太守不僅名滿天下,身后更有衛氏、荀氏,甚至還有權傾朝野的司徒王允支持,他一個小小的河東郡丞如何能夠對抗。
呂曄心中了然,眼下這位太守雖說逼著自己退位,可終覺留了一些余地,若是自己再執迷不悟,怕是命不久矣!
呂曄顫顫巍巍的說道:“在下多病,郡丞責任重大,頗覺力不從心自當退位讓賢,這便與這位荀兄交接印綬事宜。”
此言一出,衛籍笑了一聲,站起身來到呂曄身邊,將他扶起,溫聲說道:“呂郡丞深明大義,本府既感且佩。”
呂曄站起身來,十分惶恐,拱手說道:“府君謬贊,在下慚愧。”
二人有說有笑,一幅君臣和諧的場面,仿佛方才的劍拔弩張從來沒有發生一般,衛籍微微頷首:
“文若,既然呂郡丞身子抱恙,你速去和呂郡丞交接,事畢便讓呂郡丞回府養病吧。”
呂曄聞言微微愣神,他沒想到衛籍如此心急,便是一刻都不讓自己在郡丞之位上多待,可是形勢如此,他也無可奈何,對著衛籍行了一禮后,便對荀彧說道:
“荀郡丞請!”
說著,便失魂落魄的走了出去,荀彧朝著衛籍微微點頭,快步跟上。
……
衛籍瞇著眼看著呂曄離去的身影,若有所思……
呂氏的事情還不算完!
衛籍如是想到,雖說眼下還不是剪除世家的時候,可只要衛籍在河東一日,他就不會允許此地有第二種聲音出現!
想到這里,衛籍恢復清明,再次來到堂下坐定,掃視眾人后朗聲道:
“都尉何在?”
衛籍以雷霆手段殺雞儆猴,震懾眾人,此刻偌大的府衙大堂落針可聞,只見他剛說完,堂下右側隊列里便走出一人。
“老朽見過府君!”
此人須發皆白,身穿絳紅色直裾,頭戴鶡冠,對著衛籍躬身一拜。
衛籍只是匆匆瞥了此人一眼,連此人名字都不過問,便對眾人淡淡說道:“老都尉如此年紀,仍在為朝廷效力,爾等應效仿之。”
呂曄之事猶在眼前,這位老都尉焉能聽不出衛籍的言外之意,連忙跪倒在地:
“老朽年邁,正要向府君請辭!”
衛籍心中暗笑,嘴上卻不動聲色的說道:“老都尉誤會了,籍并無此意。”
此人畢竟年長,況且在軍中多年,衛籍口氣緩和了許多,沒有自稱‘本府’。
可盡管衛籍如此說,這位老都尉又如何不懂衛籍的心思,依舊堅持說道:“府君有所不知,老夫實在力不從心,無法勝任都尉之職。”
此言一出,衛籍也不再裝腔作勢,順勢說道:“既如此,老都尉便在家中頤養天年吧。”
說到這里,衛籍看了徐晃一眼:“公明,就由你來接掌都尉一職,要多多向老都尉請教!”
對于郡都尉的任命,衛籍也早有腹稿,畢竟從時間上來看,徐晃是第一位追隨自己的將領,在加上徐晃本身就在河東軍中頗有威望,怎么看這武官第一人也非他莫屬。
“是!”
說著,二人便聯袂而去,商討交接之事。
徐晃之事處理完畢后,衛籍又升張遼徐榮二人為別部司馬,三人共掌河東兵事。
……
隨著河東兩位文武之首換人,衛籍攬權之事便接近尾聲,剩下的也都是些無關緊要之人,他倒也不著急處理。
與眾人一番寒暄后,便揮手遣散群臣。
偌大的府衙頓時只剩下衛氏兄弟二人,衛籍看自家兄長面露沉思之色,以為他對自己的官員任用心生不滿,斟酌道:
“兄長可是對自己仍為功曹有所不滿?”
此言一出,衛固當即搖頭:
“仲道何出此言,我豈不知仲道心中所想,功曹之職品秩雖不及郡丞與都尉,可卻掌一郡之官吏任免以及人口賦稅,非心腹之人不能任之,思來想去也只有為兄最為合適。”
此話倒也不假,雖說有郡丞等職相比,功曹不過是太守屬吏,算不得朝廷命官,可前者在太守心中未必有后者分量重,權逾郡丞的功曹比比皆是。
“為兄只是有些擔心,仲道初來乍到便罷了兩位郡中大員,下面的人難免心生不滿。”
衛籍微微頷首,人都會成長,能說出這番話,看來自家兄長也不例外。
只是道理衛籍自然明白,可他有不得不如此做的理由。
黽池一晤,王邑給他帶來了李傕等人的消息,如今平陰一帶劍拔弩張,說不得哪天李傕等人便會揭竿而起,留給衛籍的時間并不多。
攘外必先安內,衛籍必須在此之前安定河東,否則一切皆是空談。
“兄長勿憂,籍自有安排。”
此言一出,衛固也不好多說什么,只是微微嘆了一聲。
說話間,門外傳來腳步聲,卻是荀彧等人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