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孤有一計
- 大明洪武:朱棣,你做太子不做?
- 刻骨針
- 2031字
- 2024-08-02 19:06:43
朱棣與道衍和尚對視一眼,知道事情十拿九穩。
現在就看,這個曹文常,會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了!
“曹知縣既然有話,那就說吧,希望不會讓本王失望。”
朱棣端起一旁的茶杯,摩擦茶碗的聲音在房間內有幾分刺耳。
曹文常擦了擦額頭上冷汗,開口道:“殿下,此事并非是下官故意如此,實在是上面有交代,要確保黃龍泛濫之外的各州縣,不要出現饑民災民,如果有,那就先扣押在大牢之中,等待……等待……”
說著,曹文常又有些吞吞吐吐了,朱棣冷笑一聲,將茶杯一放,道:“等著孤過去,是不是?”
“殿下明察,確是如此。”
“哼!如此大的災情,不思如何賑濟災民,居然還想著弄虛作假!
怎么,被孤看見了,影響你們的政績,還是怕孤從中查出些什么東西?”
朱棣心中火氣更盛幾分,瞧著曹文常唯唯諾諾的模樣,冷哼道:“你繼續說!”
“并非是臣有如此想法,實在是上面有所要求,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曹文常努力給自己找補一番,“殿下想必也能夠看到,黃龍咆哮,并未往陳橋鎮這邊蔓延,只是災民四處流竄,加上殿下要來,才會有如此荒唐的命令。”
“你既然知道荒唐,那為何不開設粥棚,對災民進行救治?”
朱棣冷冷道,“反而是助紂為虐,弄虛作假,你這官做的如此逢迎上意,有沒有考慮過百姓?
孤看你如此唯唯諾諾,恐怕也只是個明哲保身的庸碌之人!”
“殿下恕罪,臣實在是沒有辦法。”
曹文常一聲喟嘆,“臣是洪武十八年科舉取士,原本只是在一縣做個主簿,兢兢業業數年時間,這才提拔做了知縣,在這陳橋鎮已經待了有四年時間。
臣也有一番報國之心,可上下皆如此,臣也沒有辦法,只能明哲保身,在這陳橋鎮渾渾噩噩的混著日子。
此番上頭有令,臣也不敢不從,若是不從,臣連這陳橋鎮知縣的位子也保不住了。”
“你還算有些許良知,孤能夠理解你的苦處。”
朱棣語氣溫和下來,“可百姓何其無辜,你身為知縣,為天子牧養一縣百姓,更應該體恤民情才是。
孤且問你,這些災民到了獄中,你可曾苛刻虐待?”
曹文常搖了搖頭:“臣雖無法違逆上頭命令,但也不忍百姓受苦,大牢之中微臣命人打掃過,換上新的稻草,還為他們安排了新鮮飯食。
雖不說如何舒適,但絕沒有苛虐百姓,殿下若是不信,可差人前往大牢考證。”
朱棣眼見火候達到,道:“曹知縣有此心殊為不易,說明還有為民辦事之心,起來吧。”
“臣多謝殿下。”
“坐,馬和,上茶!”
“臣惶恐。”
“無妨,叫你坐你就坐!”
“多謝殿下。”
曹文常坐定,心中稍安,這些年他唯唯諾諾拉下臉面在這陳橋鎮茍活,怕的就是上頭來人徹查河南官場。
為此,他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受了多少委屈,官位也是一直原地踏步。
與他同時候、甚至是更晚的人,都已經身居高位,而他卻還苦守著七品知縣的位置,半點也不挪窩。
這一番終于是等來了機會,從朱棣身上,他看到了徹查官場的決心和魄力。
他雖說庸碌無為,但這也是官場上的保護色,否則早就被調離不知去了哪里。
如今,多年的辛酸終于有了回報的可能,至少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不會落在他的頭上。
無論有沒有查出什么,起碼,他依舊是這陳橋鎮的知縣。
熱茶上來,曹文常思緒也到,就聽朱棣問起:“曹知縣,孤本次與荊隆口逃難過來的災民相談,有一件事情,不知曹知縣是否知情?”
“殿下請講,臣定然知無不言。”
“很好!曹知縣可知道,平素里由朝廷撥出的護堤餉,是什么去處?”
“護堤餉?”
曹文常眉頭微皺,苦笑道:“殿下實不相瞞,此事像我這樣的七品知縣,無權得知,歷來都是由河道衙門負責。”
朱棣聞言眉頭一皺,道:“按照規制,朝廷所發護堤餉,應當由布政司下發至各府,而后逐級下發各州縣,最后才會到河工手中,陳橋鎮也有護堤之務,為何會沒有?”
“殿下有所不知,河南情況有些復雜,由于黃河常年泛濫,潰堤之事時有發生。”
曹文常解釋道,“因此,黃河兩岸附近州縣,設置有河道衙門,專管修堤鑄堤之事,但并非每個縣都會有河道衙門!
下官無能,河道衙門并不在陳橋鎮,而是在殿下剛才所說的荊隆口處,那里的知縣兼任河道衙門,負責調度朝廷所發護堤餉。”
“原是如此,這樣做也算不得有錯。”
朱棣有些無奈,由于連年戰亂,再加上元朝對于地方管理上過于粗疏,以至于自家老爺子上位之后,也是處于摸索階段,只能夠繼承前朝遺產。
后邊自家老爺子廢除丞相,又廢掉了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種種舉措將地方上政治機構進行了一次大洗牌。
雖說按照朱元璋設想,各部門各司其職,效率應當高效才是。
可惜的是人心并非機器,地方上行政機構顯得頗為臃腫,就好比這河道衙門,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規制。
以至于空子不少,到了地方又有不少變化,河道官員往往都是地方官員兼任,并非專業人才。
這東西是制度建設的問題,朱棣也沒有辦法,地方上任用,也逃不過人心,大抵上是任人唯親。
像曹文常這樣不太合作的官員,走不到核心圈子,自然沒法受到重用,能在這吊著一口氣,也算是本事不小。
既然河道衙門在荊隆口,朱棣更要去一趟了。
只不過還得讓裴濟懷沒法發覺,最好是悄悄地去,不驚動任何人。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有足夠的掩護。
朱棣稍作思索,很快眼前一亮,有了法子。
“曹知縣,有件事情,需要你去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