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是什么讓我們沉不住氣(1)
- 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人生三境界大全集
- 端木自在編著
- 5600字
- 2014-12-11 17:25:23
在這個社會、經濟轉型的時代,人心浮躁、急于求成;人在流浪、心在漂泊,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軀體在那里,靈魂早已出殼,缺乏耐心和恒心,看似忙忙碌碌,到頭來卻一事無成。事實上,一個人只有沉得住氣,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沉穩沉著,并逐漸內化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才能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邁向成功;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保持內心的平衡和穩定,保持氣度上的從容淡定,寧靜致遠。
欲望太盛,心自然靜不下來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里總是塞滿著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法國杰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么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凈,是因為欲望太多,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桿,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桿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于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么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的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里鉆。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么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么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朋友,讓我們斬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求浮現。這樣,你才會發現真實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擁有這種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面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面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松,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里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古人云:“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于利不趨,于色不近,于失不餒,于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境界談
人生好像一條河,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有其終點。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長,最終都要到達終點,流入海洋,人生終有盡頭。活著的時候,少一點兒欲望,多一點快樂,有什么不好?
誘惑太多,當心是個大陷阱
據說,東南亞一帶有一種捕捉猴子的方法非常有趣。當地人將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箱子里面,再在箱子上開一個小洞,大小剛好讓猴子的手伸進去。猴子經不住箱子中水果的誘惑,抓住水果,手就抽不出來,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丟下。但大多數猴子恰恰不愿丟掉到手的東西,以致當獵人來到的時候,不需費什么氣力,就可以很輕易地捉住它們。
其實,人又能比猴子高明多少呢?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無法抗拒諸如金錢、權利、地位的誘惑,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誘惑是個美麗的陷阱,落入其中者必將害人害己,無法自救;誘惑又是枚糖衣炮彈,無分辨能力者必定被擊中;誘惑還是一種致命的病毒,會侵蝕每一個缺乏免疫力的大腦。
經不住金錢誘惑者,信奉金錢至上,金錢萬能。說什么“金錢主宰一切”,“除了天堂的門,金子可以叩開任何門”等等。他們視金錢為上帝,不擇手段去得到它。他們一邊用損壞良心的辦法掙錢,一邊又用損害健康的方法花錢。錢越多的人,內心的恐懼越深重,他們怕偷,怕搶,怕被綁票。他們時時小心,處處提防,惶惶不可終日,寢食難安。恐懼的壓力造成心理嚴重失衡,哪里有快樂可言?其實,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應該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金錢也并非萬能,健康、友誼、愛情、青春等都無法用金錢購買。金錢是一個很好的奴隸,但卻是一個很壞的主人,我們應該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應該淪為它的奴隸。
落入權勢誘惑之陷阱者,終日處心積慮,熱衷于爭權斗勢,一朝不慎就會成為權力傾軋的犧牲品,永生不得翻身。結黨營私,各樹黨羽,明爭暗斗,機關算盡,到頭來,算來算去算自己。過于沉迷權勢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處處阿諛奉承,事事言聽計從,失去了做人的尊嚴,更不用說有什么做人的快樂了。
經不住美色誘惑者,流連忘返于脂粉堆中,醉生夢死于石榴裙下。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王侯將相的前程斷送在聲色之中。君不見,李隆基因了一個楊玉環,終日不理朝政,最終導致權奸作亂,好端端一個開元盛世頃刻間土崩瓦解。吳三桂為了一個陳圓圓,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留下千古罪名。
境界談
這個世界太浮躁,有太多的誘惑,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這個美麗的陷阱。所以,為人一定要堅守本分,拒誘惑于門外。
壓力已經讓我們不堪重負
有家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女中學生因不堪學習的重負而離家出走的新聞。然后又聽朋友說某企業老總因再也無法承受員工整天討工資,銀行討貸款,老婆鬧離婚的壓力而跳樓自殺的消息。這兩件事都夠令人震驚的。仔細想來,兩件事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生活的壓力太大,以致無法承受,所以才選擇了他們自認為最恰當的解決方法。
壓力,這個自詡為前進動力的孿生姐妹,已成了都市人的致命傷,它嚴重影響了都市人的生活質量。
20世紀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年代。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人類社會戴上了“現代化”的桂冠,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人類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夢想。科技革命、技術創新使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呼機、手機、商務通,通信工具一換再換,人們真正體會到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今天,時代的列車載著人類的一個個夢想風馳電掣般駛入21世紀。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各種科技成果、發明創造在使社會不斷提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也正在不斷加速都市人的生活節奏。人們在充分體驗高科技成果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愉悅的同時,也正忍受著它帶給人們的巨大壓力。在“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金錢”等類似觀念的感召下,人們與時間賽跑,絲毫不敢怠慢地填滿每一分每一秒,忙工作,忙進修,忙休閑,連吃飯都分秒必爭,去吃快餐。在這樣的快節奏生活下,工作壓力、學習壓力等一齊向人們襲來。身強力壯、承受力大者,挺身憋氣、強自為之;心理素質差、承受力弱者,恐慌、失眠。
壓力有內壓、外壓之分。外壓來自家庭、社會,學習壓力、工作壓力即屬于外壓;內壓源于自身。貪圖富貴者見著比自己有錢的人就感到氣短,醉于權勢者見著比自己權大的人就心慌,這都屬于內壓。外壓猶如胖者面前的美味,你不能視而不見,只能想方設法把自己的視線轉移。內壓則如同伊甸園里那條引誘亞當夏娃的蛇,如果你有足夠的定力,除非你能戰勝自己,否則必為其心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壓力,應該看到它在督促人們前進中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壓力的承受極限,即閾值,超過這個極限,如不能及時排解,就要出問題。現代都市人壓力普遍已超過警戒線,許多人甚至于已經超過閾值,這也正是心理醫生日益紅火的原因。當然,如果壓力太小或沒有壓力,人們就會失去動力,不思進取。
境界談
俗話說:“人要逼,馬要騎”。每個人應根據自身條件,把壓力維持在最佳程度,只有這樣才能臨壓不懼,真正體驗快樂生活。
金錢是幸福的代名詞嗎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金錢越來越攀居重要地位,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真的是萬萬不行的,沒有它我們便無法吃飯、穿衣、出行……總之,沒有它,日子便沒法往下過。因此,聰明的現代人不顧一切地去賺錢。許多人認為只要賺到了足夠的錢,便可以幸福快樂地享受人生了。
在市場經濟中,金錢是市場的“通貨”,其作用可謂神通廣大,可以買到市場上出售的一切東西。于是便有人推崇“金錢萬能論”,于是便有人不惜犧牲健康來換取金錢。金錢成了幸福的代名詞。
雖然生活中離不開金錢,但錢多了就快樂嗎?事實并非如此,如今許多人錢賺得越多,反而負擔越重,就是因為錢賺得越多,就花費越多,花費越多,就必須去賺更多的錢來支付更多的開銷,也必須花更多時間去管理金錢和投資。金錢的誘惑是個巨大的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如果陷入其中,便只能活在追逐金錢的強大壓力及追而不得的懊惱中,深深陷入而不能自拔。
在實際生活中,沒有錢是不行的。假如遭遇困厄,生活拮據,身患重病……我們總是那樣渴望金錢,渴望它帶給我們健康,渴望它讓我們擺脫困境,渴望它給我們帶來舒適生活。這一切,的確無可厚非。可是,一旦對它有過多的貪欲,把它當作生活唯一的目標,一旦心靈完全被金錢占據,那我們便永無安寧之日了,因為它會讓我們喪失人格、尊嚴、友情等,甚至為錢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當一個人被金錢所異化時,他會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的。某些人民的公仆,由于貪欲膨脹,會把國家的機密出賣,會把大筆的巨款據為己有,甚至會侵吞國家撥的救災款……妙齡的女子,由于銅臭腐蝕了靈魂,會把名譽、貞操、廉恥統統扔掉,用肉體換取金錢,以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當金錢被看作神圣的、萬能的、第一位的東西時,人便喪失了生命中一切寶貴的東西,人生便毫無幸福可言,人便不能再稱為人。一個最后“窮”得只剩下錢的人,一定活得很累,很乏味,很空虛。
其實,錢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生活中還有許多遠比錢更有意義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尋,比如愛情,比如友誼,比如健康……有句名言說得好:“能用錢買來的都不貴”。不要讓錢擋住我們的眼睛,不要讓錢成為套住我們心靈的枷鎖。做一個灑脫的現代人吧!切記,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連生命都丟了,錢再多又有何用?
境界談
有一段小詩寫得很好,在此引用,以與大家共勉。
人人都曉金錢好,豈知它是殺人刀。
無中生有興風浪,赴湯蹈火盡折腰。
正當擁有是善仆,非法占有是惡妖。
奉勸世人當清醒,唯有知識才是寶。
背著責任的包袱去生活
生活中,常常聽有人抱怨到活得太辛苦,壓力太大,其實,這往往是因為我們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之前,便給自己在人生各個路段設下了過高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制定的,而是和他人比較制定的,所以每天為了完成目標,不得不背著責任的包袱去生活,不得不忍受辛苦和疲憊的折磨。
人首先要為自己負責任。有的人不看實際情況,要求自己必須考上名牌大學,必須學熱門專業,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只有這樣才算完美人生。許多大學畢業生不愿去基層,不愿去艱苦地區,就是因為他們人生的背簍中背負有太多的責任。這種以私利為出發點的個人抱負,已褪變為一個包袱壓在身上,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有人卻樂此不疲。
人們常說:“什么事都歸咎于他人是不好的行為。”但真的是這樣的嗎?許多人動不動就把錯誤歸咎于自己,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觀念。比如說有的人因孩子學習不好而整天苦惱,因孩子沒考上大學而內疚。只要自己盡力去為孩子做該做的一切了,因為其他原因而落榜,怎么能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呢?再者說,塞翁失馬又焉知非福呢?指不定孩子在其他方面有成就呢。
了解自己,做你自己,就不必勉強自己,不必掩飾自己,也不會因背負太重的責任包袱而扭曲自己。如此,就能少一些精神束縛,多幾分心靈的舒展,就少一點自責,多幾分人生的快樂。
有的人對自己和社會格格不入的個性感到相當煩惱,可是后來把它想成:這種個性是與生俱來的,是上天所賜予的,并非自己努力不夠。這樣一想,也就不再責備自己,不再煩惱了。
生活中有許多不快樂與抱怨生活煩悶、感嘆人生不順的時候,應該讓自己明智一點,不要用“高標準”去為難自己,卸掉自己背負的沉重包袱,不再折磨自己。
歌德曾經說過:“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只有認清了在這個世界上要做的事情,認真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我們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
境界談
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在,并背負了適合自己的責任包袱,我們就能體會到人生旅途的快樂。
人生中有吃不完的苦
金庸先生曾概括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為“四苦”,其余“三苦”分別是“冤家會”、“愛別離”、“求不得”。
生之所以是一苦,因為一個人從呱呱落地起就開始了吃苦。成長過程中苦味會越來越濃。懂事以后先要嘗“十年寒窗苦”,接著為落榜而“苦悶”,為謀生而吃苦,為生計而奔波勞苦。年老以后,又會為去日不多而苦惱。病自然是苦的。生病時不但要忍受藥之苦,還要忍受身體之病痛,心靈之煩惱。死代表著生命的終結,人生最苦莫過于死。如果不肯放下心中惦念的名與利,更是苦不堪言。
“冤家會”是苦的。冤家碰頭,分外眼紅,怒火中燒,豈能不苦?不是冤家不聚頭,假如冤家剛好是你的鄰居,那你將不得安寧。你要睡覺他練鼓,你要讀書他練嗓,或是將垃圾丟在你家門口,或是任由愛犬把你家門口當廁所。如果你以忍為上策,心中自然是苦,如果你與之理論,激怒冤家,更是“苦海無邊”。
自古多情傷離別,與心愛的人分手,哪有不苦之理?別離苦,分手后相思更苦。古人曾經寫過大量有關別離的詩句,可以說每一句都充滿苦味,王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連離別時的酒都有苦味。